在杭州,有这么一家公司:
公司里十几年的老员工比比皆是,员工敬业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有成效,管理岗位来自内部晋升比例高出同行一大截;
甚至有些人愿意降职降薪加入。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究竟有什么魔力?
它的HR体系有什么特别之处?
多方探寻后,我们联系到了这家公司人力负责人。
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没有人力资源部——他们叫本体建设中心。
这让我的好奇心愈发强烈。
6月下旬,GHR观察员来到杭州,走进绿城中国总部,对绿城中国本体建设中心执行总经理 汪正 进行了一次专访交流,就绿城人才管理体系做了充分了解。
汪正在绿城工作13年,从基层员工一路走来,现在是绿城中国本体建设中心负责人,也参与绿城大学日常管理,他的个人经历以及观点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Q:绿城的人力资源部为什么叫本体建设中心?
我们以前也叫人力资源中心,2009年改的名。
绿城创始人宋卫平认为:
“人是万物之灵,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不是资源,人是根本。
绿城的人才理念,员工是公司的根本、本体,对人的培养、呵护、关爱,就像给树浇水、施肥一样,是对本体的建设。”
正是源于这一理念,绿城的人力资源中心更名为本体建设中心。
我们内部HR一般就简称两个字——本体。
比如说“有需要可以找你们单位的本体”,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Q:改名后我们部门的职能有什么不同吗?
更名体现的是绿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也更加契合绿城的企业文化。
创业以来,绿城一直都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司使命中的第一句就是“为员工创造平台”,员工是公司的根本。
当然,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是不断迭代的。
比如培训工作,早期我们只是办班学习,大家听进去多少算多少;
现在我们是培养人,除了课堂学习,还有课题研究、岗位历练等等。
培养人与培训人不是一个概念。
Q:华为有一个理念,说人才是选拔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您怎么看这种人才理念的不同?
这是不同公司的不同做法,没有对与错、是与非。
华为选拔制的理念是,员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培训要收费,学习费、差旅费等自己掏。
学习的第一责任人确实应该是员工自己,他没有想学的劲头,你也推不动。
单仅仅依赖员工自主学习,成长可能会比较慢。
绿城选择一方面鼓励大家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引导、推动和帮助大家学习成长。
打个简单的比方,假设主动学习的人原本有60%,经过公司的引导和推动,可能会变成80%。
Q:我们的企业大学是在本体建设中心下面吗?
绿城大学和本体建设中心是绿城中国总部的两个平行部门,我们企业大学的部门级别比其他所有部门还高半级,校长由我们董事会张主席担任。
这也表明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Q:绿城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2009年我们就开展企业大学对标,准备筹建绿城大学。但公司领导对大学的要求很高,一直到2018年11月2日,绿城大学才正式挂牌。
虽然挂牌晚,但该做的工作一直都在做,工作标准也很高。
绿城大学不仅是一个培训的地方,还有课题研究、绩效改进、案例萃取等,既锻炼队伍也助力业务提升。
每年各单位申报课题,工作实践中有什么难题,大学可以帮你一起研究解决。
比如,有的项目销售困难,有的人就认为是我们的价格比别人贵,降价就好卖了。
但绿城大学派专人去,与销售团队一起讨论分析,最后却发现不是价格的问题,采用绩效改进的理念、工具进行课题研究,项目销售业绩明显提升。
绿城大学一年要做几十个绩效改进项目,效果都很明显。
Q:我听说从事本体和绿城大学的员工每人至少持两个专业证,有什么原因吗?
是的。不论是我们内部的教练技术、绩效改进、案例萃取、人才盘点、面试官认证,还是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证书,都可以。
为什么要至少两个呢?
一个证可能有点“偏科”了,工作任务很多事非常复合的,需要多项技能,才能更好的解决。
任职资格牵引人才培养
Q:怎么让大家愿意去学习?会不会遇到业务部门不配合的情况?
这倒没有,在“重视人才发展”这点上,大家的认知还是比较一致的。这首先要感谢绿城文化营造的良好氛围。
另外就是我们通过资格认证让大家主动学习,提升专业能力。
比如你想做城市公司的总经理。
你要参加培训班、考试、轮岗实践,最后参加城市公司总经理岗位资格认证,认证通过,就成为城市公司总经理候选人,有机会晋升任用。
不仅管理岗位有认证,专业岗位也有专业等级认证,员工平时积极学习,复合条件就可以申请专业等级评定,取得等级证书后,可以晋升。我们专业通道很长,给了大家很大的晋升空间。
如此形成一个闭环,引导他主动学习、持续提升。
而且,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可以在绿城云大学线上完成,非常方便。
到去年为止,我们持证上岗率是96%,除了刚来的新员工,可以说是全员持证。
Q: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上,我们有什么方法吗?
我认为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平时有很多走访,到各个部门、各个城市,让大家提一些意见或建议,有困难,我们一起解决。
此外,我们要求我们部门的同事到业务部门去兼职或挂职,真正去站在业务的视角考虑问题,这样大家沟通就更通畅;要求区域、城市公司的本体骨干到我们部门轮岗,让他们站在集团角度考虑问题,也听听他们工作上碰到的困惑,直接沟通解决问题。
我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业务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样的政策制度,做什么样的调整。
人才引进的特色
Q:我们对人才如此重视,在人才招聘上看重什么?
我们的招聘理念是,选择志同道合的人。
首先,必须与绿城价值观匹配;
其次,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强调综合能力。
绿城的核心价值观:真诚 善意 精致 完美。
真诚善意不仅是对同事,对客户,对合作伙伴,对同行都是一样的;精致完美是对工作要求,绿城的产品客户非常认可,也形成了一批“绿粉”。
近几年,公司业务发展比较快,我们有意识的从标杆企业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有集团高管、区域经营班子、城市公司经营班子、以及各专业系统人才。我们也持续加强校园招聘,去年我们引进了同道人、理想生、启航生1000余人。
Q:绿城的人才主动流失率很低,司龄10年20年以上的员工很多,有什么原因。
我想,首先是绿城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团队氛围好。其次是绿城的品质,公司口碑好,员工在行业里有职业荣誉感。
举个例子,一位离职后又回到绿城的销售员,参加新员工培训,我问他:“你去了一家规模比我们更大的公司,收入也不错,为什么回来了?”
他说:“在那家公司收入不错,但品质品牌,还是绿城好。我和别人讲我在绿城工作,很多人都羡慕!”
第三个方面,在绿城确实能学到东西,有发展机会。
绿城的专家很多,绿城人也非常愿意分享,绿城的培训很丰富,你可以学到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
这几年,我们进一步优化了激励机制,推出了共赢机制,大家的收入也大幅增长。
Q:就您个人来说,在绿城这么多年,哪一段工作印象最深?
我在绿城工作近13年,做了好几个工作岗位。
开始是在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
2010年9月,集团组建绿城建设公司,专门从事代建业务。
我担任绿城建设公司人力资源条线的负责人,仅仅15个月之后,项目从10个变成70多个,员工规模从100多人变成2000多人。这里面是巨大的工作量,我得到的锻炼和收获也非常多。
去年7月10日,我们代建板块绿城管理已经在香港上市了。
10年多的时间,代建变成了绿城的一张名片。
我们的安置房甚至比其他的商品房都漂亮。有些老百姓就说,拆迁就要找绿城来做安置房,否则不同意拆迁。这是很有成就感的。
Q:您能否对广大HR伙伴们分享一些个人成长方面的建议?
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建议:
第一个,要选一个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匹配的企业。
中国的民营企业很多,民营企业里老板的意志非常重要,不管是对文化还是对日常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与自己的价值观趋同,这样的环境更容易做好工作,也更开心。
第二个,我们还是要更多的与业务接轨,站在业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业务部门解决问题,来体现我们的价值。
不要为了体现HR的专业,闭门造车搞一堆制度、方案,要站在全局角度考虑问题,助力业务发展。
写在最后
采访结束后,我们参观了绿城大学。
绿城大学▲
除了感叹一家房产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还有就是是绿城人文情怀给我的暖意。
“培养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运作的首要目标。绿城培养的人才,使自身得益,但更重要的是社会能够得益。”
这样的企业,怎会得不到员工的真心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