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有需求——贴近群众生活期盼
新闻中心
有需求——贴近群众生活期盼
发布时间:2024-12-15        浏览次数:6        返回列表

​​我前一段时间撰写《志愿服务项目申报书填写的十个要素》发出之后,获得较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他们申报项目、参加大赛评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也有志愿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骨干希望我再撰写一篇《如何扎扎实实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短文,即不论是否参加比赛、不论是否获得金银铜奖,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真正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真正关爱和帮助人民群众。因此,我近期收集和整理各种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希望撰写文章给志愿者参考。

有需求——贴近群众生活期盼

 

近年来,我除了参加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公益慈善项目大赛评审,更多的时间是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辅导调研,先后到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县区、130多个乡村社区进行考察交流。现在,根据在各地志愿组织服务项目实施中了解的情况,谈谈我的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分享交流。

  

有理想——让国家人民好起来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志愿服务的时候,大家较多强调志愿者的“爱心”与“热情”,很少涉及“理想”和“信念”。然而,伴随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和深入,逐渐发现志愿者离不开理想和信念,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引导,需要有目标的激励。习近平同志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指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也就是说,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既是共产党员的使命,也是志愿者的信念。 在设计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要体现理想追求和信念支撑。 这样才能够让志愿服务项目做得更持久,让志愿组织发展更持久。

  

优秀志愿者李森年轻的时候,在技校读书,看到一段话“看一个城市的美好,不仅仅要有高楼大厦,还要有爱心和志愿者”——受到深刻影响,树立热忱服务社会人群的信念。毕业后到广州电信公司当普通员工,他就主动寻找到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报名做志愿者,参与关爱帮助智障儿童的服务。由于李森非常热情,善于创新,还在2001年就争取电信支持创办志愿者网站“志愿营地”进行传播推广,很快被选举为启智志愿服务总队队长。李森在工作中学习进步、在服务中学习进步。一方面在电信公司加入共产党,并且当选为“优秀小时党员(因为志愿服务时数多而当选)”;另一方面在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施展才能、取得成效,拓展福利院服务、老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社区服务、山区助学服务等等,再到探索建立志愿者骨干队伍并提高专业服务能力。2011年李森从国企辞职专心做公益,创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走上“社工+志愿者”合作服务的道路。如今,他们率领的广州启智志愿服务总队,拥有注册志愿者超过10万人;同时,李森以志愿者身份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目前,李森拥有两个鲜明的身份: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志愿者,背着挎包走社区、进乡村,带领志愿者为群众提供关爱服务;一个是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兼职),带领志愿者骨干和志愿者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2017年,李森在广州市天河区员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创办“李森党代表工作室”,以党员志愿者的形象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

  

    正是因为李森等优秀志愿者受到党的教育和熏陶,具有为国家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既能够贴近基层群众的利益需求,也能够联系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例如,启智志愿服务总队探索开展的“关爱露宿者”服务项目,就是逐渐深入、逐渐扩大的。2009年前后,李森和启智志愿者在春节前夕,利用夜晚去做“送关爱、送温暖”服务的时候,发现有些流浪人员,长期流离失所,春节也无法回家。于是,启智志愿服务总队就建立“关爱露宿者志愿服务分队”,一方面为流浪乞讨人员赠送一些御寒衣物、热饭热菜,同时与流浪人员交流,唱歌、跳舞、嬉闹,为他们带来快乐开心;另一方面。在团委的支持下联系民政部门、救济机构,劝说一些流浪人员到救助站获得生活庇护,帮助一些流浪人员购票回家。此外,启智志愿者还帮助一些流浪人员寻找工作、自食其力,走向新的生活。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启智志愿服务总队发起的这个服务项目,正式更名为“街友”志愿服务项目,体现志愿者与“街友”(流浪人员)的平等尊重,成为体现党组织关怀和帮助每一个人的品牌项目,在社会上产生非常好的影响力。20多年来,李森和启智志愿服务总队策划和实施了许许多多类似“街友”等贴近群众、符合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从直接形式看是志愿者走进特殊对象提供帮助,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传递了党的关怀、传递了党的温暖,让很多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党和国家、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说出“志愿者好,广州人好,共产党好”等话语,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夯实党在人民群众中的社会基础。

  

目前,李森创建“李森党代表工作室”将许许多多的志愿服务项目串起来,在各个服务领域弘扬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而奋斗的目标,发挥社会正能量、激励志愿新力量。李森为了提高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在做志愿者的20多年时间,通过努力读完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多次参加党员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等,能够跟上新时代、培养新境界,设计和实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保持志愿服务的生机活力。

 

从这一个案例中,我们获得启迪, 志愿者的理想、信念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铭刻于心、体现于行,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爱心奉献、关爱助人,传递党的温暖、传播社会希望。 

  任何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都是“有需求”“贴近需求”“契合需求”的,并不是“凭空想起来就做”,或者“为了图名利造气氛而做”。 真正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是从一些群众细微、平凡的需求中找到切入口,提供服务链。 志愿组织要真正深入社区、农村、企业等,不仅仅是从新闻报道、网络传播中发现需求,而且是要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沟通的时候发现需求。因为,乡村社区的群众,对于仅仅是要“业绩”、要“作秀”的人,往往说一些应付的套话、大话,媒体也就“人云亦云”,很难了解真实需求。但是,如果志愿者真心深入社区、农村,与群众贴心交流,才能够让大家“谈心事”“说真话”,把握实实在在的服务需求。

  

四年前, 贵州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骨干 ,在深入山区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即许多山村少数民族的老人、妇女乃至一些青少年“不会写名字。”这在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是不可思议的情况,随着几十年的教育普及、文化普及,以及多年的“扫盲”工作,大多数群众包括农村群众至少会说一些普通话,会写自己的名字等简单汉字。那么,为什么贵州山区存在较大的困难呢?特殊原因就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的种类多,每一个民族的人数少,居住在山区农村就存在“文化很不发达”的问题。为此,共青团贵州省委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在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策划和实施青年志愿者“乡村夜校”服务项目,作为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的地方特色项目。

  

我从2018年开始几次应邀前往贵州省调查辅导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也抽空前往青年志愿者“乡村夜校”服务点考察。我发现这个志愿服务项目,赢得少数民族群众赞誉、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项目切入口非常小,非常契合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 项目最基本的口号就是“教会群众写名字”。因为,山区少数民族群众不会写汉字、写名字;也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各种计算知识和科技常识。既不能够到城镇集市进行贸易活动,也无法使用“实名制”的手机和网络平台。这样,少数民族群众与“美好生活”之间存在一道道“鸿沟”。青年志愿者就从教会山区农村少数民族老人、妇女等“学汉字、写名字”开始,一笔一划写名字、一声一句说名字,从而掌握自己生活与发展的主动性。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传播新时代新思想,传播科学技术,传播法律知识,传播文明规范等等,引领少数民族群众走进新时代、共享新生活。我在一个山村,看到有一篇记者采访少数民族妇女的报道,妇女非常朴实地说道,“乡村学校就是好,志愿者就是好,我终于会写名字了。”也许,对于我们大多是生活在城市、生活在平原、生活在内地的人来说,“会写名字”只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和欢欣鼓舞。但是,对于山区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志愿者教他们“会写名字”就是生活的一大跨越,就是走向美好生活的新台阶。

 

因此,贵州省青年志愿者“乡村夜校”项目不仅仅是获得项目大赛金奖,更重要是获得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肯定,包括中央办公厅简讯推介经验,省委书记多次批示,基层干部支持、群众有获得感。这个项目影响越来越大,成为贵州省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我们回顾项目最初的起因,就是深入山区农村的时候,了解到少数民族群众最具体、最迫切的需求,解决非常细致的困难与问题。可见, 志愿组织设计好的服务项目,一定要深入乡村社区,一定要贴近群众交流,这样才能够准确把脉,推出受欢迎、有实效的志愿服务项目

 

有策划——精心设计项目内容

  志愿服务项目策划的思维,来源于工程策划、经营策划以及公共服务策划,具体说来就是不要“拍脑袋决策”“头脑发热做事”,导致“有头无尾”“有头烂尾”。其实,有些曾经获得国家、省市奖项的志愿服务项目,后来无声无息、难以持续,就因为主要动机是为了参赛,为了夺奖,具有较强的“锦标主义”心态。因此,我们说:志愿服务项目策划的关键,就是结合群众需求、组织资源和发展趋势,设计良好的机制,能够让志愿服务做实做细、做强做大。 

  

上次介绍获得全国赛金奖的 “夕阳再晨”项目 ,在获奖之后不是满足和停滞,而是根据群众需求变化、社区治理发展,对项目进行细化和深化。志愿者团队以北京市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为基地,开展“社区营造”志愿服务。我去调查辅导的时候,张佳鑫他们告诉我,最初就是配合开展“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但是发现这里是“老社区、老居民、老生活”,如果简单套用“社区治理”,大家觉得缺乏亲切感。因此,夕阳再晨团队就改为用“社区营造”志愿服务的理念,吸引居民共同营造自己的生活、共同营造自己的家园。如幼儿园接送时间的“大拥堵”问题,通过协商沟通,车辆远处停放、志愿者帮助送小孩入园等方式,疏通了道路。又如旧社区车辆停放的难题,通过精准细致划出停车位,并且结合居民上下班、夜间停车时间需求,相互协商交替使用解决问题。特别是发挥社区老党员、老教师等资源,将党建引领与专业服务有机结合,使得不同类型的居民、流动人口都有所作为,让每一个人都喜爱社区生活、维护社区环境。

  

   志愿服务项目策划思维的运用体现在许多方面,最重要就是让志愿服务有序发展和持续发展。有些志愿服务项目缺乏策划,“想起什么做什么”,一时间热情满满投入精力过多,一时陷于疲沓服务拖泥带水,给接受服务的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也让志愿者没有自豪感。

  

因此, “策划”就是有计划、有步骤,根据关爱和帮助群众的需要,一步一步推进项目。 例如,夕阳再晨在二里庄开展 “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第一步是志愿者“宣讲”,在小区宣传栏向来往的行人介绍知识技巧。第二步是志愿者“值班”,在各类垃圾桶前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第三步是志愿者“科普”,引进小型设备,向居民介绍“厨余垃圾”等转化为肥料等过程。第四步是志愿者“牵手”,带领小区儿童运用转化的肥料种植小植物、喂养蚯蚓等小昆虫。特别是争取社区的支持,在老旧小区有限的面积中,辟出一小块“种养基地”,辟出一小块“天台花园”,作为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试验区。这种“社区营造”志愿服务让社区干部觉得有生机活力,让社区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觉得有无限乐趣,让参观考察者觉得有创新特色。

  

这样,二里庄“社区营造”志愿服务成为面向全市乃至其他地区推广的示范经验。我们认为, 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不是什么“高精深”的难题,只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主动思考“怎么做下去,怎么做得更好,怎么让群众更欢迎,怎么让群众更有收获”。那么,项目策划的元素就呈现出来,发挥作用,具有成效。

    

    志愿服务项目的落地和实施,需要有结构合理、素质互补的团队成员。记得我十多年前曾经接触一支志愿服务队伍,非常活跃、创意很多,但是经常争吵、矛盾重重,几乎要解散。每次开会,队长布置完志愿服务事项之后,副队长总是补充几句和提出批评;队长又补充指责副队长几句;成员就“乱成一锅粥”了。后来,当地团委邀请我去帮助协调关系、解决矛盾。结果,正副队长在我面前“承认错误、立志改正”表态时又争执起来了。我出了一个注意,建议副队长带几个骨干单独成立一支服务队伍。正副队长谈妥一个约定,将志愿服务领域适当区分,每支队伍自主策划和实施项目。过后,当地宣传部、团委的同志告诉我,两支队伍都成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都有几个群众非常欢迎的志愿服务项目。所以, 并非一支志愿服务队伍要“网尽一切人才”,而是根据志愿组织发展需要和志愿项目实施需要,吸收或培养合适的志愿服务人才。我在《志愿服务项目书填写的十个要素》中介绍茂名市阳光365志愿服务总队获得全国金奖的项目“含羞草与小松树”。其实,这支队伍在当地实施最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另外一个项目 “乡村婆孙乐”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培养许多分队,吸引许多村民参与,掀起乡村志愿服务的新热潮。    

   我为了支持阳光365团队的服务,有一次在湛江和茂名讲课之后,专门到志愿者开展“乡村婆孙乐”服务的山区农村调查辅导,具体到了高州市大井镇的担水村和将军村。山路崎岖、路途遥远,赵健勇队长送我去村里的路上,讲了很多故事。其中,我对三件事情印象深刻。

  

一是激励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赵健勇说,“我的车尾箱有很多日用品、玩具;以前鼓励村民开展互助服务、文明服务,赠送一些礼品就可以了。现在村民要求高,经常开玩笑说要‘真金白银’。”这一次,总队就“破一次例”,告诉各个乡村,如果村民搞一次“包粽子”志愿服务,吸引老人小孩一起包粽子、开展活动,并且把粽子赠送给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分享,就奖励该村志愿者100元活动经费。结果,村民非常积极踊跃,各个村都开展活动。其实,所用材料、物件的经费远远超出100元。但是,村民自豪地说“365总队给我们奖金了”。这样,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数就越来越多了。 

二是在去担水村和将军村的路上,有其他几支志愿者队伍加入服务,人数越来越多。赵健勇告诉我,“乡村婆孙乐”很受农村群众欢迎,因为中青年外出务工,留下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遇到不少困难。通过志愿服务让大家相互支持,并且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学会“隔代交往”,健康成长,效果比较好。附近市县的志愿者队伍都想观摩学习,这次也跟着到服务点考察交流。 

三是在将军村的时候,有位中年的农民志愿者非常热情,拉着我的手讲述许多服务故事、服务体会。后来,赵健勇告诉我,这是一位患有癌症的中年农民。住院治疗之后,不能再干重活。因此,妻子外出务工,他在家里照顾四个孩子。看到“乡村婆孙乐”的志愿服务项目,就主动报名,前来做力所能及的服务,并且将四个孩子带来一起参与活动。那天,中年农民很高心地对我说,“谭教授,我孩子来到这里开心了很多,也愿意多说话了。乡村婆孙乐项目真好。”我一边考察一边思考,不仅仅关心“乡村婆孙乐”的做法和措施,更加关心这一项目开展过程中吸引农村村民参加志愿者队伍,吸引其他志愿组织合作服务,不断壮大关爱和帮助乡村群众的爱心力量。

从各地的经验看: 一是 要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需要,挑选实施的骨干和成员。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做、做得好”。 二是 在项目实施的时候不断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和水平,根据群众需求的变化调整具体做法,提高服务效益。 三是 注意激励和吸引服务对象转化成为项目志愿者,更加具有示范性和号召力。 四是 善于开展项目团队的合作,吸引其他组织一起做好志愿服务项目,帮助更多的城乡群众。 

  我对于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项目实施的制度建设、规范建设,有过认识的变化和提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刚刚开始研究志愿服务的时候。一些志愿者说“志愿服务就是出于爱心,自发自主帮助他人,不应该有太多制度约束。”所以,我对制度规范的重视不够,研究较少。然而,伴随志愿服务的传播推广,越来越多人参加,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就发现 “无规矩不成方圆”,缺乏制度规范就会产生种种问题,带来各种风险。 我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作为案例,提供大家参考。

最初,就是发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缺乏农村教师,教育力量薄弱,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大学生“主动请缨”去开展支教服务。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7年率先探索“扶贫接力”支教服务,2003年正式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正式启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招募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开展1—2年的志愿服务,主要是支教服务,也扩展到农业科技服务、卫生健康服务等等。

与此同时,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报考硕士研究生享受优惠政策的通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各级项目办公室和服务单位职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办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评估考核办法》《处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突发紧急事件预案》等等。这样,大学生志愿者不仅仅是单凭爱心热情开展服务,而且是获得专门培训辅导、掌握服务技能与风险防范方式,前往中西部地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既能够有效帮助山区农村群众,也能够获得自身的锻炼和成长。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项目持续推进,以及不断完善系列制度规范,在二十多年的志愿服务发展中为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同时让一批批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陆续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记得我有一次参加志愿服务高峰论坛,接待我的一位青年非常自豪地说,“谭老师,我原来就是留守儿童,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关心和帮助我成长。我读大学时也参加志愿服务,毕业时报名做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现在我在团委,协调志愿服务工作,请您多多指导。”这是一个既普通又典型的案例:“留守儿童——获得关爱——成为大学生——做志愿者——成长为志愿服务工作者”。看似平凡的成长经历,包含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关爱和奉献,也有西部计划系列政策的支持和促进,还有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锻炼和成长。

 

我们发现, 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逐步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切实有效的制度规范,对于项目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志愿者成长和志愿组织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志愿服务项目“有实施”其实是非常基础、非常简单的要求。但是恰恰有些志愿组织没有认真或持续实施。我们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及“挑战杯”公益项目大赛的时候,都发现一些“锦标主义”色彩浓厚的项目,不论是项目书填写,或者展示答辩,都套用非常时尚、非常“高大上”的说法、做法,形式很好看、用词很新颖,但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或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评委对这些项目不感兴趣,更多 乐意发掘和扶持切实可行、具有效益的志愿服务项目。 我曾经在海南省美兰区调查辅导时接触到 “田教授”志愿服务项目, 就具有很好的启迪价值。

   

  

我2019年第一次到美兰区的时候,接飞机的人员聊天的时候说,“谭教授,我们这里有一群‘田教授’。他们不是真的教授,但是比教授更顶用。”这话引起我的好奇,是什么样的一群“田教授”,让群众觉得“更顶用”。我到了美兰区的乡镇和村庄才知道,原来有一些贫困户,获得农科部门的支持,传授种植养殖知识技巧,从而发展生产,获得经济收入,顺利脱贫了。这些脱贫后的农户非常有爱心、有善意,乐于义务向周围的农民传授种养技术,就被大家称为“田教授”。这就是来自田间地头,拥有实用知识技术的农村专业志愿者。美兰区成为第一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时候,就广泛宣传这些“田教授”的事迹,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志愿队伍、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很多脱贫的农民乐于助人、村民之间互相帮助,也吸引科技人员、企业家、大学生等前来当“田教授”,传授新的科技知识、网络技巧。其中,有几位在海口市企业工作的台湾人,听闻“田教授”的故事之后,主动联系美兰区的乡村,乐意做一名“田教授”,义务将在台湾掌握的农业技术传授给美兰区的农民,被尊称为“海峡客田教授”。

  

这样,美兰区“田教授”的志愿者类型越来越多,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在乡村振兴、科技助农方面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后来几次到海南省美兰区的时候,就去乡镇和农村看了“田教授的种养基地,培训场所,感觉虽然非常简陋、朴素,但是确实很实用、很有效。 这些贴近农村、贴近群众,不断延伸和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就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值得传播推广。

  

  近年来,我们调查和了解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部分项目 不仅仅是做好设计时的主要内容,而且根据需要不断拓展对象类型、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让志愿服务惠及更多人群。记得陕西省西安市邀请我讲授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课程的时候,提前考察一些社区与农村的志愿服务。在临潼区的新家园社区,社区书记介绍 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以及辖区专业志愿者、学生志愿者协同开展的“四为服务”。我听了之后,受到很大启发。“四为服务”包括“为老志愿服务、为少志愿服务、为中志愿服务、为众志愿服务”,能够涵盖这个社区的所有群众。  

   “为老服务”  就是志愿者针对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日托老人(白天子女上班上学,只留下老人在家)等特殊需求开展的志愿服务。“为少服务”  一方面是针对社区居民孩子放学后,家长尚未下班,志愿者提供关爱照顾和功课辅导服务;另一方面是针对外来人口子女的关爱帮助和文化融合服务。最有特色的是拓展“为中”与“为众”服务。“为中服务”  是针对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上班忙下班累”提供的关爱和帮助,包括小孩照看服务、瓜菜代购服务等等,这些琐琐碎碎的家庭事务落到“双职工”家庭就是非常大的负担,社区志愿者搭把手、帮帮忙,就让中年职工等减轻负担、更好生活。“为众服务”  是不分内外、不分彼此,既针对居民提供关爱服务,也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关爱服务,还针对临时流动人员提供关爱服务。因为西安市是旅游城市,临潼区是重点文物古迹旅游区,经常有游客等外地人经过,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社区志愿者也积极帮忙、解决困难。

  

我听到社区书记和志愿者们介绍的“四为服务”,非常欣赏、非常赞赏。既能够突出重点,做好关爱老人、儿童、残疾人、困难家庭的志愿服务,又能够拓展针对一般家庭、流动人员的志愿服务,构建和睦友善、充满爱心的新家园社区。所以, 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做好项目设计的服务内容时,也要善于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对象需求变化,不断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让志愿服务项目更受群众欢迎,更有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也要 特别注重创新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 有些人以为创新一定是“高大上”的,以为一定要运用很多科技元素、网络元素。

 

其实,志愿服务 项目创新体现在许多方面,运用新理论、新科技支持的是创新,在传统基础上增加元素也是创新;提供高校和科技机构专业探索是创新,在基层乡镇将资源转化也是创新。 所以,不论是城市志愿者还是农村志愿者,不论是高校志愿者还是企业志愿者,不论是青年志愿者还是老年志愿者,最关键是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不满足于现状,结合社会环境和群众需求,不断增添新元素,不断增加新形式,就具有创新的特色。如小榄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时候,由于办公楼房的使用比较紧张,政府就提供原有生产队时期的四个旧的粮仓,作为志愿服务阵地。因此,当地人都戏称志愿服务中心是“大粮仓”。这时候,志愿者骨干黎伟湘等就发挥创新思维,用“大粮仓”的理念延伸出“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的含义,策划了“囤粮计划”志愿服务项目

 

“囤粮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延伸“精神食粮”的含义,利用“大粮仓”的吸引力,倡导和推进“小镇悦读”文化活动,鼓励机关干部、企业员工、社区居民、乡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中小学生等积极参与读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并且,“囤粮计划”提出“带着知识去行善”的口号,让志愿者在帮助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的时候,不仅仅是赠送物资、关爱慰问;而且带着时尚有趣的书本前去服务,通过朗读、讲故事、交流等方式吸引孩子们爱学习、爱成长。

 

我与“囤粮计划”志愿服务团队交流的时候,对一个案例印象特别深刻。有位中年企业家,原来除了创业经营,就是休闲消遣。偶然的机会结识黎伟湘等志愿者,问“志愿者做什么?读书有趣吗?”志愿者告诉他,“你先来听听、看看,挺有趣的。”这位企业家参加活动之后,就非常喜欢“囤粮计划”,邀请黎伟湘帮他选购一些书休闲的时候阅读,还发起开展“羽人为善”的志愿服务项目,义务帮助“调皮、捣蛋、不读书”的孩子们,在参加运动、获得快乐的同时,培养良好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最近,我到小榄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授课辅导的时候,这位企业家专门通过文明实践中心的同志联系我沟通交流,询问下一步如何处理好企业生意与公益服务的关系,如何持续有效做好志愿服务项目。我从“囤粮计划”和“羽人为善”等志愿服务项目中获得启发,就是 志愿者结合本地资源、文化习俗、群众需求,在传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新元素、体现新时尚,能够更好地帮助社会人群、促进社会文明,就具有很好的创新特色。

 

 

做好志愿服务项目,既要踏踏实实开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媒体和网络宣传推广。 一是要善于发现传播资源。 目前,虽然不少报刊对于广告等费用要求高,但是如果有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影响力,引起观众和听众广泛注意,能够吸引巨大流量的案例,却非常乐意免费报道。这样,既能够“做好事”,树立媒体的社会责任形象;也能够“抓流量”,扩大观众、听众的覆盖面。二是要善于做好自媒体。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媒体人”,要善于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尤其是抓住人们喜欢“第一印象”“第一感觉”“第一触动”等,吸引广大公众的关注和支持。 三是要善于收集故事和讲好故事。 最能够打动公众的就是活生生的个人,真实感人的事例。因此,志愿组织传播的时候不要附加太多的“大道理、大口号”,原原本本、真切细腻地讲好故事,就能够争取更多人支持服务项目。

  

     

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谢海山, 是潮州市饶平县人。2020年武汉发生新冠疫情期间,他回到家乡就发现大量农民的水果滞销了,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于是,谢海山争取市、县宣传部、团委的支持,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开展 “爱心助农.抗疫守望”志愿服务项目

一是 聚集本地的网络、自媒体到山区农村,开展“爱心助农”直播活动,介绍果农的辛勤劳动,介绍精心种植的优质水果。 

 

二是 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友资源、商会资源尤其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资源,广泛传播饶平果农生产和水果丰收的情况,促进“爱心助农”的热情高涨。 

 

三是 向全国的网络和自媒体传送饶平助农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助农销售的故事,果农勤劳生产的故事等等。短短几天就通过网络销售了七万多斤柑橘,随后建立分销渠道,持续帮助山区果农。

 

这个志愿服务项目,虽然没有申报国赛、省赛,不追求获奖表彰,但是“爱心助农.抗疫守望”的口碑传到了全国的高校,传到了全国的网络和自媒体,也为饶平县山区农村的乡村振兴、建立新平台、新渠道。

 

我们发现,网络时代的宣传、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关键在于 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要主动寻找、主动掌握、主动运用、主动发挥,就能够将志愿服务项目传播到全国各地,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有评估——建立公信力美誉度

 

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评估,既有利于评判项目社会成效,提高社会公信力;也有利于发现项目的特色和促进创新发展。我们过去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评估,不太重视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的专业评估。然而,近年来随着党政部门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城乡群众对志愿服务实效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开始推广项目评估。

 

我在十多年来,参与许多市、县区、镇街乃至社区、农村的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也给不少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专业指导,但是我从中获得更多启发、更多启迪。其实,不必要把“专业评估”搞得那么难、那么神秘、那么高大上。 

真正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就是去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交流,看看服务项目进展情况,是否实现预定的服务目标,实施中有哪些丰富和创新,实施过程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服务对象获得什么帮助和改善,志愿者在参与项目服务时有哪些收获与成长等等。

评估专家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效的元素进行总结提炼,对于存在困难与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项目更加符合社会规范提出一些要求等等。我认为,对于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评估而言,“评估专家”不应该是去为难志愿者、挑剔志愿者、“指手画脚”干预志愿者,而是应该在认真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多年前到中山市雍景园小学 评估“家有天才”社工与志愿者合作项目。项目以雍景园小学为试点,社工培训教师、家长和热心人士作为志愿者,对读写障碍儿童采取“融入式”的关爱服务方式,即不是单独帮助这些孩子,而是吸引这些孩子参加学生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示其他运动的特长和优势,获得同学们的赞扬与尊重。与此同时,帮助读写障碍的儿童掌握学习的特殊方法,逐渐提高学习能力。社会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就耐心、细致地激励读写障碍的孩子渐渐树立自信心,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评估的时候,几个读写障碍的家长反馈服务效果。其中一位家长说,“最近刚刚放完假开学,儿子就问我,‘妈妈,学校什么时候再开兴趣班,我很想去’,就是因为在兴趣班活动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我们向组委会汇报了“家有天才”社工与志愿者合作项目的特殊成效之后,受到重视,加大扶持和宣传的力度,帮助更多受到困扰的家庭。后来,“家有天才”项目的发起人回到家乡——河南省洛阳市,继续从事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服务,又创立“笨爸爸工房”项目,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喜欢。项目发起人一直联系我,咨询和交流,进行远程的评估督导,不断提高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的水平。可见, 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评估,就有利于帮助项目不断深化细化,帮助项目团队不断提升能力,更加有效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我回应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需求,撰写这篇“如何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文章,力求观点简单明了、案例丰富多样,期待对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都有所收益。其实,这篇文章提出的十个要素中,有几点与“项目书”撰写的要素是交叉重叠的,但是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未来申报、展示、获奖,而是为了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做好志愿服务,帮助社会人群。 概括起来,做好志愿服务项目关键在于把握“三个远”:即“要立志高远、不好高骛远、能行稳致远”。

  

“要立志高远” 就是志愿者在策划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贴近群众需求解决困难问题,同时要保持和体现“为国家人民好起来”的理想信念。

“不好高骛远” 就是一定要根据本地特色、群众期盼选择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不要盲目模仿和攀比“高大上”“时髦”“热潮”的东西,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的服务做起,为群众带来一点一滴的生活改善,就逐渐具有生机活力。

“能行稳致远” 就是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通过多种途径让志愿服务项目内涵不断充实、质量不断提升,就会越做越好,越来越受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