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
新闻中心
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17        浏览次数:3        返回列表

理财贯穿于人的一生,而大学时代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理财群体,在引领理财时尚、改善理财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理财知识的匮乏,许多大学生不仅不会理财,反而由于高消费,沦为“月光族”,甚至成为“负翁”。应对大学生消费出现的诸多问题,理财这堂必修课迫在眉睫地摆在了大学生面前。在校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可在真正踏入社会之前修足“理财学分”,实现学业、财业的双丰收。

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理财现状分析

(一)性别不同导致消费差异,但理财观念却基本相同

本次回收的495份问卷中,男生占总数的38.18%,女生占61.82%。

1.消费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男女每月生活费为1000-2000元都占了50%以上,其次都为每月600-1000元,大约占30%;另外,生活费主要来源大都为家庭供给,男女分别占86.77%和91.83%。在消费习惯上,男女生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伙食费方面,男生选择每月伙食费600-800元的最多占45.5%,而女生选择每月300-600元的最多占51.63%。除去伙食费之外,男女其他费用支出差异较大,尤为明显的是,77.12%的女生将较多的钱花在了衣物购买上面。而男生除了衣物购买之外,恋爱及聚会也花了较多钱,在网游与数码产品上面花钱的男生所占比例也比女生所占比例高。由此看出,由于性别的差异导致了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的差异。

2.理财现状分析

在记账习惯方面,从来不记账的男生占43.39%,女生占33.66%,而每天都记账的男生只占7.41%,女生相对较多,占18.95%。总体而言,女生记账习惯比男生好。

但在理财观念与对投资产品的认识方面,男女生的回答大致相同。综上所述,现代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受性别影响并不明显。

(二)专业的差异使得理财观念稍有差异,理财状况几乎无差异

本次回收的495份问卷中,经管类专业人数占总数的23.64%,非经管类专业人数占76.36%。

1.理财观念分析

在记账习惯方面,经管类学生中会记账的人数占67.52%,非经管类学生中记账人数占61.11%。经管类学生记账比例略高于非经管类学生。在对理财必要性的认知方面,数据显示经管类学生中认为大学阶段理财有必要的人数为93.16%,相对应的非经管类学生中所占比例为88.1%。经管类学生所占比例依然略高于非经管类学生。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经管类学生的理财观念稍高于非经管类学生。

2.理财现状分析

数据显示,经管类学生中会理财的学生有12.82%,其中会在开学时做好财政预算的有10.26%,会通过理财从现有财政上获得最大利润的有2.56%。而非经管类学生中会理财的学生有12.97%,其中会在开学时做好财政预算的有7.41%,会通过理财从现有财政上获得最大利润的有5.56%。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不管是经管类还是非经管类学生,目前能够理财的学生都很少。理财结构方面数据的差异说明经管类的学生对于理财更慎重、理性一些,非经管类的学生则更大胆一些。理财状态方面的数据显示对资金使用没有规划的学生中,经管类学生占20.51%,非经管类学生占24.07%,经管类学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略好于非经管类学生。在对投资产品的了解方面,数据显示出经管类学生好于非经管类学生,这应是专业差异所造成的。然而在对投资产品的尝试上,经管类学生与非经管类学生的差异很小,说明专业的差异并没有对实际理财状况产生大的影响。综上可得,无论哪种专业,目前大学生的理财状况均不乐观,专业的差别也几乎未对理财状况产生影响。

(三)年级高低影响理财观念,对消费情况影响不大

本次回收的495份问卷中,大一学生占总数的6.67%,大二学生占12.93%,大三学生占49.49%,大四学生占24.65%,研究生占6.26%。

1.消费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大一、大二学生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元和1000-2000元的比例大致相等在40%左右,而其他年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在1000-2000元的占较大比例,并且生活费基本都是由家庭供给的,只有少部分是靠自己勤工俭学和课外兼职。而对比不同年级学生的消费情况则可以发现,衣物的支出大约都占了50%以上,不同的只是高年级学生的衣物支出相对于大一、大二来说有所增加。另外,恋爱支出、聚会支出、图书或音像制品支出以及数码产品支出基本都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这些支出都与年龄段有直接联系。由此可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消费情况以及消费观念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情况差异并不大。

2.理财现状分析

刚进校园的大一同学有60%都认为大学生理财很有必要,而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多数人都是认为理财只是较有必要。而对于记账习惯这一问题,“每天都记账”的人数比例由大一的30.3%逐渐下降到研究生的9.68%,而“记个大概数目”和“从来不记账”的人数比例则相反的逐渐增加。这就说明在刚进学校时多数同学还是考虑到了理财这个因素,可能随着大学生活的推进以及各种专业学习、社团活动的增加,就让大多数人忽略了理财这一问题,还会抱有“记账也没用,记不记账都是这样花钱,不够花了父母也会给”的这种想法。由此看来,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实践情况与年级高低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二、大学生理财时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基本上全部依靠家庭

大学生们一般很少考虑更多的融资渠道,独立谋生能力差,绝大多半大学生依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必须依赖强大经济后盾――父母来维持生活。

(二)支出没有计划,主观随意性强

大学生们用钱没有计划,糊里糊涂,控制不了自己的花钱习惯,导致每月的收支不能平衡,该节余的钱,不知不觉流失了。从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除伙食费以外的开销都集中在衣物、各种聚会及通讯费上。

(三)理财意识淡薄

很多大学生绝大多半资金来源于家庭或者是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资金的用途也简单局限于把钱存入银行,缴纳学杂费和支付生活费的开销。花钱没有计划,有的甚至奢侈浪费,合理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观念非常淡薄。

(四)理财模式较单一

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的理财方式只局限于每天记账,多余的钱也只是存入银行卡中,而不会去想着“钱生钱”。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资金有限,而能获利的理财方式可能需要大笔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投资理财存在风险,自己不愿意冒险。另外,一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资金赚不了大钱,所以没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研究如何理财生钱。

三、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许多人认为,理财就是生财、发财,只有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才需要理财,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理财太过遥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理财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赚钱、花钱、管钱,使我们的钱财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要想积累更多的财富,那么我们就要踏出理财的第一步:走出理财误区,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二)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要你保留所有的收支单据, 做一个简单的T 型记帐簿,抽空整理一下, 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 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 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 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 对症下药, 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 达到控制的目的。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考虑到大学生可供支配的资金数量有限,投资产品应有较低的门槛和较强的资金流动性。另外,大学生无法将太多的时间用在理财上,所以应选择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的理财产品。

大学生性别认知就业

2007年3月,由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日惹原则――将国际人权法应用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相关事务的原则》一文中,性别认知被定义为:“每个人对自己性别深切的内心感受和个人体验,包括对自己身体的个人感觉和其他通过衣着、言语和独特的行为举止等方式认识的性别观”,性别认知的概念第一次被明晰化。西方社会学者对其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兴趣浓烈,国内研究也日益增多。基于此,明确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情况,并开展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西安的三所高校。其中,一所院校以理工科专业为重点,一所院校以文科专业为重点,还有一所院校为综合类院校。

1.调查性别及比例

本次调查中,男女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3.52%和56.48%。各年级学生的比例,大一学生为14.33%,大二学生为17.09%,大三学生为22.43%,大四学生为46.15%。大一到大四,各年级都占有一部分比例。其中,大四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这是结合大四学生更紧迫地面临就业问题的现实出发,以便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反映性别认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2.调查专业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的人文社科专业占46.39%,理科专业占37.69%,工科专业占15.92%。三校各自有侧重学科门类,有效的均衡了学科门类的差异,确保数据不会因专业门类的不同影响最后调查结果。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电子问卷、纸质问卷相互结合方法,使用自行设计和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问卷》,着重调查男女大学生性别差异及其对就业的影响。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被调查者的性别认知、就业观、就业现状及了解程度、原因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

1、性别认知情况

大学生的性别认知可以分成两类认知情况,一方面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对于社会普遍的性别认知情况。通过调查获得丰富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

(1)大学生对自身的性别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得出,男女大学生在性别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男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满意程度往往高于女大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自身性别认知上男女大学生有一部分对自身性别认知存在不清楚情况。

(2)大学生对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得出,大学生对于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认知状态,并且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不同性别的就业情况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情况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34.10%的男性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而相对女生,65.89%的女性受访者感到焦虑。根据最终签约工作比例发现,女大学生签约率往往低于男大学生,在所调查的对象中,21.96%的女性受访者无签约,而男性受访者没有签约的比例则为17.61%。

二、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现状分析

对就业认知评价和就业焦虑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对就业的威胁性评价显著高于男生,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显著高于男生。

(一)就业前的性别认知问题

就业前的性别认知问题,一是指用人单位性别认知存在的问题。受各个方面的影响,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对待,如就业面窄、就业机会不平等、工资待遇不高等情况。二是指女大学生在求职期间对自身性别认知存在问题,如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不能满足某些岗位的要求。

(二)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就业过程中的性别认知问题。女大学生已经获得了就业机会,但在工作岗位中遭遇到了性别认知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一方。如女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性别歧视、晋升比男大学生慢等,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女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拥有与男大学生相同的机会而必然处于劣势。

就业中的性别隔离。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指女性就业层次处于低级的职业,而男性就业层次处于高级的职业。比如女性从事制造业、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这些行业大多具有社会地位不高、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易操作等特点,较之电子、房地产等高科技复杂操作产业,女性所占的比例显然极低。

男女大学生同工不同酬现象。在整个就业环境中,男大学生的薪酬整体而言高于女大学生。而在就业结构中,不同行业间的男女两性在薪酬上仍然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三、为性别平等就业提供建设性的对策

(一)政府应明确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遵循政府促进、市场调节、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方针,各级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职责,严格监督用人单位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应充分考虑社会性别认知现状,根据当前女性就业的实际问题,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从而保障女性包括女大学生的就业。

(二)构建和谐、高效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定期地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监测、分析,主动向社会公开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保证男女平等就业。

(三)高校应完善性别教育课程

性别认知,是个体对于自身性别的观念和认识。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和社会环境,可能使其形成传统的性别观念,也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现代性别文化的影响。对于性别的认知,无论是两性之间还是个体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的性别教育和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身性别认知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我性别认知,尤其是女大学生,应明确自我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想象力、造力、灵活运用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为自身的顺利就业和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性别认知理念,既对自身的性别有客观而正确的认知,又力争以自身的努力扭转社会对性别认知的不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美好而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蕾蕾.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1).

[2]于康平.教育过程公平的性别维度[J].教育学术月刊,2010(8).

关键词:高校;微博;重庆大学;运营模式

近年来,微博已经成为继新闻网站、博客等网络媒体之后的新型网络舆论载体,很多高校也开通了官方微博。但是,在官方微博的运营过程中,由于缺乏运营管理经验,出现了诸如定位不准确、关注度不高、互动性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官方微博的效用发挥。重庆大学在2010年就已经开通了学校的官方微博,并且从初期以宣传学校为目的的初级阶段不断走向通过微博了解师生的更高阶段,本文以重庆大学的微博运营现状为例,分析探讨各大高校的微博运营模式。

一、高校微博运营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官方微博的发展中,高校形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有了常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传统上只发表官方言论的部门,这是传统自上而下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高校微博运营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高校官方微博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主要包括校园内公告、学校活动、学校政策等,形式也主要以文字和少量图片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微博上的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生对学校微博的阅读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点击率和转发率也会随之降低。其二,高校官方微博背后的管理者往往是学校宣传部门的教师,受传统的学校宣传方式影响,在微博的上所使用的传统宣传话语较多,而且缺乏与用户的互动,对于用户针对微博内容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做出回复,致使微博的粉丝数量不断减少,微博的影响力也不断降低。其三,在微博的时间方面,多数高校是在白天上班时间微博信息,但是对于高校微博的粉丝用户来说,这些时间往往是他们的学习时间,对微博的关注度较低。他们在下午5点之后以及周六、周日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微博,但是这段时间高校微博的数量却是最少的时段,甚至会出现管理的空缺,对于粉丝的转发和提问不能及时作出答复,严重影响了微博的宣传效果。

二、高校微博运营的模式探究

1.高校微博运营现状的调查

高校微博运营应该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从微博的表现内容以及时间等方面加以改进,不断提高高校微博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为此,各大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查高校微博的运营模式,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以重庆大学为例,首先学校可以基于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理论,从官方微博上对粉丝数量、关注度以及微博数量、更新频率等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进而建立可以衡量学校微博宣传效果的短期互动模型,即高校微博宣传效果和粉丝数量的一阶回归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其次,设置调查问卷,对学校师生进行抽样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微博的改进建议。最后,基于AISAS理论建立的一阶回归方程模型和调查采访的因子分析报告,利用重庆大学官方微博及各子微博进行实践性操作。

2.改进高校微博运营模式的对策

首先,在微博内容的发表上,应该注意文字的风格,尽量走平民路线,保持平等对话,通过微博平台与大学生保持平等的沟通关系。对于高校来说,要想赢得更多的粉丝,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官方表达方式,让语言表达更加贴近师生。如某大学的官方微博在母亲节当天便送上了“让我们这一天一起祝福天下的母亲”的问候。这样的问候以其简单、真诚的提醒,赢得了粉丝的关注和转发,点击率和关注度也随之提升;相反,传统的带有命令式的语言风格则会让用户敬而远之。

其次,在微博的发表形式上,力求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确保信息的可以吸引用户的关注,即Attention―注意和Interest―兴趣。比如:者可以利用微博视频、音频等相关的信息;并且尽量保持信息的原创性,多关注师生在日常学习中的问题;可以采用笑话、语录等方式向粉丝提供一些有趣的咨询,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发,进一步搜集与微博信息相关的内容,提高校园官方微博的影响。

最后,高校官方微博应该重视与关注者进行互粉,并及时回复粉丝提出的重点问题。“互动”是微博运营的魅力所在,对于一些师生关注的话题,要及时对其进行回复,以激发粉丝关注学校微博的热情,并拉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对于一些关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可以通过微博投票、辩论以及意见征集的方式,以确保学校活动的制定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微博在学校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对高校的改革治理和教育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各大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在微博运营中的诸多问题,并不断拓展和丰富微博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高校微博运营的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冰.高校开始进入微博时代――以河南大学新浪网官方微博为例[J].新闻世界,2011,(02).

关键词:信息学科;就业;困惑;指导

信息学科是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的科目。女大学生就业困惑是指女大学生因为外部客观原因及本身主观特点导致其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女大学生的焦虑、迷茫、困惑。近年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信息学科属于理工科,由于性别、专业、行业及岗位性质等各方原因,导致该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受到高校及社会的特殊关注。大三作为大学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大三的学生经历了大一点懵懂和大二的浮躁,纷纷开始关注自我定位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信息学科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就业困惑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本次调查,笔者选取了150位信息学科大三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达98%,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下面将结合调查结果开展具体分析。

1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困惑

由图1可见,想到就业,女生们觉得最困惑的是:95人选择个人能力不足,占22.5%;其次依次为:选就业方向不清晰69人,占16%;选求职方法技巧欠缺46人,占11%;认为个人自信心不足、缺乏社会关系均为40人,各占9%;选择毕业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就业指导不够都是34人,占8%;选对相关行业及用人单位不了解、担心招聘单位性别歧视、担心专业对口问题,是否能从事与专业对应的工作及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及其他的,分别为32人、17人、10人、2人、3人。

2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原因分析

2.1对专业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的147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中,有81人、55%的学生表示“当年填报信息学科专业志愿”是因为父母意见、或专业调剂、或其他原因才选择该专业,63%的女生不喜欢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的女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没有提前进行自我分析,了解专业、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入学后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专业学习的效果。

2.2职业方向不明

在对于她们“是否了解所学专业、行业;是否清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查时,147人中,有72人,49%,即近一半的女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及对应行业的发展不了解;61%的大三女生同学对于马上要面临的职业方向很茫然。

2.3学习表现不突出

在调查她们的学习情况时,有4%的女生表示学习很好,有8%女生的学习不好,剩下88%的女生都表示还行或者一般,这说明女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一般中等水平的居多。

2.4专业相关实践少

在调查“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大学期间除学习外,还有过哪些经历?”中,如图2所示,有143人,97%的女同学都有过题中所设前七种经历,但从参加经历的类型来看,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和竞赛有70人,占47%,这对于大三的同学来讲,并不是很理想。

2.5自我认知偏差大

在调查女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表现同男生比较时的评价结果显示,34%的女生认为男女生一样,18%的女生认为女生比男生强,当然,认为不如男生、不清楚的占48%,可见有48%的女生对自身是不自信的,在意识上就认为自己不行,带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同时,有21人,14%的女生认为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中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也可以,89人,61%选择“比较符合”,还有25%的女生认为性别差异,认为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不可以;这说明,女生内心很矛盾,对自我定位不清晰,对自我认知偏差较大。2.6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受行业及岗位工作性质的影响,信息行业、某些单位中一些需要常出差、常到现场的岗位在招聘本科生时,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只要男生不要女生,以上调查也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在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女性会受到歧视。

3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调查

3.1最有效措施

在调查女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的结果显示,由图6可见,女大学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67人选择女大学生应自身努力学好专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占46%;有50人、34%的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学校应提供适合信息学科女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26人、18%的学生认为社会应加强性别平等宣传,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剩下3%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应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个人的问题,很多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历年来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杜绝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将不再关注个人及社会视角,将从学校视角出发,探索最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

3.2最想要的学校就业教育

19、20题都是对于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由图7、图8可见,对于就业教育内容,信息学科大三女生最希望获得的指导,从以上选项看,都有选择,但有侧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求职技巧指导,21%;求职经验分享,15%;就业市场分析,13%;实践实习信息,12%;人际沟通能力,11%;求职心理辅导,8%;职业生涯规划,6%;对于就业创业政策法律知识、就业信息研究分析,均占5%。就业教育活动开展形式,最吸引女生的活动方式从高到低依次有:能力提升训练营,30%;开设简历门诊,14.5%;工作坊,13%;个体咨询,占10%;讲座或沙龙,各占9.5%;职场模拟大赛,8.5%;职业生涯规划竞赛,1%;剩下3%选择了其他。

4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研究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就业困惑,除了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女大学生个人原因。国家和社会已通过拟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尽力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所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针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特点创新性实施有效的就业教育和就业帮扶,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身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身工作实践,实践研究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4.1梳理女生就业相关信息,做到就业帮扶精准化

高校根据往年就业相关数据,一是应及时梳理出来校招聘的信息学科的相关单位,对于单位工作性质、是否接收女生、招聘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梳理;二是要整理出来往届信息学科女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尽最大努力搜集她们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实时了解她们的发展状况;三是要建立学科女生就业工作群,给应往届女生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并将整理好的信息通过指导手册等材料及时传达给信息学科女生;四是要专门针对女生设立咨询师和指导老师,最大限度帮扶她们。

4.2探索女生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做到就业教育精细化

通过对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女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所属行业不甚了解,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导致女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个人能力提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影响就业。对此,高校可以探索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在就业教育上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行业分析竞赛化,以竞赛的形式让各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行业分析,聘请行业、学科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及所属行业加深了认识,拉近了距离。二是教育形式多样化。整合校内外资源,高校开展就业活动应搭建涵盖行业、企业、组织、岗位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通过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工作坊、就业讲座、应往届毕业生交流会、行业学长学姐交流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就业教育。教育内容可以涵盖行业分析、职业规划、职场发展路径、求职技巧、公务员考试,考研辅导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也是从我们调研的数据中挖掘而来,学生喜欢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好了。三是实现教育过程闭环化。建立起就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活动期间,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然后根据反馈的需求、建议等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丰富教育内容。

5结论

随着我国“互联网+”计划的推行,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信息学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专业教育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校就业教育体系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明、有效性不突出导致,这对学校就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文中从就业帮扶和教育出发,实践探索了应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干预措施,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对各高校从事就业的专业老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提供参考。

作者:邹恒 李建红 郑婷婷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赵波.地方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3]朱军.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5(6).

【关键词】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职业规划指导

罗伯斯大学(OralRobertsUniversity)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大学。该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势头。该校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借鉴的方面。

一、罗伯斯大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概况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环境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罗伯斯大学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突出体现了紧密结合本国经济环境的特点,充分反映经济发展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在美国的商业经济体系中,有7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因此,该校商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个人创业的企业家精英或管理人员。作为体现培养目标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则充分体现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会计管理职业素质与能力。如在专业应修课程中,通过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商业案例进行实地分析考察的能力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能力。正是这种具有特色并紧密结合经济环境特点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其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师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导学生职业目标的初步设立。商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并不划分专业,但每一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会有专业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导师在学生第一年上公共课的过程中,就会为学生介绍专业前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和选修的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填写大学学习计划书及学习进度表。第二,跟踪服务和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目标。在每学期开学注册课程之前,指导老师都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选择。学生按要求填写选课表格并得到指导老师签字后才能到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改变或某门课程学习有困难乃至职业发展倾向有变化,老师便会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直至学生按照职业规划目标修完所有课业,走上职业道路。第三,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便进入了指导学生写简历并不断进行修改的阶段。由于专业课老师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与企业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也能为学生提供公司招聘的各类信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由此可见,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修正、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积累、学习计划的完成以及职业素质的积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作用。

(三)案例分析是学生训练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是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案例来源或取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可用于财务分析、战略管理等课程所需的案例;另一类是教师自己编写的将课程知识点融合起来的案例,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所需的案例。案例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以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为案例进行的分析,既要求学生从宏观上对国内外该行业经济现状分析入手,还要求从微观层面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行业的走势进行判断并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这种案例取材真实,没有也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正或调整,学生不仅得到了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训练,而且对案例企业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甚至该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准备。第二,搭建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在案例分析中,从团队形成、选题、分析直至撰写报告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团队形成阶段主要靠学生自主结合;选题由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及要求共同研究确定,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建立模型一直到撰写分析报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配合与协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精神,使其懂得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第三,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会计职业素质。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通常要符合MLA(现代语言学会)格式及APA(美国心理学会)格式标准进行标准化的注释、标注、脚注及索引,引用超过7个字以上就应在文章中表明出处并进行标注。这不但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目标的设定以及自身职业素质的锻炼,完全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大学期间,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识。学生们一入学,便开始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并有意识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专业实习。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大学期间没有实习经历和经验,毕业时很难找到工作。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了解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运作,形成一个对会计系统的初步认识,为日后步入会计职业领域奠定了基础。二、我国会计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反思与改进

尽管我国大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与罗伯斯大学相比有很大差异,如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公司对待大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等等,但撇开这些客观因素,对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而言,在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

(一)高等会计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培养目标

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从学校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看,一些高校将其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从学生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来看,有学者调查表明:“通才+专才”的组合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选择。作为提供教育资源的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认同,两者之间是否相互吻合,以及如何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合理的体现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训练,都需要认真思考。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接受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环境的要求,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者应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特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配备有班主任,而且大多数班主任都是专业教师。许多班主任不仅在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方面倾注了心血,同时也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引路人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的发挥都只源自于教师的自觉行为,并没有形成一个机制或建立起一种制度,因此难以调动所有专业教师关心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而一些学生也往往由于缺乏指导,无法形成对专业的充分认识,最终因目标缺失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虽然许多高校也建立了导师制,但对导师作用的认识大都局限在对课程学习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指导。应借鉴罗伯斯大学的导师制,将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帮助和指导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在制度中明确导师对学生大学期间提供包括职业目标设定、课程学习、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职业指导服务,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措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一入学就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并在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积极实践的过程中跟踪服务。

(三)探索富有成效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应在政策上和资金上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编写高水平案例积累素材。第二,高校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或服务,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外实践环境。对此,我国的企业迫切需要转变观念:接受实习生不再是增加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及早瞄准人才、选拔人才、与其他企业竞争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的难得机遇。企业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必将日益重视科学规范的管理。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必然促进企业对具有较高会计职业素质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与选拔,并主动与高校合作,将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储备人才紧密相连,实现企业支持高校,高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多赢局面。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