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合力破解青年“就业难”
新闻中心
合力破解青年“就业难”
发布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18        返回列表

原标题:合力破解青年“就业难”

合力破解青年“就业难”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生力军。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好转,但青年就业压力依然很大。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健全青年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青年就业总量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国16-59岁的劳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但从绝对数量看,2022年底为8.76亿人,劳动力供给规模仍处于高位,而且青年劳动力数量稳中有升。在青年劳动力规模庞大,岗位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就业岗位创造能力提高缓慢,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群体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二是青年就业质量整体偏低。当下青年择业观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在文化认同、即时回报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诉求,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体面劳动”逐渐成为青年人就业的基本要求。但数据显示,城镇青年周工作时间高于城镇就业人员平均水平;新业态就业虽然更加灵活,但缺少应有的稳定性,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突出,青年就业质量难以达到预期。

三是青年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青年是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但由于专业和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往往导致青年群体就业困难或者就业后专业技能错位,职业发展路径不顺畅等问题引起的焦虑、跳槽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我国新兴战略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但能够适应这些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人才供给明显不足,人才供需极不平衡;同时,一些岗位供给数量相对更多的传统企业则面临“招工难”问题,青年员工职业流动性很大。

毕业人数攀升,岗位供给不足

第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毕业生供给数量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0.9万人,2022年首次突破千万,2023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了1158万人,是2000年的10倍多。相比求职人数的快速增加,劳动力市场中的新就业岗位增量不足。加上经济转型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有的行业的就业岗位甚至出现明显下降。劳动力市场中求职竞争压力增大。

第二,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受国际环境、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目前招聘岗位质量与青年求职者期待还有差距,工资不高、专业技能提升机会少、职业发展路径不通畅等问题较多。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超过2亿,其中青年占比逐年增加,但总体就业质量不高,与他们的期望差距较大。

第三,青年就业出现新偏好。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青年人越来越偏好无边界工作场域的就业模式,希望能够调整传统工作方式的时空限制,拥有规律的工作时间和支配闲暇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大批青年从事新兴职业,正是他们更加关注闲暇支配方式、职业兴趣、工作灵活度等就业偏好发生变化的真实反映。例如,伴随新业态出现,青年的工作更多由兴趣驱动,表现出对体现个性、允许创新、包容多元、体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偏好;有的青年为了精准择业而“缓就业”,甚至放弃“大厂”工作的机会,继续寻找时机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

第四,部分青年择业观念发生变化。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多以大城市起薪高的企事业单位为选择目标,尤其是在工作地点挑选上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2022年我国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达到了1144.2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60多倍;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接近260万人,招录比低至70:1。相比传统就业观念,更多考虑未来职业发展路径,选择那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就业岗位,达到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才是更好更优的选择。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拓宽青年就业渠道

当前,青年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关键要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青年就业的作用,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青年挖掘更多岗位。同时,要在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创造更多青年就业机会,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强化对高质量就业的支持力度。要适应新经济新职业的发展变化,为青年就业特别是新兴职业的青年就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政策支持。例如,健全专业技术等级评审、职称评审等政策,为青年职业发展提供可行的制度保障。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和投资引导,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未来要大力提升县域消费质量,制定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增量提质举措,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增长点。为了提高就业质量,相关部门还应完善新兴职业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提高青年对社会保险的认知度,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险制度。

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短期内,要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聘规模,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招聘方面,要更多组织行业协会、知名企业推送岗位信息,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可靠的就业资讯,并举办有特色的行业专场招聘会,提高招聘会的签约效率。鼓励各地结合当地需求建立差异化就业服务技术平台和吸引青年就业的具体政策,开设更多就业主题公益课,及时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技巧。

引导青年培养高质量就业自驱力,实现多样化就业。要将目前的就业指导逐步转变为职业发展辅导,帮助青年了解劳动力市场状况,扩大就业视野,培育多元的就业取向,形成更加自觉的就业认知,帮助他们完善就业行动规划。长期来看,要在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就业价值观教育,设置价值观引领、社会实践融合、就业指导三者协同融合的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国家需要和自身发展相结合的职业发展目标。

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技能培训是帮助青年实现就业的重要手段,要通过组织学徒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不断提升青年工作经验。要继续在帮助青年创业上下功夫,例如,可以在建设青年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的同时,搭建交流平台帮助更多青年学习管理经验、寻找合作者和投资人。鉴于青年就业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强,未来要开展不同就业形态个性化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高校应以适应时代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减少因毕业生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引起的就业问题。

苏丽锋,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