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这几年就业一直是互联网的热门话题,大家也明显感觉到,就业越来越难了,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很不容易,更不敢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挑三拣四,俨然是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
为什么会这样?
最直观的原因还是国内每年的毕业生实在是太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同比增长了85万,是2010年(575万)的两倍左右。尹哥毕业的2002年,更是只有134万毕业生,差不多是2023年的十分之一。而据预测,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还会增长,就业压力可能越来越大。
如果从出生人口来看,这一波毕业的,大都是2001年左右出生的人,中国也是从那一年起,年出生人口维持在1600万左右,一直持续到2017年,此后才出现断崖式下跌,所以要想毕业生数量不那么多了,估计还得再等上十来年。
近几年的经济环境也让大学生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新冠疫情之后,很多中小企业都坚持不下去、纷纷倒闭了,受伤最深的基本上都是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民营企业,而正是这部分企业吸纳了全国80%的就业。新毕业的人多了,面临失业的人不少,市场竞争也愈发剧烈。
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也是左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长久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在国人心里根深蒂固,对于成功的定义也过于单一,人生目标基本上就是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也容易滋生出“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一方面苦苦卷好学校、好工作,另一方面看不上一些起点低但可能有巨大潜力的工作。而经济增长降速也会让大家更偏向于在找工作上“求稳”,更追求进入“体制内”,比如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考人数就同比增长了40万,很多人刚考完“江浙沪”,又涌向了“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
这几年,人口话题下总能看到类似的段子,说专家们总是一边嫌大学毕业生太多,一边嫌出生人口太少,这确实是当下的现状,并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也不会轻易转变,承压而上会成为新常态。
既然找工作那么难,有朋友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能不能先读个研或者读个博再出来工作呢?对一些人来说,学历可能是块找工作的敲门砖,但它也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早前澎湃曾做过一项调查,对比了本科毕业直接出来工作以及读了研究生再出来工作的人员收入情况,发现读研三年带来的“经济收益”并不总是正向的。
西南财经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为中低收入人群带来的收入增长效应其实下降了。也就是说,对于很多人而言,多上几年学也不会多赚太多钱,甚至可能是个“亏本生意”了。
近些年网上舆论也普遍反映了这些研究结论,硕士毕业后发现找到的工作还不如本科时找的,比比皆是。而市场上越来越多HR不看硕士博士念了啥,反倒更关心所谓的“第一学历”。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失公允,但确实反映了企业、单位用人观念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正在“去功利化”,除了少数风口下的赛道,未来教育对于收入的影响可能差别并不大。
实际上,考研读博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为了逃避社会压力,他们压根就不想这么早工作,自然也不会在科研这条路上有多么出彩的表现。但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该来的迟早还是会来,只不过往后又延了几年,这几年如果遇上市场环境变化,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可能容纳不了那么多搞研究的人,毕竟原创性的研究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化,对企业来说投入的都是真金白银,产出却带着很多不确定性,一般的中小企业也不敢试水。
所以,要不要选择深造,更多的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如果有志于科研,并且在这方面有所长,大可放手去做,如果本身学的就很痛苦、对专业也谈不上热爱,那也没必要为了纸面上的学历去卷。
大学学的是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技能性的东西还得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学习和磨砺。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各种“跨界”奇才,本专业学得很一般,等到从事另一个专业的工作,却混得风生水起,这些人或许只是刚好在换赛道的时候找到了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方向。
实际上,很多工作本就不需要太高的学历,今天大部分年轻人面临着“过度教育”的问题,由其带来的教育回报率下降也进一步导致了学历提升速度远远比不上各种坑位关闭的速度,这也是饱和式学历竞争带来的反噬吧。
而对大多数优秀的人来说,学历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特征,甚至没啥关系,有些人的学历就不高,但他们往往精力旺盛、智商出众、勤奋异常、有野心也有很强的责任心,这里面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养成的,但都不是学校能直接教出来的。
总的来说,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经济下行、学历内卷、毕业生喷涌,确实会让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对个体来说,知道什么更适合自己,懂得怎么在人生路上做加减法更重要。
2023年,北京市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人数哪个更多?
点我看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