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曾国藩的成就源于四十岁以后的一次总结,那他究竟总结了什么?
新闻中心
曾国藩的成就源于四十岁以后的一次总结,那他究竟总结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他曾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主张发起洋务运动。可以说,曾国藩的崛起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的成就源于四十岁以后的一次总结,那他究竟总结了什么?

但这样一位历史风雨人物,其真正的成就大多都在四十多岁以后才开始达成,据说这都是源于他在四十多岁以后的一次总结,到底是总结了什么才使得曾国藩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呢?

"自命清高",处世之道有待提升

曾国藩在真正步入仕途以前其实还有过数次会试经验,遗憾的是每次均落榜结果告终,直到1838年他才成功考上进士,步入仕途。刚刚进入官场之时,曾国藩虽然官位和权利都不高,但是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是很认真的。

另外,曾国藩其实还有一重身份,他是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也是因为这一点,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还有些"自命清高"。他认为自己身为圣人的后代,应该心怀国家,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便有些不屑于与那些"无能"、腐败的官吏同流合污。当然,若只是不欲交往过甚也没有什么,但是曾国藩是直接将矛盾放在台面上了,一度与一些同僚闹得很僵。

后来为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受命建立湘军,刚刚有起色就想让湘军和绿营兵放到一起训练。但同时曾国藩又是有些看不上绿营兵的,认为这些吃着国家饭的绿营兵战力不高做不到保家卫国还总是自视甚高。

而绿营兵又将刚刚成立起来的湘军视为乌合之众,并在湘军才建立不久就与其多次发生冲突。就这样,曾国藩上没能与各官员打好关系,下又不能很好地管束手下的人,甚至因为与绿营的矛盾不得不将自己一手建立的湘军从长沙迁至湘潭。所以说即便曾国藩在工作的时候往往已经很费心了,却也是经常遭遇挫折和打击。

镇压中屡遭挫折,曾意图投水自尽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手握湘军的曾国藩也被弱势的清政府派去镇压太平天国。1854年,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声讨太平天国,并动员广大知识分子一起参与到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来。不过虽然气势是有了,但在实际战斗中,曾国藩所带领的湘军最初与太平军交战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就在檄文发布当年的5月,他就在靖港水战中落败,战后意图直接投水自尽,幸好被属下救回。而在之后的镇压过程中,曾国藩依旧多次处于劣势。

1857年2月,曾国藩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焦急的他未经允许就直接赶回家中奔丧。之后曾国藩上疏咸丰帝要求为父亲守孝,但当时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曾国藩又身居要职,多番考量之下咸丰帝只准了他三个月的假期。

然而三个月期满之时,曾国藩再次上疏,表达了自己继续守孝的意愿以及为朝廷尽忠的决心,其实可能也有向咸丰帝暗示自己希望得到实权的意思。不过咸丰帝这次却出乎意料的大方,直接许了他在家中丁忧守制。

按照当时的制度,曾国藩至少应该守孝27个月,为父母守孝是古代封建礼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若是违反很容易受到别人的诟病,而前面说到曾国藩自诩曾子后代,自然很看重这方面。另外,曾国藩可能也是想借这次守孝反省一下自己过去为官时的表现,同时平静一下自己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多次受挫的内心。

并且他也明白,咸丰帝准了自己的假其实也有遗弃自己的意思,他也是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现在的处境了。于是在守孝期间,曾国藩对过去的人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总结和规划,而这次总结对他后来的人生可谓是意义重大,那么他究竟总结了些什么呢?

1、为官应放下身段,精进处世之道

前面说到曾国藩因为视自己为圣人之后而有些"自视清高",厌恶无能官员,不欲与其同流合污。而在此次丁忧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处世是否得当,自己将来要如何改正。在后来他写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兄自问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然不相同,大多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愤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回归官场以后,曾国藩也践行了自己所说的这些话,他慢慢放下自己的身段,学会了尊重他人之长,处事更加圆滑,同时也精进了自己的为官之道。

2、真诚做人,笃实做事

其实在同期许多名臣当中,曾国藩的资质和个人能力都不算非常出众,前面说到他光是会试就参加过好几次,一直到27岁的时候才中进士步入官场。但是他自觉自己曾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品质--为人真诚。这个品质其实就他在战败后意图投江也可以窥见一二,只是在多年的官场生涯中,这份真诚也逐渐被消磨,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这样说:

近日忧居猛醒,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面目、复我固有。

同时,他还教导弟弟:

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曾国藩明白,真诚待人、笃实做事才是成功之道,投机取巧反而容易弄巧成拙,他第二次上书咸丰帝要求守制结果真的被批准可不就算是弄巧成拙了嘛。

守孝一年多以后,曾国藩重回官场,经过一番总结和规划,他调整好了自己,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巅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