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七大智慧:
和,勤,恒,诚,恕,立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读历史的时候,总觉得清朝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朝代,尤其是晚清。风雨飘摇的时期,却涌现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样的名臣。
而这晚清四大名臣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曾国藩。
很多人欣赏曾国藩,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惊人的才华,立下了多么彪炳的功勋,而是在他身上,能够看到许多普通人的影子。
是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才。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背书,小偷在梁上听。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下来。
科举考试时,五次都名落孙山,直到道光十二年,才被以“佾生”(即半个秀才)注册。好不容易中进士,点翰林,飞黄腾达了,在官场上却又被同僚讥笑,被皇帝责骂。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不怎么聪明的人,创造了任谁都无法忽视的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并不是一部自带主角光环一路开挂轻轻松松创立佳绩的玛丽苏小说。而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受尽困厄仍咬牙坚持最终登上高峰的血泪奋斗史。
比起锦上添花如虎添翼,草根逆袭的故事更能获得人们的尊敬,而曾国藩受人敬佩的原因,也远不止坚韧不拔这一个特质。
作为一个儒者,曾国藩的一生立身行事,是按《大学》的逻辑架构展开的,因此他的一生只做了四件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其中,“齐家”这一项,则占了曾国藩生活中很大部分的比重。
曾国藩的一生中有两个核心焦虑:一个是自己能不能成为圣贤,挽救国家,另一个则是曾氏家族能不能光大和永久。
可见,在曾国藩的心中,家族的兴衰不亚于朝廷的兴亡。
曾国藩一生写过无数家书,其中内容有分享诗文写作、理学修炼,也有关于人生的感悟,与上下级相处的心得,以及领兵作战的方法。
浓缩一下,曾国藩在家书中对兄弟子侄们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导的内容,主要为以下五点:
第一是和。儒家兄弟伦理中,首重“和”字,最怕的是“不和”。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说过:“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仕宦家族必败。”因此,兄弟之间不能有妒忌和心机。
第二是立志。也就是说要确立一个终身奋斗的目标,有这样一个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立志,拥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调动人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勤。“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为官、治军,皆赖阳气动荡。勤则兴旺,惰则衰颓。”勤可以磨炼精神,也可以补救愚拙,所以要想在世界上站得住,首先要勤劳。
第四是恒。恒,即为坚持,有规律。曾国藩曾说:“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每天只有踏踏实实做几件事,而不是虚度,才不会有愧于心。
第五是诚。咸丰八年,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意思是说,纵使别人都对你使心眼,你也要一直以真诚来回应他、时间长了,他也不好意思跟你耍心眼了。
除了严明的一家之长外,曾国藩还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一手创立,管理整个湘军队伍,让部署听从自己的号令,靠的绝不是权势与武力,而是智慧。
曾国藩对待部下,除了做到了上文中所说的“诚”之外,还做到了“恕”,即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他人,这也是曾国藩的第六点智慧。
在人际关系方面,曾国藩也一直主张退让一步,就像他常说的那样“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在湘军内部,涉及到处理名与利的问题时,曾国藩非常注意把握平衡。凡涉及到利益,一定会注意与他人共分;凡涉及名声,一定会注意与人共享。有了功劳,分给别人;有了问题,则自己承担起来。
第七点智慧来自曾国藩对待部下的第二个特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你想有所发展,也要给别人制造发展的良机。
李鸿章曾经说,曾国藩的幕府像一所大学校。除了带兵打仗之外,曾国藩还兼当这些幕僚和将领的老师,教他们怎么做官,怎么打仗。
宽容,帮持他人,不贪慕名利,这也是曾国藩能够吸引一大批人为之所用,并最终成就自己事业的根本原因。也是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所应该学习的智慧。
在这个普遍浮躁,焦虑的时代,曾国藩像是一剂良方,值得我们每个人一读。了解一下“拙诚”之道,学习待人接物的技巧,学习生活和职场中的生存法则,更重要的是,学习他身上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韧劲。
·END·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870360),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