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介凡夫”到“古今最完美的男人”,曾国藩教你打一手烂牌。
一直坚守儒道的曾国藩,践行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坚韧和自强不息精神。成为“圣人”的崇高目标,不一定非得论资排辈,智商定要超过140。现实中,大多数出身普通、资质一般的人,也有一套实现自我的方法。
曾国藩,被誉为“中国古代末人,现代中国第一人”,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看看他的前半生,一点都不聪明,甚至显得很傻。傻到他爹给他找的私塾都懒得教他,整个晚上,一篇短文他仍然结结巴巴无法背诵。躲在他房里的小偷都受不了了,突跑出来在曾国藩面前把书背诵完毕,然后走开了。
这个故事非常戏剧化。虽然不知真假,但足以说明,我们这个“古今第一人”年轻时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智商也可能是一般等级。
同普通人一样,曾国藩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很好。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远的农民家庭。500年来,家族中无人出名。爷爷辛辛苦苦攒了一点家业供父亲读书,但父亲考了17次才43岁成一个秀才。到了曾国藩这一代,情况并不好到哪里去,他五岁开始读书,考了7次,23岁成秀才。差不多时期,14岁左宗棠乡试第一名的。李鸿章17岁中秀才。难怪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欠缺”。梁启超还说,曾国藩“没有过人的天才,堪称同时代圣贤中最直率的人”。
“曾书呆”这个被一群聪明人看不起的同学,对自己的智商也没有信心。在给家人写信时,他还说,“我兄弟们都不是很有才华。”
那么,这个“傻小子”是如何逆袭成为晚清第一大臣的呢?而它又为何受到大家的推崇,居然有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赞誉?
一、君子当自强不息,勤能补拙。
曾国藩的性格有点像真实版的郭靖和阿甘,虽然“笨”但“勤奋”。因为他不会“聪明人”的作弊和取巧,所以他只能踏实努力!
事实证明,曾国藩能够开辟后来的高功之路,完全是靠着这种憨力不殆,踏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
父亲对年轻的曾国藩影响很大。他不是要求他学得比别人快,而是他必须自己学!从八岁起,他就教小曾国藩读书。从早到晚,教学不停,很有耐心。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曾国藩过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的精神,也为他以后的考试和进士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笨”看似慢,实则快。就像盖房子一样。因为地基扎实,房子就会建得比别人高。
曾国藩说:“古今中庸之人,皆败于懒二字。”
二、自律、节俭、品德
与“勤”字相连的传统美德是“勤俭”。古人说“节俭养德”,因为节俭不仅可以省钱,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曾国藩的伟大就在于此,只要他下定决心,在达到目的之前,他是不会放弃的。
年少时,他也沉迷于京城的繁华生活,每天朗诵诗歌,与同学结伴,吃喝玩乐。他还特地从湖南老家把父亲曾麟书带到了北京。不过,看到儿子每天都过着这样的生活,曾麟书生活了几天就受不了,于是告诉曾国藩,他在这里不习惯,就回家了。临行前,他特意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不经意间提醒儿子要洁身自好。
曾国藩看到这里,很是惭愧。想想他来京城后的所作所为,与他修身养家、齐家治国、治天下的理想相去甚远。因此,觉醒后的曾国藩努力工作,先是戒烟,再把节俭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督时期,高官曾国藩依旧如此。赵烈文说,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穿着仍然朴素。同治二年,洋人戈登在安庆遇见曾国藩,惊讶地发现“曾总督穿旧衣服,衣服皱巴巴的,上面还有点油渍”。
欧阳夫人听说自己的丈夫是家乡的总督,曾国藩的妻子姓欧阳,就去找他,希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想到,来到安庆,只见总督衙门一片狼藉,只有两个老佣人。这么大的家庭,家务怎么管理?于是欧阳夫人主动上街买了个丫鬟。曾国藩见状非常生气,说我们家没必要花这些钱,要自己动手,最后逼着欧阳夫人把这个丫鬟送出去。这不是什么假装廉洁,他只是认为没有必要。而且,曾国藩和林则徐的理念是一样的:不给子孙留钱。
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自律。比如他有个规矩,“晚上不吃肉”。
三、内圣外王,内外圆通
奇怪的是,如此节俭的曾国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清官,因为他收礼。有资料显示,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从六名地方官员那里收到了至少一百两白银作为礼物。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出差到四川(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获白银约六千两。
不过,他的收礼似乎和别人又不一样。比如他刚当上两江巡抚时,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就给他家具、床上用品和软垫。曾国藩看了看,道:“是啊,你们很谨慎,很用心,但我接受不了这么多东西,这七领草席我就接受了。”
他还有一个叫包超的将军。包超是个粗人,能打仗,人也好捞手,很快就发家致富了。有一次曾国藩过生日,包超带来了16包礼物。曾国藩见他带了很多东西,就让包超打开看看有没有好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有不少金银珠宝,古色古香的字画等。
曾国藩说,我不能不接受,我只接受一个,但你可以让我选择吗?然后他捡起来,挑了一顶绣花小帽。他没有问包超钱是怎么来的,也没有嘱咐他要干净等。
还有一次,他来京城的时候,带了两万两白银在北京官员中间操作,但他当两江巡抚的时候,小金库里的余额是三万两,他都可以带走,但是他没有带,只用了两万两。
剩下的一万两呢?他写信给儿子,说你可以替我把一万两分散给穷人,但你只能偷偷分散,不能大肆分散。为什么?因为我不想自己光落一个清白的官员虚名。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曾国藩自己说:“我喜欢好名声,别人也一样。如果只顾及自己的好名声,那么坏名声就会归于别人。我不吃肉,但不能也让别人不肉食,让别人为难。
看完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曾国藩没有海瑞那么清高干净。但他“外浊内清”、“外圆内方”。
海瑞和余承龙这样的正直官员值得尊重,但他们可能与周围的人关系不好,也得不到同事的支持。
曾国藩不愿意这样做。他信奉“内圣外王”,即儒家道德和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成为心中的圣人。但这还不够,真正的圣人是做事。一个人做事能不能成功,不一定要看你有多好,而是要看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如果你不仅要追求内圣,还要追求外王,那么你不仅要成为君子,还要有能力、手段调动一切可以帮助你的力量,帮助你完成这个事业。.
说白了,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很高,但对别人却没有精神上的洁癖。
在这里,我们不想评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而是希望大家能够从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中得到一些启示,然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有人说:“自古圣贤可敬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敬可学。”的确,他通过实践证明,一个资质普通的人,有着惊人的坚韧和自律,也能从“愚者”中学习逆袭为君子,甚至达到“圣人”的高度!毕竟好牌太少了,学会打坏牌才是王道!
一点浅见:
一个人要想大成就,最重要的是先提升自己,修炼心性,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打开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