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些经验积累和打磨慢慢的变成了今天的俗语,这些俗语也非常广泛的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是励志的名言警句如“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还有一些俗语不仅仅是一些生活经验的积累,还包括一些识人用人的技巧。
用人识人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很难把握的一门学科。为此生活中也流传出来一些识人的俗语值得仔细推敲一下,如“两腮无肉不可交”,便是通过人的长相来判断人的性格特点,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到的一些经验也不无道理,可很多人知道的只是上半句,而后半句却少为人知。
一、两腮无肉不可交
晚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写过一本《冰鉴》的书,里面主要内容就是对人的面相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人性格上的特点,可见古人对相面之术早有研究,为此才演绎出了这样一段经典故事。
当时曾国藩为直隶总督,为当朝的一品大员,很多官员都纷纷来巴结他,而曾国藩也十分讨厌这些阿谀奉承的人,大多数的情况下他都将这些来访者拒之门外,所以想见到曾国藩面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有一天,家中又来了这样两个人,而且其中一个还是自己熟悉的好友,迫不得已的曾国藩只好出来迎接,曾国藩出来后,远远的便看到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据说当时曾国藩看到此人的长相就觉得与众不同,立刻让这个年轻人跟随自己,而年轻人自然也十分愿意的。
后来事实证明,曾国藩果然是慧眼识人,任人唯贤,这个站在庭院中前来拜见的陌生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可见慧眼识人果然很重要,但真的就可以光凭借一个人的长相而判断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日后的成就吗,其实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难的。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气质,还是可以通过面相做出简单的判断的。民间就有这样一句流传广泛的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其实他也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而且这句俗语还有后半句更为经典,可是却很好有人知道,究竟写了什么呢?
“两腮无肉不可交”具体指代的是什么呢?有个成语”这个俗语很相似,可以非常完美的表达,“尖嘴猴腮”便是这句俗语的解释,也就是一个人颧骨高高骨气,而两腮处却紧紧贴在面颊上,这个样子和猴脸非常相似。
这样的人大多数都会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感觉,和这样的交往要时刻小心提防。因为这样的人他们大多数都精于算计,很少有吃亏的时候,而相应的身边的人却要吃亏,所以渐渐的人们也对这类人心生忌惮,经过经验的积累这类人们描绘成了“两腮无肉不可交”的俗语。
而这类人的形象也随着俗语的广泛传播,成了人们记忆深刻的对象,再加上七八十年代影视剧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也被脸谱化,很多人物甚至只有单一的好人和坏人之分,而那些扮演坏人角色的人恰巧也是这种尖嘴猴腮的面相,所以久而久之这类人总给人一种怀的印象。
二、满脸横肉
其实这句话到这里还不算完,后半句更是俗语中的经典,“满脸横肉多为凶”意思是说脸上横肉较多的人,一般都比较凶恶。虽然不可以以貌取人,但是广为流传下来的俗语还有有一定道理可言的,这是人们生活的积累,并不是凭空捏造的。
那么究竟有什么道理呢?首先满脸横肉的人一般身材高大,身形肥硕,所以自然脸上的肉就比较多些,而这类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最喜欢的采取的解决方式,便是武力解决,慢慢的身形肥硕的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就有一种武力值大的威慑力。
由于这些人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所以慢慢的他们也养成了暴脾气易怒的性格特点,凡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立刻便会想到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而这些却是很多人共有的特性,所以才会流传出这么一句俗语来。
其中最符合这个例子的人就是张飞,三国中对张飞的描写也是非常形象的,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看到这样的文字,马上便会想到他彪形大汉,而不可能想到翩翩公子的样子,这就是相貌和性格的鲜明体现。
那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历史上的张飞虽然性格鲁莽,但却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而且还擅长工笔画,这样的性格特点还能和那个满脸横肉的张飞联系到一起吗。所以很多时候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偏颇认知,也没有什么道理逻辑存在。
总结
以貌论人短长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些沉稳的人大多都是一些长者相貌,自然不会是几岁的黄口小儿,而那些性格暴躁的人,也是满脸横肉,不会生的俊秀风流,所以很多古人总结下来的经验还是值得思考的。
这些经验是他们精心的观察思考过后得出的结论,值得人们把玩,但也不能过分的依赖这些俗语,毕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如果因为一个人的长相古怪,就觉得这个人是坏人,那也太武断了。
若是人们只顾着看一个人的外表而对其做出评价,那么济公就不会是活佛了,而济公的出现也正是为了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只看其外在,这样往往会错过一些珍贵的东西,所以要平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