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1823—1901 年),字子敝、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清朝晚期的重臣,淮军创始人 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誉有东方“俾斯麦”之称
其父李文安,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与曾国藩有"同年"关系,交情甚深。1847 年(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中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时,师事曾氏,讲求经世之学。1853 年 (咸丰三年)受命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后在安徽巡抚幕府中任 职,多次领兵与太平 军对抗。 1858 年冬转至江西,晋谒曾氏,入其营幕。1860 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安徽招募淮 勇。其间,选兵择将,厘定营制饷章,"悉仿湘军章程"。1862 年 (同治元年)乘英国轮船抵沪镇压太平军时,自成一军,是为淮军。由此,李从曾手下的一个幕僚,一变成为清朝统治集团重要的一员 ,成为军事上独当一面的统帅。旋经曾国藩推荐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武器
曾国藩最赏识之接班人
使淮军在短短的时间内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淮系军阀集团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壮大起来的。李鸿章到上海后,受到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地主买办势力的支持,伙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1863 年和 1864 年先后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 镇压了太平天国。1866 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期间,李鸿章认识到外国武器装备精良的威力,遂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了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李鸿章画像
在"自强"过程中,他时常感到经费不足,使局务难以维持和发展; 原料燃料不能自给,不得不向外国购买; 缺乏 新式交通工具,在运输上碰到很多麻烦。于是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李鸿章开始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由标榜"自强"到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 局、天津电报总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矿务局等。同时,又着手筹划北洋海防,于1888 年(光绪十四年)建成一支拥有二十余艘舰艇的北洋海军。这是李鸿章"求富"事业的重要内容。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他还积极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到西方去学习。所有这些,其主观目的只是引进某些西方的技术设备、增强国家实力以应付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局面,维护清朝的统治,但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引进不可避免地要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和封建体制的某些破裂,这无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27 清代李鸿章像北洋天津银号库平足银拾两银票
李鸿章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方面最广、主持最力,虽声势甚大,但是收效不大。在封建体制束缚下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怕洋人的心理,在对外交涉中总是借口中国的军事力量大不如人,不是西方国家的对手,因此,抱定逆来顺受、"保全和局"的方针。结果是接受无理要求,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一步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