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当妈后,我变得唠叨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喋喋不休”是种病,得治
新闻中心
当妈后,我变得唠叨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喋喋不休”是种病,得治
发布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当了妈,你最大的变化是啥?我发现自己是更唠叨了。没办法,每天都要提醒孩子十遍八遍的:“你作业写了吗?文具收好了吗?饭吃了吗?刷牙洗脸了吗?”弄得儿子都烦我,说我是“喋喋不休”。

当妈后,我变得唠叨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喋喋不休”是种病,得治

喋喋不休是种病,得治。否则会让孩子苦不堪言。之前浙江有一小伙报警,胡说一通:“我把我杀了,我102岁。你们快来!”警察上门后,了解到原来是因为小伙下班后不想睡觉,妈妈就开始数落他,弄得他情绪激动,吵了起来。警察安慰:“妈哪有不啰嗦的,妈肯定都啰嗦的。”他跟警察诉苦:“她不是一般的妈,你懂不懂?你十个妈都抵不过我一个妈!我才在家闲了半天,她就罗里吧嗦、罗里吧嗦……”。

你看,做了妈,喋喋不休好像成了一种通病,自己明明知道这样孩子会反感,为啥还忍不住去说呢?其实“喋喋不休”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真相,这是我从日本著名教育专家山崎房一的新书《不急不吼做妈妈》里了解到的。山崎房一认为妈妈之所以会喋喋不休,其实源于内心对自我的不认同,所以才会将未满足的欲望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想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也不难,一起来看看吧。

山崎房一在日本开办了一个“妈妈心理学讲座”,来切实地帮助妈妈们赶走喋喋不休。他发现:

喋喋不休病并不是由于没耐性或攻击性的性格造成的,而一般是妈妈把“没有满足自己欲望”的不快发泄到被认定是妈妈“分身”的孩子身上的一种特殊心理反应。
妈妈对于自己的不满和对于孩子的不满发生了共鸣,共鸣后的不满几乎失去了分寸,猛烈粗暴地吹向了孩子如同发泄在妈妈自己身上一样。

至此喋喋不休的真面目逐渐清晰:

  • 喋喋不休的能量源于发泄到自己身上、而非别人身上的怒火,即没有发泄口的怒火。
  • 孩子即是自己的“分身”,于是成了这种怒火的唯一发泄口。

举例:你跟老公提议让他多分担点家务,但是他就是充耳不闻。这让你心里非常有挫败感,但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将这种不满转向孩子,“你怎么吃完饭不知道收拾碗筷?天天就知道玩游戏,想把我一个人累死呀!”你将内心的怒火悄无声息的发泄到了孩子身上,以此来缓解自己的不安与痛苦。

这下你就明白,为什么妈妈再唠叨,孩子也丝毫没有好转的真正原因了吧?因为喋喋不休是一个完全与理性教育无关的情感问题。

搞清楚喋喋不休的根源,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山崎房一给出的药方如下:

1、承认真实的自己,勇敢表达感受

生活中喋喋不休的妈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好人”,在外面的口碑很好,对待他人比较和善。不过这样的“好人”一般胆子都很小。她们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和脸色,做任何事情都顾虑重重,从不表露自我的想法,即使有不满也是默默地忍耐,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是风起云涌。

鲁迅先生的有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无法向外扩散的愤怒,全部变成了自我攻击:“我为什么这么胆小?为什么不能清清楚楚地说出来?都怪自己太自卑。”这份郁结于心的怒火,需要一个出口,于是孩子就成了坏情绪的最好“垃圾桶”。因为只有他们是弱小的,可以掌控,而且不会反击。

当妈妈学会接纳自我,在外面能够勇敢表达真实感受,内心不再苛责自己,那么这份心结就能解开。充满自信和快乐后,自然对孩子的喋喋不休就会减少很多。

说过:“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想做好妈妈,得先照顾好自己才行。

2、对缺点不苛责、不过敏

喋喋不休的妈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仅容易对自身的缺点敏感,时常过度自责,同时对孩子的缺点也非常关注,就像拿着放大镜时时刻刻在观察一样。然后她就会像烦心自己的缺点一样,为孩子的缺点烦恼痛苦。

山崎房一说:

对于孩子而言,这种妈妈就是一位“缺点猎人”,她始终怀揣着一把擦得锃亮的钢枪,无论多么细微的缺点也逃不过她的法眼。发现缺点的瞬间,她会第一时间用手指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射出子弹。

每次孩子都被射击的很惨,身心紧张,无法专心地完成功课,时刻都要提防自己犯错惹恼了妈妈,表现在学习中就会成绩很差。

妈妈想要改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拥有“第二颗心”,承认“双重人格”的存在。把缺点当做自身的一部分来看待。你既可以拥有“大方热情”的一面,也可以是个“小气鬼”,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格。这样一来,你放过了自己,也同样能够轻松地看待孩子。

3、温柔地换个说法

如果你不再介意自己的缺点,善于运用弥补不足的第二颗心,就能停止对孩子的喋喋不休。

  • 不会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对他说:“这样不行”,而能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引导孩子说:“我觉得这种时候这样做比较好,你的想法呢?”
  • 喊孩子起床的时候,不是说:“你还在磨蹭什么,要迟到了!”而是说:“你可以早起10分钟,妈妈相信你的动作很快的,吃完早饭还有时间玩会呢!”
  • 孩子成绩出来了,不是说:“谁叫你平时不好好看书,看看人家考多少,你呢?”而是鼓励孩子说:“你原本就很聪明,如果能认认真真准备,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的。”

温柔地换个说法,在孩子听来,这些话语只是对事不对人,不触及他的人格,不会让他感到指责和痛苦,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安心自在地顺利成长,亲子关系更融洽。

1、“你能行!”暗示激发孩子潜能

孩子是一张白纸,最初的信念都来自于父母。心理学上有个“贴标签”效应,就是说你每天跟孩子说什么,他就会确信什么,继而认同角色,行为也会趋同。你骂他“怎么这么笨?蠢猪!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那么,他就会在脑子里根植下“我不行”的念头,于是每次遇到难题,潜意识里就会自动提醒他放弃。

同样,你称赞他“你真棒、你能行,这么难的题目都能做出来,太了不起了!”孩子就会非常有动力去拼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他都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我能行”,继而激发出无限潜能。

2、“妈妈支持你”,让孩子变强大

无条件地认同孩子,你能做到吗?太多妈妈跟孩子之间的拉锯战都是因为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造成的。孩子明明喜欢画画,你却要他去跳舞,只因为这是你未完成的梦想。

杨澜曾经分享过一件她儿子学钢琴的事情,她认为男孩子从小学钢琴,会气质典雅高贵,于是请了很多名师来教他,逼着孩子学。直到七岁那年,杨澜带着他去维也纳听音乐会,儿子竟然睡着了。事后,杨澜问起他的感受,他回答,很难受,想把钢琴砸了。杨澜惊醒,孩子告诉他,自己最喜欢的其实是。自此,杨澜决定无条件地支持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儿子也越学越开心,两人和解。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的翻版。我们无法给他安排好人生路,只能无条件地支持他,祝福他而已。

3、割舍母性,把孩子当成大人

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这就是父母之爱。母性是一种本能,婴儿期孩子无限依赖妈妈才能生存,妈妈和孩子可以说是一体的。但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妈妈就要从过度的母性中脱离出来,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喋喋不休的妈妈,就是因为无法割舍母性,才造成了双方的痛苦。割舍母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承认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同时思考怎样才能让他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成长。

简单地说,就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大人来对待,凡事多商量、多换位思考、多理解。不断尝试放手、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同时无条件地相信和支持他们的梦想。

山崎房一在《不吼不叫做妈妈》里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秋子总是担心大儿子不成才,像个小孩子、爱哭鼻子、不够稳重,跟同龄的孩子比起来很幼稚。

有一次,不小心被摩托车撞伤,需要卧床休息一周。受伤前,家务都是秋子包揽的,一天到晚忙不停。现在却不得已要天天躺在床上,实在是痛苦万分。丈夫又比较忙,天天加班。秋子担心,这下家里要乱成一团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她的担心被完全颠覆了。那个一直让她觉得不放心的大儿子,不仅每天做饭、还能哄妹妹睡觉,甚至还给晚归的爸爸准备了下酒菜。

是什么让这个大男孩突然成长的呢?就是妈妈受伤的这个意外给他提供了一个做成年人的机会。无形中,他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对待,体会到付出的快乐,感受到被认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