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如一,缘向北大(图) - 新闻中心
七年如一,缘向北大(图)
2024-11-26

2019-04-19

七年如一,缘向北大(图)

 

原创: 孙琳琳               西外梦工厂 

◆ ◆ ◆ ◆

七年如一,缘向北大

◆ ◆ ◆ ◆

“找到跟自己孩子相处的模式,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就好。其实我觉得我算不上一个很优秀的妈妈吧,我真的很幸运碰到了我可爱的孩子们,因为我们当妈妈也没拿上岗证,也没经验。孩子是在学校的大环境里健康成长的。”

 

“情感是认知的基础,你不喜欢老师,不喜欢这门课,不喜欢这个班集体,每天只想着赶紧放学,一定会影响注意力和专注力。学生的记忆、联想、推理都要以情感作为基础。”

 

受访者 | 谢雨林 蒙涛

编辑 | 刘曲梦

全文约608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人如其名,雨林笑起来有着热带雨林般的气息,阳光,热情,开朗,透明。用他的自我介绍中常用的话述,“谢”子承父姓,“雨”跟姐姐一样,正好又是“林”字辈,这个自带热量的小哥哥如今在西外正在度过他高中学习生涯的最后几个月,最近在向着更理想的学校努力。

 

18岁,就是一切都刚刚好,还会更好的年龄。

 

7年前他走进西外这所以中西融合的课程和多元升学路径而著称的学校时,应该没有料到,7年后他面临的最难选择题,并不是大多数家庭纠结的高考与出国之间的两难,虽然这个难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无数的中外家庭,父母在为子女择校的时候,也大多知道这是一条目前不可逆的单项选择题。

 

初中6年级进入西外,谢雨林和他的同学们并无二样,也就一路就轻松读来,也踢足球,也看美剧,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叛逆期和青春期都在学校里安然过渡,如今他的难题并不是用自己的升学验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奇迹,让他小纠结的是,究竟是选择迈向沪上学子都向往的复旦大学,还是北下帝都,进入北大燕园。

是的,这大概是18岁的小青春遇到的最幸福的选择题了,谢雨林被复旦大学录取之后,昨夜又收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拟录取通知,他的同班同学高仓惠暨清华拟录取之后,同时也拟录取北京大学新闻专业。

 

来西外,才知道什么叫做“学校”

 

雨林第一次在小升初时来到西外面试,第一个印象就是“好大”。“我的小学坐落在居民楼里,所以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什么的全都挤在一块,这便是一开始我对学校这两个字的印象。但是来到西外之后,早上从宿舍来到食堂,再从食堂到教室就是一段不短的路程。”

除了“大”,西外吸引当年懵懂的小男孩的一点还有她自由开放的气息。“我仍清晰地记得,那天开放日我和我爸妈来参观学校,当时是陈督导带领着我们参观,给我们介绍西外,出于对先前学校管得太死的畏惧,我向陈督导提出了‘下课能出来玩吗’的问题。他笑了笑,信誓旦旦地向我说当然可以。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我们教室在一楼,一开始确实我们经常出去玩,但随着教室楼层的上升,老师们也对我们发出诸如下课时间那么短就不要跑出去玩了等等的劝告,当然只要胆子大,并且能在上课前回来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如今西外可以说是兑现了当年对一个满怀憧憬的小孩的承诺吧。“就像之前我说的,西外给我提供了一个能够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地方,我感觉特别幸运吧,能遇见西外。”

雨林和他的同学们曾经算过彼此相遇的几率,发现好多人都是各种理由来到了西外:大气,活动多,课程有趣,学生更自由,老师像家人,这些初见的好感让一群孩子来到了同一个环境并相互邂逅,不禁让人感叹命运的神奇。那既然发生了,肯定就要好好珍惜,抱着这样的心态,其实雨林的初中4年,高中3年过得特别快,似乎上一秒还在展望未来,下一秒就站在未来回首过去。

进入西外,发现西外的老师对学生都像对自己家孩子一样,不管是初中的钱老师、杨老师、闫老师,还是高中的张老师、柳老师、周老师,无论是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地想办法解决,尤其是柳海霞和贺怀栋这两位被学生封为“数学大神”的老师,他们分学段的学业辅导让雨林能从容地在上海卷和全国卷之间自如切换,“但是他们的感觉又不太一样,如果说初中老师是打造利刃的模具,那么高中老师是使这把利刃变得削铁如泥的磨刀石。两者都必不可少,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考后我的分数可以进示范性高中,但我和另一位同学都毫不犹豫选择留在西外。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上面说的那个原因,但是对西外的情怀,确实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果没有留在西外,那就无法遇到个性化的导师,无法有机会接待广西大山里的小蜜蜂,无法有林校长这么资深的海归博士陪我模拟北大的面试,甚至无法目睹操场的大翻新,如果没有留在西外,那就无法体验西外独特的行走课程,无法每周早餐在食堂吃到独一无二配方美味无敌的肉沫面,综上种种加在一起,可能就促使我在这里一直奋斗下去吧。”

 

有一种力叫平衡力

 

现在很多人认为雨林是脾气很好的一个孩子,性格稳重是同学老师对他的评价。问及这个性格因素对他升学影响的时候,他依旧淡淡一笑,“平时也不会发脾气什么,但其实我小学的时候脾气极其暴躁,动不动就打人(我也不记得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我妈也经常被叫到学校去接受批评。但是到了西外之后,可能是叛逆期过了吧,可以说我在学校的性格变了很多。当然我相信很大一部分也和老师有关,西外的老师不会给我那种压迫感,可能我是个弹簧吧,压得越紧弹得越高,我不是很喜欢别人管我,我自己从小也就是追求独立,渴望的是自己完成任务后得到表扬。但是当别人叫我做什么,即使我正在做那件事,我也会感到抗拒,这应该就是叛逆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抗拒的心理已经逐渐减少,但是我内在里还是希望独立。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可能也是这个造就了我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对自己的成长之路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是同样的问题,在雨林的妈妈那里,我得到了更多的答案——

 

“现在网上有很多孩子做作业,家长在旁辅导崩溃的视频,看上去又好气又好笑,孩子被骂得一脸懵,父母被气得要爆血管,真的是看到他们都很心疼,我几乎没有这样辅导过孩子的功课,因为在他们刚刚上学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建立了一种观念:学习是你自己的责任。上课40分钟,一定要专心致志,把老师教的全部学到,如果走神了,没搞懂,那你在学校时要把自己不懂的部分去请教老师,回家做作业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完成,如何完成,都是你自己决定,要学会安排时间学会自律,如果做不好,做不完,自己要学会去承担结果。

 

当然最重要的是当刚开始孩子做不好的时候我们能否还是坚定的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好,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一不如我们的意,我们就放弃信任,对他们的责任大包大揽,到最后就不要怪孩子为什么没有责任心,而自己又心力憔悴了。父母适时放手和信任其实是对孩子最深切的爱。每个孩子、父母性格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因材施教特别重要。找到跟自己孩子相处的模式,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就好。

 

其实我觉得我真的算不上一个很优秀的妈妈吧,我真的很幸运碰到了我可爱的孩子们,因为我当妈妈也没拿上岗证,也没经验,而且我个性也比较强,也压抑控制过孩子,也对他们发火大喊大叫过,对他们的陪伴也不是很够,虽然很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但在早期对他们的依恋感的培养不够,我知道这一切也许会在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显现出来,但当我有一定的觉知力以后,我常常敞开心扉和孩子们沟通,诚恳地表达我的歉意,请她们原谅我当初的无知和不足,告诉他们妈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情绪,有弱点,但我很爱他们。孩子是在学校的大环境里健康成长的。”

 

通向燕园的伴侣是音乐、美剧、足球

 

雨林从未补过课,唯一锻炼语感的方式是追美剧,听音乐大概是他保持高智商高情商的独家秘诀,他也很爱踢足球。

 

关于他的这三项爱好,大约是口述不足以表达完整,18岁的他用了学生中秘传的对话体发消息给我了。

 

音乐主要是听欧美音乐,最近几年的流行歌曲可以说是听到开头几秒就能知道是什么歌(骄傲脸),从更受大众熟知的Charlie Puth,Shawn Mendes,Anne-Marie,Ariana Grande,FOB等,到比较小众的Panic!At The Disco,Lukas Graham,5SOS,Bastille这些,只要是合我胃口的,我全都要(红黄蓝)。但其中能让我为之疯狂的只有一支来自拉斯维加斯的乐队——IMAGINE DRAGONS。第一次在《宿主》这部电影中听到主题曲《Radioactive》,被大丹(主唱)充满爆发力的嗓音所震撼,所吸引,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从《night visions》到《origins》,看着他们风格的转变,也见证了他们在中国的人气一点点火爆起来,我从内心感到开心却又有一点自私作祟的不满,如果他们不火起来那我就可以独享这份“宝藏”,那演唱会也不至于只能和我的好朋友在外场跟着乱嗨(贫穷的微笑)。而真正将我领进“欧美”这个坑的可能算是迈克尔.杰克逊了,小时候爸爸妈妈便是MJ的粉丝,买了张MJ的CD在车里循环播放,也不懂是谁唱的,唱的啥,只觉得很独特,很好听。直到09年6月25,这个音乐史上令人悲痛的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正开车经过一个天桥,电台里传来MJ去世的消息,我爸妈藏不住的惊讶与惋惜使得我去了解MJ,只可惜是以这样的契机来真正认识他。从此之后,我开始收听87.9hit fm(一个专门播放欧美音乐的电台),转眼间已经过了十年,我也从hit fm里听到了许多好歌并将它们收入自己的list。

 

至于美剧,电影这个大坑,是我初中最好的朋友叶凯尧把我拉进来的,他对电影,美剧的涉猎之广,了解之多是我闻所未闻的。受他的强烈安利和影响,我也开始接触美剧。好看的美剧很多,但能让我耐下心来看完六季,并且可以让我一直回味的一部,那可能是《Glee(欢乐合唱团)》吧,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我看过而叶凯尧没有看过的美剧吧。Glee讲述的是乐天派的高中教师威尔·舒斯特接手校园合唱团后,梦想着率队赢得全国大赛期间及以后发生的故事,合唱团的成员从第一届到第四届,从高中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横跨六年(剧中也是现实中)的剧描绘了美国高中生精彩纷呈的生活。

 

最后便是那可爱的足球了,穿上足球鞋,我便是那绿茵场上最靓的仔!(才怪)司职后卫,不过最近在西外足球人才稀缺严重的情况下也踢中场,主要是可以两头跑,可进攻可防守。曾经作为队长率领球队夺得了西甲冠军(西外甲级联赛),豪取0失球的战绩,金靴和金手套都在我们队哦。从小学开始踢球,也从小学开始喜欢足球,可惜小学里面没有足球场,到西外面试的时候看到如此偌大一个足球场顿时心动不已,然后便顺理成章的来了这里。我最喜欢的球星是梅西哒,最喜欢的队伍那自然就是阿根廷和巴塞罗那了。(最近唯一主队是西班牙人,别问我为什么,问就是武磊nb!)看着梅西在球场上一次次闪转腾挪,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他已经31岁了,不禁让人感叹还能看梅西在球场上表演多久。我有一个愿望,那便是梅西率领阿根廷夺得世界杯冠军,真正地消除所有的质疑,舆论,当然,这并不影响他是世界第一的事实(梅吹是我了)。我也一直将梅西视为自己的偶像,虽然他那仿佛外星人一般的天赋是不可复制的,过人、进球对他来说就是天职,这也是我最钦佩他的原因之一,有些东西是无法靠努力弥补的。这不说明梅西不努力啊,世界上最大的错觉,莫过于“梅西不努力,c罗没天赋”。

 

他的阅读史要单独开一个小窗

 

说到阅读,我想起来我家里还被学校评为“书香门第”呢,当然是得益于我爸妈的藏书了,还有学校是一个非常注重读书的地方,每次给“西外之星”的奖品都是经典的书籍。好像每次有总校长讲话的场合都提到读书的重要性,校园里到处都有书的空间。

 

初中我接触到了金庸先生的小说,就像任何一个热血的少年一般,我不可救药地迷上了这个风起云涌的武侠江湖。亦正亦邪、至情至性的杨过,侠肝义胆、锄强扶弱的郭靖,高义薄云,豪气冲天的萧峰,还有从小便老实憨厚,不懂人情世故,在误入江湖后也都始终仿佛云里雾里的石破天,这个人物我很喜欢,能让那么多世间至强的武功集于一身,除了他的幸运,还有他脑中无欲无求一片空白的性格,有时很多时候生活中不得要领就是因为理解过度,试试不要想那么多,也许就能迎刃而解呢。

班主任张莹老师给雨林开的书单

 

其实除了书,我觉得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可以归在“阅读”这一项,一部起源于纽约,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坐落于上海北京西路的麦金侬酒店,演员们在五层楼高的场景中来回穿梭,观众全都带着面具,禁止说话,自由跟随自己想要观看的演员。虽然总的来说确实很累,两个多小时一直在跑,几乎没停,但是没有一句话语的话剧,内容全部浓缩在了演员们的动作里。有一幕让我始终难忘,我们跟随着一名演员进入一间屋子,这是这里已经有另外两名演员了,她加入他们的“争斗”,这时灯光突然开始闪烁,配合着背景音乐,压迫得让人仿佛有股窒息感,在灯光的作用下,我们只能在亮的时候看到演员,使我们的大脑产生了一帧一帧的错觉。只见其中一名演员向另外一个人跳跃过去,一帧一帧地在空中停留了好几秒!这个场景让我们目瞪口呆,直到这段表演结束我们还沉浸其中深深不能忘怀。

 

不知道大人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有时遇见一部足够经典的书,或者戏剧,足以影响一生。

 

七年如一,缘向北大

 

雨林的妈妈自称是一个“懒”妈,她对孩子不是属于那种事无巨细都尽职尽责的好妈妈,朋友们常调侃她象个“后妈”,从不陪孩子做作业,甚至连他什么时候考试都不关注,平时孩子在家她常问的就是:

左为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右为谢雨林妈妈蒙涛

 

你在学校过得开心吗?

 

“有没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呢?发生任何事你觉得解决不了一定要告诉我哦,要记住我和爸爸永远是最爱你的人!”这样的话语经常出现在家庭对话里,和那些以陪读陪课著称的牛娃父母最明显的不同,蒙涛女士(雨林妈妈)比较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好像关注的焦点并没有完全放在孩子们身上,“可能在我骨子里认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外部太多的教化和干预,特别是孩子,他们纯真可爱,能量很高,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引领,他们就能够焕发出最真,最纯,最好的天赋潜能。就能够做最好的他们自己。”

她这么说是有依据的,雨林前段时间北大面试结束,她去高铁站接他回来的路上,问他什么时候会有结果?“他说一周后吧!我说太好了,一周后你就心定了。结果他很淡定地说,现在就心定了,我把该做的都做完了就可以放下了,就算我不放下也改变不了结果。在那一刹那我既惊讶又感动。因为之前我和儿子说过在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全力以赴,而面对结果时要学会放下,而他做到了,他才是真正的践行者,有时侯我觉得他才是我的老师呢,所以说孩子是很有灵气的。”

“儿子之前其实是想进清华,他是偏理科的孩子,对清华有一种偏爱,特别是看了《无问西东》和去清华一日游后。他一直对自己比较有信心,所以有一种志在必得的感觉,可是西外有一张讲座的海报,就是讲蔡元培与北大精神,在学校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些学术交流的信息,有的也能亲自参与,这对他的目标影响很大。现在我发现像他这样的孩子其实北大对他更有意义更合适,偏理工科的他其实最缺乏的就是那种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人文的精神,而北大恰恰就可以补足这一切。人生的不如意难免,重要的是在不如意的背后能不能发掘它的意义所在,快速调适自己,这一点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我体会非常的深刻。”

这也确实是个轻松又深刻的例子,在焦虑的大环境下,家庭教育的信任和自由是一种小众冒险,然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寄宿制学校,西外是如何做到两手硬的?

 

  I   II   III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