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清明节了...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微博)
清明节,又叫三月节,
它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更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这一节气,
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
随着气温的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郊外踏青春游、行清墓祭,
瓷,您是怎么安排这个小长假的?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蜜意甜言)
说起每年清明前后,
北京总会呼呼地刮起大风。
小时候赶这会儿出门儿,
家长必定会用纱巾把咱们的头整个蒙住。
在咱北京还有这么两句谚语:
“清明节后寒十天”
“清明刮了坟上土,一刮就刮四十五!”
您瞅,是不是特应景儿。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孙仙僧)
聊完了天气,
咱就不得不提下这 “寒食节”了!
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吗?
问的好!
寒食节,其实是在清明节前啦~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至于 “寒食十三绝”,
为了祭奠祖先,讲究3天不开火,
这时候只能吃点寒食垫补垫补。
但各地吃的东西不太一样,
江浙一带必吃的是青团,
山东讲究吃凉馒头、煮鸡蛋...
其中要数咱老北京的寒食最为讲究!
具体有:
姜丝排叉、螺丝转儿、硬面饽饽、
糖卷果、豌豆黄儿、艾窝窝、
马蹄烧饼、焦圈儿、馓子麻花、
驴打滚、蜜麻花、糖火烧、芝麻酱烧饼。
那除了吃以外,
北京人在这时候还讲究做些什么呢?
清明扫墓
《清通礼》云: “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相传至今。
插 柳
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呢?有这几种说法: 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说是为了为了避邪。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四说是为了预报天气。
放风筝
清明时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据说,这样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晚上也放~
荡秋千
魏晋至唐宋,秋千就已是在寒食清明前后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了。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叩拜城隍爷
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以外最信奉的神佛。 城隍庙在每年的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踏 青
清明节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春风拂面、百花齐放、杨柳泛青,清明时节最适合出游赏春踏青,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呼吸着大自然最淳朴的气息,感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美好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小椛姑)
古人眼中的清明节,原来是这样!
清
明
● ●
春回大地,柳絮纷飞,惠风和畅,清明已至。
草长莺飞的清明节不仅是放松身心的小长假,更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每年清明期间,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
这背后,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孝文化”。古往今来,流传下许多清明诗词,一方面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祖先和亲人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绝《清明》,家喻户晓。这首小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诗篇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名诗。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的这首《寒食野望吟》描写的是当时墓祭的情形。从中可以品味出古人祭祀祖先的虔诚、悲伤和从容,也说明传统社会的人们不光是在祈求自己的健康、平安,也同样为亡灵表达祝福和期望。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明显地被赋予了些许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烛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既无踏青,也不怀古,表达了清明时节的别样心情。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此词上片描绘出春天里流动明媚的美:新社日燕子飞动,清明前梨花飘落,青苔点缀池塘,黄鹂的鸣声从树间传出,飞絮轻舞,春日渐长。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此词表现暮春怀人之情,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全词风格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
从以上这些诗篇中,不难看出,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追怀前辈的节日,也是一个适合踏青和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日子。那么清明节还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插柳
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
放风筝
四月,春暖花开。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写在风筝上,随着风把一切烦恼带走。放风筝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更有祛除晦气之意。
吃青团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个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小编也希望,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珍视,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将中华传统的文化精神融入我们的灵魂,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这个柳絮纷飞的日子,抛开喧嚣纷扰,抛开杂念,抛开科技的渲染,而是以纯粹的内心感怀。 珍惜在世之人,缅怀已故之人。
END
来源:老北京城、首都教育、网络,新丰台整理 ,转载请注来源;文章内容仅为传递信息, 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目的仅在于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政策依据。
若信息有误,请以官方为准;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突发事件在微博上@新丰台网就有可能上头条哦!
合作/商务微信:weifengbbs
点个“在看”,给小编 “加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