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米汽车事故背后:2025年智能汽车行业"内卷"现象 引发三部委联合关注
新闻中心
小米汽车事故背后:2025年智能汽车行业"内卷"现象 引发三部委联合关注
发布时间:2025-04-09        浏览次数:4        返回列表

近日,我国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在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国资委、发改委三部委同时发声,严厉批评汽车行业的无底线竞争,要求"不搞内卷式竞争,不卷价格拼品质,不卷参数拼体验,不卷噱头拼服务",并提出要整治市场乱象,打击价格战、虚假宣传。与此同时,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碰撞后起火,造成车内三名乘员身亡,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引发业内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深度思考。

小米汽车事故背后:2025年智能汽车行业"内卷"现象 引发三部委联合关注

汽车行业"内卷"现象及其危害

汽车行业的无序竞争已经显现出破坏性影响,呈现出一场让行业、产业链、消费者"三输"的局面。许多企业将周周攀比的销量数据视为竞争力的代表,而忽视了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价格战导致行业盈利全面下降,被错误地视为充分竞争和技术创新的必然过程。这种错位的认知正在误导行业发展方向。

如果没有利润支撑,高投入的技术研发必然难以持续。车企大面积亏损背后,是国有资本的贬值、地方政府投资的高风险以及无数员工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不惜以牺牲利润空间为代价,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无法支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当价格战波及行业上游,必然导致供应商被强制压价、出现欠款问题,以及经销商破产比例的不断上升。这不仅破坏了产业链的健康生态,同时也埋下了技术和质量安全隐患。供应商在利润被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可能会通过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质量来维持生存,进而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智能驾驶技术的过度营销风险

小米SU7事故虽然表面上与汽车业"内卷"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是其恶果的体现。事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在众多因素中,对智能驾驶的过度宣传和急于商业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前预测十年才会达到的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自去年就已出现在多家车企的宣传中,暗示消费者"对智驾放一百二十个心"。

今年出现的"智驾平权"概念营销,更是让全行业陷入看谁能以"地板级"价格提供"满级"智驾软硬件标配的狂热比拼中。多家智驾科技公司表示,车企掀起的智驾平权狂欢是供应链的噩梦。因为企业无法抛开成本因素做产品,无法做到一款10万元的车型只将3%的成本留给核心的域控制器。

在追求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落地的过程中,一些车企可能忽视了技术成熟度和安全验证的重要性。消费者在被过度宣传误导后,对智能驾驶系统产生过高期望,导致对系统能力的误判和不当使用,这也是酿成事故的潜在因素。

行业回归理性的路径选择

中国汽车企业的急迫心态与中国汽车业起步较晚有关。几代汽车人与时间赛跑的"赶超"成就了中国汽车史上的亮眼成绩,但某种程度上,也埋下了对"中国速度"和"弯道超车"的执念。虽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但中国汽车业始终未能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量"一直放在"质"前面。

历史上的落后是前进的动力,不是打破底线的借口。如果在产业转型的历史时刻,中国汽车业的心态从最初的"产业自卑"转为"产业自负",忽视价值底线,结果只能是迷失方向,代价惨重。

停止急功近利的"内卷式"竞争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三部委已提出针对性的施策方案,包括实施价格监测、推动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建议技术创新从"应用层"向"底层"转变等。从上而下的规范化管理,有望打破已成链条化的"内卷"模式。

汽车不仅是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载体,更是生命的载体。生命平权的意义远高于智驾平权,车企需要看清基本的底线。在生命消逝的高昂代价下,汽车业应当花时间去修复信心、找回信任,打破对虚假繁荣的贪恋,脚踏实地地造真正的"好车"。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