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阿飞 央视网 收录于合集 #新语 817个
“五一”期间,全国约有2.74亿人出游。当各地景区火爆到人“叠”人的时候,电影院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
是电影不好看?还是人们更愿意将时间和金钱花费在其他地方?
实际上,自春节档之后,电影市场就一直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2-4月,没有一部电影票房过10亿;五一档15.19亿元的总票房,远不如2019和2021年的水平……
不过,与票房低迷相对应的,却是这几个月以来,上百部影片目不暇接地纷纷定档和上映。
光是五一档就有19部影片齐扎堆,囊括了航空军事、喜剧、爱情、灾难、犯罪、动画、现实题材等众多类型,除《人生路不熟》《长空之王》《这么多年》这三部电影票房过亿之外,其余影片几乎全成了“炮灰”。
实际上,春节档之后上映的电影并不少,超百部影片挤入影院恍若一幅百花齐放的景象。
考虑到每年春节档之后、五一档之前的确是电影市场的“淡季”,一般制作体量较大的影片确实会避开这个时间。但相比于2021年而言,到目前为止,既没有如《我的姐姐》那样的口碑黑马拉动票房,也没有如《哥斯拉大战金刚》这样的强势外片搅动风云。
《长空之王》在流量明星和视效大片的双重buff下,虽打破了近5年五一档新片预售票房纪录,却在正式上映后票房被《人生路不熟》反超。
《人生路不熟》尽管凭借“五一档唯一喜剧片”实现了票房逆袭,但也陷入了剧情烂俗的口碑争议之中。《这么多年》2亿+的票房倒令人颇为意外,不过同样是口碑争议之作。
更遑论《惊天救援》《检察风云》《长沙夜生活》《倒数说爱你》几乎集体“无人问津”,而档期内其他不少部影片也全部沦为“炮灰”。
其实,春节档之后上映的上百部影片中,也有一些品质不错的电影。它们本应成为黑马,或至少不会扑得那么厉害,却无奈因为“档期迷信”掉入陷阱。
据统计,五一档有19部影片挤破头上映,最终破亿影片仅3部,十余部影片票房在一千万以下,有些电影票房只有几千块,而它们的排片率普遍低于1%,甚至低于0.1%。
如果说“档期迷信”可能会导致影片遭受极低的排片待遇,进而致使票房惨败,那么“营销迷信”则可能会在为观众贡献话题的同时,反噬影片的票房和口碑。
比如《惊天救援》北大路演“翻车”,导致票房口碑惨败;《龙马精神》中传路演被骂“烂片”,引发网络热议;《这么多年》短视频造谣式营销,被网友质疑“无底线”……
疫情过后,人们对线下消费的欲望变得无比强烈。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
虽然电影消费也属于线下消费的一种,但“最近一个月文娱整体热度,不如淄博烧烤”的调侃俨然成为行业共识。事实上,烧烤热、国风国潮热、文博看展热、文化演艺热等一波又一波的文旅消费热潮,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消费产生了影响。
据统计,今年“五一档”总观影人次为3763万,比2021年减少了682万人次,而2021年五一出游人次为2.3亿。可见,更多的线下消费人群并没有带动更多人走进影院。
一方面是线下消费选择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涨啊涨”的电影票价也是阻挡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的阻力之一。
灯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平均票价为45.04元,而2021、2022年分别为40.29元、42.08元。对比一线和四线城市的票价变化,更能说明这个问题:2014-2023年之间,一线城市票价由42.68元上涨至55.06元,涨幅29%;四线城市由31.07元上涨至43.68元,涨幅41%。
“电影不好看,票价又贵”是目前许多观众真实的心声。
此外,随着《狂飙》《三体》《漫长的季节》等精品剧集的火热与好评出圈,线上剧集分流线下电影,甚至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电影的冲击也让传统线下电影消费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重重挑战。
综上所述,电影质量一般,严重依赖大档期和过度营销,线下文旅热兴起,高票价及剧集短视频分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是今年春节档以来,电影市场提不起来气的重要原因。
三月廿八
2023-05-17
监制:唐小山
编辑:单镜宇
审校:瑞雪
原创声明: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原标题:《春节档之后,电影市场为啥提不起来气?》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