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全文) - 新闻中心
重磅: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全文)
2024-12-02

整体来看,27城市数字政府发展指数相差较小,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13市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均高于平均指数44.65。长三角城市总体来看数字政府发展起步较早,2019年5月,长三角“一网通办”正式上线;《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上海市主要聚焦企业群众需求,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江苏省充分发挥“不见面审批”改革形成的优势,构建形成“一网四端”线上政务服务体系。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初步构建“网上一站办、大厅就近办、办事更便捷”的“一网通办”浙江模式。安徽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实现高频事项“一站办”“一窗办”“一次办”,推出政务服务“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

重磅: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全文)

3.典型案例:合肥市

“十四五”期间,合肥市以建设“数字合肥”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按照“1136”的思路构建数字合肥框架体系,即围绕建设“数字中国”领先城市1个总体目标,将“城市大脑”作为“数字合肥”建设的1个总抓手;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3条主线,在数字筑基、数字驱动、数字赋能、数字智治、数字惠民、数字协同等6个方面重点发力,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在智慧农业方面,以“一院一园一基地”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农业谷”建设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学科与合肥市产业政策优势,整合了合肥、驻肥乃至国内外大学大院大所涉农科研力量,荟萃了多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体现了前瞻性、先进性和效益性。在智能制造方面,合肥市围绕点、线、面三大方向着力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全产业链能级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10月,合肥市共培育智能工厂122家、数字化车间1154个。在智慧服务方面,推进智慧课堂、智慧班牌、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普及应用,探索发展与新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医院自助机器人等就诊助诊设施,优化诊前、诊中、诊后全疗程的智慧医疗服务。在数字政府方面,重点搭建政务云体系架构。以“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为基础,以电子政务外网为依托,建成全市逻辑统一的政务云体系架构。截至2021年底,合肥市“城市数据大脑”先后接入近200个系统的10764类、330亿条数据,政务数据共享率达到100%。

(六)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发展环境

1.总体评估

长三角27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指数平均值为35.79。上海、南京、杭州高居第一梯队,其中,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指数位居长三角城市之首,高达96.51,为27个城市平均值的2.7倍;南京、杭州紧跟其后,发展环境指数依次为89.08、80.56。苏州、合肥、宁波、无锡等4个城市位列第二梯队,发展环境指数均高于平均值且介于40-80之间。温州、芜湖、嘉兴、马鞍山、南通、绍兴、常州、扬州、盐城、镇江、湖州、金华等12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指数在20-40之间,略低于平均值。滁州、台州、铜陵、宣城、池州、泰州、安庆、舟山等8个城市居于第四梯队,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指数均低于20。

龙头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发展环境代表着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长三角各地区合理布局并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围绕数字新产业、数据新要素、数字新基建、智能新终端等重点领域,进行数字经济新赛道培育;南京将数字经济发展方向聚焦于创新引领、融合赋能、智慧城建、智能体验等领域,全面构建数字经济“一核三圈”空间布局,争创全球一流数字经济名城;杭州将紧密围绕“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协同发展,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实力;苏州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高地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2.分指标分析

(1)营商环境:长三角各城市蓄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抢抓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营商环境的总体表现较为突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带动作用,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达到68.58;杭州、南京、宁波、苏州等地营商环境建设比较亮眼,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均超过50;其余城市营商环境发展差距较小,营商环境指数居于36-48之间。在长三角27个城市中,上海和杭州两地是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2021年3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全面规划上海的营商环境建设;2021年12月,印发《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加强数据要素对政府管理、服务、运行的支撑力度,推动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杭州于2022年2月出台《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推出153项共509条改革举措,截至2022年6月,已有100项改革事项基本完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南京于2022年2月出台《南京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28个方面共116项任务,截至2022年6月,市级层面共发布45个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应用场景。

(2)政策环境:长三角各城市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不断推进数字经济政策革新

近五年来,长三角各地区结合产业发展基础,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总体规划方案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的专项政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应用。从数字经济领域政策环境指数来看,上海、苏州、宁波、合肥、南京占据长三角前五席位,指数均超过60,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出台力度强劲;无锡、杭州、马鞍山、常州等地指数均在50以上,数字经济顶层设计紧密推进。总体来看,长三角数字经济政策体系日渐完备,各城市发展定位更加清晰。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上海数字经济领域政策环境也占据领先地位,相关政策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2021年以来,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等;为强化数据监管,出台《上海市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指引(试行)》《上海市数据条例》;为推进数字经济在具体行业的应用,上海出台《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关于推动上海市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3)宣传推广:长三角各城市加强数字经济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数字素养

2021年,长三角数字化转型大会(苏州)、长三角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上海)、第一届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论坛(上海)、智慧长三角发展大会(上海)、浙江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国长三角数字经济大会(浙江)等数字经济相关会议论坛成功召开。从长三角城市宣传推广指数来看,苏州、上海遥遥领先,指数均超过100;南京、宁波、无锡、杭州、合肥表现亮眼,指数均超过50;温州、嘉兴、南通、盐城等城市蓄力追赶,而滁州、宣城、池州、泰州和舟山数字经济宣传推广工作亟需重视。

从指数排名前五的城市来看,江苏省占3个城市,表明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频繁召开数字经济相关会议论坛,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数字经济公益性宣传,加强对数字经济优秀经验与典型案例的传播。苏州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创新能力提升和“集群发展”的组织形态,召开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苏州市2021年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等;南京围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举办2021中俄(南京)数字经济创新合作论坛、南京数字经济产业国际创新峰会暨DXC全球软件质量发布会、2021第十四届南京国际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博览会等;上海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举行2021上海数字创新大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第四届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中国城市数字经济论坛2021等会议论坛。

(4)网络安全:长三角各城市强化网络安全防护,筑牢数字安全屏障

从长三角城市网络安全指数来看,南京、杭州齐头并进,上海、合肥紧随其后,苏州、芜湖奋力追赶。南京网络安全指数高达143.80,截至2021年底(下同),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累计数量达22个,位列长三角城市第一;杭州网络安全指数达141.12,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累计数量达21个,位居长三角城市第二;上海、合肥网络安全指数分别为125.72、105.50,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累计数量分别为16、11。苏州、芜湖等城市也开始在网络安全领域显露头角,但与排名前五的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无锡、宁波、温州等城市亟需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多部网络安全重磅法律条例的相继颁布,长三角城市各级政府、企业、个人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1年9月,上海举办“2021长三角互联网数据安全论坛”,长三角地区网络安全、通信等多家企业参与分享交流;2021年10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成立,通过整合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开展长三角区域网络安全重大项目研究,为长三角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建言献策;2022年9月,“长三角网络安全协同发展”论坛成功举行,聚集产学研用管各方优势力量,为长三角地区网络安全发展提供前沿性指导。

3.典型案例:杭州市

杭州市积极探索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的新路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指数走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前列。

在政策体系方面,编制了《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为使命,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协调发展,高水平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促进数字经济实现二次攀升;制定了省内首部数字经济范畴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出台了《杭州市智能物联产业政策实施细则》等,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营商环境方面,杭州成为国家首批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在2021年5月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1)》中,杭州城市营商环境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在宣传推广方面,2021年以来,杭州召开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推进会、2021世界数字经济论坛杭州峰会、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加大对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理论知识、优秀经验、典型案例等内容的宣传推广,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在网络安全方面,2021年,杭州数字安防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2022年,杭州成立浙江省首个数字安全产业基地;此外,在网络安全宣传周举办网络安全主题展、开展《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知识竞赛、发布数字化改革网络安全优秀案例等系列宣传活动。

(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区域协同

1.总体评估

长三角27个城市数字经济区域协同指数平均值为40.31。上海市以83.79的指数高居长三角城市榜首,杭州、合肥位列其后,与上海同居于第一梯队。南京、苏州、宁波、常州、芜湖、无锡等城市数字经济协同指数高于平均值,位列第二梯队。马鞍山、嘉兴、宣城等城市协同指数略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位居第三梯队。安庆、扬州、泰州等城市指数相对落后,指数低于30,位于第四梯队。

以上海为引领的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态势明显。上海的区域协同指数以高于均值两倍的指数遥遥领先于同样位列第一梯队的杭州与苏州。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中提到长三角将会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不断加强与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等三省的交流合作,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2.分指标分析

(1)创新合作: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加大一体化发展平台载体建设

以上海、苏州、嘉兴为核心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出台,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共同组成一体化示范区。《方案》指出要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规划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打造区域信息枢纽港,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联动。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合作发展的主要载体。由上海松江,浙江嘉兴、杭州,江苏苏州,安徽宣城、合肥等9城(区)组成G60科创走廊,依托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高铁这两个交通大通道,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协同打造产业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平台,为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持续输送创新源泉。浙江省与江苏省、安徽省共同谋划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等一批战略性数字基础设施,共同培育云计算、数字安防等一批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联手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长三角27城市不断探索创新合作发展模式,不断输出创新合作成果。从长三角数字经济领域共享实验室数量指数来看,上海数字经济领域共享实验室数字指数遥遥领先,达163.03位列于榜首,杭州、合肥、南京、常州、苏州、宁波分别以103.44、89.01、59.67、44.33、36.45、30.62的指数居于其后,均高于指数平均值29.90。

(2)资源共享:资源互通互享,借助数字经济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模式新业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各城市、各区域也在不断积极探索包含教育、医疗、交通、政务等在内公共服务资源信息的互通与数据的共享。

在医疗方面,城市医院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已覆盖长三角城市超过100家三甲医院,养老服务协商协作机制初步建立。其中苏州医疗资源共享水平最高,上海、宁波紧随其后。在教育方面,三省一市在第十二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上签署了《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建设长三角教育协同机制,发展教育现代化。在交通方面,2022年年初三省一市交通运输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建设实施合作协议(2022—2025)》,将在未来4年共同推动实施20项省际铁路、16项省际高速公路、21项省际普通公路、9项省际航道项目,共计66项。在政务方面,2022年8月全国首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政务服务地图上线,示范区政务服务地图整合了青蒲区、吴江区、嘉善县三地57个线下办事大厅、215个综合自助终端和49个政银合作网点,实现“一图尽览、一键预约”,一次性解决示范区群众跨省办事“找不到网点”“不清楚流程”“没有带证照”等一系列问题。

(3)区域联动:长三角各省市主动推进一体化进程,近年来相关大会陆续召开

工业互联网领域,沪苏浙皖四地通信管理局联合发起成立“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标识一体化建设专班”,旨在合力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建设;2021年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期间,MA标识体系白皮书正式发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点合作协议签约。人工智能领域,长三角人工智能党建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举办,旨在组织跨区域跨行业党组织携手破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难题;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大会在合肥召开,会上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揭牌。智能制造领域,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论坛连续三年在嘉兴举办,已促成一大批智能制造项目合作;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阳澄湖创新合作发展峰会在昆山举行,将共同建立长三角中日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搭建长三角首个苏企日企智能制造交流合作平台。

(4)政策规划:与政府战略布局相关性较强,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布局

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通过发达的交通网与周边相邻城市链接,分别形成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推动区域内长三角城市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协同发展。《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等。《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出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常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杭州都市圈城市包含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等4个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总体来看,长三角区域以区域位置邻近为主的政策协同较为明显。

3.典型案例:苏州市

苏州率先提出“沪苏同城化”,全方位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目前已正式入列“国家方案”。此外,苏州市自2018年签署《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后,积极融入发展建设,当前正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医疗卫生方面,沪苏医疗资源共享加速,例如苏州科技城医院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建设肿瘤中心,相城区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挂牌设立“长三角合作医院”等。在教育合作方面,苏州与上海普陀区、浙江嘉兴市、安徽芜湖市等共同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加速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四个新型学院揭牌。在交通出行方面,高铁苏州北站、南站与上海虹桥高铁枢纽共同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跨越“苏昆沪”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将于2023年完成建设。在协同创新方面,苏州持续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对接,2021年累计引进重大创新载体近30家;与上海共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平台,集聚各类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五万多台套。

五、展望与建议

(一)未来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我国区域和城市数字经济描绘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道路。基于以上,对于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有以下几方面的展望。

1.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成为长三角各地近阶段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动能持续释放,发展数字经济既是顺应历史变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构筑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依托。长三角各地正加快落实国家数字经济顶层战略规划,制定和细化政策文件,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发展数字经济仍是各地支撑新发展格局、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2.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模式、路径、定位将更加清晰明确

长三角各地在积极落实国家数字经济顶层战略设计的过程中,将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特征与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了鲜活的数字经济发展案例,为其它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广泛思路。随着各地数字经济发展经验的积累和对自身定位的进一步明晰,未来各地发展数字经济将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得更为紧密,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之势,支撑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持续保有活力。

3.数字鸿沟问题与数字经济红利分配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将得到重视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之间数字鸿沟问题愈加凸显。从发展机会看,部分地区由于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难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错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从发展结果看,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的程度整体高于三四线城市,数字经济红利分配格局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为缩小地区间数字鸿沟,各地区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将更加重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金、人才等支撑,努力乘上数字经济发展快车,共享发展红利。

4.三省一市加快政策保障,数字营商环境将愈加健康

三省一市各地政府越发重视数字经济,从强化政策保障、丰富政策领域等多个角度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从政策保障看,各省市将相继制定数字经济相关的知识产权、资金、人才、税收、安全保障、补贴激励等政策措施,为数字经济在区域内的发展保驾护航。从政策领域看,各省市政策将充分触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以及数据要素等数字经济关键领域,为数字技术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方向和政策支持。

5.国际合作将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合作共赢新机遇

长三角地区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东盟、金砖、二十国集团等各国际合作组织都将数字经济作为合作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已形成众多数字贸易、数字技术研发合作、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共赢的案例。未来,国际合作带动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将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各地有机会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寻求数字经济发展新突破,围绕“一体化”“高质量”,形成“高端要素富集地、科创成果集散地、‘链主’企业集聚地、市场联通主阵地、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支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发展建议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域之一,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应势而谋。

1.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坚持适度超前、建用结合、以建促用,大力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制定互联网普及计划,加大移动宽带、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步伐,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和支撑水平,建立快速高效的网络平台;对于5G基站、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关键基础设施,要做到适当的超前部署,为未来深度应用提供前期基础;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前期建设的保障性作用,逐步探索市场主体投资模式,发动多元主体共参共建。

2.加快数字化应用拓展,培养个人及企业数字素养

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新知识,推广数字化应用新技能,积极培育个人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推进个人数字化应用。鼓励各行各业将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工具、资源与生产深度融合,将数字化应用到各个部门,加快企业传统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推动新业态的发展。支持企业建立优质网络平台,鼓励从业人员熟悉数字化业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强化组织协同工作。

3.加大数字化产业变革发展,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地方政府需要在产业变革上,给予企业政策与资金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地方企业应积极配合政策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实现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4.增强对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实行数字经济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谋划本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积极采取强化区域数字经济互利合作的举措。先进地区可以从整合区域资源、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出发,拉动落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城市、区域间的数字经济联动,谋得更加长足的发展。落后地区应尽可能地调动本区域内部的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同时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短板,以便于数字经济获得较好的发展。

来源: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苏州)有限公司

  I   II   III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