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阅读俱乐部”是三明治线上写作社群每日书社区的共读共写活动。我们会在当月的写作社群内更新选书资讯,书籍范围包括非虚构、文学、历史、社科类。参与每日书的作者可报名申请获得赠阅。在每日书阅读角,你可以:
●获赠精选书目
●尝鲜还未上市的新书
●和每日书小伙伴们共读,交流阅读感受
●获得编辑推荐的延伸阅读
●共写书评,你的阅读体验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三明治阅读俱乐部邀请大家共读的书是由磨铁·大鱼读品出品的《天空的另一半2》,这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伉俪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走遍世界各地,用他们途中所见和探访的真实故事,讲述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以严谨专业的态度考察各个公益帮扶项目。在第一本《天空的另一半》中,夫妇二人讲述了亚非拉国家女性的生存困境。本系列的第二本书,用19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次小小的援助就可能改变地球上另一个人的命运。
加入本次三明治阅读俱乐部的作者
在阅读中有怎样的发现?
怀俄明
坐标:长沙
职业:策划
道路浮现——致所有探寻人生意义的人
“我不知道我们的命运如何,但我知道一件事,你们之中唯一能获得幸福的,只有那些寻找并发现了如何为他人服务的人。”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 施韦泽博士
《天空的另一半2》,原作名为“A PATH APPEARS”,直译过来就是“道路浮现”的意思。出版社之所以沿用作者伉俪的前一部作品《天空的另一半》(Half the sky),也许是想借力这前一部作品在国内已经累积的品牌和受众群体,是出于营销的缘故。但我并不反感这种做法,毕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本好书以及书中所记述和探讨的话题,总归是一件好事。
道路浮现。确实就是我阅读这本书的真实感受。与前作《天空的另一半》不同,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女性,而是慈善。虽然书中亦有介绍帮助女性的慈善组织,但更多的篇幅是着墨在“慈善”二字,也就是如何帮助弱势群体。
我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考古学家如何判断人类文明出现的时间,答案是从一根远古人类的骨头上。那根骨头有骨折的痕迹,也有被治疗和照顾的线索。在危机四伏、资源短缺的蛮荒年代,人类愿意冒着风险照顾受伤的同伴,这就是文明的开始。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世界也许是平的。但如果你更仔细地观察,从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存状况来看,世界又不是平的,而是坑坑洼洼的。疾病、贫穷、战乱、教育的匮乏、机会的短缺等等,都让“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总有一些人在等待救援。这并非他们不努力,只不过他们遇到了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单枪匹马逾越的屏障。
拉希达 • 亚也是一个来自西非国家尼日尔的女孩,她生下来就患有世界上最常见的先天缺陷之一——内翻足。仅需250美金的治疗,她就能像正常人那样走路。然而在尼日尔这样的贫穷国家,等待她的命运大概率是成为一个乞丐,以乞讨为生。因为得不到治疗的她,既不能去上学,结婚和工作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幸运的是,她得到了一位住在美国加州的妇女肖珊娜 • 克莱恩捐助的250美金,命运从此不同。将她们连通起来的,是美国援助组织“第一步”(现在更名为“奇迹之足”)。被改变的不仅是拉希达一个人的命运,还有他们一家的未来。不,不止如此。拉希达是当地第一个矫正内翻足的孩子,这意味着她的故事将激励当地更多的父母和先天内翻足孩子追随她的脚步。
这种故事带来的感动,在《天空的另一半2》里几乎俯拾皆是。但这并不是一本故事书,作者夫妇试图完成的任务是告诉世界:慈善如何成为可能。慈善,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做的工作之一。如果你开设了一家工厂,你只需要向市场交付你的产品即可。然而,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将物资和金钱或者医疗服务交付到需要的人手中并不意味着慈善的目标达成了。慈善应该关注的其实是如何让被帮助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且最好是用有限的资金帮助更多的人。如果只是为需要的人免费做一个白内障手术就好了。慈善所面对的问题都是这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棘手到多么强大的政府都无法解决的地步。比如贫穷。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你该如何让一个穷人对未来生出希望并掌握谋生致富的手段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在为自己的孩子日以继夜的付出,又有多少孩子的未来能令自己和父母满意呢?
所以,《天空的另一半2》的创作重点放在了慈善如何可能上。从书中的案例来看,慈善确实是可能的,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专注于帮助贫穷国家的孩子摆脱先天缺陷,有的则立足于帮助失足的妇女摆脱有毒的生活环境,有的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工作,有的为充满暴力的社区重塑和谐。但这些方法,并非只是来自于一颗爱人助人的善心,更来自于专业的技术和洞悉人性的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好的道路之所以能够浮现出来,原因多在于此。
然而道路不止浮现在这坑坑洼洼的世界上,更浮现在每一个正在寻找人生意义的人的心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帮助别人,尤其是能实实在在看到帮助的成果,对一个人产生的激励作用不亚于被帮助的人。人心向善。当谈起人生意义或价值的时候,人们所能设想到的,说到底就是如何助人——为家庭付出,为孩子付出,为社区付出,包括商业上的成功和科学上的成就,最后都将换算成社会价值接受来自社会和自我的评判。事实上,哪怕只是一个追求自我突破的运动员,也能实实在在激励很多很多后来者。
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忍不住把其中的故事读给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听:人不只是为自己而活,快乐幸福的人更是如此,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正在想方设法帮助更多更多人,而他们终将收获成功和幸福。如果将来不知道做什么事业,就去做好事吧。于人于己,都不会错。
逺方
坐标:合肥
职业:教师
人生能够获得意义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做志愿服务
7月份,我在北京参加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去医院、养老院给临终老人、医护工作者进行芳香抚触、芳香呵护。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整整12天,7个医院/养老院。整个过程就像其中一个小伙伴说的一句话“做志愿服务,不是在帮助他人,而是成长自己”。我的服务对象不认识我,不记得我,他们只知道我们团队的名字,甚至那些老人连我们是什么团队也不知道。可是他们每一个人都给我带来了经验的成长,让我从一个社恐变成愿意与人交往的人,也让我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到最后两天可以给老师做助教。
何其有幸,何其有幸。
回来后参与了八月的每日书,想把那些日子里点滴的记忆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么巧,就碰到了这一本书共读——《天空的另一半2》。
恰巧这本书的封面就写着:普利策奖得主讲述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人。
我曾经用很长的时间思考,究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工作、生活按部就班,婚姻、变老皆不可逆,普普通通的日子里到底什么是精神支柱,又有什么能够抵抗住漫漫长夜里灵魂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诘问?
这些我差不多思考了数十年,寻找了数十年,各种各样的答案我都尝试过,直到7月之后,我终于确定了——人生能够获得意义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做志愿服务。
帮助他人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捐款,但是我们往往并不清楚钱去哪儿了。哪个孩子因此吃上了一顿饱饭,哪个学校因此获得了一本图书?但是志愿服务,尤其服务对象是站在你对面的一个人时,我们能够在活动中与服务对象交谈,能听到对方的感受、想法,他们给你肯定、认可,那种满足感、价值感、意义感比吃一顿大餐来得更深更远更久。
书中也说到,最近的学术研究支持一种观点:助人具有治愈的疗效。参加志愿活动和死亡率降低、身体机能改善、自评健康提高、抑郁症状减轻、疼痛感减弱,以及生活满足感增强联系在一起。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不止是研究结果和他人传说。动物救助也好,网络捐款也好,志愿服务也好,参与其中任何一项自己喜欢的、能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令自己觉得舒服的帮助他人的活动,在其中细细体察吧。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开始,那就快来读一读这本书!书里写了很多很多故事,还介绍了许多网站和团体组织,由此而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帮助他人的方法。
Lily
坐标:上海
职业:全职妈妈
不要因为我们不能帮助所有人,就以为我们不该帮助一个人
十年前,加入了上海复恩法律一个给公益组织提供法律支持的4A社会组织;参加上海公益伙伴日,认识了好多做公益的牛人;做孩子教育时,经常参加佰特财商,荷兰基金会赞助的财商类公益组织,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对乡村教育教师财商培训,致力于在乡村普及财商;参加私董会,认识了很多美丽中国支教的老师,听了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困扰.....
曾经听过壹基金还是哪个基金会,他们拉赞助的部分,负责人超厉害,制定年捐赠数额指标,带着团队奋力完成,像是公司里的销售团队那般厉害。听到时,心里就“哇”地赞叹,但也没有理解。书上有个例子“我们曾问过一位全球卫生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如果他有一个基金会,会把100万美元用在什么地方?是促进儿童营养的微量元素补剂、疫苗,还是蚊帐?‘我会用这笔钱搞一场大型公益广告活动和一场游说活动,筹集更多的资金’,他说,‘人们不了解这些紧迫的需求,我敢肯定,我可以用100万美元,为这个目标筹集到1亿美元。’”
我这才了解到公益组织也要大声宣传。
这是我以往兜兜转转对公益的接触,它想小苗一样深深埋在我心底。看这本书,常常眼角含泪,那是看到一个个项目成功胜利后感到欣喜。时常也聚集力量,想自己能为周边的人做点什么。跟队友讨论,他说中国太大了,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不说其他偏远的乡村,即使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各有各的烦恼,每个人都还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容易些。还有像城市里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也是迫切需要关注。一代又一代的阶级的循环。这就像书里所说的,当看到很多,就不会去行动,如果身边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行动力就会大大提高。“不要因为我们不能帮助所有人,就以为我们不该帮助一个人。”
我在书里看到,早期儿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还有未必慈善机构都是好,很多也是无效,没有做到位,所以捐钱,也要像投资一样谨慎,要告诉自己并不是我们小气,而且要把钱真正捐到实处,这样有可能创造更大的影响。
我看到了好多可以称为落后引发的问题,这是我从未想过,也想象不到的事。
就像书中最后一章奉献的密码里写到“如果我们的生活比较优渥,往往就和贫困的人隔离开来了。”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在银行开户,只能把钱藏在其他地方,比如没有锁的窝棚里。此外,贫困农民每年只有一两次,通常是在丰收后才得到大额收入,随之而来的是络绎不绝伸手借钱的人。结果迫使农民们花钱而不是存钱,钞票往往用在了酒精、烟草和妓女身上。再然后,就是高利贷——不光是借钱的,还有存钱的高利贷。
我立马想到可以做的事:
持续关注启明书社,这是一家给乡村儿童捐书的非赢利机构,致力于乡村儿童阅读推广。
还有把关于公益的想法传递给我身边的人,让大家一起讨论这本书,讨论公益,进而未来某个时刻可以参与公益。居住的生活圈里,每周钟书阁都有读书分享会,找一次我去分享这本书。
阿澍
坐标:上海
职业:工作日遛弯爱好者
手中有行善的力量,
就要尽力去行
“只有我们付出的,才是我们拥有的。”
——伊莎贝尔·阿连德
1
“城市暴力是一种传染病,正如肺结核引发肺结核,流感引发流感,暴力也会引发暴力。”
这是跨行业概念迁移的一个绝佳观点,它击中我的地方不仅在于这个联想的内在逻辑性,而是点亮一种可能:身处各行各业的人们,只要愿意,都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或是特质触发,为某个特定的主题贡献一份力量。慈善不是某个特定的行为,它是一种意志,可以产生无数善的可能。
2
“回馈社会不是无聊的减税手段,而是为生活注入意义、奇迹和欢笑的机会。”
前半句撕掉了那些沽名钓誉者的面具,后半句则揭示奉献真实的道理:丢掉目的从而遇见真正的意义。我多次有这样的体验,即便我身处低谷,但当我还愿意不计目的代价去帮助他人的时候,我所得的丰盛远远大于我走出低谷所需的那些。说起善意的付出与领受,一定不会缺席的经历就是三年疫情,准确地说,是上海封城期间,整个小区的人们成了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被强制居家的社会青壮年,天天呆在家里的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后来我鼓起勇气敲开同楼层独居奶奶的门,开始帮她买食物、通知核酸、送物资,我里面那莫名的憋屈与不和谐也渐渐消散了。我想,人的里面是被放置了行善的渴望的,需要与被需要、治愈与被治愈之间,其实没有太多可计算的结论,当你愿意走进那个付出的意愿和行动中,你和对方都会是被祝福的。
3
书中介绍的三种救助方法:捐款,志愿服务,倡议。
感谢作者使用了大量数据与关联分析,破除了我“倡议无用”的误解。倡议不仅是“动嘴皮子”而已,它必须为了要实现的具体结果不懈坚持斗争到底。言语,人人都可以说,反而让人忽略了它能够产生的力量。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位从南斯拉夫成功回到法国、又最终实现了移民俄勒冈的法国人的案例,从个体身份展现了善用言语的力量,将充满落实善意的语言凝聚成一股力量,一定也能真正帮助到一些需要被看见和帮助的人们和地方。
4
“以预感和直觉为基础来对抗全球贫困问题,未免风险太大。投资领域的评估日趋严格,非营利领域也该如此。”
扶贫措施应考虑应用环境,并且进行严格实验与评估。书中经典的例子是小额信贷与小额储蓄的对照,在实验数据的显示下,原本被认为具有变革性作用的小额信贷对消除贫困的果效并没有预估的那么大,而小额储蓄的实现方式是建立农村储蓄合作组,而不是想当然的通过银行。这里又点亮了我的一个认知盲点:很多非洲的农民没有办法开银行账户,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选择将钱财交给苏苏人保管,但是需要交纳高达40%的手续费!这个百分比很直观地告诉我,慈善不该是空降兵,也不能特立独行,一种实际的帮助必须与救助对象的环境、设施、具体情况完全连结起来。从个人来说,我能多关注一点的是,对于捐款,我需要知道钱如何应用在帮助对象的身上;对于志愿服务,我付出的时间精力如何对改善服务对象的处境发生作用;对于倡议,我所说的话和站的立场对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有怎样具体的影响。慈善不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它需要人们走出自我感动的境地,将爱切实地传递给需要的人和地方。基于此,我们真的可以再多做一点。
在阅读过程中,它打开了我对慈善这件事的眼光,提醒我手中拥有行善的力量,只要有,就要尽力去行。恰逢99腾讯公益日,今年我选择了帮助被性侵儿童的公益项目进行捐赠,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地长大,希望受过伤的孩子能在爱的缠裹中、用他们充满好奇与可能的生命力疗愈他们一切的伤口。
大树
坐标:地球
职业:人类
只要还愿意去推动且取得的结果是好的,就值得被嘉许
刚好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中元节前后浑浑噩噩地陪同了一次家人参与的慈善行为,借助作者列出的很多真实案例和数据展开的视角,我也在重新自我审视。
我的父母是70后农村人,他们当年的出生背景恰恰和这本书里提到的那些需要被资助的贫困儿童差不多,我妈连小学都上不到两年,据说当年老师针对这样的孩子都是会上门苦劝家长的,但是外婆拿扫帚把老师赶出去了,毕竟眼下饭都吃不上,还谈什么投资未来。
她14岁就入纺织厂做女工,本来就是要一直干下去,重复外婆的命运的。可是想到依然没有什么希望的后代,没有受过正经教育的她决定从女工领头人做起进而办自己的工厂,也就是说,后来她手底下的女工的子女的命运本来应当是她的子女的命运。
就是这样的人,居然也会说出类似于“现在谁家还会没有一两个空调?”这样的话了。物质生活提升上来了,就如同书中提到的“美国的穷人和中产阶层尤其慷慨,位于收入最底层的20%人群,捐款额占到收入的3.2%,显著高于收入最高的20%人群的捐款收入比(1.3%)”,我妈开始参与各种各样的寺庙发起的募捐项目了,有时候是建校,有时候是修路,有时候是资助贫困家庭的小孩上学。但是大多数时候,她都并不清楚自己的钱如何被使用,只是出于一种天真的信赖感,觉得花出去了就是在行善积德,何况现在还是电子转账的年代,也不会去追踪到底是什么人如何受益。如果说捐善款是一种消费行为,那她算是个不靠谱的投资人吧。
有些时候,也只是想换来石碑或红榜上有个自己的名字,这在小地方走动起来会方便一些。有一部分确实会受自己所在位置的认知限制,对于和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人通常是不会那么积极主动的,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只要还愿意去推动且取得的结果是好的,就值得被嘉许。
鉴于国内民间有那么大群体的“好心人”,感觉迫切需要开一门慈善入门教育的科普课程。只是这门课程的门槛绝对不会太低。
· 往期三明治阅读俱乐部 ·
三辉图书
明室Lucia
读客文化
译文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好·奇文化
浦睿文化
好·奇文化
新经典
新经典
Open Call
欢迎有意加入「三明治阅读俱乐部」的出版机构与我们联系,每日书期待与大家共同促进读者、作者、编辑与出版机构的交流,让好的书籍被更多读者看见。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不要因为不能帮助所有人,就以为不该帮助一个人|三明治阅读俱乐部】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0036.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