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千
编辑:一分钟
美编: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开头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位咨询师的分享:
有个学生在准备找工作的简历,但要么是觉得简历措辞不对,要么是写出来自己都觉得没啥亮点,这让他深深地怀疑自己。
咨询师这样回应:
如果总对简历不满意,不如这样:你每天写半个小时,写多写少没关系,写完就把它删掉。这样,就等同于没有写。所以恭喜你哦,你永远不用评价自己的简历好不好,也就不需要去面对后边的压力了。
于是这位同学回去每天写,写完就删,他感觉很有趣。
他一开始写些没压力的个人信息,慢慢地开始写项目经历了,越写越多。而且,他没有彻底删除文档,只是移到了回收站。
一个星期以后,他把回收站的东西全部恢复,简历也写好了。
第二个故事,来自一位博主的分享:
我们这种注意力比较分散的人,怎么尽量改善拖延症和启动困难呢?
就是假装去做!
比如你说你要复习,如果我暗示自己要准备开始复习了,内心会抗拒,会疯狂拖延。
但是你去图书馆,假装复习,带着你的书,带着你的论文,带着你的电脑去假装铺好,装模作样的演戏,装着装着,你就会发现,哦哟哦哟,我怎么真看起书来了,大事不好,真的学进去了!
这两个故事都展现了一些美妙的悖论:为有为的目标保持无为。
为了解决写简历的焦虑,索性写了就删掉,不给自己担心的机会,反而能给焦虑“松绑”。
为了解决拖延的问题,“假装学习”,无形之中就克服了启动困难、拖沓犹豫的问题。
这种“无为而为”的解决方式,与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生活本无应许之地 :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无为而为》不谋而合。正如作者杨吉膺(Mark Yang)在书中提到:
矛盾不需要解决,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扩容,扩展到足以容纳问题包含的各种意义,不再坚持同一时间只有一件事是正确的。
短暂的自我欺骗(例如写了就删掉的简历)、或是“悄悄的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毫不费力”,亦或是无意之举解决他人关切的事情,都是矛盾扩容的方式。
尽管这本书的叙事展开主要建立在咨询情景中,但泛化到生活里,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无为而为的思想对我们也很有帮助。
作者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他曾在一次活动中学习“如何给盲人带路”。负责教授的盲人向导提醒到,残疾人需要的是我们伸出援手而非展示同情,并且每个残疾人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我们的帮助,因此,如果你想帮助盲人,不要匆忙抓住他的手,直接带路。更好的方式,是伸出我们的手臂,等待盲人也伸出手来接受这种帮助——或者不接受。盲人能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并衡量彼此的距离。普通人要做的是给予,相信这个过程,并允许盲人调整空间,找到我们的手臂和他之间的合适距离。
那么,无为而为的第一点,便是将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放到一边,放弃试图矫正他人的想法,给他人的自主方式让路。这意味着我们要刻意地不去做某件事,努力不强加个人意志,选择不行动或不可以行动。
第二点,相信过程。就像生病受伤的时候,只要身边有人陪伴,即使TA可能什么都做不了,我们也会感觉好一些。因为除了疼痛本身会让我们感到“痛”之外,对疼痛的恐惧也会增加“痛”的程度。他人的陪伴虽然不能消除身上的痛苦,但它有助于减少我们对疼痛的恐惧。
秉持这种生命影响生命的治疗原则,人本-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坚持把治疗师本身的人格发展放在优先于临床技能教学的位置,倡导咨询师适当的放下技术、放下目标、相信过程,认为咨询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治疗师本人。
正如我们看到鲜花、蓝天、大海会感受到治愈,但这些美景本身并没有刻意来帮助我们。我们也不需要总是思考如何去帮助别人,而是努力成为有帮助的存在。
这个问题似乎从定义上得到了解答。
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能力,但是当前的环境让个体无法良好地发展这种能力。因此咨询的首要目标不是症状的消除(比如抑郁、焦虑等),而是个体的成长,是个体潜能、理性和创造力的再次激活。
那么,脱离当前的困境或完成某个目标本身也不应该是我们成长的最终目标,激发自己克服困难的韧性、收获成长与蜕变才是。就像我们的大部分智慧本就来自于逆境、疼痛、苦难、丧失、以及一些非常愚蠢的决定,每一次从痛苦中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经验就会变成信心。我们会逐渐相信,即使要面对的结果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也终将会接纳,无论如何最终都能好起来。这是韧性习得的过程:不仅是咬紧牙关的坚持和耐力,还有建立在自我共情基础上的柔和的臣服。
在成就自己这件事上,我们也要相信过程:不该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必须意识到我们是被生命追问的那个人。我们必须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你能在这本书里看到真实的咨询案例、道家经典解读、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重视的放手、共情等主张,感受东西方文化如何交融在咨询情景中。但正如豆瓣里的读者书评:“不要去理解它,去感受它。”,这本书是一套“心法”,而不是一本工具书。
如果你是一位非心理咨询专业的读者,你可能会因为这本书的随性、不够结构化而感到困惑,读了几遍也无法将这本书的内容一以概之,但它会随着你生活阅历的增长而愈久弥珍。正如书中所说:“无为必须从经验上加以把握,头脑上的理解只是一个开始”。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不要试图帮助别人,而是努力成为有帮助的存在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无为而为》】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0602.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