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宝宏——
明远教育书院合作校副理事长,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博士,博导,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曾获“省级优秀教师、省级中小学名校长、全国十佳现代校长、全国课改优秀校长”等称号。《新课程教学设计——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11月荣获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第二届“明远教育奖”(实践类奖项)。《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12月《基于5G+MEC的人工智能与智慧课堂融合应用》国家三等奖。著有《中教育》《中道》《中源》(商务印书馆)、《冲突与应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教育文摘》《人民周刊》《中州学刊》《教育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致力于中教育、中文化、汉字文化、汉字育人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文化创新实践。
• 摘要•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是一个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意蕴的汉字。本研究探讨了“中”对教育的哲学意义。
- 本研究是基于对“中”的本义、智慧和中哲学在中国礼乐文化以及易学、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中的解释的考证。
- “中”对中国古代教育观有重要影响,其在教育领域的观点与当代许多教育观点不谋而合。
- 研究“中”的教育和哲学意义,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提供重要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中思想;中国教育智慧;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是一个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意蕴的汉字,透过甲骨文的智慧,“中”字体现了时空观;因此,它意味着处于变化中又相对稳定。在字义之外,“中”作为一种观念或思想,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实践方法,一种逻辑的起点,一种采用中庸之道的理论思辨方式。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物质、精神向度里,礼乐文化以及易学、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都对“中”进行了探索和思考,赋予了“中”不同的意义。深入考察“中”字的原始意义及后来的发展,理解其哲学意蕴,对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探究“中”之元义
“中”作为汉字符号,有其特殊的历史沿革,更保留着华夏民族古老的记忆。“中”字是个独体字,在工具书里从“竖”旁,但是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从“中”字的起源说起。
“中”最早是“旗”的意思。“中”在甲骨文里常见的有两种基本象形:、 , 意思是“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两种写法上半部分往左往右是一样的,意为风向改变,旗子飘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
中国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唐兰,解古“中”字“凡垂直之线,中间恒加一点”①,就是为了象征旗子。平日里,只见一根光溜溜的旗杆,但有事时,就分别升起不同颜色或形状的旗子,让远方的人,也能见到,一如海军军旗联络讯息,所以“中”字有时没有旗游,有时有两条或四条旗游飘扬②。
在随后漫长的汉字演变过程中,人们对“中”字延伸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中,和也”;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解“中”为“内也”;唐兰先生的考证说,“盖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③,插旗引申为中央之意。
旗帜,在古代社会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旗所插之处即该部族驻地。旗所向之处,即部族行动的目标。高举的旗帜易为众人所见,战争时旗帜就掌握在指挥官的手中,以作指挥之用④。以此为根据,“中”字在后来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演变出空间、时间和人事上的多层含义。
首先,从其原意“插旗”引申出空间上的意义:方位之中。古人上以北斗定天之中,下以插旗寻地之中,天地对应,而成空间之中。从方位上说,“中”是确定方向的前提,先有中,而后才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⑤
其次,“中”引申出时间上的中,意思为时间上的恰如其分。“时”的甲骨文是“” ,左边是个“日”,右边是手和脚,意思是太阳出来了,我们该跟着它走,人的行为跟着太阳走即为“时”。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意思是人的活动要随着天地万物的运动而动,这就是“时”的含义。后来,儒家讲究立身行事要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是有“时中”之说。
最后,同属一血族的人居住于同一区域,平日协力生产,战时共同御敌,荣誉与共。平日,旗也是整族人聚集生活的中心,为了强调血缘集团的牢固和集体生活的性质,也是为了防御敌人的入侵,所以才把村落建成一个圈子的形式。⑥中央,既然是制临四方的最佳地点,可以想象,传递信息的旗帜,恰好竖立在中心处,这是竖立旗帜的一贯地点,以之创造中心的意义,非常理想。⑦儒家学派更是从“居中为尊”的观点出发,将“中”发展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观念,并进一步将其上升为一种哲学理念。如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以及“中庸之道”“执中致和”等观念,都赋予了“中”字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建筑学讲究中轴对称,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音乐讲究音律和谐等,无不是人们从对“中”的认识而延伸出来的关于生活世界的思考。⑧
“中”字的哲学思想分析
“中”字在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上内涵十分丰富,逐渐演变出致中、尚中、持中、守中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意义。研究“中”字的内涵发展,不难发现,其含义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演变而来。
1
从“中”“和”到“执中致和”
“中”与“和”在中国儒家话语中经常同时出现。古人对“中”“和”的认识,是华夏民族对于人类生活理性认识的宝贵财富,并逐渐发展为“执中致和”这一治国理政方针,它代表古人在方法论、本体论上的重要认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⑨
“中和”起源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一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的意思是说,“中节”本身就已经够了,正如四时有节,万物生发而“中和”。“中和”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的大智慧,它是人们在面对事物发展时的清醒认知和理性对待,也是一种高尚的德性。特别是后来作为“传世金语”的“执中致和”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对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⑪
2
从“中庸之道”到“允执厥中”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之中,后来经过思孟学派《中庸》《孟子》等著作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逐渐演变为“行为的恰到好处,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⑫。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思想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把中庸作为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同时也是道德修养的途径与目的,广泛应用于为官、做人、生活等方方面面,并由此构成了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虽然到近代我国思想界对“中庸”有了新的思考,但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仍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占据重要位置。
“执中”,语出《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舜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以“中”为核心的这十六个汉字。
真正的“中”,智慧的“中”是变化的,不断地与遇到的具体情况相吻合;而吻合的“中”永远也不会停止,不会僵化,不会固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吻合的“中”永远都是新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执”中者永远处在因保持“中节”而维持着平衡的状态。⑬
3
道家“守中”思想
“守中”,语出《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勤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的意义为保持内心的虚无清净。整句话的大意为:“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风箱一样吗?它虽然空虚但不瘪,越鼓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因此,讲话时,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说话,那这后果是很可怕的。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⑭这句话是教诲我们,从心上来讲,要修养诚敬谦和的仁德。
据此,不难看出,中国思想特别懂得在“执中”(tenirle milieu) (固恋着)与 “居中”(tenir aumilieu)之间观察出它们之间的差异。⑮所以不难理解,“守中”更加强调人内在的修养,做一个谨言慎行之人,说话做事之前务必三思,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德行。守中是君子慎其独的必要条件,也是君子立身之本。
4
易学的“尚中”思想
中国古代易学通过其独特的解易原则,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尚中”就是《易学》中有关修养和心性哲学的内容提炼。易学的“尚中”思想内容宽泛,精蕴甚丰。易学中推崇的“尚中爻”“求中和”贵中节”的思想,更是易学家追求自然界的整体和谐、探求世界的辩证统一的努力成果,揭示了客观事物最佳存在形式及其运动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和依据。古代易学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维持事物的最佳状态具有积极意义,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珍贵的精神财富。⑯
在希腊的思想史上,道德概念中所特有的“中心”,是从行动的角度上来思考的,是以技术的方式,按照作为目的的而提出的模式来设想的,而中国的观念则包含在发展进程中的逻辑里。亚里士多德的确提出过中心可以变化的概念,但是他的中心只涉及伦理的善,而中国的“中”则是与一切进程的逻辑相应的,“中”是现实得以实现的“道”。⑰.综上,和哲学相较,“中”包含着一些哲学想象不到的潜力。
中哲学的教育价值
通过对“中”的字源意义和“中”字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演变考察,可以得出“中”不仅仅是一个汉字,而且代表着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价值观。通过解读“中”、理解“中”,可以自觉运用“中”的方法看待教育,诠释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以“中”为代表的哲学观,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努力寻求自然本真的发展规律,追求最适宜的过程。如,从“守中”认识论和时空观所表达的原则和方法,来看待学校、环境、教师和学生等教育要素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理解教育应遵循的规律和应达到的状态。从“持中”所蕴含的“适度、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因时用中”“经权达变”等方法论,来指导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中的“平衡”和“适度”。
据此,我们总结了“中”字在时、空、道、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并以此作为审视和观察教育现象和教育故事的方法、态度、视角、思考方式,进而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等,这就是“中”字的教育启示。“中”字的哲学含义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1:中哲学与教育
1
适当其时
“中”字的适当其时主要是从“时”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它要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育的时机,审时度势,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适当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长,不能过分要求孩子达到不适应现阶段水平的知识、能力、技能和价值观,孔子之所以拒绝一切固定不变的立场,就是要防止无法变化的停滞。
2
正当其中
“中”字的正当其中主要是从“空”“空间”的角度来看待教育问题,是相对于极端来说的。“正当其中”启示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摆在正当中的位置,没有偏见,坚定不移。在正当中的老师会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这与当前提出的“教育公平”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3
因应时空
“中”字兼具时间和空间两种属性,因此在“中”的哲学认知里,强调事物在“时空”中的位置和变化,即为“道”。“道”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规律”的象征,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方法。在教育领域,即是告诫我们对待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应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来看待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
4
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是指一种最适合、最平衡的状态,强调正合分寸,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点,是为“节”。对于教育来说,启示我们在教育学生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寸和火候,时刻留意最佳的状态,如寻找最适合课堂的教学方法,寻找每个学生最合宜的学习方式等。智慧的法则,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法则,所以没有法则,只有调节,就是整个地保持其不受约束。“恰到好处”,就是调节的最佳结果。
“中”哲学和“中”的教育主张
从哲学到教育,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智慧到实践最后到理论的过程。当我们在“中”的智慧中,得到了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的教育启示后,在解决教育问题和审视教育现象时,以“中”的哲学智慧为指导,便有了新的思路和主张。
为了实践中的智慧,领悟中的哲学,我和我的同事们在郑州九中、在深圳龙华中书院,以教师共同体、问中论坛、课程开发、系列活动等多种方式,实践和记录了我们在中哲学指导下,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过程和感悟,具体整理如下。
1
适当其时——抓住教育时机,因时而变
古人谓“适当其时”是为恰巧遇上那个时机。这里的“时”可理解为教育时机,但中哲学里的“时”不单指“时机”,还兼具“时候、时节”之意,在适当的时间做合适之事,因时而变。
教育离不开表扬与批评。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成绩进步了会受到表扬,退步了会受到批评;做好事了会受到表扬,做错事了会受到批评,这好像是亘古不变的常识。但把“表扬与批评”放在“时”的场域内再来看待,就会发现不同“时机”的表扬与批评,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深圳龙华中书院有一个“中之源”教师成长共同体,旨在通过教育叙事,促进教育观察、深度学习、诠释意义,从而在教育故事发生的现场,寻中问中,感悟提升,并记录中书院里的那些人和事儿。
其中潘唯女老师记录了这样一件事给了“适当其时”一个很好的注解。这个故事我们称为《“熊孩子”也有春天》,她记录了一个被别人认为差生的学生小灏,如何在合适的时机下给与他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并且利用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需要被爱的特点,转变为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的过程。像这样的故事,在中书院里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袁树娟老师讲述的《蝴蝶客人》,肖芳老师记录的《每一位学生都值得被“看见”》,徐芹老师的《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等等,
一个个的案例,都是老师们在中哲学的引领下,在不断的交流和总结中,在那个转瞬即逝的时机来临时,在面对不同性格差异的孩子时,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恰巧遇上的那个时机,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锁。“时中”,强调了在时间的纵轴上,我们要关注差异,即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条件,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把每个人的特点都找到,针对每个人的独特性,因其“时”而找“其”中,这才是因材施教。
2
正当其中——教育故事要走进故事发生的现场
校园本身是具有空间属性的故事现场,人是叙事性存在。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场域内,教育故事时时发生,如何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深圳龙华中书院从2019年创设“问中论坛”,旨在通过教师解析教育场域和反思经验,重新定义问题,引导教师“在对话中”达成教育智慧与教育场域的契合。两年来借助“问中论坛”这个平台,教师们在一起“寻中”“问中”,分享教育叙事、交流教学感悟。例如,何老师一篇《孩子,请把手给我——青少年心灵的脆弱与防护》交流了在孩子遇到发展危机时如何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梅老师以《关爱角落里的孩子》则是讲述了如何利用合作小组管理机制,打开那些“不出众”的孩子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的通道。
又如2020年春疫情期间,我们的教育场域发生了变化,从教室到网上,这时候我们最“中”的教育方式在哪儿?寸心系万里,谁道日闲居。我们为此专门举行一次以“居家教与学的智慧”为主题的“问中论坛”,老师们从抗疫教育资源挖掘、微课视频制作技巧、校本课程开发三个维度进行交流和讨论,探讨特殊空间下的教育和教学。
探寻“中”在空间属性内的意义,从方位上说,“中”是确定方向的前提,先有中,而后才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⑱因此“中”从空间属性来看,表示的是一个不断寻中问中的过程。这启示我们在研究校园里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时,要走进故事发生的现场,强调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找到教育时间之“中”,帮助这个空间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找到其精神生长的根本所在。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里,让学生不光长身体、长知识,更多的是使其置身其中,用心灵体会心灵,实现精神的生长。
3
因应时空——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
当我们把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放在“中”的时空观里去审视时,我们发现在目前的校园里,人际交往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逻辑:师生交往、学生交往往往只谈分数,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了他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也决定了他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这样,就把所有的关系都单一化了。而在分数下,掩盖了太多教育的其他问题。“中”的时空观告诉我们,人对环境的回应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你赋予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学生就会回应你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当前的校园里,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让师生回应了我们一个畸形的“分数交往”模式。
因此,我不断的追问自己:我们拿什么和孩子交往?孩子的天性是以快乐为主导的游戏、好奇、模仿和探索。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才是“道”,才是“中”教给我们的“因应时空”。基于此,我想到了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这个命题,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用自己擅长的领域与别人交往。于是我们在郑州九中尝试着用社团的方式来改变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尝试让学生自主组织学生代表大会,甚至我放开手让学生自行策划、组织和开发《领袖潜力唤醒课程》等。在深圳龙华中书院,我又进一步尝试开展一年一度的“数学节”“中国精神主题文化节”“中书院里看世界”“校长杯”足球联赛、“艺术教育成果展”等活动,有系统、有目标的开展更多更有意义的活动来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特长。
我们重新组建了社团、重新开设了选修课,我们欣喜地发现,当学生们在校园内以“特长交往”来代替“分数交往”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某项特长参与到社团工作中,这有着改变原有人际交往逻辑的作用,真正实现了“让在校园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理念。这就是“中”教给我们的“因应时空”之“道”,它告诉我们,在学校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教育者要注重交往、对话在不同环境(时空)中的再构建,不断审视判断的真实性与过程性之间的关系,让教与学共同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4
恰到好处——找到教育的最佳契合点
说到“恰到好处”,这就不得不说“中”哲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节”,《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节在这里是合乎法度,是关键点、是契合点。这就是我们说的“中”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发现“不中”的时候,一定要变化,但变化要注意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合乎法度,这才是“恰到好处”。
在深圳龙华中书院,我们始终在找教育场域与教育智慧的最佳契合点,在找师生沟通的最佳契合点,在找家校合作的最佳契合点等,在学校工作中要找到工作方向的“点”,工作内容的“点”,工作策略的“点”。
深圳龙华中书院在办学初期,学校周边情况复杂,每天早、中、晚学生入校、离校时,围绕学校门人来人往,交通拥挤,亟待需要秩序化,这需要行政干部的岗位在校门口值班,以确保安全、有序,及时发现、解决突发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行政,按照所主管的职责的不同,应该回归本位,履行本职岗位职责。教学处和学生管理干部的主要岗位在教室在课堂,要回归教学楼。如果他们继续被安排到校门口值日,那么教学楼的巡视就会被削弱,一些问题就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于是,我们调整了校门口值日安排,主管安全和总务的行政依然值日,而主管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行政则回到教室课堂。这次调整被同事称为从大门到小门,从学校门到教室门。这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件小事,但却说明“学校管理必须找准点”的道理。找不准“点”,学校管理方向就会偏颇,力量用不到刀刃上,效果自然欠佳。
我们学校还有这样一条校规:不能穿短裤和拖鞋进入学校。平时学生都能认真按照此要求执行,但高考后,学校要照毕业照,部分学生穿拖鞋、短裤进校,学校保安因执行校规而拒绝该部分学生入校。在双方僵持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回家换了着装,但另一部分学生因为离家远等原因没回家换装,结果没能进入学校照毕业照。这件事在学校引起激烈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校有校规,既然学校明确要求,就应该严格执行,否则就无法对其他学生形成约束力,也可能造成第二年有更多的学生不按照着装要求进校;第二种观点认为,坚持对校规的执行是正确的,但这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终身遗憾,在执行规则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考虑到学生的感情呢?⑲
面对校规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冲突,学校应该怎么办呢?“中”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思路,就是要找到其刚性和弹性的最佳契合点。首先我们要明确制定校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但是其目的并不在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校规的制定和执行要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校规的刚性工具价值和弹性人文价值的最佳契合点在于“育人”。最终,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即校规要在育人的前提下进行制定,执行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在保障学校秩序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品德修养为最终目的。由此我们得出: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我们要力求使教育的诸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而这些正是“中的哲学”所倡导的——不断寻中问中,找到教育场域与教育智慧的最佳契合点,即寻找恰到好处的“点”,让岗尽其用、人尽其能、事尽其效。
结论
综上所述,当我们用“中”的智慧来看待和解决教育问题时,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了“中”的教育主张。在这里“中”智慧是方法论,是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我们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总结思考,最终归纳出“中”的哲学视野下的教育主张。“中”的智慧、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思考和教育主张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探究“中”的智慧及其哲学意蕴,我们不难发现,“用中”的核心,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而贵在“中节”,“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⑳
中哲学主张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力求使教育的诸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强调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特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协调共生;㉑强调差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条件,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把每个人的特点都找到,针对每个人的独特性,因其“时”而找“其”中,因其材施其教。
总之,“中”的智慧及其哲学内涵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的经、学、礼、乐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中”的智慧及其哲学意蕴,启发着教育的多维向度;启发着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找到合适位置。
中的“智慧”和哲学,要懂得“权变”。真正的“中”,智慧的“中”,是变化的。“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应当“执中”,但不能固守于“中”,停滞于“中”。中的智慧和哲学,在调节之后的“中节”,在“大而化之”的权变,如果固守于“中”,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会损害了“中”,“执中而无权,则谬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是亦执一而已矣”。㉑因此,探究“中”的智慧及其哲学意蕴,要更懂得“权变”这一“用中”思想的核心,也只有回望过去并把研究的视角放在当下和未来,才能够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③⑱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 年,第 53—54 页。
②④⑥⑦许进雄:《文字小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221页
⑤⑧牛玉乾:《“中”字的文化意蕴》,《人民日报》2013年 9 月 15 日。
⑨冯兵:《“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3 期。
⑩褚春元:《论周代礼乐文 化中的象征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 期。
⑪蒋广学:《“执中致和”本义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⑫史德新:《论老子守中思想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求索》2010 年第5期。
⑬⑰㉑弗朗索瓦·朱利安:《圣人无意》,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30-33、103、104页。
⑭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 年,第 82—83 页。
⑮弗朗索瓦·朱利安:《从存有到生活》,卓立译,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7月。
⑯李兰芝:《易学的尚中思想》,《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⑲田宝宏.《校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冲突与应对》,《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6期。
⑳弗朗索瓦·朱利安:《迂回与进入》,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第236、237页。
此文为田宝宏博士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发表的全英文论文《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the Ideas of Zhong》 的中文版。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田宝宏:中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略论】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0756.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