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政治学研究
王海波,许门友 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观的价值旨趣
陈德琥,方孝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亲民文化的价值提升——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
02 哲学研究
姬志闯,田 畅 蒯因:何种意义的实用主义者?——一个谱系学的考察与回答
03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国家文化公园”专题研究(3篇)
程遂营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协调发展水平差异归因与路径优化
邹统钎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价值的锚定与具化机制探索
王兆峰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探究
刘 涛 社会资本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务工收入异质性影响研究
杨若邻,郭 丹 创新牵引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文楷,邱金龙 商誉减值遮掩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吗?
04 法学研究
郑智航,倪文艳 中国印章的多重意义检视
陈衍桥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体系化的逻辑基础与路径选择
05 历史研究
程民生 惊艳:宋代开封的城市色彩
06 文学研究
王 超 比较文学变异学与胡塞尔现象学
刘 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对当下现代性研究的反思和建构中国文学“新现代性”的尝试
白洋本 史彭德诗论及其在1940年代中国诗坛的引进与影响
张乐林 女侠的崛起及其意义——以邹之麟《女侠传》为核心的研究
焦喜峰 论明清通俗小说的贤妻塑造与文化表征
张松林 《哈姆莱特》中“命运观”的渊源
07 教育学研究
索 涛,王梦梦 反事实思维的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
08 文化与传播研究
周建新,王梁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建构
方 刚 “炎黄祭典”仪式教育价值的人类学解读
09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李宗刚 建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我见
姬建敏 从特色到品牌: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实践路向与追求——以“总编视角”和“编辑学研究”栏目为例
政治学研究
王海波,许门友
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观的价值旨趣
摘 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民生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立场、切实解决人民阶段性问题为基本遵循的系统化的民生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观的价值旨趣彰显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伟大历史进程的整个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具体表现为:在民生救国实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在民生富国实践中,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基本民生需求;在民生强国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高质量民生需求。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观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指引着我国民生实践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为实现2035年民生建设远景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
关键词: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价值旨趣
陈德琥,方孝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亲民文化的价值提升
——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
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结合”,既以中国传统亲民文化为丰富的人文营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力探索”中完成了人民性的转换,提升了中国亲民文化的境界与价值。因此,深入研究这一“结合”,必须认真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萃取与升扬了中国亲民文化精神,怎样凝练并遵循了“人民至上”准则,从而凸显了红色文化的人民性、革命性、典范性和先进性。从亲民性到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是其转折点,而“红色基因代代传”成了红色传承的重点工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亲民文化;亲民性;人民性;价值提升
哲学研究
姬志闯,田 畅
蒯因:何种意义的实用主义者?
——一个谱系学的考察与回答
摘 要:与其分析哲学家身份不同,对蒯因实用主义者身份的认同却并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之所以如此,根源并不仅仅是对蒯因思想本身的理解不同,而更在于对“实用主义”自身身份界定的不统一。问题的核心也不再是“蒯因是不是实用主义者”的简单判定,而更在于以统一的“实用主义”为依据对“在何种意义上是,是何种意义的实用主义者”的谱系学阐明问题。于是,通过一种重构式的谱系学考察实现实用主义自身统一性的确认,进而通过谱系学重置完成对蒯因实用主义身份的考察和判定,就成了首要任务和关键问题。事实上,这不仅直接影响对蒯因思想的整体认知和谱系定位,而且也深层关涉实用主义的谱系重构和身份认定。对蒯因的实用主义谱系学重置,也必将突破其“分析哲学”的谱系归属和身份设定,进而在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两大思想进程的双重转向和推进中揭示和彰显其独特的哲学意蕴和效应。
关键词:蒯因;实用主义;谱系学考察;效应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国家文化公园”专题研究(3篇) 主持人:程遂营
程遂营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协调发展水平差异归因与路径优化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协调发展对于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1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对协调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结构来看,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重叠特征,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旅游资源基础整体较好。(2)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协调发展程度整体偏低,耦合协调指数呈现出“梭子形”的变化特征,即高水平与低水平耦合协调城市数量较少,中度耦合协调的城市数量较多。(3)耦合协调度受到人均绿地面积、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年末总人口、客运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基于“基础”(F)、“支撑”(S)、“手段”(M)与“目标”(G)等四大根植性要素的变化,建立“F-S-MG”四维视角的路径优化模式,提出四大优化路径。
关键词:文旅协调;差异归因;GWR模型;路径优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邹统钎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价值的锚定与具化机制探索
摘 要:以社会表征理论为依据,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为目标,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对象,构建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价值社会表征的锚定具化机制。梳理长城精神价值的传统表述,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以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和公众社交网络平台数据为样本,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精神价值锚定为以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放包容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出了社会表征具化的“3R”模式:保护修复、情景再现、融合利用,并针对长城精神价值提出了具体的具化策略,旨在为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价值的社会表征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借鉴。
关键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价值;锚定;具化
王兆峰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探究
摘 要: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供给水平,分析影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1)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主要集聚于陕北核心区、贵渝川核心区和闽赣—豫鄂湘核心区,具备事件指向性特征。(2)从不同省区供给水平来看,赣、陕、青、甘、宁5省区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供给水平能满足当地需求,且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呈集聚性分布状态的省份高质量发展潜力更大。(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不同省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状况均不同,其中陕、甘、青、宁、桂5省区影响因素的综合状况较好。(4)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各省区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供给水平、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适配度较低。
关键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影响因素
刘 涛
社会资本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务工收入异质性影响研究
摘 要:基于2017-2019年河南省乡村入户调研数据考察农民工务工渠道对收入的影响。不同于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异质性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通过拆解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机制,就使用社会资本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务工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做实证研究。在充分考虑使用社会资本可能导致的内生性情况下,研究发现:1.在“打工难”转化为“招工难”的背景下,当前中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关系”已不再是“施加影响”“增加社会信用”等典型关系型社会的作用机制,社会资本主要通过传递信息的间接方式对务工收入产生影响。2.使用社会资本对务工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但随着务工者的学历、年龄和务工距离的不同,影响呈现显著差异;高学历务工者使用社会资本务工可能对其收入产生负向影响。3.为低学历和低收入务工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特别是提供远距离岗位信息能够有效提高该群体的务工收入。
关键词:农民工收入;社会资本;异质性影响
杨若邻,郭 丹
创新牵引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 要:创新牵引是员工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着较高创新牵引的员工会主动搜索并整合多种信息,产生偏离常规的新思想,创造相关的技术技能进而影响创造性的产生。在构建创新牵引影响创新绩效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选取194家企业700位创新人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牵引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创新牵引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创新牵引通过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影响创新绩效。第三,组织创新氛围正向调节内生动机对创新牵引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创新牵引;创新绩效;工作投入;组织创新氛围
刘文楷,邱金龙
商誉减值遮掩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吗?
摘 要:基于有限注意力理论研究了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商誉减值的“眼球效应”吸引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有限注意力,从而弱化了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即商誉减值遮掩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这种遮掩效应只存在于在非“四大”审计的企业之中。进一步检验了商誉减值遮掩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发现,一方面,企业计提商誉减值遮掩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了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导致注册会计师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另一方面,计提巨额商誉减值集中地剥离了价值毁损型并购的不利影响,通过向下盈余管理储备利润,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未来的经营绩效。
关键词:商誉减值;盈余管理;有限注意力
法学研究
郑智航,倪文艳
中国印章的多重意义检视
摘 要:中国的印章大体上可以分为公章(官印)和私章两大类。中国的印章关涉政治权力的获取与维系、政治权力的支配与服从、政治统治的有效和政治秩序的安全、政治权力的延续传承以及政治责任的确认。中国印章往往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宣示主体社会身份,强化等级地位;襄助社会交往,减少交易成本;确认和强化社会价值,弘扬主导意识形态;证成主体社会责任,强化示信功能。中国的印章能够证明法律行为与主体意思具有一致性。人们能够便捷地通过印章识别法律主体、定性法律行为、确认法律责任。无论是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涉及承诺和证明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印章,并形成“信”“章”而不那么“信”“人”的社会局面。
关键词:印章;政治权力;社会控制;印信文化
陈衍桥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体系化的逻辑基础与路径选择
摘 要: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是一个基础而复杂的理论命题,同时是一个契合了权利救济与权力制约功能原理的科学规范体系。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体系化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求,执行理论自身的自洽性与系统性提供了执行救济制度体系化的理论根据,形式多样的瑕疵执行行为构成了执行救济制度体系化的事实基础。执行救济制度的体系化绝不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演绎,更要践行一种制度对现实的理性回应。“程序”与“实体”的划分与关联是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体系化的路径选择,充分尊重执行实践中实体争议与程序争议的本质差异,在保证执行救济中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相分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程序与实体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二元救济体系,从而实现对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全方位救济。
关键词:执行救济;违法执行;不当执行;体系化;路径
历史研究
程民生
惊艳:宋代开封的城市色彩
摘 要:宋代开封城市装饰色彩规划主要是赵匡胤制定的赤白色,不分贵贱。开封百色荟萃,是全国最大的文化色彩制作基地和应用之地,广泛多样,涉及方方面面。在喜庆和节日里,各色诸彩增多增强,是色彩的会展。作为宋代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海外诸多色彩汇聚开封,以茶褐与墨绿服色、翡色瓷器最为突出。坊市制的打破使夜市兴盛,灯光之彩伴随着夜生活而照亮夜空。色彩创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油紫,最突出的光彩创新是影戏的出现和完善,始于宋代的烟花则提供了光彩美的新表现和享受。彩山色海,是开封繁荣和生命力的表现,引领着全国色彩时尚。在中国色彩文化史上,宋代开封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章,为中华文明做有出色的色彩贡献。
关键词:色彩;开封;城市;宋代;眼福
文学研究
王 超
比较文学变异学与胡塞尔现象学
摘 要: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的危机源于客观主义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通过主体的意向性体验来实现现象学还原,由此提出了“质性变异”与“想象性变异”等范畴。比较文学变异学既从中国哲学“易之三名”中寻找变异之道,又从中西文明互鉴的角度,化用现象学“交互主体”的变异之道,聚焦于源文本与新文本、东方与西方、主体与客体对话生成的“中间体”“变异体”或“第三实体”。这是中西诗学话语错位阐释形成的一种逻辑通约和变异视域,也是比较文学跨学科创新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比较文学;变异学 ;胡塞尔;现象学
刘 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
——对当下现代性研究的反思和建构中国文学“新现代性”的尝试
摘 要:在中西文化思想激烈交锋、政治经济竞争加剧的当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成为目前的重大理论问题。以西方现代性为唯一标准,在中劣西优的认识论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与文学做出价值判断,这样的理论思想和研究结论亟待反思。作为知识体系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已经成为文化霸权,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西方现代性本身具有明显的内在缺陷,且不能准确展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文学“新现代性”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以“人民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美学原则,通过对“人民性”的叙述和表达,把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塑造当代中国文学新现代性的有力资源,传达一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入思考,能够体现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文化意识和文学潮流,并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学;新现代性;和谐;人民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白洋本
史彭德诗论及其在1940年代中国诗坛的引进与影响
摘 要:史彭德的诗论在1940年代经袁水拍、陈敬容和袁可嘉等人大量翻译而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史彭德将他所处的时代定义为反人性的“机器时代”,寄希望于诗歌能将现代经验“融合”进“诗感性底部分”,以重建现实的象征意义。这既是诗歌以“感性”革新对“机器时代”的反抗,也是诗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一方面史彭德的诗论激起阿垅、袁水拍和陈敬容关于诗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不同回应,另一方面他的“现代性”相关理论也呼应袁可嘉“新诗现代化”中的“综合”等关键概念。这些影响既反映了史彭德诗论在中国传播时产生的差异化轨迹,也反映了1940年代中国诗坛在引进史彭德诗论时的复杂情况和内部张力。
关键词:史彭德;感性;现代性;袁水拍;袁可嘉
张乐林
女侠的崛起及其意义
——以邹之麟《女侠传》为核心的研究
摘 要:明代邹之麟《女侠传》是探讨中国古代侠义观念发展的极具关键意义的一部著作,此书继徐广《二侠传》之后,独标“女侠”,将古代具有“侠气”的女子分成六类,并以“歧义性的替换”重新定义“女侠”,奠定了“女侠”在中国古代侠客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详尽剖析其整个“替换”的模式之后,此书进一步揭示出“节侠”对彼时以“节烈名侠”命名女性的社会风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其仍难以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局限,但这样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之后,尤其是女性所特有的纤细而丰富的感情特质,更是引发了对原有以男性为主的侠客“江湖世界”体制的改变,对后来武侠小说“侠骨柔情”主脉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关键词:邹之麟;《女侠传》;女侠;节侠;情侠
焦喜峰
论明清通俗小说的贤妻塑造与文化表征
摘 要:明清通俗小说对贤妻的塑造着重于才德与“妇功”,这既与时代社会文化状况和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相关,也折射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沉重的物质、精神压力。通俗小说中的贤妻是明达识理、安常守分的“贤妇”;是敢于谏夫之过,使之改过从善的“诤妻”;也是辅助丈夫成就功名、兴旺家业的“智妇”。通俗小说家对贤妻形象的塑造带有明显的男性视角,也透露出晚明至清中叶知识分子面对科举功名时精神与心态的变化,即由无助与教化走向对科举文化的反思,而与之相应的“贤妻”也带有了“禄蠹”的象征意味,表征着文人精神的成长。
关键词:明清通俗小说;贤妻;科举;男性视角;文人精神
张松林
《哈姆莱特》中“命运观”的渊源
摘 要:《哈姆莱特》中的“命运观”受多种文化影响,在基督教伦理影响下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正当性”生活追求,在复仇上讲究政治教化意义,无形中把王子复仇拔高到“重整乾坤”的高度;在古典神秘思想影响下,涌动着血亲复仇和天人感应的激情,这种原始的异己情感力量同现实痛苦交织,在与人文思想的理性交锋中时隐时现;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个人意志同宗教理念及世俗情感杂糅,凝练出带有基督教人文主义色彩的理性,视“命运”与“德行”并行,形成了具有人间情怀的
“人格化”命运观。
关键词:《哈姆莱特》;命运观;宗教;神秘;人文主义
教育学研究
索 涛,王梦梦
反事实思维的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
摘 要:反事实思维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解释过去、准备未来、调节情感经历、支撑道德判断等认知和社会功能。反事实思维的认知过程主要依靠心理模拟、推理系统和学习与适应三个心理子系统来实现,其涉及的脑网络主要包括默认网络、奖赏评估网络、认知控制网络和情绪加工网络。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集中于生态效度、影响因素、神经网络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认知过程;脑网络
文化与传播研究
周建新,王梁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建构
摘 要:现代转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强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转型的基础与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进一步深化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应该在深度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以此构建、培育并强化民众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持。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发展;文化主体意识
方 刚
“炎黄祭典”仪式教育价值的人类学解读
摘 要: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有效方式的非遗“炎黄祭典”仪式,不仅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炎帝”“黄帝”的敬仰,而且仪式折射的精神唤回了教育本真,展演的内容丰富了教育资源,参与者突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结构化教育对象的“家国一体”思想,凸显了仪式的结构化教育功能,对于深化仪式嵌入教育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炎黄祭典”仪式嵌入教育结构可通过进一步明确“炎黄祭典”仪式直击的教育价值追求,挖掘“炎黄祭典”仪式蕴含的课程资源,发挥受教育者在“炎黄祭典”仪式中的主体地位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炎黄祭典”仪式;人类学;结构化教育功能;炎黄文化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李宗刚
建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我见
摘 要: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多年的讨论中,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但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类期刊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建立,而且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构的合法性。要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需要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基础上,开发建设中文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加强顶层设计,切实使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成为中国学术的强大内驱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姬建敏
从特色到品牌: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实践路向与追求
——以“总编视角”和“编辑学研究”栏目为例
摘 要:打造有影响力的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品牌,栏目建设是重要抓手。从特色到品牌,其建设之道备受关注。《澳门理工学报》“总编视角”和《河南大学学报》“编辑学研究”栏目虽说创办时间、背景不同,栏目定位、风格也不太一样,但作为中国高校学报界颇有影响的两个编辑出版类特色栏目,在创栏时抓住特色,精准定位;在栏目建设实践中,关注现实热点问题,策划组构学术专题;坚守学术质量,倡导创新争鸣;注重学者办栏,重名家更重新人等,一定程度上可为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栏目建设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信息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11-29 浏览次数: 10】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0923.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