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声音的伴随性和高附着性,不仅满足了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时摆脱了场景的限制,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双眼,有声阅读行业愈发显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一、有声阅读媒介形态和创作风格的变迁与演进
广播长书的诞生与发展。1947年,东北解放区的广播电台开设“小说连播类”栏目,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故事节目”就此诞生。
听书网站开启在线听书时代。听书网站上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将已有的文字内容资源转化为音频资源,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订阅、点播或下载保存有声小说和评书作品。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有声书革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一大批移动音频应用相继推出,有声阅读迈入移动互联网阶段。
全场景时代的收听体验创新。可携带的听书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宽了听书场景的版图,而新一代的居家设备,如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则在时间上丰富了听书场景。
二、有声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创新特点
我国国民的有声阅读习惯已经面向平台发生调整。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3年4月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成年国民听书的主要形式有:移动有声App平台(21.6%)、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13.5%)、智能音箱(10.5%)等。
(一)平台内容:借力优质IP,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挖掘和打造优质的内容IP,满足不同听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是国内在线音频平台制作小说连播类节目的基本模式。这类IP在小说发布过程中就已经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获得了市场认可,将其改编为音频内容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实现音频听众与影视、小说和游戏等圈层用户的融合。
云听App听书热播榜的前几名就是基于知名IP如《斗罗大陆》《鬼吹灯》等改编的广播剧。同时,一个IP也可能被开发成多个有声版本,为听众提供多样化的收听选择和体验。
(二)呈现形式:强调音频可视化,营造沉浸式体验
除了对内容进行精细化、垂直化的打造,部分在线有声书通过创新呈现方式,利用技术将声音与画面相结合,打造出全新的交互体验模式。比如《雪中悍刀行》就采用了近3000张背景图为用户营造声画同步的收听场景。沉浸式弹幕功能打通了小说、广播剧、互动社区甚至漫画绘本之间的壁垒,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完整的感官体验,也打造了一个基于爱好相同的交流圈层。
(三)叙事表达:突破传统单播模式,多人演播打造优质故事场景
早期的小说连播节目多数是由一人或双人分角色进行播讲,当前在线音频平台上的小说连播类节目形态呈现多元化趋势,多人演播的声音作品能更好地实现旁白和角色声音的区分,这类作品故事场景会更加丰满和立体化。
(四)制作技术:节目制作向高标准看齐,精良配音团队把握品控
作为广播文艺的一个重要类别,小说连播类节目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声音艺术,在脚本设计、配音和后期制作上都有较高的标准。精良的制作团队是保证节目质量的关键因素,播讲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音色,更需要熟悉文本内容,给角色定义性格、构思合适的演绎方式,一些有声剧更是采用影视级别的音效制作。
(五)传播手段:创新传播技巧,增强传播效果
数字传播时代,耳目一新的传播技巧有利于提高节目传播力度,扩大节目影响力,用户也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一些有声书采用了别出心裁的传播手段,比如邀请知名歌手共同制作同名原声专辑;与沙画师合作,用别样的方式再现剧中的经典情节等,实现二次甚至多次传播。
三、广播文艺节目数字化转型
(一)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提升节目来源与风格的多样化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鼓励声音爱好者进行内容生产,比如建立“演播学院”,邀请专业人员对新人主播传授经验,进行孵化培养,以此保证更多高品质节目的稳定输出。同时推出成长计划、创作者收益计划等激励政策,提供更好的从业环境。2021年云听推出共读计划,邀请专业演播人、演员和歌手,与读者共同演播《三体》精彩片段,并生成专属音频单曲在广播节目中播出。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节目质量,也能够实现制作来源与风格的多样化。
(二)丰富节目内容类型,创新节目形态向精细化发展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超过一半的听书用户以“调整情绪、安抚心灵”“轻松娱乐”和“打发时间”为其主要目的,娱乐应用是有声书的首要场景。广播节目数字化在选择节目文本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现状,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悬疑、武侠、科幻等热门类型的选择,并注重IP的挖掘和打造,通过丰富内容类型满足不同圈层的听众需求。
此外,如今的有声读物早已不仅仅是小说的有声化,或者依附于小说或影视IP而存在的影视剧原声,而是逐渐成长为一种有独特的体验玩法、新颖的审美价值和高标准制作要求的在线内容形态。如广播剧《乡村爱情之象牙山寻亲记》并不是“乡爱”系列剧的简单转制,而是开发了新的角色与故事线。剧中还融入了辩论、脱口秀、歌唱比赛、直播带货等流行元素,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听众需求。
(三)强化互联网思维,从“广播人”转向“产品人”
广播人需要朝着产品人的角色转变,将互联网思维贯穿整个节目制作、播出及运营过程。以儿童广播剧《童话西游》为例,为增强广播剧的互动感和参与感,依托广播剧内容,举办了一场“全民童音秀·西游我来啦”配音演员招募大赛,邀请全国小朋友来给自己喜欢的西游角色配音。
目前已有不少头部音频平台推出了剧场化的运营模式,通过整合多类型的有声作品,实现圈层受众的有效触达。广播在打造自身音频生态时,应充分发挥内容优势,注重有声作品的内容布局,可以效仿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矩阵策略,发挥同类IP的聚合效应。
(四)积极融入产业链,打造IP孵化生态
有声书行业的本质是基于IP内容产业和音频演播人才产业的有机结合。上游的版权方、中游的内容制作方和下游的传播渠道方共同构成了有声书的产业链。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音频服务商在加大孵化原生IP的扶持力度,通过探索反向出版实体书的方式扩展商业化渠道,丰富上游企业资源库。(转载有删减)
来源:南方传媒研究 作者:余思乔 何子杰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有声读物的数字化转型思考】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2203.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