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某个据说是专做科普类视频的自媒体账号,因为某期视频内容被发现“三观不正”,一时间舆论爆炸,网友们积极踊跃地深挖它背后的团队,最终发现该账号可能跟一些势力有关,云云。
对很多关注该账号的粉丝来说,心中肯定很愤怒:我以为你是个人畜无害的社会公益者,没事儿给大家伙科普科普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果你居然屁股歪了!?
看到这样的言论,我不禁露出了苦笑:
傻孩子,你什么时候产生了自媒体是圣母的错觉?
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自媒体存在?
当我们将时间推向10年前的时候,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自媒体”这个概念。
毕竟自从纸质印刷技术成熟,报纸成为第一批媒体工具之后,媒体似乎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权威”的象征。
还记得吗?我们小时候要是谁能够写一篇作文刊登在报纸上,变成充满油墨味的铅字。
那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在学校都可以昂着头做人,你就是最靓的崽。
随着技术进步,后来电视、广播等媒体出现了。
再接着是互联网时代到来,各大网站的诞生提供了及时了解信息的平台。
到这个时期为止,媒体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权威”的含义。似乎不是拥有一定资质的官方,就没有办法以媒体的角色去传递信息。
但是当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成为了几乎每一个人的日常标配之后……(我查了一下,从2017年之后国内人均玩手机时间就差不多有6小时/天)
人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仅仅依靠传统主流媒体,根本无法满足自己刷手机的需求。
那么除了花上几分钟看看主流媒体的微博、视频之外,我们还能用手机干什么呢?
打游戏?时间长了总会腻。学习?别逗了,你见过有几个用手机能好好学习的。跟女朋友视频?你有女朋友么……
那么人们自然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不断满足刷手机需求的“新事物”出现。
这样的新事物,不光需要有足够大的信息量,并且最好还能比主流媒体更快、更及时、更有效地带来最新消息。
如此一来,方能满足人类从猿猴时代就留存于基因中的……好奇心。
很显然,自媒体是顺应时代大潮来到我们身边的。
较低的创作门槛,能够让你我他都可以随便注册个账号,下一秒就开始发内容。
即便绝大多数人发的内容很无趣,但中国毕竟是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何况还有下面会说的国外势力),哪怕其中0.01%能制作不错的内容,那也是14万啊。
有了人口基础,我们就再也不愁打开手机没有东西可看了。因此无论是上班摸鱼,下班地铁,厕所蹲坑,吃饭喝茶……
我们都可以从自媒体当中获得个人喜欢的内容。
哪怕你是一个自诩清高的人,觉得自媒体的内容毫无价值。
但我必须要提醒一句:当大部分人认可某种事物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及时去接受,就会发现自己可能在亲朋好友面前,逐渐变得失去共同语言哦。
因此,面对这么庞大的市场,自媒体又怎能不吸引一批又一批创作者/各种势力加入,试图在其中分一杯羹呢?
是什么驱动着自媒体创作?——要恰饭的嘛
不过就像我说的那样,哪怕10年前都没有人能够想到今天的网络生活是如此便利。因此自媒体在诞生初期,可能和现在也有着比较大的分别。
就拿我非常熟悉的二次元平台——哔哩哔哩动画来说,这家网站最初压根就不是为了美股上市而存在,纯粹就是一个动漫爱好者看视频的“小破站”罢了。
当视频看得多了,就会有一些技术、创意不错的人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动漫MV啦,发一些自己对动漫作品的看法啦,等等。最初可能大家做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没有质量可言,大家也就是图个乐。
但只要进入B站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就会涌现出一批真正懂得观众所需的UP主(一种自媒体创作者的术语)。而他们制作的视频内容,明显能够得到更多的点击。
看的人多了,点赞评论的多了,就会给当时的UP主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大家会喊我是大神,会觉得我是意见领袖,我感到自己似乎很了不起的样子……
这样的精神鼓励,能够刺激UP主们更加踊跃地进行创作,不断提升更新频率。他们的名气也会越来越大,以至于每次一更新,可能5分钟内弹幕池就已经满了。
不过这时候就会出现每个当红UP主都不得不面对的困扰:我该如何保证更新频率呢?
是一段10分钟的吐槽视频,都可能让UP主需要几十个小时找素材、做剪辑、写文案、录音……
哪怕UP主身为学生,平时业余空闲多,但如果长时间做下去的话,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大部分的娱乐生活,从而满足粉丝们的更新需求。
如果是上班族就更别提了,难道要在996之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创作吗?
用爱发电这个词只是一种存在于观众们心目中的桃源乡。身为拥有肉体的自然人,UP主所面临直接挑战就是——
如果做视频不能养活我自己,我做视频的目的是什么?
可想而知:当一个平台不能给予优质用户实质上的“利益支持”时,最终只能面对大批创作者流失的结局。
要恰饭的嘛。
只要有了钱,自然可以让UP主们不用担心衣食住行,放开手脚去进行创作。
甚至于,随着人们对自媒体创作内容的要求与日俱增,现在搞什么“震惊!邻村母猪被杀”的标题党可能已经无法吸引眼球。
而如果创作者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就很难及时、高质量地保持更新的效率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任何一个“网红级”自媒体背后,基本上都会存在着一个团队,甚至于一家公司在负责运作。如此才能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带来让受众愿意刷手机消磨时间的内容。
还是B站为例,最近几个月有一名为“硬核的半佛仙人”账号爆红。
该账号的特点是:内容主题紧跟热点/10多分钟视频当中运用上百个表情包、GIF/能够及时了解评论区网友们回复的特点/更新速度极快。
显然,这就是个典型的团队运作案例了。
毕竟一个人哪怕一天工作48个小时,也不可能更新得如此给力。
既然个人创作者都需要恰饭,那养活一个团队有多难……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总结:没有利益驱动,就不可能有如今自媒体创作的爆发。
自媒体到底要通过什么方式恰到饭?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明白自媒体的诞生初衷是什么了吧。
就算是打着科普、温情、有态度的旗号,但本质上做“中国男人都是渣”或者“中国女人都该死”的,其实出发点都一样:赚钱嘛。
因此就涉及到自媒体如何恰到饭的核心问题了。
我大概总结一下,目前自媒体盈利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1.广告流量分成
考虑到今日头条是比较早做到流量变现的,因此就以它为例吧。
当我们顺利注册账号,并且通过头条方面的认证之后,只要发布内容时,头条都会提示你:
只要点选了投放广告赚收益,那么我们发布成功之后,系统会自动在你的内容中提供广告曝光。
很显然,内容点击量越高,收益就会越多,广告曝光率也就越高。
这是典型的平台——创作者——商家共赢格局。
目前除了今日头条外,头条系的抖音、腾讯的微信公众号、百度的百家号等等,基本都是同样的逻辑。抖音甚至给每一个创作者提供了如何学习运营账号的课程,这也值得大家研究。
理论而言,只要对自己的创作内容有信心,光靠流量分成就足够养活自己,甚至一整个团队。
可是呢,现在做自媒体的人那么多,我们该如何确保自己的内容能够流量不断,持续变现?
如果说过去的UC震惊部不够吸引眼球了,那么就只有继续冥思苦想出更高级的“标题”。亦或者,拼命追寻有哪些值得曝光的热点,然后拼命地蹭热点来获得关注。
比如最近什么火?当然是跟疫情相关了。
看到没,昨天曝出英国女婿的风波,然后大量自媒体账号就敏锐地开始蹭热度,轻轻松松获得几十万的点击。
所以呢,由于自媒体账号可以满足我们八卦、猎奇、情绪、共情等方面的需求,因此谁抓住了热点,谁就能赢得大批关注,谁就能数钱到手软。
所以说如果这种时候还有人觉得一个账号“不为自己,只为他人”“公益无私,大爱无疆”的话,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了(当然,他们对外可不会这么说)。
2.硬核广告植入/直播带货
这个相对来说更好理解一点。当商家发现某个自媒体账号火了,关注度比较高,那么就会联系创作团队,让他们在某期视频或者文章当中加入自家的品牌权益。然后简单粗暴地给广告费(有的还包括流量分成和广告效益分成)。
而有些情况下,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创作者的内容,而是创作者本身,这就形成了创作者的IP化。因此直播带货就弄火了李佳琪,他的成功例子也有过很多讨论,在此不多说了。
其实,B站在前些年的时候没有提供流量分成,而很多UP主就是靠植入广告恰饭(圈内术语叫做猝不及防)来盈利,从而确保视频可以继续做下去的。
这在当时还一度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不过现在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甚至站在我的角度来看,大家可以看到我之前写了那么多不同品牌的分析文章,还被人说是瑞幸/蔚来/沃尔沃之类的水军——
他们要真给我钱,我能立马吹天上去信不信?
可如此一来,难免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创作者接到的广告需求未必妥当,也许是商家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或者是投资方带私活等等。
一般情况下,大家还是会分辨出来好坏,然后拒绝的。
但有时候,他们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想想十几二十年前,电视上经常会有知名演员、歌手代言各种保健品、健身器材啥的广告,或者什么渣渣辉是兄弟就跟我来……
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啦。
3.有关势力资助
前面两种一般都是某个创作者/团队找到了合适的方向,通过不断创作内容吸粉,然后开始和平台或者广告商合作,从而赢得更多利益。
那么第三种就有些特别了。这样的自媒体账号,无论它选择的是什么领域,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背后的金主服务。
因此,哪怕它的创作内容看起来客观公正(因为有资助方,所以不需要靠流量或者广告恰饭),人情味十足,动辄就会让我们一边看一边泪流满面……
但实际上如果坚持关注账号更新的话,我们迟早会注意到账号内容存在着一种舆论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这一套技巧,其实早就被很多国家以及他们的跨国集团玩得炉火纯青了。曾经包括耐克、GAP等品牌,都是打着“主义”的旗号,背后玩“生意”的把戏。
(图片来自于本世纪初的作品《NO LOGO》)
那个时候,有关势力还在通过广告宣传片、大型活动、媒体曝光等方式来向受众植入“本势力就是好,呱呱叫”的理念。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自媒体作为一种能够让受众每天接触,不断从中获取信息的方式,自然能够比纯粹广告宣传所能起到的效果更好。
表面上,我是在关心人类发展,担忧地球未来。
但慢慢就抛出“人类该怎么做才能拥有未来”的问题,并且提出一系列“最终解决方案”。
而这种方案,一定是有利于背后金主的。
毕竟大家都不是傻子,我花钱做东西怎能不看到效果呢?总不能百事可乐花钱做视频,最后让大家都去买可口可乐吧(笑)?
所以现在网络上已经对某个科普账号扒皮,发现了它的幕后老大究竟是谁。
既然如此,它的视频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也就不言而喻了。
要说这种自媒体软传播的形式跟什么比较像,我认为是二次元作品。
像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猫和老鼠》,你要说它是主旋律爱国动漫,估计会被人喷死。
但仔细观察细节,就能找到很多体现爱国的元素……
(这是国旗烟花,而杰瑞对着烟花敬礼)
把《猫和老鼠》看完,很难不对美国这个国家心生向往,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于动漫对宣传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我可能近期会另外更新一篇文章,在此不多展开了。
自媒体并不可怕:理性判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可能大家看到这里,心头会产生一种被巨大阴谋包围的感觉。
毕竟本来只是觉得图个乐、想打发时间之余学点东西的自媒体信息,居然会不知不觉引导我们的价值观判断?这也太可怕了吧!
哈哈,自媒体俘获观众的逻辑,实际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以知乎举例吧。
大家第一次上知乎的目的,可能是想看到很多问题该如何解答。为此,一些认证账号或者是大V们就会踊跃发言,看起来非常“有爱心”地答疑解惑。
你看,这是个用户提问如何运营公众号的问题。目前回答数量已经突破1000。
而高赞回答的共同特点是:答主会在分享“心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告诉大家自己做了个什么公众号,这个公众号为啥这么牛逼。最后:
让你花钱报名学习所谓训练营课程,或者找答主“深入交流”。
看到没,这和那个热带雨林的自媒体号一样,都是打着“为了你好,分享知识”的口号,最终实现利益转化。
整个过程你并不会觉得对方盯紧了你的钱包,还以为人家是真心对你好。
那么我们应该说这是一场阴谋,对各路答主赶尽杀绝吗?显然不可能有人会这么做。
只需要在观看他们的回答时,找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甚至如果你认为他的课程确实有用,那么花钱学习也不是不可以。
最终目的,是你自己要得到收获,而不是被人卖了还在那儿数钱。
那些背后存在着有关势力的账号也同样如此。
就算屁股可能不知道在哪歪着,可里面说的一些东西如果有用,我们还是可以大胆地吸收。
唯独提醒大家一点:
越是号称“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的账号,你就越应该给自己留个心眼,有条件的话好好研究该账号背后的利益集团。
哪怕外面裹了一层甜甜的蜜糖。
但狗,永远改不了吃屎的。
PS:按照正常逻辑,我是不是也该留个公众号啥的,然后骗点钱?
可惜,真没有。
好想有啊,哪家的大佬愿意给个机会恰饭呢……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傻孩子,你什么时候产生了自媒体是圣母的错觉?】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3441.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