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eid="13435678786568472223" data-type="video" data-mediatype="undefined" data-authiconurl="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heckresupdate/icons_filled_channels_authentication_enterprise_a2658032368245639e666fb11533a600.png" data-from="new" data-width="1920" data-height="1080" data-id="export/UzFfAgtgekIEAQAAAAAAhecSLxgqSQAAAAstQy6ubaLX4KHWvLEZgBPE5KNQIjY8IK6LzNPgMIvY9plukd_ajXVHKu-9T8Nv" data-isdisabled="0" data-errortips="">
在开封市水稻乡马头社区北,有一座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它的北面,如弓状的这段黄河堤防,开封人习惯称其为“林公堤”。1841年至1842年,“折回东河效力赎罪”的林则徐,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洪抢险诗篇。他为更多人熟知的是禁烟斗争。虎门销烟,林则徐以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斗争史上的一页,在国际禁毒史上树起第一块丰碑。“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致仕四十年,历官十四省,仰荷三朝知遇”,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父亲经常告诫他“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林则徐为官“无一日不治事,无一事不尽心”,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工程,发展农业,造福百姓。不论顺境还是逆境,爱国为民的情怀始终贯穿着他的从政生涯。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家风严谨。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中,他写下“十无益”格言,既是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教子育人的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以士大夫经世济国的理想,以“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感召、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1785年8月出生。 他的父亲林宾日一生未仕,以教学为生。林则徐4岁时便已接受启蒙教育。林宾日“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令林则徐大受裨益。 家中人口众多,他的母亲陈帙靠做女红贴补家用。懂事后的林则徐深感不安,提出“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母亲正色道:“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多年后,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回忆说:“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 林则徐天资聪颖,14岁中秀才。他参加县试的文章题目为《仁亲以为宝》。其中“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亲”“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父子之情本天性,天下更无可代之心”等流传甚广,被林则徐的好友梁章钜收录在《制义丛话》。这部书被称为清代制义(制义即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士子应试所用的文体)研究的集大成著作。 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很快,他与曾任河南永城知县的郑大漠之女郑淑卿结婚。 1806年,林则徐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聘请担任文书,后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成为其幕僚。在巡抚衙门4年,林则徐“尽识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益以经世自励”。 1811年,林则徐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满文。 此后在京的十年间,林则徐悉心研究经世之学,“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1820年,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到任后,他兴利除弊,改革书院旧规,修岳坟和于谦祠墓,兴修加固海塘,打击社会上歪风邪气,官声甚好。 1822年,林则徐简放江苏淮海道。第二年夏秋之际,江苏大雨成灾,沿江田地房屋被淹,老百姓聚众告灾,江苏巡抚韩文绮准备调兵镇压。林则徐力陈此举不可,亲赴灾区慰问,采取劝平粜、禁屯积、减缓田赋、赈济饥民等措施,使灾区民众心悦诚服。 1824年年初,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为解决洪水灾害,建议疏浚三江水道。这年夏天,林则徐接到母亲在福州病故的噩耗,回故乡奔丧。按照封建礼制,他在家乡丁忧三年。 服丧期间,因洪泽湖在高家堰决口,造成“黄强淮弱,漕艘稽阻”。道光皇帝下特旨命林则徐“夺情”,赶赴南河督修堤工。林则徐毅然接受谕令,督工期间,身穿素服,不加顶戴,每日奔走在泥泞的工地上。事毕,他又回故乡守制。 1827年初夏,林则徐任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事。在任仅一个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林则徐留在陕西暂理原职。 陕南大雨连绵多日,位于嘉陵江上游的略阳县城被淹。林则徐闻报后即赴略阳察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加给一月口粮”;参与移建县城之事,上报朝廷,予以拨款。他事必躬亲,跟士兵、民工一起抗洪抢险,最终使受灾百姓渡过难关。 略阳赈灾结束,林则徐特意前往勉县拜谒武侯祠,在赞美诸葛亮“大星虽陨大名留”的同时,也感慨“一片宫商淡泊心”。 1828年至1830年,林则徐在为父亲丁忧守孝期间,主持修浚福州西湖,代闽浙总督孙尔准、福建巡抚韩克钧撰《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等告示。在疏浚福州西湖后,林则徐将李纲祠移建到西湖荷亭边,并题写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1830年夏天,林则徐任湖北布政使。未到任之前,他就发布一封告示《由襄阳赴省传牌》,宣布途中一切费用自理,沿途官员不得用公款迎来送往,更不准借机从中得利。如若违犯,立即严办,不准徇私枉法。 他5个月后调任河南布政使,8个月后又调任江宁布政使。“一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绶,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一时贤名满天下”。 1831年初冬,林则徐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上任后,林则徐立即补修治水方面的知识,“破除情面”“力振因循”,积极整顿河工积弊,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他在向道光皇帝呈上的奏折中表示:“周历履勘,总于每垛夹档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宽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计束,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厅不拆。”深得道光皇帝嘉奖:“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动则如此勤劳,弊自绝矣。做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吁!若是者鲜矣。” 1832年早春,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1835年年底,林则徐接署两江总督。在这期间,他大力改革,解决农业、漕务、盐政、钱币等棘手问题,采取“损上益下”措施,力图做到“利国便民”,人称其“雅化流三吴”。 1833年秋天,江苏洪涝灾害严重。林则徐不顾“报秋灾不出九月”的定例,两次上疏,坚请缓征当年漕赋。指出“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有可暂纾民力之处,总求恩出自上。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在灾情严重的常州府属各县实行一律普缓,得到道光皇帝允许,江苏百姓“皆嗟叹聚泣,庆更生”。 “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推广种植双季稻与新农具龙尾车,倡导兴修水利,先后疏浚浏河、白茆等一系列河道,提高了抗灾能力。接下来的两年,江苏虽遇大雨、干旱,农作物仍获丰收。为此,他题诗抒怀:“前年去年两祷旱,杨枝滴水苏吾民。人无饥寒圣人悦,亲洒宝翰题遍璘。” 为解决当时“银昂钱贱”“商民交困”问题,他深入访查,指出鸦片是导致纹银外流的根本原因,必须严禁鸦片,对鸦片贩子“加倍重惩”。他主张自铸银币,以抑制洋钱流通,并立即付诸实施。1837年年初,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时,鸦片已成为朝野关注的大问题,官吏形成主张“弛禁”和“严禁”两派。 次年初夏,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请“先重治吸食”。林则徐表示大力支持,提出“禁烟六策”。他在湖广地区开展禁烟运动,收缴烟枪数千杆,烟土、烟膏两万余两。为促使道光皇帝早下禁烟决心,林则徐指出:“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接到奏折后,道光皇帝连续8次召见林则徐。 1838年冬,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命其驰赴广东查案。 临行前,林则徐给沿途州县驿站发出《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申明自己“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靡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在赴广州途中,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到广东后,林则徐在给长子林汝舟的信说:“为官时应时做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 林则徐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等人会商,发布《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札各学教官严查生员有无吸烟、造册互保》和《查禁营兵吸食鸦片条规》等文告;传讯十三洋行商人,责令转交限令外商缴烟的谕帖。为杜绝外商观望情绪,林则徐在谕帖中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在邓廷桢等人的支持下,他迫使鸦片贩子交出19187箱、2119袋鸦片,并写下保证书说“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收,人即正法”。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英方发起武装挑衅,林则徐坚垒固军,于1839年9月至11月接连7次挫败英国侵略者。 1840年6月28日,由48艘舰船、4000多士兵组成的英国侵略军封锁广东海面,正式发动侵华战争。此前,在获知英军将滋扰中国沿海的消息后,已就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先后5次奏请敕下筹防,并飞咨各省督抚请及时防范。他严阵以待,增修虎门炮台300多位,加强团练、保家卫国。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九龙海战、穿鼻海战、官涌海战、磨刀洋海战等4次胜利。因广东防守严密,除留数条船在海口外,英军大举北侵。当年农历六月初四,英军进犯厦门,被击退;农历六月初八,英军陷浙江定海;农历七月,英军船只驶抵天津大沽。 在遭受投降派围攻、皇帝斥责的严峻时刻,林则徐仍先后督师击败英军于关闸和龙穴。他上疏自请治罪,对所谓“战争起于禁烟”的谰言进行驳斥,并指出:“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更不可不虑。”道光皇帝连旨斥责林则徐、邓廷桢“深负委任”“办理不善”“误国病民”,将两人留在广东听候查问差委,命琦善同英方谈判,以换取英军南下。 当年年底,琦善到达广东,与英国代表和谈。为讨好侵略者,琦善“一切力反前任所为”,私自将香港让与英国,林则徐“闻而发指,劝怡良实奏”,琦善被革职拿问。 1841年早春,由于英国侵略者贪得无厌,清廷对英宣战。英军破虎门,进泊省河,广州告急,林则徐自雇水勇千人协防。 靖逆将军奕山到广州主持战事,林则徐上防御粤省六条,没有被奕山采纳。当年4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到浙江宁波听候谕旨。 林则徐抵达宁波后,积极协助镇海炮局研铸新炮,改进炮台和防御工事。但不久,朝廷竟把奕山在广州战败的责任归咎于林则徐,革去其四品卿衔,“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1年夏天,黄河在今天的开封市水稻乡张湾决口,河南、安徽两省五府二十三个州县被淹,大学士、钦差大臣王鼎竭力举荐林则徐一同前往协助抗洪。 在赶往伊犁途经扬州时,林则徐接到命令:“折回东河效力赎罪。” 他接到命令后随即星夜驰往开封,住下汛六堡(今开封龙亭区小马圈社区)。这时,开封已被水淹两个多月,“城外黄水弥望无际,四顾不见村落;沿城壕一带,大柳树皆径十围,干杈俱没”。林则徐和王鼎“每日五鼓赴工督理,三更始旋寓所”,查看决口,坐镇工地,坚守堤坝,率领民众和士卒奋力抢险。历时5个多月,动用数万人力,建设总长8756米的防洪新堤,驯服了一贯桀骜不驯的黄河水,使之回归故道,保住了被水围困8个月的开封城。 这段似月牙儿的弓形黄河大堤,左首是水稻乡马头社区,右首是柳园口乡小马圈社区。为纪念林则徐堵口筑堤之功,1992年4月1日,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这段堤防为“林公堤”。 1842年早春,张湾河工告竣,道光皇帝降旨让林则徐“仍往伊犁”。与林则徐告别时,王鼎老泪纵横,而林则徐忍痛以诗安慰道:“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 由于治理黄河水患,“河上积劳,感受时温,顿成疟疾”,林则徐到西安后即“呈请病假,就地赁房侨居”。3个月后,病愈的林则徐自西安出发赴伊犁,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二首。1842年12月,林则徐抵达伊犁将军驻节地惠远城(今新疆伊犁霍城县)。 此时林则徐已经58岁,身体状况不好。亲朋好友想方设法筹措银两,准备按大清法律为其赎罪减刑。林则徐接到家书后,立刻回信,说:“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此事定须终止,不可渎呈”。 伊犁将军布彦泰等人对他十分尊重,除了在生活上予以照顾,还常常与林则徐商讨军政事务。 林则徐参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留伊犁镇总兵建制。他明确提出新疆驻军的职责是:“静以绥中原,动以御外侮。” “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年关已到,林则徐念念不忘国家安危,大声疾呼:“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为邦本也。”在流放新疆的三年零两个月里,林则徐积极协办垦务,亲历南疆库克、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查,行程3万里。他在所到之处,倡导水利,开辟屯田,绘制边疆地图,造福百姓。“西域遍行三万里,斯游我亦浪称雄”,是他的真实心声。 1845年秋天,林则徐被清廷以“自备斧资,效力奔驰,将近一载,著有微劳”为由,结束戍边生活,召回京城。 同年初冬,在陕甘总督布彦泰未到任前,清廷令林则徐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陕西巡抚。 林则徐赴陕西上任不久,西安、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发生严重旱灾,“二麦多未播种,即其已种出土者,亦因久不得雪,未能稳固盘根,来年生计所关,难免人心惶恐”。一时间,粮价飞涨,灾民流离失所,刀客蜂拥而起,社会治安面临着严峻考验。对此,林则徐提出“拯饥民,治奸民”的工作思路,以“ 除暴安良”“ 严缉捕以靖地方”为“首务”,多措并举,积极赈灾救灾。“虽目前尚无著名贪酷之吏,惟办事或颟顸秉性,或耽安逸”,林则徐还以雷厉手段整饬吏治。通过综合整治,陕西社会治安趋于稳定,“民情欢忭,气象恬熙”。 由于连续操劳,本就身体透支的林则徐病情加重。养病期间,他给3个儿子立下《析产阉书》。他说,“余服官中外已三十余年,并无经营田宅之暇。惟祖父母在时,每岁于俸廉中酌留甘旨之奉,祖父母不肯享用,略置家乡产业,除分给汝四叔外,有留归余名下者载在道光丙戌年分书,汝等亦已共见。嗣于庚寅年起夏再出,至今未得回闽,惟汝母中间回家一次,添买零产几处,合计前后之产,或断或典,田地不过十契,行店房屋亦仅二十三所,原不值再为分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他还告诫道:“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 一生与林则徐只有一面之缘的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这样感慨:“今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每柱田宅价在内。公存银一万,为祀田,刻集之费在外。督抚二十年,真不可及。”他曾以林则徐的事迹鼓励弟弟:“大凡才大之人,每不甘于岑寂,如孔雀洒屏,好自耀文采。”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是林则徐的价值观。 早在1839年9月,林则徐手书十句格言作为家规:“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这就是俗称的“十无益”,针砭时弊,话语朴素,短小精悍,经济实用。 当时,云南“回汉互斗”、聚众抗官的事件层出不穷。林则徐采取“但分良莠,不分回汉”的策略,平息事端,制止冲突,得到道光皇帝嘉奖。 在整顿云南矿务时,林则徐主张“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促进当地矿业生产的发展。1849年林则徐因病告老还乡时,云南老百姓“焚香载酒,远迩不期而集至数万,妇孺奔走号泣,拥公马儿不能前”。 在赴任途经湖南时,胡林翼极力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说他是“湘中士类第一”。直到离任云贵总督后,林则徐才在长沙第一次见到左宗棠。虽然相差近30岁,两人却相见恨晚。林则徐把自己在新疆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等物悉数托付给左宗棠,说“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这让左宗棠铭记在心,为日后平定叛乱、收复新疆奠定了基础。 “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是林则徐晚年写的一副对联。他“无日不读书,暇手一编,数十年寒暑不辍”,即使“从重发往伊犁效力”,仍用7辆大车装载20多箱书随行,并豪迈地写下《载书出关》一诗:“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目睹家乡鸦片泛滥、民不聊生,林则徐心情十分沉重。英国驻福州领事违反协议,把两名英国传教士引入城内乌石山神光寺,闽浙总督刘韵珂等人不闻不问,一时间舆论哗然。林则徐联络知名人士倡议驱逐英国传教士,引起刘韵珂等人不满。他们本拟弹劾林则徐破坏“和局”,只因清廷拟起用林则徐才不得不中止。 洪秀全在广西起义后,“精力未衰,仍堪大用”的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命其速赴广西平定变局。林则徐抱病从福州出发,行至广东省潮州府普宁县(今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去世。 咸丰皇帝接到消息,发布明文上谕说:“念其力疾从戎,殁于王事,览奏殊深悼惜。林则徐著加恩,晋加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 “学好问曰文,肫诚翊赞曰忠。”林则徐中举后曾入翰林院,而且“久任封疆,威望素着,所至之地盗缉民安,实有经文纬武之”,谥号文忠,实至名归。(全媒体记者 任崇喜)来源丨开封日报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
【林则徐:盛德纯忠 无欲则刚】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5078.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
最新新闻
怎么在百度免费推广
在百度免费推广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优化搜索引擎排名:通过关键词优化,提高网站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从而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