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服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4-04-02 07:54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第一课时

  《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

  《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能读懂古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的意思。

  4、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描绘的情景。

  2、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写夏天的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范成大走进他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字音读正确,学习生字词。

  2、齐读,划停顿节奏。(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多种形式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夏季)

  4、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5、教师指导部分词语。

  6、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7、再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师生齐读)

  三、细读古诗,深入探究

  1、出示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正值江南初夏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金黄的油菜花稀稀落落。)

  (2)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用换字法体会“肥”“稀”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感受到这种美。

  2、出示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指名说诗意。

  (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2)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即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进行充分的讨论、想象,感受农民的辛苦)

  师:初夏时节,田野里风光如画,农民辛勤忙碌,蜻蜓和蝴蝶在庭院里自由自在,上下翻飞。这样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感染了诗人,让他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也带着对这自然风光的热爱来朗读这首诗吧。(配乐读诗歌)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诗人的笔下,炎热的夏季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其他描写夏日景色的古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理解题意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释题。师: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初读古诗,掌握生字

  1、生自由读诗,有不懂的字词提出来,一起学习、讨论。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相机指导读音。

  3、指导书写。

  (1)生认读会写字,师指导易错字的.写法。(“篱”笔画较多,注意笔顺)

  (2)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教师范读,学生静听,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2、理解“疏疏”“未成阴”,了解春季的特点。

  3、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前两句、后两句说诗意,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景物美。

  4、理解第一、二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师: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作者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树头)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从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斑。)

  (3)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名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师过渡: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5、理解第三、四句。

  (1)这两句抓住了哪些景物?(儿童、黄蝶、菜花)男生读第三句,感悟诗意。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师:他们追到了没有?)

  (2)女生读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师:为何“无处寻”?)

  (3)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指名说诗意。

  (4)再读诗。(后两句)这两句诗写儿童追蝶的情景。“跑、寻”属于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6、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春分时节的美呢?

  2、想象练说: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词,引入课题

  (出示村居图)当你看到这幅图时,你会想到哪首诗词?宋朝的著名词人辛弃疾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村居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板书课题,释题)

  二、初读词句,整体感知

  1、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所作,他是在什么情形下写下这首词的呢?

  (晚年隐居的辛弃疾过着十分恬静安逸的生活,这首词就是他到一户农家做客后,写给主人作为礼物的。)

  2、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词)

  (1)相机正音,指导上下阕之间的停顿。

  (2)相机理解重点词语。(翁媪:老翁和老妇)

  3、指导写字。

  (1)师出示会写字,生观察字形。

  (2)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4、这首词中写了几个人,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三、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一)学习上阕

  1、读一读上阕,你仿佛能看到哪些画面?(自由读,指名读,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回答看到的画面。(出示图片)

  教师相机引导:

  (1)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小溪?(缓缓流淌、潺潺流淌、叮叮咚咚……)

  (2)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贫穷茅、低、小)

  (3)你的家是怎样的?让你生活在这样的人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3、这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理解“醉”“相媚好”。(醉:酒后微醉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2)再读句子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他们老两口儿喝了点酒,有点醉了,说说笑笑互相打趣,其乐融融。)

  (3)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些什么呢?(生自由想象)

  (4)此刻你还认为他们贫穷吗?(幸福、天伦之乐)

  4、齐读上阕,感受他们平凡的幸福。

  (二)学习下阕

  1、过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两口儿的三个儿子吧!

  (1)三个儿子在哪里,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自由读,指名说)

  (2)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溪边剥莲蓬)

  (3)“卧”什么意思?(趴着)如果你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姿势“剥莲蓬”呢?(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2、让我们来猜一猜,老两口儿最喜欢哪个儿子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大儿子勤勤恳恳地种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二儿子老老实实,默默地编织鸡笼,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儿子调皮可爱,为家中增添快乐)

  (1)再读句子,哪个词凸显出小儿子的调皮?哪个词最能反映老两口儿对小儿子的喜爱?

  (2)烈日炎炎,小儿子在溪头卧剥莲蓬,久久不肯回家。老两口儿和小儿子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

  3、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和谐、幸福……)

  四、布置作业

  1、辛弃疾不仅是一位爱国词人,也是位有很多作品现存于世的词人,他的现存词有六百多首。(出示目录)希望大家课下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查阅这些作品,假若你细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大有收获。

  [教学板书]

  1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杏子、

  麦花、菜花

  无人过、惟有农忙

  (勤劳朴实、温馨美好)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树头——静

  儿童、黄蝶、菜花——动

  清平乐·村居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

  中儿织鸡笼

  小儿剥莲蓬安居乐业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描绘的都是农村朴素恬静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词语教学入手,疏通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走入诗词描述的情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引导学生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再补充当时的背景介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回顾前两首,学习后一首,知识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一、回顾前两首中一些句子的翻译解释。

  二、检查感情背诵前两首诗。

  三、学习后一首。

  1、常识:赵翼,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号鸥北,江苏阳湖人。本诗选自《鸥北集》,是评论诗人诗歌的。

  2、翻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经久不衰,可现在读来,已觉得不新鲜了。天地间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有才华的诗人,在几百年间,他们各自领导诗坛,开一代诗风。

  3、讨论: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此诗目的是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诗篇,万人传诵,现在读来,已不新鲜。)唯有创新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才能领先。

  (每个朝代,都出才人,领导诗坛,开新诗风。)

  4、赵翼论诗的着眼点在于创新,请欣赏他的另外两首论诗诗:

  5、你所知道的现代诗人,你所读过的现代诗歌中,有哪些带上了创新意识的色彩的?

  6、迁移训练:你认为,我们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可以做到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展开讨论,可引导学生从立意、选材、组材、炼句等不同环节的方面去考虑。)

  7、你能就眼前的人、事、物吟诵出两句诗句来吗?

  8、有感情地背诵《论诗》。

  9、布置作业: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诗词都描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了是人对山水的热爱,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独坐敬亭山》描写孤独的李白在敬亭山下的感受;《望洞庭》中诗人刘禹锡描述了美丽的洞庭湖的景色;《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光。

  教学目标:

  1、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李白图片)认识李白简介。讨论汇报自己对李白了解多少。

  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

  幻灯片展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小结从三首诗中感受到:思念家乡的李白,热爱山水的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的李白。

  再次仔细朗读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准备好了,就开始上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老师看见了大家十分自信的笑容,相信这节课我们能够一起快乐的.学习。让我们用最自信的语气读今天的课题,《古诗词三首》。

  2、认真预习才能更好更快的学习课文。在课前预习中,你-------(幻灯片出示检查预习你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了吗?)有谁不怕老师的检查。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书好的同学分别读三首诗词。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他们挑点毛病。

  3、学生评价。

  4、课件出示检查预习

  5、你通过注释理解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6、你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质疑)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5、课后的五个生字朋友想要考考大家。分析“潭、谙、螺”都是左右结构,“庭、亭”是同音字,虽然字音相同,一个是山,一个是水。重点指导书写“庭、亭”。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1、大诗人李白喜欢旅游,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时光,李白坐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山东泰安,你最想推荐他去哪里?(泰山)为什么?

  2、让我们也坐上时光隧道穿越到唐朝,跟着李白去旅游。唐朝的江南也有一座山如同北方的泰山一样出名。(板书:敬亭山)太多的诗人都到过敬亭山,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所以,敬亭山又叫“诗山”。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课件中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生字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边音“篱”

  ②指导书写“篱、疏”

  注意“篱”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倒数第二笔是撇折。

  “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一笔是横撇,下面的“止”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2)词语理解。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三、图文结合,初读感知

  1.了解景物。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篱笆)“树”“菜花”(油菜花)“儿童”“黄蝶”;

  预设: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

  “篱落” 指的就是篱笆;

  “树头”是指树枝上。

  “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板书:篱落、一径、枝头(静)儿童、黄蝶、菜花 (动))

  2.再读诗句,读通顺。

  四、重点突破,理解诗意

  1.看看图,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读诗句,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

  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选代表展示交流:

  预设:篱笆很稀疏,小路很长。

  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没有找到)

  我们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中的“无”也是指“没有”的意思?(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无”是没有的意思。)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吟吟诵诵,渐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吧!

  小组交流说诗意,再在全班交流:

  (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露出一些新绿,叶子还没成阴。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黄山的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板书:黄 新绿 黄)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他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非常喜爱这乡村田园风光。(板书:情:喜爱)

  请你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

  3.配乐一齐读诗。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图文对照,学编故事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短短的镜头,展开想象,把你“见”到的说给同学听听吧。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了,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默写。

  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背诵)

  在背诵的基础上,把这首诗默写下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七、课堂总结,再现课文。

  1. 古时候的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诗人对乡村生活更是充满了喜爱之情,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用喜爱的语气再读一读全文吧!

  2. 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看谁写得生动,想象丰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1.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2.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中。

  不足之处:

  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多多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第二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主识字,会读“杂”字,会写“杂、稀、蜻、蜓”等4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揭题。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

  (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杂”字,下面的部分,不是“木”。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诗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 “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四声。“即兴”意思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认识生字:杂、稀、蜻、蜓。

  注意读准平舌音“杂”,后鼻音“蜻、蜓”。

  2.指导书写

  “蜻、蜓、稀”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三、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个人自由朗读。

  (2)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地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他们分别怎么样?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预设:可以借助课文注释理解。

  预设: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理解。

  预设:还可以问老师。

  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惟有、日长”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惟有:只有;日长:天长了。)

  (2)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3)教师随机点拨,注意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赏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诗歌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读诗思考:

  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五、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第四句中写“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以动写静。(板书:宁静 以动写静)

  总结: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六、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板书:清新、田园、安逸闲适)

  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后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有生机和活力的场景。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诗吧!

  七、总结交流,拓展阅读

  1.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田园之美,自然之趣,劳动之乐。

  2.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阅读欣赏。

  板书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

  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清新、田园、宁静、 安逸、闲适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研读品味,理解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本课选取了《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组和本课的“夏日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如下:

  古诗的朗读力度还远远不够。今后应该在古诗朗读的节奏、韵律上下功夫。可以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带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真正喜欢古诗,喜欢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锄、赖、剥”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边写边提醒: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è”,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 村居

  4.师介绍: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光听这个词牌名,你有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茅、檐”。

  “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别忘记写。

  “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字上面一横最长。

  4.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 笼 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四、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1)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2)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3)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板书:茅檐 低小 )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1)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2)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①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板书:小儿 无赖)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②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板书:大儿:勤劳 中儿:心灵手巧)

  ③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出示图片: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板书:翁媪 吴音 相媚好 )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板书:醉)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这首词的画面,提出写话要求。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4.背诵这首词。

  板书内容

  茅檐 低小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清平乐 村居 大儿:勤劳

  中儿:心灵手巧

  小儿:无赖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是初读词读通顺,正确。先让学生自己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结合词的特点,如“长短句”“韵脚”以及“词牌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体会,从而读出了词的感觉,品出了词的韵味。

  二是理解词意,解决关键词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自助解决困惑。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学情,因生而动,紧紧扣住“无赖”“相媚好”等关键词进行交流与体会,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旨。

  三是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画面,才能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与诗境。通过音乐,为学生创设词的情境,让学生轻声诵读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最后,又通过“这是一幅 的图画”进行提升,将词的画面用词语进行提炼与升华,学生的“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等感悟将本课教学推向一个高潮。

  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前面的三个环节中,学生不断与作者进行对话,也逐步想探究:辛弃疾为什么要表达一个“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的画面呢?

  不足之处:

  教学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后,我认识到除了老师自身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备课时还要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教学目标]

  1. 自主认读“篱”“剥”等6个生字,会写“篱”“檐”等15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 通过题目中的关键词,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词的意思。抓住表现景物的词语,比较阅读相关诗词,想象画面,说出诗词描绘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第一步:揭题,初读古诗

  1.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诗的题目。(兴xìng,第四声)

  2.今天我们尝试通过诗题中的关键词来理解这首诗。诗题中有三个关键词,是哪三个?

  ——四时。

  ——田园。

  ——杂兴。

  3.我们先把这首诗读熟,读出节奏。

  第二步:围绕“田园”读诗

  1.诗题中的一个关键词是“田园”。“田园”就是乡村,“田园”这个词告诉我们,《四时田园杂兴》写的是乡村风光,写的是农民的日常生活。这首诗写到了乡村中的事物,写到了哪些?

  ——梅子。(出示图片并解释:梅子,又叫青梅,是果梅树所结的果子)

  ——杏子。

  ——麦花。(出示图片并解释:小麦的花期较短,在两到四天之间花朵基本上会全部凋零;小麦花的颜色为白色)

  ——菜花。(出示图片并解释:菜花,一般是指油菜花,在江南分布很广泛;油菜花在春天开放,看过去一片金黄)

  ——篱落。(篱落,就是篱笆,用竹条或者木条编成的栅栏,相当于简易的围墙)

  ——蜻蜓。

  ——蛱蝶。(蛱蝶,蝴蝶的一种,比一般的蝴蝶体形要大)

  2.如果给这些事物分分类,你会怎么分?

  ——梅子、杏子。(水果)

  ——麦花、菜花。(农作物)

  ——蜻蜓、蛱蝶。(动物)

  3.是啊,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让我们强调这些乡村事物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这些事物里有两样在田园诗词中经常出现,猜猜看,是哪两样?田园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是蝴蝶和菜花,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

  油菜花间蝴蝶舞。(黄公绍《望江南·思晴好》)

  (说明:南宋之前,诗歌中很少见“菜花”这一意象。油菜在江南农村比较常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菜花成为描写江南农村风情的常见意象。菜花与蝴蝶的组合是经典组合。)

  第三步:围绕“四时”读诗

  1.诗题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四时”,“四时”主要指春夏秋冬四季,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初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梅子已经金黄,杏子分外饱满,这正是初夏时节的情景。梅子在江南,尤其是丘陵地区分布广泛。梅子是南方每年夏天雨水比较多的时候食用的一种水果,所以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梅雨季节。

  ——小麦正在开花,油菜花已经稀疏,这也是初夏时节的情景。

  ——初夏时节,白天变长,农民早出晚归,村子里很少有人走动,只有蜻蜓、蛱蝶在飞舞。(强调这里的“日”是“白天”的意思)

  2.是的,整首诗都在强调这是初夏,写出了初夏的特点。我们来读整首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第四步:围绕“杂兴”读诗

  1.诗题中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杂兴”。“杂兴”的意思就是随兴而写、有感而发的诗。所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就是看到四季乡村风光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些感想、感受,写了60首诗。

  2.那么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的主要感受是什么?你觉得诗人范成大喜欢这田园生活吗?(喜欢)他喜欢什么呢?

  ——他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

  ——他喜欢乡村生活的安静……

  3.哇,能读出诗人喜欢乡村生活的安静,非常了不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安静的?

  4.蜻蜓、蛱蝶在飞舞,画面动起来了,怎么还说乡村生活是安静的呢?安静应该是静止的啊。

  ——蜻蜓、蛱蝶的飞舞更加衬托出乡村的安静,这是以动衬静。

  5.带着我们的感受好好读这首诗。

  第二首 《宿新市徐公店》

  1.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诗题读正确。(指导学生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说说诗题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

  ——宿:住宿、投宿。

  ——店:住宿的客店。

  ——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2.走出客店,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篱落(篱笆)。

  ——小路(径)。

  ——树头(树枝上)。

  ——儿童。

  ——蝴蝶。

  ——菜花(油菜花)。

  3.请根据这首诗选择合适的形容词填空。

  (  )的篱落

  (  )的小路

  (  )的树头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稀疏)的篱落

  (幽深)的小路

  (嫩绿)的树头

  (可爱)的儿童

  (黄色)的蝴蝶

  (金黄)的菜花

  4.下面我们重点来交流其中几个景物,很多人在“小路”前填了“幽深”,你是从哪里看出小路是幽深的?

  ——我是从“一径深”的“深”字看出来的。

  5.古代诗人很喜欢写幽深的小路,很喜欢写“一径深”。我们来看一看。

  蹋得苍苔一径深。(司空图《山中》)

  门掩松萝一径深。(李九龄《山舍偶题》)

  烟霞一径深。(孟贯《过王逸人园林》)

  6.很多人在“树头”前填了“嫩绿”,你是从哪里看出树枝上有嫩绿的树叶的?

  ——我是从“新绿未成阴”看出来的。“新绿”表明这时正是初春,枝条上刚刚爆出嫩芽,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荫。

  7.古代诗人很喜欢写嫩绿的树枝,很喜欢写“未成阴”。我们来读一读。

  杨柳未成阴。(李端《送郭补阙归江阳》)

  叶小未成阳。(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柳》)

  微黄才绽未成阴。(段成式《折杨柳》)

  8.所有人在“蝴蝶”前都填了“黄色”,在这首诗里,蝴蝶必须是黄色的,为什么?

  ——如果蝴蝶是其他颜色的,就不好玩了。因为其他颜色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丛中,很容易找到。而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就很难分辨,孩子们就蒙圈了,就特别有意思。

  9.在“儿童”前,同学们所填的形容词就多种多样了,请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要这样形容。

  ——我填的是“活泼”,因为……

  ——我填的是“可爱”,因为……

  ——我填的是“呆萌”,因为……

  10.下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荫。路边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还有蝴蝶和蜜蜂在上面飞来飞去。两旁是大片的油菜花。孩子们很兴奋,跑着跳着追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就蒙圈了。

  ——客店的院子是用稀疏的篱笆围成的,有一条幽深的小路伸向远方。路旁边的树还没有形成茂盛浓密的阴凉,树枝上,只有稀稀疏疏的新绿在荡漾。一群孩子急急忙忙奔跑着,去追赶路边的黄蝶。突然,黄蝶飞入菜花深处不见了。

  11.是啊,诗中的儿童活泼、可爱、顽皮,让人喜欢。其实,在我们的古诗词大花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儿童。我们来读一读,积累一下。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12.我们一起来背诵、默写这首诗吧。

  第三首 《清平乐·村居》

  1.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词,词和诗有很多不同之处,请观察一下,说说有哪些不同之处。

  ——题目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

  ——诗每一句的字数往往相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词分为两部分。(上阕和下阕)

  …………

  2.我们先来读好这首词,这首词里有的字很生僻,例如“媪”;有的字是多音字,例如“亡”“剥”。(教师可具体讲解)

  3.词和诗一样,非常注重押韵,例如“小”“草”“好”“媪”押韵,“东”“笼”“蓬”押韵。(“蓬”古音念póng;“大儿溪东锄豆”,为了押韵,写为“大儿锄豆溪东”)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词的音韵美。

  4.这首词的词题是“村居”,词中哪些词语让你一下就看出这首词写的是“村居”,是农村生活?把这些词语圈出来。

  ——茅檐、溪、锄豆(是指在豆田里除草)、织鸡笼、剥莲蓬。

  5.真好!正是这些词语给我们传达了农村、乡下的感觉。以后学古诗词,我们就要像这样抓住一些特别的词语去想象。

  6.相信你感受到了词人对乡村的喜欢。他喜欢乡村什么呢?结合下面的注释,四人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带湖(今属江西),此地古代属吴地。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着。

  7.是的,整首词都在表达喜悦之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词里直接出现了“喜”字,词人喜欢他们什么?

  ——喜欢老大勤劳。

  ——喜欢老二手巧。

  ——喜欢小儿可爱。

  ——喜欢小儿自在。

  ………….

  8.三个儿子各得其乐,辛弃疾写得真好。其实,作者的这种写法是从别人那里化用过来的。请说说辛弃疾的词和汉乐府《相逢行》的相似之处。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汉乐府《相逢行》)

  ——都写了三个人。

  ——都写了三个人分别在做什么。

  ——最小的那个都没有真正在干活,都比较可爱。

  9.辛弃疾巧妙化用前人的名句,写出了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可爱,这对我们学习写作有很大启发。下面我们读这首词的下阕,读出喜悦之情。

  10.除了这几个孩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词透露出浓浓的甜蜜,你能抓住其中的字词说说你的理解吗?

  ——“醉”字用得特别好,说明这对老夫妻喝了点儿小酒,日子过得特别舒服。(生活很窘困、很焦虑时,会有闲情在白天喝点儿小酒吗?)

  ——“吴音”这个词表明夫妻俩说着当地的土话,那种说话声让人感觉又轻柔又好听。(“吴音”,指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居住的带湖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他把这个地方的话叫作“吴音”。吴音软媚,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更增加了几分亲昵。)

  ——“相媚好”,我认为这是夫妻俩在相互逗趣、取乐。(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你能想象一下他们都说了什么吗?)

  11.这真是幸福甜蜜的一家子。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喜悦之情。

  12.除了这一家人,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这里的风景也让词人喜欢)从字面上理解,小草普通,茅屋矮小,词人喜欢什么呢?

  ——虽然茅屋低矮,但是生活安宁、幸福,给人温暖、和谐、宁静的感觉。

  13.辛弃疾写词抒发自己的心情,他喜欢这里风景宁静,喜欢白发翁媪夫妻和美,喜欢两儿勤劳能干,喜欢小儿可爱自在。我们来读一读,还原词人的喜爱之情。先自己练一练,再来比一比。

  一喜风景宁静

  二喜夫妻和美

  三喜两儿勤劳

  四喜小儿自在

  14.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设计说明

  本文包含三首古诗词,其中有两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农村的忙碌,村居生活富有情趣。诗中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之作,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在店内看到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清平乐·村居》则描写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及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三首诗词都描写农村里的朴素恬静,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无一不表达着作者对农村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清平乐·村居》的音乐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出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

  3.指读字音,理解课题:“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杂”是平舌音,“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是“住”的意思。“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4.带着理解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平舌音“杂”,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齐读。

  4.默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想办法解决。

  5.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人笔下的画面,并结合画面,读出感情。

  学生交流:

  预设:

  生1:读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两句时,“我”仿佛看到果园里梅子成熟了,金灿灿的,杏子也长得很肥美。田野里小麦开花了,雪白一片,油菜花渐渐凋谢了。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两句诗就是——(生接读诗句)。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画面。

  生2:读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时,“我”仿佛看到夏天的时候,篱笆边没有人,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3.教师引导想象: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可爱极了,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充分的讨论,了解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感受农民的繁忙和劳动的辛苦。)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感悟诗句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的过程中,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理解古诗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三、想象画面,自学古诗

  1.过渡:刚才大家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相信第二首古诗也一定难不倒大家。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①按节奏读一读古诗,读准生字的读音,读出诗的韵味。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②根据对加点字词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一径深:一条小路长长的。

  急走:快跑。

  ③读读诗句,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①指名朗读诗句,齐读诗句。

  ②交流诗句的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得茂盛,还未形成树荫。儿童匆匆忙忙地跑着追赶一只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③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我看到了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我仿佛看到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③配乐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两首诗都是画面感十分强的乡村古诗,采用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自学,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杂、稀、篱、蜻、蜓、蝶、宿、徐、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杂、篱、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蜻、蜓、蝶”部首相同,都是“虫”字旁。

  3.教师范写:篱、蝶、疏。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5.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靠熟习。本环节意在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培养学生先观察再书写的良好习惯,通过指导和练写,不仅使学生重视写字,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五、背诵积累,实践拓展

  1.背诵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画一幅配画。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制作“诗配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强化诗的美育功能。这一过程还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2.过渡:背得真好!奖励大家欣赏音乐(播放ppt),好听吗?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词出自哪里吗?

  3.(板书:清平乐·村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看看题目,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可举例,对比说明“诗和词在形式上的区别”。

  4.小结:词的题目由词牌名和词题组成。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最开始是配乐唱的歌曲,“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是词题。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以音乐欣赏引出要学的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词的特点

  导学:除了题目不一样以外,找找词句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1.词句有长有短,不像古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词相对而言形式更加自由一些。

  2.中间的空行把词分为两部分,相当于把歌词分为两段,在这里我们称这两部分为上阕和下阕。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有停顿。

  3.词押韵ao“小、草、好、媪”;onɡ“东、笼”。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词体、了解词韵,感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优美,有助于学生对词的理解。

  三、理解词意

  1.导学:读了词题“村居”,你能猜到这首词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吗?

  为了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体会意境,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词,把词句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词,辨析字音。

  (1)剥:两个音意思一样,bāo,一般用作口语,如“剥皮、剥花生”;而bō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ō。

  (2)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3)翁媪:强调读音。“翁”指的是“老翁”,“媪”指的是“老妇”。

  3.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出示会写的字指名认读:茅、檐、翁、赖、剥。

  (2)观察生字的特点,交流书写要点。

  (3)观看书写动漫。

  (4)练写2个字。

  4.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由读,同桌讨论,同学汇报,其他人认真听。)

  (1)茅:指茅草屋。

  (2)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

  (3)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4)翁媪:老翁和老妇。

  5.引导朗读: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时,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入了,让我们同桌之间互相读读,指名展示读。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注解,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四、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词都是一幅生动的画。

  (一)环境图

  导学: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词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词句。

  1.第一个画面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3.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人物图

  读读这首词,看看简练的语言里一共描写了几个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预设1:

  1.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

  2.交流: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和老妇,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只听见他们正在“相媚好”,他们在聊什么呢?

  预设2:

  1.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交流:老夫妻俩的三个孩子,大儿子、二儿子多么勤劳、孝顺、能干啊,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儿。

  预设3:

  1.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交流:小儿子呢?他在干嘛呢?“卧”是什么意思?(躺、睡、趴)去掉的话好不好?看到这样的小儿子,你想到了哪个词?(调皮、淘气)

  引导学生理解“亡赖”的 古今义,了解

  这是一种 “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3.指导朗读:诗人用到了“亡赖”,同“无赖”,指“放刁撒泼,蛮不讲理”。而在这里指“顽皮、淘气”。小儿子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在诗人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茅舍一家老小幸福和谐的生活画卷,风景如画,有劳作的美好,也有生活的温馨,让人陶醉其中。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温馨美好。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围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走进村居。

  五、感受情怀

  1.认识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所占,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这首词写于他晚年归隐时闲居农村时所写。

  2.升华情感。

  可以说,这是词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词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3.再读全词。

  设计意图:了解词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对词意的理解。

  六、拓展练笔

  1.读词句,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句中呈现的情景,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2.大胆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将文本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融入孩子的想象,把想象内容化为文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给学生课堂主人地位,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 杏子(肥)麦花(雪白) 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风景美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喜爱

  清平乐·村居

  茅檐  小溪  青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教学反思

  本文的三首诗词均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画,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并且了解诗词意的基础上,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着诗词句来说说自己在诗词中想象到的画面,并且采用诗词配画的形式,联想画面,真正读懂古诗词,感知诗人、词人的情感。

  【教材分析

  四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田园生活”,编排了三首既有田园气息,又有童真童趣的古诗词,即范成大的七绝《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杨万里的七绝《宿新市徐公店》和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三位作者均处于南宋时期,这三首诗词都是他们在晚年时期的创作,无论是对农村生态美景的欣赏,还是对于乡村安宁生活的向往,都是共通共鸣的。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六十首,分别咏叹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被钱钟书赞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本课选编的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五首,描写的是一幅夏日田园乡村图。前两句写景,“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显示了季节的变换,色彩绚丽;第三句叙事,写夏日初“长”,但农事正忙,白天篱边少有行人;最后一句又写景,以只有“蜻蜓蛱蝶飞”来反衬农事的繁忙。全诗不直接写“农事忙”,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含蓄却意浓,诗人将劳作生活的苦乐与田园情趣融为一体,为读者描绘了一轴生动的农家生活长卷。

  《宿新市徐公店》(组诗)有两首,是杨万里描述自己住在徐公店的见闻,本课选编的是第二首。诗人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美景的欣赏,对天真无邪的儿童的喜爱,对乡村田园生活的赞美。诗歌从眼前之景着笔,由近及远,寥寥数笔,将“篱落”“一径”“树头”“菜花”生动地展现于读者眼前,又采取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将儿童踏花追蝶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田园的静谧与生机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上阙里,茅屋、小溪、青草为背景,一对白发翁媪趁着醉意,吴音媚好的温馨画面跃然纸上;下阙中,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卧剥莲蓬,三个孩子各司其职,和谐美好。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也更可见他内心满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但对词的学习则是初次接触。教学本课的两首古诗,既要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又要适度拓展,可以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田园诗、农家诗的特点。而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则需要适当介绍词的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徐”等6个字,会写“杂”等14个生字;

  2.朗读感悟,并熟读成诵,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掌握诗词的学习方法,描述诗中描述的情景,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通过诵读品悟,读出诗词中的趣味与情味。

  难点:体会田园诗的韵味,感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板块一了解田园诗初识“农家景”

  一、整体引入,了解田园诗

  1.了解田园诗:从东晋的陶渊明开始,便开启了“田园诗”这一类型的诗词创作,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非常钟爱田园诗的创作。本课学习的正是三首关于田园主题的诗词。

  2.促疑巧发现:请快速默读这三首诗词,看看你有哪些发现,试着说说你对田园诗的理解。

  3.认识范成大:说到田园诗,不能不提范成大。他在晚年回到家乡苏州石湖,创作了一组诗,共六十首,分别咏叹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命名为《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指四季。“兴”,这里读xìng,杂兴,指随兴而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这组诗中的第二十五首。

  二、诵读疏通,初识农家景

  1.初读读正确:读诗歌,首先要读正确,请自由朗读诗歌,注意难字上的拼音。有困难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zá xīlíwéiqīngtíngjiádié

  杂 稀 篱 惟 蜻 蜓 蛱 蝶

  2.速读读流畅: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们来挑战谁读得更流畅。一分钟时间,试着你能读几次?

  3.慢读读节奏:已经有同学能背诵这首诗了,接下来我们要慢读了,读出节奏韵律来,你还可以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夏日乡村的哪些画面?

  【设计意图】这组诗词都属于田园诗,且照应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田园生活”,因此入课时不能孤立进入,而应放在田园诗的大背景下。采用促疑发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初读三首诗词,从内容上去发现田园诗的基本特点----以田园乡村为写作内容。接下来通过初读、速读、慢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疏通文本,熟读成诵,并在尝试读出节奏韵律的过程中,去初步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板块二品析田园美感受“农家乐”

  一、品读想象,读出景与画

  1.在品读时,你看到了乡村的哪些景物?请你在诗句中圈画出来。

  2.这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在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把你看到的画面组合起来,就是诗歌所描述的田园美景图了。

  二、品读发现,读出动与静

  1.交流发现:乡村里只有这些景与物吗?为什么诗人只写了这些呢?再读诗歌,说说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果与花——梅子、杏子与麦花、菜花;

  颜色与状态——金黄、雪白与肥、稀;

  植物与动物——梅子、杏子、麦花、菜花与蜻蜓、蛱蝶

  动与静——无人过、蜻蜓蛱蝶飞

  2.情境朗读:我看到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梅子金黄杏子肥;我看到田野里色彩芬芳——麦花雪白菜花稀;我看到农家小院静悄悄——日长篱落无人过;我看到这一片静谧之中也有生命在舞动——惟有蜻蜓蛱蝶飞。

  三、品读促思,读出疑与惑

  1.促疑引思:前三句都是写夏日田园的安静,为什么第四句又写动景呢?是否不符合整体的'画面感觉?以动写静,更显夏日之静。

  2.情境朗读:请用你的朗读,还原这夏日的田园美景吧!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田园之中,诗人由衷地感受到农家之乐,请用你的朗读帮助他表达吧!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通过品读,读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出景与画。诗是不可解的,因而在品读时,引导学生去发现诗中描述的景物及其特点,加入自己的想象,结合实际经验与图片资源,去描述画面,其实是对内容理解最好的方式。第二个层次,读出动与静。这首诗采取白描的写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导学生自己去诗中发现,诗人选择这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的用心,前三句与第四句的动静对比,再通过情境朗读去还原,加深理解。第三个层次,读出疑与惑。为什么第四句要写动物,写动景?让学生思考与交流,从而发现以动衬静的妙处。同样用朗读去表达感悟,始终在读中深化理解。

  板块三拓展田园诗,体会“农家忙”

  一、拓展阅读,发现农家忙

  1.促疑引思:读来读去,我们看到了农家景,却没见到农家人。为什么会“日长篱落无人过”呢?别着急,范成大在他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中给出了答案哦!

  2.拓展古诗:请自由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说说你的发现。

  二、对比阅读,感受农家忙

  1.小结发现:正是因为农民们有着忙不完的农活,所以白天篱边才少有行人,可是范成大却不直接写农人都忙着劳动去了,只写一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侧面透露。

  2.朗读提升:范成大喜欢家乡的田园风光,读出他内心的“农家之乐”来吧!他更欣赏农民们的勤劳,读出他对于“农家之忙”的欣赏吧!其实,在范成大的这组诗中,他还写出了对“农家之苦”的同情,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五)。

  【设计意图】对于本首诗歌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只识农家景,还应从诗歌中的关键句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不仅仅在于他描写了田园之美,更在于他写出了农家乐、农家忙与农家苦。我们应将课堂学习变为一个窗口,引导学生如隙中窥园,激发他们对于阅读更多的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静景: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

  动景:蜻蜓蛱蝶飞

  无人过——惟有

  第二课时《宿新市徐公店》

  板块一归纳学法初品景美

  一、介绍背景,激疑导入

  1.认识诗人:杨万里和范成大不仅同属“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而且他们俩互为知己,经常以诗歌唱和。他们都喜欢创作田园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宿新市徐公店》。

  2.解题激趣:

  “宿”在甲骨文中是这样写的,上方有屋顶,屋内有人卧在席子上休息,表示住宿、过夜。题目的意思是杨万里住宿在新市的徐家旅店。住在这里,又有哪些情景打动了他,引得他作诗一首呢?

  3.归纳学法:回顾我们以往学习诗歌,都有哪些好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读注释,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自由读诗,探寻诗中打动作者的情景吧!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标出读音的生字;边读边结合注释想象画面,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标注上记号。

  二、反馈交流,诵读疏通

  1.识字读诗:认读诗中的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sù xúshū

  宿 徐 疏

  2.反馈困难:在自学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一起来交流。

  一径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条深远的小路。

  未成阴:树叶还不够茂盛浓密。

  急走:跑得很快。

  3.疏通诗意:在解决完困难后,我们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有了学习过上一首田园诗的基础,教学本首古诗,可以先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先自学。在学生自学过后,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完成流畅朗读、疏通诗意的基本学习任务。

  板块二想象情景感受童趣

  一、朗读想象,细品景美

  1.再品景美:篱落、小径、绿树,这些日常可见的乡村景物,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注意呢?回到诗句中,再品一品,这些寻常景物各有哪些特点?

  篱落——疏疏 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2.想象画面:站在旅店门前,由近处的篱落沿着小径往远处望,诗人究竟看到了哪些美景呢?再读这两句诗,打开想象,说说在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比较品析:

  同样是篱落,《四时田园杂兴》中是“日长篱落无人过”,是静谧的村居篱笆,而杨万里眼前的篱落是怎样的?

  同样是小径,《山行》一诗中有“远上寒山石径斜”,那是一条陡峭的石路,而徐公店前的这条小路又是怎样的?

  同样是绿树,《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茂盛的、生机勃勃的美,是徐公店前的绿树所没有的,为什么这抹“新绿”能吸引诗人呢?

  二、品读发现,细品童趣

  1.再品童趣:也许这稀疏的篱落、蜿蜒的小路、新绿的树梢,比不过他处的风景名胜,但这悠闲的乡村生活,却让杨万里发自内心的喜爱。尤其是此时此刻,他恰好看到这有趣的一幕——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聚焦细节:请一位同学来扮演这追蝶的孩子,其他同学用你的眼睛做摄像头,捕捉了急走时的动作,追蝶时的表情,再来猜猜这捕蝶的孩子前后心情的变化吧!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说,用脑想象,用心感受,我们来将孩子捕蝶的画面丰富起来。

  3.朗读传情:看到田园的美景,诗人心情舒畅;看到儿童在追蝶,诗人觉得有趣;这一静一动不同的美,都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心里。让我们用朗读来传递这种快乐吧!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通过品读,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品景美。诗中平常的三种景物,究竟美在哪儿?一方面引导学生扣关键词,根据由近及远的方位顺序,融入想象去描述;另一方面,比较有同样景物的其他诗句,去探寻景物不同的美。第二个层次,品童趣。这首诗动静结合,后两句把儿童追蝶的活泼,无处寻的迷茫写得活灵活现,也让篱落、幽径、树头、儿童、菜花、蝴蝶这些意象完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春光烂漫的田园乡景图。让学生通过扮演还原,观察聚焦,描述细节的读写活动,进一步去体会童趣,也体会诗人眼前此景的快乐。

  板块三补充背景,体会诗情

  一、补充背景,细品诗心

  1.补充背景:杨万里创作这首小诗时已经66岁了,经历了几天的赶路,尤其是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刻,突然遇到了一次春日暖阳,看到了田园这美好的春光,看到了孩子追蝶的快乐,让他也忘记了路上的奔波,忘记了世事的烦恼,而珍惜起美好的春光。

  2.情境朗读: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请用你的朗读,还原这晚春的田园美景,表达诗人内心的安宁吧!

  二、作业超市,课后巩固

  必做题:背诵、默写古诗。

  选做题:读《宿新市徐公店》,画一幅暮春图,或写一篇《追蝶记》。

  【设计意图】已至暮年的诗人杨万里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在清明时节仍要匆忙赶路。此时忽逢暖阳,忽见春光,忽遇童趣,这种由苦闷到快乐安宁的心境变化,如果脱离背景的介绍,是很难深入理解的。而所有的理解也只是通过朗读来表达,不解诗,只读诗矣。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树头

  急走追无处寻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板块一比较辨析初识作者

  一、谈话导入,初识词牌

  1.初识词牌:一看题目,我们就发现它的不同之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古诗,而是一种新的体裁——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2.猜测风格: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感,一种意境,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句数和字数。从词牌名上也可以大致推测出词的情感基调或是意境风格。让我们来玩个猜猜看的游戏,这里有两个词牌名,破阵子、清平乐,你认为它们各自代表什么样的情感呢?

  没错,从“清平乐”这个词牌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词的风格是清新的、安宁的。“村居”是词名。

  3.比较格式:对比前面我们学过的两首田园诗,你发现诗词的格式与内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格式:诗词的字数、句数不同;词分上下阙,中间空两格。

  内容:这三首诗词都是写田园乡村的风景与生活。

  二、交流学法,诵读疏通

  1. 自读理解:词和诗虽然是不同的体裁,但是学习方法却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些步骤和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解题目,知作者;读注释,明意思;入意境,悟情感)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读准生字;边读边结合注释想象画面,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标注上记号。

  2.识字读词:词和诗虽然是不同的体裁,但是学习方法却是基本一致的。首先我们需要解决词中的难字。哪些生字的读音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呢?

  máo yánwēngǎochúwúlài bō

  茅 檐 翁 媪 锄 亡赖 剥

  “剥”是个多音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bāo,剥香蕉皮。

  3.朗读疏通:生字过关了,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哪些人?试着说一说。

  有的同学看到了茅屋、小溪、草地、田地、荷塘,这是一幅乡村美景图。有的同学看到了老夫妻俩在聊天,这是翁媪对话图;有的同学看到了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还有同学发现这首词中出现了三个“溪”字,溪上、溪东、溪头,一条小溪将这些画面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多姿多彩的村居图!

  【设计意图】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来学习,因而了解词的基本特点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辨析诗词的异同,帮助他们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诗词在理解大意、想象情境等方面是相通的,故学习词也可以用学习诗的方法作为基础。这是第三课时的学习,所以可以直接安排学生自学疏通,理解词意。

  板块二细研聚焦想象丰富

  一、细研聚焦,把词读短

  1.聚焦关键词:这首词有点长,上下阙共有46个字。但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关键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词的那种闲适、安宁的情境之美,你发现了吗?

  2.品读“醉”:醉可以组什么词?(酒醉、陶醉)在这首词里,究竟是翁媪喝醉了,还是辛弃疾陶醉了呢?请你到词中去找证据来说明吧。

  喝醉:老夫妻用吴音絮絮叨叨地聊着天,恩爱和睦。想象一下,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陶醉:是什么让辛弃疾陶醉呢?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夏日的生机勃发,潺潺流水,青青草地,乡村美景让他陶醉;白发翁媪的恩爱和睦,三个孩子的勤劳懂事让他陶醉;这一家人虽然贫穷,却幸福和美的生活让他陶醉。用你的朗读读出他的沉醉吧!

  3.品读“喜”:眼前这一切,哪些让他心生喜爱?辛弃疾最“喜”的是什么?为什么他“最喜小儿亡赖”?用你的朗读读出他对这村居的喜爱!

  二、想象丰富,把词读长

  1.想象说画面:此时此刻,我们眼前的画面越来越丰富,已经不止短短46个字了,让我们把眼前看到的这夏日美景,这和睦的家庭,这恩爱的父母,这三个勤劳可爱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吧。

  2.聚焦细节: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可以换一个词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怎么剥的?你看到他的表情了吗?你听到他的笑声了吗?把你想象到的情景说给大家听。

  3.朗读传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二十多年沙场征战、官场浮沉的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怎能不陶醉其中呢?让我们读出他内心之喜来。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通过品读,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词读短。读短,其实就是聚焦关键词。“醉”与“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诗情词心,由这两个关键词往外去探寻,就能读出村居的安贫友爱之美。第二个层次,把词读长。聚焦关键词,拎清情脉,再融入想象,补充细节,进一步还原这村居之美,体会词人内心所盼。

  板块三拓展阅读,辨析品悟

  一、补充背景,体悟词情

  1.补充背景: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是诗人中能够领兵打战的将军,是将军中能够赋诗填词的词人。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做着不懈努力。42岁时,他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

  2.情境朗读:眼中有景,心中有念,当他看到“醉里吴音相媚好”时,他想到的是什么?用你的朗读,读出他的感慨与期盼来。

  二、拓展阅读,深入品词

  1.拓展阅读:辛弃疾还有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读读这首词,你读出作者的期盼了吗?

  2.小结提升:同样是醉,辛弃疾喜欢“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宁,“醉里挑灯看剑”,盼望着收复祖国河山,盼望着所有的人民都能“醉在村居”“安在村居”,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幸福长远!

  三、作业超市,课后巩固

  必做题:背诵《清平乐·村居》。

  选做题: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设计意图】两首词的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更立体地了解词人,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词人对于“村居之安宁”的喜与盼,更会将学生引入课后的阅读中去。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7

语文四年级下册趣味方案设计09-30

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03-24

语文四年级下册趣味教学方案10-15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4-0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1-06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3-03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9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04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5572.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   
最新新闻
盘点日本那些听起来“野鸡”,实则很牛的大学
提起日本的大学,很多人的认识都停留在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这几所名校,学长在咨询的时候也经常碰到一些问题。“顺天堂大学?它
日本名门高中推荐——大分高等学校!
日本作为主流热门的留学国家早已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从目前来看,留学生的年龄日趋小龄化。东京都内一些比较有名、升学率
考生必读!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2024公告发布在哪里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是浙江省内最具权威性的公务员招聘考试,每年吸引着众多考生前来参加。而公告是考生了解考试详细信息的重要途径
日本的大学都是怎么分类的?分别对应国内什么等级的大学?
哈喽~大家好,我是青柠日本留学的洛洛老师,很多刚开始了解日本留学的同学和家长,对于日本的大学了解很少很少,充其量也就知道个
安徽中医药大学录取分数是多少?往年录取难度大吗?
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安徽是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在其他省份也均为本科批次招生,我们通常认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安徽是一本大学。 安徽
经济学专业怎么样_经济学专业主要学什么_就业前景怎么样?
序号学校代码学校名称评选结果110002中国人民大学A+210246复旦大学A+310001北京大学A410055南开大学A510027北京师范大学A-610284
天津中医药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大学?招办主任一一解读
一、天津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办学实力如何?天津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座落于
央视报道"南大毕业生求职碰壁" 校方:失败只是花絮
原标题:央视报道“南大毕业生求职碰壁” 校方:就业率并不低,失败只是花絮 第F3版:精要近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一条
2024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日本艺术类国立大学介绍
东京艺术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筑波大学艺术专门学群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东京学艺大学千叶大学工学部东京艺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