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六家文学平台 联合打造诗歌矩阵
2024-12-06 00:13  浏览:110

六家文学平台 联合打造诗歌矩阵

为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中国作协十届二次全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全力培育中国文学新力量,建设规模宏大的新时代作家队伍”要求,为新人辈出营造浪潮推舟的良好环境,推动诗歌进一步发展繁荣,《广西文学》《诗歌月刊》《诗选刊》《星星》《扬子江诗刊》、中国作家网六家文学平台联合建立跨域融合发展的诗歌矩阵——“早知潮有汛”,怀着“后浪推前浪”的喜悦和责任助推文学新潮的到来。

从2023年第1期起,《广西文学》《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三刊同期推出1-2位诗人力作,《星星》刊发重磅访谈,《诗选刊》择优选载,中国作家网设立专题汇聚各家内容,共同推出新诗领域的新人新作、大器晚成之作、厚积薄发之作。

六家文学平台将汇聚集体力量,融合各家优势,重点关注矢志坚持写作、有一定成绩和较高潜质、正处在创作上升期的作者,力争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高端诗歌矩阵和优秀诗作集散地,以期为发现和鼓励诗歌新人、开掘新时代诗歌艺术新动力和新经验,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当代诗坛的中国结

□冯艳冰(《广西文学》副主编)

2023年,大江南北各处一方的我们,不约而同地在异地听潮,细听滚滚而来的时代潮汛时,都心有灵犀地伸出了手,相约在新时代文学登山的路上牵手前行——“五刊一网”联手,打造一个有时代文学语境的、助推新人新作的新平台:早知潮有汛。

《诗歌月刊》《诗选刊》《星星》《扬子江诗刊》和中国作家网都是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重镇、基地、集散地。《广西文学》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探索方面,也始终是不倦的前行者。除了开展持续九届十六年之久的广西诗歌双年展,这次参与发起建立多省区刊物合作的牵手平台,为的是打破刊物和地域壁垒,给新生的、成长着的诗人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交流机会。

这次推出的诗人大多是这样一些写作者,有实力、有潜力,对诗歌的热爱是深刻的,更多的是为自身的生命而创作。也许,他们还不是那么成熟,但却是一个成长着的群体。我们执意要把这类诗人和作品发掘出来、呈现出来,满怀真诚地期待他们的努力与成果被看见、被肯定,陪伴和见证他们成为当代诗歌大江大河的弄潮儿。

联合建立跨域融合发展的诗歌矩阵,是理想碰撞绽放的火花,这种绽放注定是会结果的。五刊一网牵手,中有千千结——从刊物到作者再到读者的情结、心结。它将成为飘动在当代诗坛的一个美丽的中国结。

致敬和突围

□何冰凌(《诗歌月刊》副主编)

《广西文学》的冯艳冰老师邀约参与一个新栏目策划,我立刻响应。其后很多个黄昏,我经常接到来自南方的电话,暮色四合中,我们细细地为诗歌事业“密谋”。很快,“朋友圈”越划越大,响应平台增至六家,形成现在的“五刊一网”诗歌矩阵传播模式。

这使我想起当代文学期刊传播史上的经典案例——“联网四重奏”。1995年,《作家》《大家》《钟山》《山花》四家刊物及《作家报》开设“联网四重奏”栏目,四刊同期刊发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作家报》同步推出评论文章。从2001年起,“联网四重奏”还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网络作家。“四刊一报”从“孤军奋战”到“联手合力”,对文坛新人尤其是“新生代”小说家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力。

重视交流互动、合作共赢和协同发展,搭建孵化平台,助推青年诗人成长,也一直是《诗歌月刊》的一个传统。

1986年10月,《诗歌月刊》的前身《诗歌报》携手《深圳青年报》,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两报”大展活动盛况空前,影响巨大,对诗歌的传承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2018年起,由苏皖浙沪诗歌刊物联合发起的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已连续举办四届,完成一个小循环,影响日趋增大。

在当下新媒体语境里,诗歌如何“破圈”?我们奉行“好诗主义”,坚持“内容为王”,期待发挥矩阵传播优势,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联合、联通、联动,不断地、持续地、孜孜不倦地以深度的、滚动的、融合的全链条方式行进,共同推出新诗领域的新人新锐之作、大器晚成之作、厚积薄发之作,以期达到“一枝动,百枝摇”的示范效应。

“早知潮有汛”,既是致敬,也是突围。

重建文学媒体的责任与职能

□桫 椤(《诗选刊》主编)

何平在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著作《批评的返场》中说,在市场和网络的影响下,文学已经被“部落化”了。文学期刊、网站、微信平台等构成了一个个小的文学部落,甚至每个人只在自己的小部落里发声,文学陷入了“众声细语”的状态中。我认为何平对当下文学生态的这一描述是十分准确的。对于文学期刊和作者而言,虽然保持办刊风格和保证文学创作的自在性、民主性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文学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文学与读者、社会、公共生活是要互相鉴照的,但是“部落化”隔绝了这种交流。

如何寻回文学媒体的公共责任和文化职能,既不高高在上,也不仅仅只着眼于诗歌的个体性和日常性,最大限度、最广范围里让杂志成为诗歌与作者、读者、社会生活乃至文学史之间的对话平台,是我到《诗选刊》工作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知潮有汛”这个活动正好契合杂志的办刊思路。六家媒体形成矩阵,合力搭建一个推介青年诗歌创作的平台,不仅有益于发现新人佳作,给诗歌创作现场增加活力,而且纸刊和文学网站跨界融合,对于打破文学“部落化”的局面都是有利的。

应当说,五家诗歌刊物加上中国作家网,无论对诗歌界还是整个文学界,这个矩阵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十分看好这次合作,也期待这个活动能给诗歌界带来一些新气象。

扶持青年诗人,坚守新诗前沿

□龚学敏(《星星》主编)

“天上有三颗星星

一颗是青春

一颗是爱情

还有一颗就是诗歌”

65年前的元旦,在成都,四位人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创立了新中国第一本新诗刊物《星星》。1979年复刊词上,那本叫《星星》的刊物把天上的三颗星星其中两颗就赋予了青春和诗歌。对于青年诗人的培养与扶持,为中国诗歌输送新鲜血液,一直都是《星星》的使命与传统。无论是原创版头条的“星青年”,还是持续举办了十五届的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抑或是每年9期大学生诗歌专辑,《星星》一直用行动做出对新人、对青年力所能及的努力与探索。

2023年,《星星》将继续扶持青年诗人,坚守新诗前沿,携手《广西文学》《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诗选刊》、中国作家网五家文学平台,响应中国作协推出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为优秀诗歌写作者搭建联合平台。我们将一同打造“早知潮有汛”栏目,为新人辈出营造浪潮推舟的环境,向全国推送诗歌新人。为此,《星星》将在2023年诗歌理论版每期开设“青年诗人访谈”栏目,把青年诗人的创作思想透过栏目的窗口介绍给所有的诗歌读者们,为新时代诗歌艺术提供新鲜血液和新的经验,推动汉语新诗创作向现代性、专业性、深度化发展。

多方同推,聚焦青年

□胡 弦(《扬子江诗刊》主编)

这样的矩阵自然让人高兴,“早知潮有汛”的名字也好,把古诗中的“信”变为“汛”,再加上一个早字,青春气息和力量感扑面而来。

矩阵让我想起我们曾参与过的一个类似的栏目:“凝视与聚焦——六刊一报新世纪诗歌作品联展”。2003年,这些报刊联合展示优秀诗人们新世纪创作的新成果,并为他们作品的经典化推波助澜。这次则不同,聚焦的对象变成了年轻人。

为青年诗人们做点事让人高兴,也是办刊的职责所在。多年来,《扬子江诗刊》也一直致力于此。我们纸刊的“新星座”、微信公众号的“青春风暴”,都是专为青年诗人发表作品提供的平台。年度青年诗人奖已做了七届,品牌效应凸显。就在前几天,苏皖浙沪多家刊物联办的“长三角青年诗会”刚办完第四届,完成了三省一市轮流主办的一个小循环,对青年人的殷殷期望渗透在活动的每个细枝末节中。

多刊同推青年诗人的作品,能否经得起这样的强光聚射?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担心的。但从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看,徐志摩、闻一多、舒婷、顾城等大家写出代表作时,年龄大都在二十多岁或三十出头。所以,我们有理由给这个矩阵以更多的信任,并期待有崭新的面庞和让人惊讶的作品从中涌现。

打造完整传播链条,推介优秀文学新人

□陈 涛(中国作家网总编辑)

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幕早已拉开,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谁也无法忽视、抗拒的滚滚洪流。对传统纸质媒体而言,需要在内容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的先进技术,实现优质文学内容的广泛传播;对新媒体而言,则需要在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确保传播速度与广度的同时,挖掘内容深度,持续推出重点优秀栏目,并最终推动文学的破圈发展。所以,一体化思维下的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多元拓展就变成了两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六家文学平台 联合打造诗歌矩阵】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1257.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