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思考
2024-12-18 15:06  浏览:91

[摘  要]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西安某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毕业生表现出“慢就业”的倾向。原因主要有热衷于考研、就业意愿多元化、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从众心理的影响等。因此,高校应重点关注作为内因的毕业生本身,加强劳动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课程,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  慢就业  就业意愿

课题:本文为西安工业大学2022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内生动力研究》(课题编号:2022XFKT25);渭河流域红色资源研究中心2019年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稳就业政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9WHYJ08)。

引  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部分行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就业岗位增长乏力。但高校毕业生人数却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909万,同比增加35万,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数量迅速增长的毕业生与有限的新增就业岗位之间缺口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按以往的分析,在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更应表现出积极就业的倾向,以便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占得先机。然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却出现了“慢就业”“缓就业”倾向,相当多的学生就业积极性不高。

2018年中国青年网一项涉及2000余人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被访人周围存在“慢就业”学生。2021年熊凯等人在对江西省8所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中发现,不具有就业意愿的占比38.73%。郑晓明、王丹指出,这一“慢就业”群体没有紧张、忙碌、积极的就业态度,而是将求职应聘活动放缓。时筱淞指出,一部分学生以“慢就业”“缓就业”的形式待业,待业期间多以人生沉淀、规划未来、社会流动性兼职、旅游、社会角色调适等方式为主要表现,严重的更有以居家啃老、沉迷游戏、拒绝社会交往、自我放纵、单纯享乐等方式为主。上述现象表明,“慢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需要学界进一步的研究,并能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笔者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学生就业工作是当前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需求,笔者就所在学院开展了两轮针对2022届毕业生的就业意愿调查:第一轮是2021年9月,秋招前;第二轮是2022年1月,硕士研究生考试结束后,春招开始前。

2022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开展的具体情况

笔者所在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472人,三个专业。其中测控专业253人,光信息专业156人,电科专业63人。第一轮就业意愿调查时间是2021年9月,问卷从有明确就业意愿、拟报考硕士研究生、拟报考公务员与事业编、拟出国、拟入伍、拟自主创业、无明确就业意愿或暂不就业7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表1)。

第二轮就业意愿调查时间是2022年1月,此时下半年的秋季大型招聘会、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都已经结束,本次调查从已完成签约或签约中、求职中、推免硕士研究生、考研笔试良好等待复试、考研不佳拟就业、考研失利继续二战、拟参加省考公务员、拟自主创业、拟出国升学、不明确或因为其他原因暂不就业等10个方面进行详细调查(表2)。

2022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两轮就业意愿调查统计表中发现,目前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但同时也因具体专业、具体班级情况的不同而存在一些个性的问题。

1.“考研热”继续盛行,且报考人数增速较快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201万,突破200万人,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238万人,同比增加37万人,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290万人,同比增加52万人,2020年报考人数341万人,同比增加51万人,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377万人,同比增加36万人,而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人,同比增长80万人,创历史新高。从数据可以看出,近五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不断增加,读研深造、提高学历成了广大本科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考研热”也成了高校内卷化现象的典型代表。

据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南方科技大学本科生升学率70%,而“985”“211”大学这些强势院校,由于其本身的高推免率、高出国(境)升学率,导致读研深造率更高。而笔者调研的西安某大学作为一所普通院校,测控专业、电科专业、光信息专业的平均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占68%,“考研热”是名副其实的“热”。

2.具有明确就业意愿的学生比例偏低,“慢就业”、不就业现象突显

测控专业有明确就业意愿的学生81人,占专业总人数的32%,而电科专业有明确就业意愿的学生仅有5人,仅占专业总人数的8%。中国青年网2021年数据显示有70.4%的毕业生有找工作的打算,而笔者所调研的西安某大学的这个学院最高数据仅为32%,这不得不让人吃惊和担忧。

除测控专业外,光信息和电科两个专业都存在部分就业意愿不明确或因为家里有安排、学业困难等原因而选择暂时不就业的学生,光信息专业11人,约占专业总人数的7%,电科专业6人,占专业总人数的9.5%。这虽然是极少部分的学生,但也显示了部分学生职业目标缺失,毕业前夕仍处于迷茫状态。

3.大学生就业意愿多元化,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近年来一直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开设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第一轮的就业意愿调查中,116人选择就业,314人拟报考硕士研究生,22人拟报考公务员与考取事业编,2人拟出国,1人拟入伍,却没有学生填报自主创业。这从某个层面反映出了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多元化,但整体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还有待加强。

4.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意愿差别较大,从众心理明显

测控专业是笔者调研的西安某大学办学以来最早招生的专业,也是所调研学院的第一大专业,三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招生分数最高,也是三个专业中考研录取比例最高的专业。相反的是,电科专业招生人数不多,一直维持在2个班,高考录取分数线也相对较低,考研录取率也比较低。从表3可以看出笔者所调研学院每年考研录取学生人数中,测控专业升学人数占学院总升学人数的50%以上,而电科专业却一直没有突破10%。

就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电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意愿呈现出与往年现实相反的趋势:电科专业毕业生比测控专业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高了6.6%,而有明确就业意愿的学生却比测控专业低了24%。这个现象突显出了不同专业之间、班级学生之间的同辈影响效应。

5.就业意愿成为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虽受疫情影响,但这两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光伏、新能源、半导体行业等受到重视,发展快速。这对笔者调研学院的毕业生来说,刚好专业对口,且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趋势向好。在秋季就业意愿摸排时,具有明确就业意愿的学生比例为:测控专业32%,光信息19.2%,电科专业8%;在春季就业意愿摸排时,已完成签约或正在签约中的学生比例为:测控专业31%,光信息专业25%,电科专业6.3%。通过这两次就业意愿调查统计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秋季招聘时有明确就业意愿的学生,基本在秋招时全部完成了签约目标。

笔者在与用人单位的交谈中获悉,在秋季招聘时,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因超65%的学生选择考研,参加招聘宣讲的学生极少,常常出现冷场现象,就业难与招聘难结构性矛盾突出。在秋季求职的大学生也往往因此掌握先机,更容易被录用。2021年笔者所调研的学院开展线下专场招聘会29场,线上企业宣讲会12场,提供了近800个就业岗位,覆盖笔者调研学院测控、光信息和电科3个专业毕业生。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调研学院的就业形势整体乐观,学生就业意愿成了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解决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路径

针对考研热、“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就业意愿不强、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应重点关注作为内因的毕业生,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助推毕业生就业。

1.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物质生活的富足,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不用即刻就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他们已不需要急着进入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他们有了更多的缓冲时间,更多的职业选择方向。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他们会更关注自身体验和感受,不愿意将就。“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等问题也因此产生。从国家和社会角度来说,对毕业生寄予厚望,但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自理能力差、缺少创新劳动能力、综合素质低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那就成了社会和家庭的最大损失。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近年来,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提出要求。通过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劳动实践中锻炼个人的劳动能力,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2.创新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课程,提升就业的自我效能感

在与毕业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选择考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生确实是热爱研究,以期能通过深造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后从事与科研相关的工作;部分学生是因为就业压力,以期能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考研意愿并不是很强烈,他们没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只是适应了一种既定节奏的状态,即先考上大学,然后再接着考研究生。这部分毕业生除了受从众心理影响之外,个人就业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在企业能做什么,所以就选择了一种既定节奏的状态,其本质就是一种回避的态度。

高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心理课程,一方面职业生涯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了解的基础上全方位评估个人的内外因素,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职业,而不是盲目跟风;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不再只是单纯地关注知识和技能,而是更看重自己的内部资源,积极提升就业的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自信心,从容地面对就业问题。

3.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高校创业工作;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火热局面。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深入校园。

201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12万名大学生正在创业或曾有过创业经历,占调查总人数的28%。而笔者调研学校的毕业生创业意识明显偏低。笔者查阅了调研学校近三年的就业情况,发现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是极个别的,而在互联网+竞赛中,转化为成果的项目也是极少的。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因此,普通本科高校应积极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结  语

解决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学校等各层面的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岗位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就业创业环境,同时还需要发挥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合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尊重劳动价值;科学评估自我,做出合适自己的职业选择;提高就业的自我效能感就业能力,从容就业,在劳动中创造财富,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园春,顾凌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J].时代邮刊,2018(9):15.

[2]熊凯,黄禄臣,王奔.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1(3):91-95.

[3]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3):276-280.

[4]时筱淞.刍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与对策[J].理论前沿,2021(19):46-50.

[5]潘秀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融合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10):12-14.

[6]李小尉.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考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8(4):383-388.

[7]张苏倩.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陕西教育(高教),2021(11):56-57.

(陈慧英、雷浩然、杨利红: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思考】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3011.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