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有“高考”。比如,美国有SAT,英国有A-Level,这些都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必需,是选拔人才的手段。不同的是,社会教育资源的丰富,职业教育的发达和成熟,人们对成才道路的宽泛认知等,从某种意义上冲淡了人们对能不能进入高等学府这个问题近乎“刻薄”的强烈情绪;东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疏密的不同,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两者对于孩子“成才”和“成人”的不同期许。
韩国人非常重视高考,在大部分韩国人眼里,高考的结果一般会左右一个人的一辈子。因为大学在哪儿上,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乃至一家子的名誉,而且企业招聘的时候,也会非常重视应聘者毕业于哪所大学。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做父母的从小学就为孩子做铺垫,让其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有的小学生甚至一天要上6个补习班,到了晚上9、10点钟才能回家,非常辛苦。
11月10日,是韩国高考的日子。韩国高考又称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考试科目为语言、数理、社会或科学探究、外语和第二外语等5门,考生从早晨8点40分开始考试,要在一天内考完所有科目。高考所引发的紧张气氛与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个韩国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紧张气氛,曾有韩国学生形容本国高考是场“核战役”。
韩国本来是春季招生,以前的高考一般定在12月份,现在之所以把时间变更为11月中旬,是为了避免天气寒冷对考生不利。高考这一天,全国上下最重要的就是考生了,上午的地铁和公交车都会大量增加运行,而且企业的上班时间和其他学生的上课时间也都推迟一个小时,都是为了让考生能够不受妨碍,按时到达考场参加考试。
警察署和派出所警车这天也将用于帮助运送考生,所有的课程都集中在一天里考完,所以考生体力和精神上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父母和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都会聚集在考场的门外为考生祈祷。高考日当天,驻韩美军停止实弹演习和航空任务,以还给考生一个安静时刻,就连股市也推迟开市、提前闭市。有的低年级的学生会给参加高考的学长们跪地叩拜行大礼,以表示衷心的祝福。此外,周围亲朋好友们也会送礼物给考生,这个礼物主要是年糕和巧克力,就是为了祈愿考生能像年糕一样榜上有名。最忌讳的就是海带了,考生绝对不吃海带,因为这个海带比较油腻,吃了有落榜之嫌。
一旦进入高中就进入战备状态了,韩国考生当中就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你想每天睡4个小时以上,你就别想上大学了”。韩国的高三生基本上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剩下时间都是在学习,但是事实上韩国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超过了80%。
韩国高考录取方式近些年做了非常大的改革,不再是一次大考定终身,开始采取灵活的录取方式,比如有一种叫内审的录取方法,就是看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以这种办法录取学生。
此外还有很多非常特殊、灵活的录取形式,如社会活动、早期留学、残疾人等很多特殊的录取方法,因此学生基本上从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初期开始,按照自己的强项忙于去叩响大学的校门了。近年来这种灵活录取的比例是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是通过灵活的录取方法进行录取的。
和韩国高考考生一样,日本的高考考生同样要面临“地狱考试”。日本高考题目一度向难题化、偏题化发展,日本电视台的不少娱乐节目经常搬出高考原题为难嘉宾,讽刺“这种题目连研究人员都不一定能做出来”。
尽管日本已进入全民大学时代,但顶尖大学依旧只是极少数,日本人最信任的仍然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样的老牌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在二战之前曾是日本政界领导人的摇篮,日本政府和一流大公司经常仅限于在东京大学这样的名校中招聘新人。
报考公立大学的学生要参加两轮“高考”,第一轮是类似中国“会考”的全国性考试,要想报考全国82所公立大学和74所私立大学就必须先参加会考,接受第一轮淘汰。“会考”的总分很重要,因为很多公立大学为报考学生设立了最低分数线。成绩公布后,考生可向其中意的大学提交报考申请,由学校自行组织第二轮考试,是否录取则综合两轮考试的成绩而定。
日本高考题目一度向难题化、偏题化发展。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很多学生都无法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很多名落孙山的考生选择来年春季重考,他们被称为“浪人”(在日本的封建时代,所谓“浪人”指的是没有主人的武士)。
但人们也不能简单地指责考生盲目崇拜名校。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日渐消失,加上过去10多年的经济不景气,令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将目光转向了一直紧俏的名校学位,希望能考进名校,以确保未来的就业。
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己出题考试。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的4—6月间举行。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学生反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虽然没有统一考试,但印度是人口大国,为了能够打败众多的竞争对手,考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一分之差在高考成绩的排名上有可能相差二三十名,因此印度也出现了与中国类似的现象,即各种名目的辅导班。
六月初,5月底举行的12年级毕业考试的分数陆续发榜,考试结果通过网络和报纸等公共媒体向整个社会公开。学生们知道了自己的分数,综合衡量了自己的实力,就该开始决定向哪一所大学投递申请了。
六月正是印度学子们急急忙忙前往各个大学递交“投名状”的时候。印度实行西方式教育体制,各大学独立招生,学校和考生之间严格说是双向选择的。考生分数公布后,各大名校也非常关注,对一些高分学生也都极力争取。但是,也有一些不那么具备吸引力的高校,甚至可能会招不满学生。
而像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这样一些名牌大学是不愁没有生源的,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尖子学生前来报考。印度大学可以自主决定对报考学生进行何种形式入学考试,也可以不进行入学考试,全凭考生12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和日常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但许多像德里和尼赫鲁这样的大学,对考生只进行一些简单的面试,而且在录取学生时不是仅仅看“高考”这一项成绩,从小学到中学的成绩单、每学年由学校给予的评语、校方的推荐信等等,也都是录取与否的根据。而且如果学生入学后表现不佳,校方有权根据规定予以除名。
印度是一个多元并存的国家,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学生实力很不平衡。为了兼顾社会公正,印度政府对落后种姓、少数族群、残疾人等特殊阶层实行预留名额制度。根据规定,所有公立大学在每年招生总人数中必须留出超过20%保留名额,“照顾”给那些落后种姓、少数族群和残疾人。这一条规定对维护印度国家统一和社会公正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对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高等教育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一种不得不实行的残酷但有效的方式。印度有12亿人口,每年有上千万高中生毕业,但只有三分之一能幸运入学。激烈的竞争对印度学子造成的压力也非常大,许多学生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然后参加各种校外辅导和残酷的死记硬背学习。
印度的12年级毕业考试也分文、理两科,文科考试包括英语、数学、地理、历史和简明经济学,理科考试包括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试卷全部以英语写成。考试成绩按百分比成绩计算,也就是考生参加的5门科目总成绩除以5门科目总分。举例来说,5门科目总满分是500分,如果一名考生的成绩是375分,那么他的高考成绩就是75%分。一般情况下,平均分能拿到75%分就有希望考上大学了。但如果想上名牌大学,那么至少要拿到90%分以上。
印度的教育方式虽然是西方的,但印度的国情却是发展中国家的。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所谓应试教育自然也无法避免。印度政府和社会舆论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死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个性的摧残。据悉,印度政府已经准备出台新法案,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取消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以减轻学生们的负担,使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从事娱乐、体育和业余阅读活动。
高考次数最多的国家恐怕要属墨西哥了。在墨西哥,不管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全部是进行自主的招生考试。
按宪法规定,墨西哥人人有免费受教育的权利,包括上大学。但实际上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免费高等教育。据了解,墨西哥最大的公立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录取率仅为7%,93%的考生都被拒之门外。这些被挡在大学门外的考生怎么办?一是尝试考其他公立学校,二是报考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是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的,所以,只要经济能力许可,学习成绩不是太差,就有可能进入私立大学学习。
在墨西哥,各种考试的机会非常多。这里没有全国统一高考,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各校都是自己主持入学考试,特别是私立大学,根据报考学生数量,几乎每月都会安排考试,这次没考好,回家复习复习接着再考,又没考好,继续考。不过,考生每考一次,就要交付一定的费用,私立学校一般每次考试收费400到600比索(与人民币差不多等值)不等。公立学校大约100比索。墨西哥大学入学考试次数虽多,但入学时间只有两次,上半年参加考试的考生,秋季入学;下半年的考生,春季入学。
因此,面对高考,墨西哥绝对没有如临大敌的感觉,他们是轻轻松松进考场,打打闹闹把家还的。他们对自己能否考上大学,普遍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一次考不上,多考几次,实在考不上就去干别的。虽然多数家长鼓励、支持孩子上大学,但孩子考不上,家长也不会过分指责和挖苦孩子。
由于公立学校考生多、位子少,录取分数线要求比较高,录取学生采取的是严进的办法。私立学校基本是按市场规律办学,生源是它生存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对学生实行的是宽进的办法,除非智力确实有问题,大多数考生都能被录取。但不论公立还是私立,学生要毕业都必须达到规定的成绩,实行的都是严出的办法。
巴西的“全国中等教育联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巴西“高考”没有文理分科。考试历时两天,第一天考试时间为4个半小时,内容为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第二天考试时间5个半小时,内容为外语、数学和葡萄牙语写作。在外文考试中,考生可以在英语和西班牙语种二选一。考试成绩在12月底揭晓。
巴西“高考”实际上是该国教育部从1998年开始推行的中等教育全国考试,起初是作为衡量全国中学教育水平的一项考核。最近几年来,这一考试的功能逐渐转化为全国大学入学测试,其成绩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
现行的巴西高等教育框架构建于1968年,高等院校分为联邦、州立、市立和私立四类,前三类是公立学校。1996年,巴西87所大学中有34所是私立大学。在160万大学生中,约70万人在公立学校学习,约占学生总数的40%。巴西高等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由参加招生的各大学自行决定。大多数公立学校一年举行两次招生考试,少数公立大学和所有私立学校一年进行一次考试。报考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有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毕业证书。在考试的具体内容上,各高校和各专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联邦和州立等公立大学实行免费教育,所以吸引众多考生,招生比例约为7比1。巴西高校一般采取走读方式,每年有效学习时间为180天。
巴西“高考”不仅面向应届中学毕业生,只要拥有中学学历的人均可报考。考生年龄段分布很广,21岁以上考生比例达到45%。
在英国,标准的高中课程(也就是A-Level课程)是英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课程,几乎已经被所有英国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因此英国高中课程被国际教育界誉为金牌教育课程,以及全球大学入学的黄金标准。要想考入理想大学A-Level课程的成绩是十分重要的,英国高中课程一共有60多门供学生选择,举例来说,数学部分就包括纯数学、工程数学、统计学、决策数学。纯数学部分包括微分方程、线形代数、向量代数等等。而整体课程体系则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等中国高中课程体系根本不存在的部分,因此要想拿到理想的成绩并不容易。
英国高中课程考试将由所属考试委员会分别于每年5月到6月以及10月到11月在全球统一组织,分为六个等级,如果学生对某门课成绩不满意可以选择重考,而最终成绩就以最好的一次为标准。在入学要求方面,全球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入学标准也不尽相同,概括地说,学生至少要学习三门课程,只要在两门课程中取得合格就可以达到一些普通大学的入学标准。
英国以及世界上较好的大学通常要求学生三门课程成绩都要达到C以上,而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比如说像牛津、剑桥、哈佛大学等名校,则要求申请学生三门课程的成绩,至少有两门是A,或者必须三门都是A才能被录取。其实英国高考对于学生压力并不大,想上大学并不难,但是真正能够申请到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下苦功学习。
法国学生同中国学生一样,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就必须通过“高考”,亦称“业士考试”,即著名的Baccalauréat,高中会考,简称Bac。和中国的高考有所不同的是,Bac具有两重功能:它既是对中学能否结业的检验,又是“大学第一阶段的一部分”,能为学生打开大学之门。简而言之,法国的Bac=中国的高中会考+高考。
跟中国的高考只分文理科不同的是,法国的Bac分为很多专业,与法国中学的学业结构相联系,种类相当丰富。从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普通业士考试、技术业士考试和职业业士考试,并分别对应于高中的三种学业轨道每类业士考试还细分为多种序列,比如普通业士考试又分为经济和社会序列、文科序列和理科序列等,技术业士考试又分为科学和工业技术序列等。
Bac在每年的6月进行,一般包括必考科目、专业科目和自选考科目,其中部分必考科目提前在高二年级进行。除了在校高三学生之外,没有在校注册的学生或其他社会人士也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而且如果成绩低于通过分数,但又高于一定标准,还有机会参加补考,补考通过的话,同样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如此多样化专业细分化的“高考”,使得考生在报考时有明确的方向性,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考试形式和学校。而且相较于中国,法国高考似乎并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除了考试形式多样化和拥有补考机会之外,对那些经过证实因非意愿事件影响(如家庭成员去世、疾病、自然灾害等)而无法参加正常考试期的学生,还安排了九月份的替代考试期。
学生上大学有多种选择的可能,基于自己情况,可上综合大学、大学校和专门学校,或者选择先工作几年。他们从业士考试前甚至进入高中后便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未来,政府也配备了相当完善的信息帮助机制。
当然,法国的学生虽然有较多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而且大学教育的继续和衔接机制也比合理,但要接受精英型的大学教育,同样需要经过相当激烈的竞争。
Bac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中国的高考,因为成绩如何同样决定会他们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轨迹。巧的是,中国高考的第一门要考作文,而法国Bac的第一门也要考作文,但不是语文课作文,而是被称为philo的哲学作文。
这就是传说中的每个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philo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早8点到中午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一道。三道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顾名思义,“语录评论题”就是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观点论述题”则是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对于对高考作文题驾轻就熟的中国学生,这种极具法式特色的作文题能会做吗?不如看一下去年Bac各科哲学作文题:
文科学生:
1、语言是否仅仅是一种工具?
2、科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吗?
3、对节选自笛卡尔1645年给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公主)的信函中的段落进行评述。
理科学生:
1、劳动(工作)能否使人们认清自我?
2、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
3、对节选自法国哲学家亨利ˑ柏格森的著作《思想和行动》中的段落进行论述。
社会经济类学生:
1、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2、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和阐释事物?(阐释一件事必须要先了解吗?)
3、对节选自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中的段落进行论述。
西班牙的高考制度由两部分组成:必修课考核和选修课考核。必修课考核占高考成绩40%,其余60%则来自高中平均成绩,满分为10分。必修课考核是进入大学的关键,另一部分是选修课考核,可在总成绩的基础上加4分,学生所能考到的最高分就达到了14分。选修部分对热门专业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修课包括西班牙语、哲学或者历史、外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或者葡萄牙语)。选修课可以任选一门:人文艺术专业、社会科学专业、自然科学专业、医学专业、工程和建筑专业等。
西班牙高考的考场气氛轻松,考生如对试卷有疑问,可以向监考老师咨询。例如,学生对词语不理解,老师会告诉他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一名中国籍学生来西班牙4年,在校期间成绩优秀。参加高考之前,校长和任课教师认为让一个外国人与西班牙人一样参加高考并不公平。为此,他们联合起来给考生所报考大学的负责人写信说明情况,要求在考试和评判过程中对这名考生给予必要的关照。更令这名学生想不到的是,在考试现场,监考老师知道了她的情况,对她提出的问题耐心作答,在确定她对问题理解正确时,还给予肯定。
尽管气氛宽松,西班牙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十分严厉。如发现有考生作弊,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立即停止其考试并取消其考试资格。
西班牙高考题量少,考试强度小。数学只有4道大题,英语也只有三种题型——阅读理解、填空和一篇由100-150个单词构成的命题作文。所有科目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并且发给考生的答题纸只有两张A4纸。笔者看到,很多考生都提前交卷走出考场。虽然题量小,但涉及很多知识点,仍然需要有全面的准备。
高考开始第一天,学校租车将学生送到考场,并派老师陪同。此后,学生就像平时上学一样,自己到设在大学的考场参加考试,很少有家长陪同的现象。作为考场的大学也不会为考生作特别的准备。马德里自治大学几个系同时接受考生,但是学校餐厅少、考生多,考试结束后,餐厅一时拥挤不堪。考试间歇,考生们也只是在草坪上、大厅里休息,与在校大学生别无二致。
西班牙规定高中两年的平时学习成绩占大学录取分数的60%,高考成绩占40%。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如不选择很好的专业和大学,不用参加考试就能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功夫下在平时,减轻了高考的压力。学生和老师认为这样非常公平,学生不会因一次考试失误而遗憾终身。
尽管高考在西班牙的社会关注度也很高,所有新闻媒体都有报道,但学生和家长的紧张程度要小得多。但当他们在新学年再次踏进大学校门后会发现,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多的考试。
澳大利亚多年以前取消了会考制度(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改为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每门功课的成绩是根据其高中两年期末考试、课外作业、作文和演讲4项成绩评定的,学校选取学生成绩最好的4门课合成个人原始分。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每所学校的升学率都不一样,地区和地区也不相同,另外,不同地区的大学有不同的入学要求,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校。每年10月,澳大利亚各州就各自举行高考了,时间拉得很长,达一个月之久。
澳大利亚本地孩子不爱读书。读完高中的学生也只有72%。不念书自有不念书的道理。因为早点工作可以早点挣钱,学历对工资的影响都被所得税抵消了,算下来差别并不大。
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也不要紧,如果过几年想念大学了,还可以读一种类似大学预科的学校。不需考试,高中毕业者都可以进,在那里成绩合格,可以自动进大学。总之,他们是怎么舒心怎么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人的孩子就显得出类拔萃了。每个有华人孩子的中学,优秀者都是他们。
高考对中国的高中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但对加拿大来说,高考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甚至你问一个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加拿大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如何,他也可能会茫然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加拿大有“高考”吗?也有也没有。说“有”,是因为加拿大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分数线和标准;说“没有”,则因为他们的高考制度和中国迥然不同。
加拿大高考只有英语、数学、科学三门由省统一命题,并在每年6月集中会考;其他科目则由各高中自行安排。录取主要看高中3年各科平均成绩,而非会考成绩。高考前一年的11月,高中便把学生平时的成绩、各方面表现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电脑输送到教育局招生办公室。毕业生可按自己的成绩和爱好,根据升学指南在年底填写志愿。由于可通过查询申请者电脑档案进行筛选取舍,加拿大的大学在制度上并无“面试”程序,但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等名校由于符合要求的考生远超过录取数额,学校常自行组织面试。
面试由任课教授主持,一般不超过30分钟。问题很简单,主要考察考生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及对所申请学校、学科的了解,从而衡量考生是否胜任未来的专业学习。如一名报考麦吉尔大学新闻专业的考生,在面试中会被问及“你对本校的了解”、“为什么选择新闻专业”、和“你最喜欢的加拿大媒体是什么,为什么”等等,从中得出对考生语言和适应能力的大致印象。在此情况下,面试官对考生的评价无疑相当关键。由于面试内容较简单,学生主要在精神方面做好准备,力图让考官觉得自己胸有成竹,从而增加印象分。在加拿大,不存在诸如“面试参考书”或补习班之类的考前辅导,但一些考生会在网站上与前辈交流面试心得。
现在初中即将毕业,或是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如果有打算去加拿大留学,不妨考虑现在就开始申请,入读加拿大的高中。在加拿大读高中的好处在于,高中毕业后语言已经完全没有问题,申请大学选择多。因为一些加国名校,像多伦多大学,不招收没有语言成绩的外国学生。同时,加拿大高中录取不需要语言成绩,高中会安排语言学习穿插文化课。
作为传统欧洲大陆高等教育系统的代表,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及其入学制度,都和国人所熟悉的英美系的架构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这里没有“高考”,学士和硕士学位制度都是近年来才逐渐普及的;大学执行的是彻底的学分制,也就是说个人完成学业的年限可以自行掌握;大学里多大年纪的人都有,拖家带口抱着孩子读大学的也不在少数;德国大学执行宽进严出制度,各所大学的毕业率在30%至50%之间,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外国人,对这样的实际毕业率都有点惨不忍睹的感觉。
德国并没有“高考”这回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进入大学就是件容易的事情。每年想要进入知名大学王牌专业的学生们,同样竞争得头破血流。由于存在医科等热门专业录取人数配额制度,德国中学生的头上同样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想要进心仪的热门专业,不仅需要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学毕业考试成绩单,最好还能有足够优秀的海外交流学习经验和出色的实习表现。
在这场高等教育竞争的另一端,德国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体制,为那些不愿意从事枯燥理论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另一条成才之路。需要指出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国人一般理解中的职业教育,而同样是一种替代高等教育方式——无论是“双元制”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挂钩的学习,还是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培训出来的学生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接受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具有文理中学毕业文凭或者同等学历,因此这种职业教育与我国的高专高职更为接近。
要想了解德国人怎么上大学,就必须从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着眼。德国的初级教育体制就和中国有着不同,孩子6岁或7岁开始上小学,经过4年的学习之后,根据各自的成绩和学习表现,会被分入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以及九年制中学。进入文理中学的孩子,以后成为天之骄子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选择在18至19岁中学毕业后,通过难度颇大的中学毕业考,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并申请进入大学;而实科中学的学生则在16到17岁就可以毕业,其中成绩优秀的一部分人可以申请转入文理中学,从而圆自己的大学梦,而更多的人则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开始边培训边赚钱;而九年制中学的学生16岁就能毕业,他们理论上也存在可以转入文理中学的可能,但是由于之前的课程难度差距与文理中学实在太大,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很明显,当一个10岁的孩子读完4年级时,就要由老师和父母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甚至足以完全左右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时机。也正因为此,这种分流制度在德国受到了多方的批评。尽管从促进社会就业角度来说,这种早期分流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保证了社会各种工种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但是如此过早地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命运,这一点令很多家长和孩子感到不满。特别是那些大器晚成,小时候特别贪玩的孩子,往往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被分入了九年制中学,就几乎再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德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败笔。
由此可见,虽然有些国家的“高考”比较省事,但绝大多数国家的高考比中国还要费心费力。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中国高考有再多值得诟病的地方,却也只能承受。随着新高考改革、为学生减负等政策的落实,中国高考也将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好好学习才是学子们考上名校的必经之路。
小熊图书在教辅图书领域积极响应新高考改革,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提高分数、考上名校。获得广大老师、学生们的喜爱,在教辅图书领域处于优势地位、领跑了二十年。堪称初、高中生采购“装备”的第一选择。开挂的人生,从拥有小熊图书的教辅开始!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来聊一聊国外的“高考”】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3313.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