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原创】盘点古圣先贤们劝人惜时的那些经典诗词绝句
2024-12-26 02:38  浏览:66

  岁月如梭,人生苦短,古往今来,劝人惜时的诗句比比皆是。其中饱含的人生感悟和真挚的劝慰,引起了古今人们的共鸣。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慨叹时间如流水,劝诫人们奋发进取,珍惜光阴。留下劝人惜时经典诗词绝句的古人,更是珍惜有限的生命,他们辉煌的成就,一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原创】盘点古圣先贤们劝人惜时的那些经典诗词绝句

  一、时光一去不回头

  (一)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及诗意浅析。这句诗出自《论语·子罕》。孔子说此话,是在其周游列国归来之后。孔子周游列国是以参政入仕为主要目的,而周游列国初期,孔子不出名,没人任用他。游历数年之后,因为名望大而无人敢用,认为任用他的弟子就可以了。周游列国归来之后,孔子已老,而政治理想没能实现。再加上其儿子孔鲤、弟子颜回的离世,让孔子愈发感觉世事无常。于是临河而立,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指的是流逝的时光,“斯夫” 指的是滔滔不息的东流水。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流逝了,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3、启迪。流水潺潺向前,永不停息,时光亦是如此,踩着不变的节奏,奔向无法预知的未来。而人生就在这时光的流逝中渐渐老去,可见,珍惜青春大好年华,心系一处,目标笃定,让时光在流逝中放射出别样的光华,这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

  (二)李白: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1、作者简介、诗句出处及写作背景。“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出自李白的诗作《相逢行》。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饱满,风格豪放飘逸,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从这首诗的第一句“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看出李白此时应在京为官,据此推算,此诗应作于公元742年到750年之间。当时李白极受唐玄宗的器重,常随君王出入豪华场所。这首诗就写出了他刚刚离开皇宫后的一场艳遇,抒发了他对这位女子的相思。

  2、简析李白的诗歌《相逢行》。《相逢行》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伊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在李白的诗文中,抒发对伊人刻骨铭心、缠绵悱恻而又神秘的相思,这是李白诗作当中唯一写恋情的诗歌。在这首诗作中,李白把伊人比作月亮,表达了自己非常渴望与伊人相守的愿望,但不得不离去的悲伤。“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是劝说伊人趁年轻行人生之乐,明朝实在是无法预期的。

  3、李白读书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说李白小时候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弹琴唱歌。

  (三)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介绍朱熹及成就。朱熹,南宋人。朱熹为官9年,讲学传道40多年,创建云谷、寒泉、武夷等书院,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西铭解》、《太极图说解》、《诗集传》、《楚辞集注》等五六十部著作。朱熹认为儿童可塑性很大,理解力却较差,“小学”应注重行事的训练,“大学”教育应注重理论探讨,朱熹还注重师表和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2、朱熹读书的方法。朱熹一生都很重视读书,对读书方法有过详细的阐述,形成了一套所谓“朱子读书法”。朱熹的读书方法,一是“循序而渐进”,二是“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就是说按照书籍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依次去读。所谓“渐进”就是说读书要一步一步地前进。朱熹的读书方法至今也为大家所用。

  朱熹写过一首绝句,题名为《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了池塘里因为常有活水流来,才会清澈明朗,天光云影的映照下呈现七彩,这与读书同理。做学问也应“通而不塞”,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或新见解来补充,才能使人见识通达,头脑清新,这个比喻是十分形象和发人深思的。对我们今天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读书学习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3、赏析《偶成》。这首古诗是南宋时期朱熹的作品。偶成,是指作者偶然有感而写成的作品。少年:是指青年。诗里的“少年”一词,通常指那些朝夕行乐的富家子弟。“一寸光阴”是指光线长不及一寸,意为时间极短。据说,梧桐较其它植物往往是更先感到秋天的来临。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诗歌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美好的青春转瞬即逝,青年人要珍惜有限的光阴,学有所成。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时光流逝之快。这首诗的意思是:时光容易逝去,少年的时光如果不珍惜,一晃就要慢慢走向衰老,如果老了才想起学习,就晚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光阴都不要轻视,春天刚刚来临,还没有发觉到春草绿了,眨眼间,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发黄了。这首诗教育青年人要趁大好时光,刻苦学习。要在有限的时日做有意义的事情。

  (四)关汉卿: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1、简介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2、诗句出处及对我们的启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这一组诗句,屡屡出现于元杂剧的最开端,引出对生命无常的叹息,更表达了对青春时光一去不返的慨叹。花很美丽,凋零了来年春天还会再次绽放;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青春逝去了,就永远不会回头了。精力充沛的青春年华,犹如昙花一现,极其珍贵。这两句诗劝勉人们要珍惜人生的青春时光。

  3、关汉卿机智脱离险境。由于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窦娥冤》借窦娥之口骂天斥地咒瘟官,朝中权贵很是恼火,官府悬赏捉拿他。夜晚,关汉卿出逃,路遇巡夜捕快,拦路盘问:“干什么的 ?”关汉卿随口吟出一副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 ,六七人统领千军。捕快的班头举着火把走到关汉卿近前,感觉好像在戏台上见过,便问道:“是戏子吧 !”关汉卿不正面回答,又吟一联: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班头若有所悟,问道 :“莫非你是关……”“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班头曾看过关汉卿编演的戏,料定眼前之人定是要追捕之人。捉拿他,于心不忍;不捉呢?到手的五百两白银要落空。关汉卿展开攻心术:台上莫逞强,纵得到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弄山,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这副对联终于打动了班头的铁石心肠,他对捕快们一挥手说:“这个书呆子,放他走 !”关汉卿装傻作呆,念念有词地脱离了险境。

  二、人生要惜取少年时光

  (一)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汉乐府”简介。“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2、浅析这首古诗的意蕴。《长歌行》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最后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3、读这首古诗的感悟。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诗已经成为名言警句为迷途的年轻人长鸣警钟。

  (二)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简介陶渊明及此诗的写作背景。这四句诗出自陶渊明的诗歌《杂诗》。陶渊明(365—427),东晋时人。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2、解读这首古诗所饱含的深切的人生感悟。《杂诗》开首运用比喻,将人生在世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比作“陌上尘”,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四句诗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三)杜秋娘:劝君须惜少年时。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这原本是一首歌词。《金缕衣》的作者是唐代歌姬出身的杜秋娘。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设法以重金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给李锜听,赢得了李锜的心。

  2、作者及相关的故事。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会写诗填词作曲,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十五岁时,她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一次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给李锜听。李锜当时已年过半百,但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后,对杜秋娘大为欣赏,当时就决定把她收为侍妾,李锜与杜秋娘成了一对忘年夫妻。

  后来,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依仗手中的兵力,举兵反叛朝廷,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 秋娘再一次卖力表演了“金缕衣”,打动了正值青春的唐宪宗。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不著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夫分忧解劳,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动乱,这建议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闻言则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她深明大义,潜移默化地帮着唐宪宗治国安邦。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年仅四十三岁。二十四岁的太子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在某些军国大事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后来,杜秋娘被派为穆宗之子李凑的保母,负责皇子的教养,杜秋娘自己没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爱倾注到李凑身上。   

  长庆四年,不满三十岁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呜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改元宝历。宝历二年腊月冬寒,小小年纪的唐敬宗被弑于内室。 紧接着,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宫,成为唐文宗。杜秋娘眼看李家皇帝一个个被宦官所弑,又一个个在宦官操纵下登基,简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于是,杜秋娘悉心调教漳王李凑养成一副有胆识的个性,李凑也立志要作有所作为的君王。眼看时机即将成熟,无奈计划被宦官探知。 结果是李凑贬为庶民,杜秋娘也削籍为民。自古女子的命运多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凭着自己的才智向命运挑战,博得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2、解读诗意及饱含的惜时勉励。“劝君莫惜金缕衣”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诗人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更是耐人寻味,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

  2、颜真卿惜时练书法的故事。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3、解读《劝学》。《劝学》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这首诗告诫我们: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劝学》就是颜真卿勤奋练习书法的写照。

  (五)清代曾国藩: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1、简介曾国藩及成就。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2、曾国藩背书受到贼人嘲讽。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老生常谈却常谈常新的道理,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永远无敌,是勤奋创造了曾国藩的人生奇迹。

  3、解读诗句深含的寓意。意思是说人可以补天,可以填海,可以移山,但过去的时间是再也追不回来的。天、海、山在人们看来往往是大而无边、阔而无界、高而难攀,这些事物人类只要想办法都可以征服,唯独时间流逝了再也无法追回。

  三、努力请从今日始

  (一)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介绍苏轼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两人相交深厚。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当时,刘景文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苏轼写此诗赠他,勉励他进取。这首诗原名为《赠刘景文》,《冬景》是版名。全诗表面上在写深秋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2、浅析诗意,领会诗人对朋友的勉励之意。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苏轼首创的读书方法影响深远。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开风气之先而且成就卓著,在读书方法上也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从古到今,影响深远。

  苏轼给侄女婿王庠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这种定向专一、反复整取的阅读模式,只要目标准确,三遍读毕,文章自会了然于心。

  4、与苏轼读书有关的故事。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有点骄傲了。一天,苏轼在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二) 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岳飞简介及其词作《满江红》的写作背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著名的词《满江红》,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相信大家了解了历史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岳飞,南宋将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朝廷杀害。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2、解读词意。《满江红》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下片抒发了作者对金贵族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和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我国古代进步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把忠于朝廷看作爱国的表现。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在民族矛盾激化,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忠于朝廷”与爱国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岳飞在这首词中将忠于朝廷的思想和渴望杀尽敌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壮志密切结合在一起。

  3、诗句唤醒国人爱国强国的思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劝诫年轻人应该有所作为,不要等到华发出现,悔恨一生碌碌无为。诗句犹如警钟长鸣,唤醒了国人爱国强国的意识。

  (三)文嘉: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1、作者简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出自明代著名画家文嘉写的诗歌《今日歌》。文嘉是明代著名的画家,诗文书画造诣颇深,其画作清新脱俗。著有《和州诗》。

  2、浅析《今日诗》饱含的惜时之意。这首诗浅显易懂,犹如两个朋友在拉家常中的对话:一天又一天,  时间是这样的少, 今天又没有作为, 这些事什么时候能做好!  人的一生能有几天, 今天没有作为真是值得可惜! 假如说姑且放到明天做,  明天又有明天的事做. 和你说起今日诗, (是为了让你)从今天开始努力! 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做事情要从今日开始,不要等待明天,只有珍惜今天了,未来才会有成就。

  四、清钱鹤滩的诗歌《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1、简介作者。“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出自诗歌《明日歌》,作者钱鹤滩(1461—1504),字与谦,号鹤滩。明朝华亭(现在上海松江)人,(一说明末清初人),著名学者。著有《鹤滩集》。此诗是根据文嘉的《今日歌》修改而成。

  《明日歌》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广为世人传颂,经久不衰。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明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否则,“明日复明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跎”,一事无成,悔恨莫及。

  2、赏析诗意,领会古人语重心长的教诲。

  这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这一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不要今天的事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要“今天的事,今日毕。”

  (五)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介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写作背景。这句诗出自毛泽东和郭沫若的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2年底到1963年初,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一场激烈论战。原苏联的报刊上连续刊登了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的《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等党的重要舆论阵地也连续发表文章,对原苏联予以回击。毛泽东在广州视察时,看到了1月1日的《光明日报》上登载的郭沫若为新年写的《满江红·一九六三年元旦书怀》,很有感触,于1月9日挥笔写下了这首和词。 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晚他在室内来回踱步,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咏哦,时而伏案急书,然后又摇摇头,将诗稿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见纸篓里已装满了一大半废稿纸,但一首名诗已经完成。它不仅仅是一首包举环宇的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抒发个人“只争朝夕”的人生理想的言志抒情诗。

  2、“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被广泛运用。《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词的上阙,诗人以幽默的语调和漫画式的笔法,刻画苍蝇及蚂蚁的渺小、狂妄、可憎的形象及其走投无路的悲困处境。词的下阙,一气贯通,节奏一反上阙的从容舒缓,变得紧凑急促。作者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中苏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魄、一种义无反顾得决断、一种急昂奋进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世界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号召革命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扫除一切害人虫”。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四个整齐的三字短句,言简意赅,气急势迫、笔力雄悍,既富有哲理性,又具有号召力。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点明这场论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万年的久远与朝夕的短暂相对举,进一步形象阐明以怎样的精神去完成急需的革命工作。这一句概括了人类从事各项工作应取的积极态度,蕴含着哲理。“只争朝夕”是一种精神,是每一个奋力拼搏者的座右铭。 这是毛泽东对光阴易逝、时间紧迫的慨叹,更饱含着深刻的哲思。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点名题旨,发出号召,结束全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诗,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首次访华宴会致辞时引用过。当我们要表达某种急迫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决心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这二行诗。因为我们知道, 只有抓紧寸寸时间,半点都不能懈怠、浪费。才能做成想做的事情。

  3、毛泽东读书做批注较多。毛泽东酷爱阅读历史书籍,他从大量的历史书籍中学习、研究中国历史,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经验教训。《二十四史》是毛泽东阅读和批注较多的历史书籍,有关章节他反复阅读。据有关材料统计显示,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的字迹就多达3583个,仅在《五代史》一书的批注就达19条之多。他批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治国理政、战争战役战术、重大事件以及对史书本身的批注。例如,他在阅读研究《新唐书》第124卷《姚崇传》时批注了两条意见,一条是称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另一条是对姚崇向唐玄宗陈述的“十事闻”,他批注:“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毛泽东称之为政治纲领的十条意见,是姚崇针对中宗、睿宗以来严重的政治弊端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希望励精图治,重振朝纲,天下大治。此时的批注含义不言而喻。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原创】盘点古圣先贤们劝人惜时的那些经典诗词绝句】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3892.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