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林则徐:巍巍青史 气贯长虹
2024-12-26 23:14  浏览:82

  进出福建省福州南大门的则徐大道,人们总会被伫立于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铜像所吸引——只见其手捻胡须,肃然远眺南天,目光如炬,似乎在思索民族的未来。

林则徐:巍巍青史 气贯长虹

  铜像1995年6月3日正式揭幕,由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倡导铸立。在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上,习近平说:“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林则徐是福州人民的光荣和自豪。今天,故乡的人民树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要求“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睁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是清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他恪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生态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出了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在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林则徐历官14省,先后担任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他为官清廉刚正,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有“林青天”之称;其主持编译外国报刊,了解学习西方技术,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还致力于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福泽至今。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钦佩他的品德和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魁英国人包令这样评价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而著称。”林则徐一生以爱国主义对待国家,以重民思想对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对待社会,以廉洁自律对待自己,为后人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正可谓巍巍青史千秋鉴!

 

  “十无益”家训传百年

  廉洁是一种不事贪取,不被污染的高尚境界和美好品质。现位于鼓楼区文藻山与通湖路交叉处的云左山房是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有力见证——当年这里地势低洼,洪水季节常被水淹,乃平民聚居之处。林则徐以“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显赫,却让全家落居在这块极不起眼的低洼地带。为官期间,官府曾提出帮林则徐重建故居,但被他拒绝了。林则徐在探亲、守制及告病返乡时均住于此,曾苦于洪涝,想另购住房,但却无力购买。他去世后,没有现银留给儿子,只有价值三万两银子的田屋产业,每个儿子分得价值一万两银子的不动产。同朝的曾国藩感佩地说:“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伟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林则徐从小便受父母亲良好品行的熏陶,其父林宾日是私塾的先生,收入微薄,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时常捉襟见肘。每到晚上,全家只点一盏油灯,男子读书,女子则和母亲做一些女红来贴补家用。平时全家难保温饱,只有到了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尽管如此,林则徐的父亲却时常帮助他人,只要家中口粮略有宽余,林父就不忘救济旁人。有一年春夏,年景不好,庄稼欠收,林父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借给了人家,自家人全部饿肚子,后来,林父和林母挖回野菜让孩子们充饥度日。

  作为一名私塾先生,林宾日教导儿子的学习方法是“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林则徐入仕后,其父特写信嘱其“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林则徐的母亲陈帙贤惠持家,知书达理。儿时,林则徐看到母亲通宵忙于手工活以补家用,想“代执劳苦”,不料母亲正色道:“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成人后的林则徐也身体力行,教育后代。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的第一展厅,悬挂着这样一幅林则徐书写的对联:“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意思就是说,老师和朋友能够来到只能容纳膝盖大的地方学习,他非常高兴,希望儿孙们要勤奋读书,努力做到博学多才,不辜负父辈们的殷切希望。

林则徐为子孙留下的“十无益”格言

  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展厅中,林则徐为子孙留的“十无益”格言更是彰显了林则徐严谨的家风——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馆长陈继勇深有感触地说:“林公的家训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句话,却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蕴含的深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十分契合,对现代人仍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祝光说:“我父亲把林公留下的‘十无益’写下来,挂在我们家的墙上,让大家经常能够按照十无益的要求来做人,在工作上报效国家。他传给我们子孙的不是财产,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表示:“正因为林则徐一生始终恪守着‘十无益’格言,才能在那样昏聩颟顸、盲目自大的年代,抒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篇章,展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伟大胸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则徐纪念馆里的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亭柱上有林则徐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心系国计与民生

  1823年,林则徐刚接任江苏按察使,就面临“两江案牍繁多”的难题。林则徐采取果断措施,密访严拿了一批“包揽妓船,开设烟馆,把持地方”的恶棍。为了决狱公平,保护良民,林则徐还整顿司法,只用4个月,就将积压的大、要案审结了十分之九。因此,江苏百姓称颂他是“林青天”。

  江南本是富庶之地,但在沉重租赋的剥削下,农民“虽丰岁不敷日食”,遇上灾荒更是雪上加霜。1823年夏天,江苏连降暴雨,临江濒湖30多个州县堤坝决口,田舍被淹。松江饥民包围官府,要求减免租赋,发放赈米。江苏巡抚韩文绮连夜调兵准备弹压。林则徐得知急忙上书劝阻。韩文绮采纳了林则徐的意见,发布政令禁止囤积居奇,发动募捐,招揽客商免税采运粮食,大力赈济饥民,最终使受灾百姓渡过难关。

  1832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次年夏秋之际,江、扬、淮、徐一带大雨滂沱,沿江府县十之七八成为泽国,晚稻损失过半。税赋按时交不上去,道光帝下了谕旨,指责“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还训斥林则徐等“不肯为国任怨”,只知沽名钓誉。但林则徐想到“吴民旦夕就毙”寝食难安,仍旧不顾自身安危,上疏为民请命:“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所谓民惟邦本也。”言下之意,一味追逼、竭泽而渔,农民就要造反了。道光帝无可奈何,只好同意林则徐的请求,减缓江苏税赋。林则徐这份用血泪写成的奏折,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爱民文献。

  “水利之废兴,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林则徐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长江、淮河、汉水、黄河直至新疆,造福当代,泽被后世,被誉为“近代大禹”。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林则徐的廉政表现在他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中。1831年,他擢升河东河道总督,管辖山东、河南两省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林则徐深知官吏贪污偷工减料,危害的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他用最严格的办法检查每堆“料垛”,连道光帝也承认“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而林则徐的勤政则体现在他的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在江苏水利工地上,林则徐经常坐小船,在河中察看水情,与修河民工同劳苦;他穿着便服徒步于泥泞中,修堤的民工竟忘掉他是一位高官。

  最为感人的是林则徐以“罪臣”身份,在流放路过开封时,参加抗洪抢险的事。

  那是1841年的秋天,开封祥符堤防溃决,滔滔黄河水一泻千里。文武官员束手无策,竟集议“迁省城于洛阳”。代理河督、军机大臣王鼎力奏,让治河有方的林则徐协助。林则徐日夜兼程赶到工地,跟抗洪士兵、民工一起抢险,以致劳累过度病倒在工地上,决口最终被堵住,保住了开封城。

  但林则徐并未因功“免罪”,道光帝发下谕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林则徐治河成功仍被远戍的消息传开,中原立即发起救援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声称:“有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

  林则徐的爱民、忧民形象,在谪戍新疆期间而愈益闪亮。他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以衰病之躯,历尽辛苦,开垦了大量农田,以至各族百姓竞相歌颂他:“林公活我”。

  《林则徐史绩展》E展厅两广总督衙门的场景,再现林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伟大胸怀。

  一身清政 两袖清风

  清正廉洁始终是林则徐为官自律的守则。

  1830年8月,林则徐从北京出发赴任湖北布政使。进入湖北境内后,林则徐立即发了一道“传牌”给沿途官员,宣布了对人对己的廉政要求:一是赴任途中一切费用自理;二是不准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溜须拍马;三是不搞远接高迎官场缛节;四是不准打着本官的旗号私索钱物,如有勒索者立即严办。这是林则徐上任前的廉政宣言。

  8年以后,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南下广州禁烟。此行经直隶、山东、安徽、江西、广东五省,行程数千里。行前他又发出“传牌”,对沿途接待事宜作了明确规定: 一、此行未带亲信秘书,只有勤杂人员十人。二、“所坐大轿一乘,自雇轿夫十二名;所带行李,自雇大车两辆,轿车一辆。其夫价轿价均已发给,足以敷其食用,不许各驿站索取分毫。”三、对伙食标准严格规定,指出禁用“燕窝烧烤”等高档食品。四、“对身边人员收受红包馈赠的必定查处。”“传牌”最后强调“言出法随”,要求“沿途各州县驿站官吏准此奉行”。

  这两道“传牌”可以说是林则徐的“廉政公示”,也是中国廉政建设史上的珍贵文献。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在辕门外发布《关防告示》。这位钦差大臣的官德与正气,在这个告示中彰显得淋漓尽致。欲正人,先正己,林则徐对自己的随行人员要求更加严格,防止自己的属下被拉下水,是林则徐特别高明之处。

  “无欲则刚”是林则徐取得虎门销烟伟大胜利的精神力量。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首先从暗中帮助外商走私鸦片的十三行洋商开刀。洋商头目伍绍荣等看到事态严重,主动陈述“愿以家资报效”,妄图以巨额行贿摆脱困境。林则徐怒斥:“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伍绍荣等见林则徐的态度这样坚决,只好匆匆向外商传达了林则徐的谕令。

林则徐纪念馆内的虎门销烟模拟场景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却因功获罪流放伊犁,按清朝规定:罪臣流放俸禄全无而路费还须自筹。为了解决西行万里的费用,林则徐只好变卖在福州为父母购置的房屋。福州一姓苏的富户自愿捐资万两,林则徐坚辞不受。后来,对方答应收下林家的房契,他才收下这笔钱作为路费。

  1847年初,林则徐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衙署写给三个儿子的《析产阄书》,说自己做了三十多年官,没时间经营家业。这封带有遗嘱性质的信还告诫下一代:“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他认为,对子孙来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林则徐去世前一年,在云贵总督任上,写了一封信给女婿,从中可看到他晚年家计的窘迫:他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婿是京官,本想在北京买房,一家能团聚。但在京购置住宅,要万两银子,加之京城生活费用、人情应酬比外省要多花销好几倍,负担不起,只能望而却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849年10月林则徐为国家奔波四十多年之后,由昆明卸任东归告老还乡。林则徐告老还乡,在福州只住了6个半月。1850年11月,新继位的咸丰帝下旨,命他为钦差大臣,立即赶往广西处理拜上帝会事件。林则徐抱病启程,途中病情恶化,于11月22日在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逝世。林则徐的灵柩从潮州运往福州,沿途人山人海,万众垂泪,为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英雄作最后的送别。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林则徐:巍巍青史 气贯长虹】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4062.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