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之按:
有些年,我招聘文案常会提一个问题:希望用一句话,来写出你的墓志铭。答案往往千奇百怪,大多数应聘者其实并不曾想过这个问题,他们还年轻,但不乏有趣。
之所以选择挽联,是因为在寥寥数语中要概括出逝者生平和与自己的关系不易,挽联更是逝者的传记浓缩,有很深的历史味道在,我认为原汁原味的历史在此。
这一组关于挽联和挽联里鲜活逝者的文字,大多写于2005年我的天涯博客,角度还算有一愚之得,便调整重来,让它们再见见光。在武侠评论之外,这算是新开辟的一个阵地了。
挽联里的曾国藩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挽曾国藩
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 ——俞樾挽曾国藩在近代史上,一直存在两个曾国藩,那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述:一种说他是残害人民的刽子手,1943年范文澜写成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可为明证;一种则是博学长者、硕学通儒、杰出政治家……儒家所谓“圣之时者”也,说的不正是曾国藩?前些年,唐浩明让老曾着实火了一把,一时间大街小巷争读《曾国藩》,仿佛不读就没法活。他是中兴名臣?还是洋务班头?他是文章大家?还是屠夫刽子手?抑或是修齐平治的儒家完人?若把政治因素考虑进去,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臧否人物就是掌控话语权的标志,幸好咱既不著书也非立传,信笔游纲,岂不快哉?或有人说,论乱世他不如李鸿章,论勋名他不及袁世凯……咱说他开中国一代风气之先,与那位所谓的“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文忠公比,他对后世的影响可大得太多了。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完美代表,老曾的学问见识比老林高自不待言,文治武功比老林强也不用多说。看官或许要问,写老曾为啥抓着老林不放?老张自有分较,请君接着看。在虎门屹立着一尊威武的林则徐塑像,这位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晚清重臣,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常见的“技术官僚”(technocrat)。他也是影响后世的人物——晚清清流派的祖师,所谓清流也者,不过是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妄人。
老林比一般的清流人士有见识,但他更为自己的名誉着想。难怪蒋廷黻说,林则徐被问罪,民间士林皆有林则徐没败给洋人之论,整个中华民族也因此丧失了二十年宝贵的光阴。口说无凭,老张给大家引一则资料——林则徐道光二十九年的私函: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陆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特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陆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面睹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则徐这种知己知彼的论断,从未见诸于他的奏章,而只是写给朋友的私函。他当然爱国,但与爱惜羽毛比起来,他更爱自己一些。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说,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在中国倒不至于如此决绝,所谓天朝迷梦,不过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鸵鸟政策而已。
在这一点上,曾文正做的明显比林文忠好。当然这需要机遇,鸦片战争后的十余年,机遇真的出现了。晚清的军队,历来是攘外不足,安内有余,但是在林则徐之后,安内竟然也出了问题。那个自称是上帝之子的臆想狂洪秀全风生水起,一时席卷了南中国。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起事,老曾也不过和林文忠一样,延着传统社会“技术官僚”的老路走下去。时势造英雄,老曾就是赶上了,他也因此走上了自己的盖代勋名之路。时代让他没有选择的权利,他再也不可能成为“技术官僚”,却摇身一变,成了晚清的风云人物曾文正。先来看看他的太平天国之役:
1853年初,为对抗太平天国,在籍侍郎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后来又扩编为湘军。 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 1855年在湖口、九江被打败,退守南昌。 1856年因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变,再陷武昌。 1858年占九江,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攻三河,被太平军歼灭。 …… 同治三年(1864)7月攻陷天京。他手创的湘军艰辛百战,终于枚平了长毛军。请注意,这湘军实在是开了私人(私党)军队的先河,其后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从小站开始的北洋军以及国共两党的私党军,追本溯源皆出于此。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社会里,谁控制了枪谁就拥有了话语权。
顺带说句题外话,进入民国后,各方对军队的控制体制更趋完备,特别是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让党指挥枪的局面开始了,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中国自古就少有国家军队,明了这一点,大多的历史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再来看看他发起的洋务运动:
1865年(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并附设译书馆。 1872年(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留学。有道是“独木难撑危局”,曾国藩比他的弟子李鸿章幸运多了,安内只需对付一个洪秀全一队捻子兵,攘外只碰上了“天津教案”;朋党则上有奕訢、文祥,下有胡林翼、左宗棠及李鸿章等曾门弟子。于是乎,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支离破碎的大清朝,竟然愣生生搞出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同治中兴”来,也真是不易!
湘军同志左宗棠,被胡林翼誉为“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他不曾如曾氏般受朝廷猜忌,却从未有曾氏的运气,虽然他收复新疆,被老佛爷传下“三十年不准参奏左宗棠”的圣谕。他出身于曾氏幕府,却一生都在和曾氏较劲,甚至到了断袍割席、不相往来的境地。
不过,当曾氏病逝,左宗棠甚为悲痛,他不仅写下了“自愧不如元辅,相期无复平生”的挽联,还说出了“吾与侯有争者国势兵略,非争权竟势比。同时纤儒,妄生揣疑之词,何值一哂耶!”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依然能读出左氏的恃才傲物。
晚清朴学大师俞曲园是曾国藩的弟子,当年考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一鸣惊人:“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深得曾国藩赞赏,擢为复试第一。这也是俞樾春在堂的由来。他给老师的挽联,说曾国藩的中兴之功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文章政治似连中三元的宋朝宰相宋庠(红杏尚书宋祁他哥),可谓恰当。其实,洋务运动也者,依然没有脱离开中国传统的“富国强兵”的范畴,中国少有彻底改革之说,老话说得好:“推小车儿,走沙窝儿;走一步,看一步”!百多年后,邓总设计师的“摸着石头过河”者,可说是完全脱胎于此。自强也好,求富也罢,老曾都没有成功。
他没有时间来成功了,1872年,曾国藩病逝。回顾他的一生,早岁读书,青年入仕,壮年练湘军,用他的大弟子李鸿章的挽联说,“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他克己复礼,匡正时弊,被誉为儒家的完美人物。其实,这位“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的曾文正公,也不过是一位裱糊匠!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挽联里的曾国藩】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4086.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