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BYY018),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于善志、阮咏梅、何清强、丛迎旭。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成果超越时下常见的英汉对比研究,旨在深度考究英汉语表征的根性差异,揭示英汉语言诸种表象性差异背后所隐匿的本质特性。该成果的研究内容对进一步审视英汉语言的鲜明个性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促进语言学研究、英汉对比研究、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互译等领域的发展均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对从语言个性反观语言共性从而促进语言类型学研究的进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该成果所采用的多元视角和讲究证据汇流的研究理念,也为语言对比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征,而民族精神则是语言的内在实质;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出了人们的任何想象。Humboldt的这一著名论断,其意旨在于强调一种语言的内在语码藏蕴着一种内在的世界观,特定的语言表征形式映现特定的民族精神。他所提出的“内蕴语言形式”(inner linguistic form)观,就是指语言的内在语码(internal code)是民族思维在语言结构中的内化,其论旨就是指语言与民族思维两者之间具有通约关系。该成果以此为挈领,从语言与思维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考察英汉语之间的差异,而且是从英汉民族的不同思维角度审视英汉语的本质性区别。并在梳理、反思英汉语对比研究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该成果提出一个基本假设: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汉语则具有空间性特质。
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具有线性结构,具体表现为勾连性和延续性。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具有立体结构,具体表现为块状性和离散性。
针对上述假设,该成果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和论证,无论是基于英汉语言事实所取得的认识,还是基于教学实践开展的探究所取得的证据,均有效地验证了上述假设的合理性。现将这些认识和证据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英汉民族的世界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存在时空性差异。英汉两民族的世界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时空两方面各有其特质性偏爱,即英民族偏重于时间,而汉民族则偏重于空间,由此形成了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英汉语之间在学界得到认同的形合与意合、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等差异,其实仅仅是诸种外在表现,其深层缘由在于英语结构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即英语的时间性与汉语的空间性是导致这些外在差异的根本缘由。以英语“be”和汉语的“是/有/在”为例,印欧语(包括英语)对“be”的关注,是印欧民族对“being”的“自我呈现”这一时间性的哲学思想长期追问的具体体现。而在汉语中,“有”作为整体空间之内的具体万物,长期以来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属于本体论的核心范畴,占据着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高、最普遍的哲学追问,是对世界事物空间性的关怀。
第二,英汉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优选关系折射出彼此的时空差异。文字必须与语言的特性相匹配,什么样的语言往往就会优选什么样的文字,两者彼此具有一种优选关系,因此,从文字的特点可以反推语言的特点。英语是以表音素的字母文字为书写系统,是以行为动作为中心的语言优选结果;汉语则采用以形表义的象形文字为书写系统,是以名物为中心的语言优选结果。以行为动作为中心意味着对时间性的偏重,以名物为中心意味着对空间性的偏爱。同时,文字对于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具有固化作用,英语的字母文字和汉语的象形文字对于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固化,进一步加强了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第三,英汉语的词源差异源于其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根本性差异。动词或动词性词根是英语等印欧语词汇的基础,英语词汇扩展的基本路向是名源于动,因为大多的名词均派生于动词或动词性词根。而汉语的动词是由名物发展而来,即动源于名,因为汉字六书中“象形”造字法是最为基础的汉语造字法,其词汇扩展的基本路向是“动源于名”。动词具有时间性,名词具有空间性,英汉分别以动词和名词作为语言的基础,证明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此外,英语中的“时”和“体”与汉语中的“时”和“体”存在本质性的区别,英语重时间,重动词,动词是“时”“体”信息的载体,其语言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句子结构,而汉语则重空间,重名词,名词是具象思维的外在表达形式,其丰富的名词句和独语句就是佐证。
第四,英汉语词组构造的差异性实质上是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差异。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形动结构”并非是词汇层面向句法层面的简单转化,即原处于词汇层面的动词词性已转化为句法层面的名词词性,形成“形名结构”,而是在汉民族的深层心理,即便是行为动作,也被当作实体来看待,即把行为动作空间化。汉语的空间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动词,这进一步说明汉语常将行为动作看作具有空间三维特征的实体。此外,英语的词组构造基本遵循句法词性与功能的对应关系,与其句法构造一致。汉语则不同,从其离合词的离散性特点可知,汉语的词构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特质;汉语的词组构造原理也是一样,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并不明显,也不具有强制性,这是汉语空间性的又一例证。
第五,英语对“时”“体”的强制性和汉语对个体量词的强制性源于英汉语的时空性差异。英语只要是句子,就必须要有动词,而只要动词入句,就必须要有“时”“体”标记。而在汉语里,若要对名词所表征的事物进行计量,那就必须使用量词,而量词则既表量又表事物的形体特征。英语句法对“时”“体”的强制性要求是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的一个典型例证,而汉语句法对个体量词的强制性要求是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的一个有力佐证。需要指出的是,英语句法对“时”“体”的强制性要求,其落脚点是句子中的动词,而汉语句法对个体量词的强制性要求,其落脚点是名词。
第六,英汉进行体标记语法化的差异根源在于彼此的时空性差异。相似的空间来源是英汉进行体标记的一个共性,其语法化路径虽印证了“从空间到时间”和“时空相依”的发展特点,但英汉进行体标记最终演变为不同的句法结构,这是由各自所属的语言类型以及语言背后的民族思维特性所决定。无论是从进行体标记的源头,抑或从现代英语和汉语的共时特征和语法化路径来看,英语进行体标记的空间性特点都弱于汉语。英语进行体凸显的则是时间性,汉语进行体的时间性意义是用空间来体现或者说是跟空间有很大的关系。英语的时间性思维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思维特质是导致英汉进行体标记语法化差异的深层决定因素。
第七,英汉语在句构层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时空性差异。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西方音乐的时间性特质一脉相承,表现出对时间特有的关注,在行为、运动或变化中体会时间的流动,其句构表征与西方音乐均具勾连性、延续性和不可逆性;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与中国绘画的空间性特质一脉相通,表现出对空间物象特别的重视,将块状和离散的物体作直观布局,其句构表征与中国绘画均具块状性、离散性和可逆性。汉语流水句是对汉语空间性特质的典型体现。这类句子在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十分常见,是一种由多个句段组成的一种复杂复句,其特点是:句段与句段之间结构松散,不借助显性的关联词语,多个主语或隐或现并常出现跨句段指认,短语和小句共现频繁。汉语流水句在逻辑关系上具有模糊性,主语指认上具有复杂性,结构形式具有空间性,这三种特质共同构成其整体上的空间性特质。主语指认应是流水句分类的主要依据,并据此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单主语流水句、多主语流水句和复杂主语流水句。这三类流水句均具有一定的空间性特质,且其空间性依次呈现由弱到强的连续体特点。
第八,英汉语篇层面也彰显出时空性差异。英语时制是一个表示时间关系的强制性句法特征;在篇章层面,它不仅编码了每个小句内部的三种时间关系: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在不同语篇类型中起着不同的语篇功能。叙述文中的时制传递连贯性功能,描写文中的时制具有照应性功能,报道类语篇中的时制则具有指称性功能等。时制所表现出的这种多样化时间关系和语篇功能是英语时制思维和时间性特质的反映。此外,从汉语话题链及其英译对比可知,汉语篇章结构具有块状性和离散性,而英语篇章结构则具有勾连性和延续性。这一差异的实质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区别,即汉语篇章结构具有空间性特质,而英语篇章结构具有时间性特质。
第九,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句子构造和语篇构造特点彰显出英汉语的时空特质差异。汉语母语者在英语写作中所产出的“流水句”是汉语“流水句”在英语二语习得中因“语言距离”而造成的一种正向的、无意识的负迁移现象,其根源在于英汉两民族在思维层面的不同时空偏好。汉语的空间性特质表明,其语篇中对“句子”概念的界定相对比较模糊,主从句关系和句构手段均具有隐含性,句号和逗号界限相对模糊,英语则恰恰相反。汉英两民族在世界观和思维层面存在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不同偏爱,而这种不同偏爱是造成汉语母语者英语作文中“流水句”现象的深层因由。此外,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主位推进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以跳跃型和平行型为主,后者以延续型为主。该成果通过量化对比和案例分析发现,上述差异缘于英汉两民族在思维层面的不同时空偏好,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语篇连贯迁移特征昭示了汉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结构迁移。
三 成果的价值
研究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学术价值,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第一,理论具有创新性。突破目前学界的定论,首次提出“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汉语则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一值得深度探讨的学术观点。
第二,研究具有深刻性。透过目前学界研究成果所反映出的表象,洞悉隐伏于英汉诸种个性差异背后的深层缘由。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在于时空性差异】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371.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