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2024-11-14 22:08  浏览:84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导读 

导读人简介:武秀枝,东南大学图书馆馆员,信仰阅读,用心输出,愿我们能在阅读中体验不同的人生,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辽阔的自己。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一门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问。但回想一下,我们身边充斥的各种人生观都与哲学有关。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鸡汤文写到“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存在主义的代言人。当我们经历挫折,处于低谷时,可能会开始反思: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终极真理是否存在……或许就在那一刻,我们开始怀疑世界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开始踏上自我探索之路。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迈入了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不怀疑,毋宁死”的境界。

翻开《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本书,不难发现,早在几千年前,关于人生意义和宇宙本质的探讨,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过,他们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为了各自的观点争论。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某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的武器代码是什么。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你方唱罢我登场,莫衷一是。全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哲学家们的轶事和观点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氛围中,了解哲学家们的生活轨迹,领悟他们的哲学观点。本书作者林欣浩是国内一位出色的文史哲类知识普及作家,他擅长逻辑思辨,相信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识都要遵守简单的逻辑,可以用最浅白的话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这些天才们的精神世界,开启一场轻松幽默的哲学之旅吧。

- Part 01 -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船过河。行船之际,哲学家问渔夫:“你懂数学吗?”渔夫答:“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物理吗?”渔夫答:“不懂。”哲学家再问:“你懂化学吗?”渔夫答:“不懂。”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水面上刮起狂风,把小船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不会!”渔夫遗憾地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

就像故事中所透射的一样,哲学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不太务实的学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若是主动谈论,都会极大概率引来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以为这是个故作高深的“怪人”。然而,历史上,有很多聪明人却在思考着这些“怪”问题,而且比我们谈论的要深刻得多。

“哲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根据其词根可理解为“爱智慧”,代表着对知识和智慧的热爱和追求。我国古代并无“哲学”一词,我们现在所见的“哲学”,是一个舶来品。十九世纪,一位叫西周的日本学者将其转译为“哲学”。后经晚清学者黄遵宪、康有为等将哲学一词介绍到中国。

作为一门探讨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哲学致力于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考,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本质、道德与伦理规范等诸多领域。哲学并不局限于特定的领域,而是以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为基础,试图全面思考和理解世界及人类的角色与责任。哲学包含众多分支,例如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思辨活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表达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它是一种对现实的思考、对世界的观察以及对自身的反省。哲学追求智慧和真理,通过质疑、探索和推理来深入思考人类的经验和观念。它鼓励人们开放心灵,超越表面现象,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洞察。哲学的核心是关于人类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和存在的思考,通过这种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和意义。

回到这本书所提到的哲学,其实作者林欣浩帮我们做了一些筛选,他在介绍这些观点的时候,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这个哲学观点能不能帮助我们减少痛苦,能不能让我们内心平静,能不能让我们不再空虚、不再恐惧、不再陷入物欲的烦恼之中。这也是笔者想把本书推荐给大家的原因。本书将哲学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架设了一个深入探讨存在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视角。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哲学知识,还可以借助其中的智慧和启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到快乐、幸福和自由的路径。

- Part 02 -

翻开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哲学家的奇闻轶事,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化身,而是有个性、有思想的真实的人。他们具有高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批判思维,致力于揭示世界和人类的本质,向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果实。

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他不臣服于宗教,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谦逊和对真理的追问,最终还是给他带来了灾难,他被雅典的人民陪审团审判了两次,最终以360票比140票被处以死刑。在他去世后,他的思想和智慧却在人们心中持续存在并继续发光发热。苏格拉底之死导致柏拉图对雅典人民失望至极,同时为躲避牵连和迫害而逃离雅典。多年以后他又回到雅典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而在这里有一个学生,就是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与柏拉图存在一定对立,所以才有了亚里士多德那句:“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哲学和宗教走上了相爱相杀的历程。一方面,二者存在共同点,都涉及对人生意义、存在意义、宇宙本质、道德伦理等深刻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宗教讲究的是无条件信仰,而哲学讲究的是怀疑一切。于是,有的哲学家通过宗教传递哲学思想,而有的教徒则利用哲学传递教义,二者相互利用,相互斗争,但谁也无法真正取代谁。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一名言,也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重要标志。他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倾向于按照欧式几何的模式来建立哲学体系,即从先验公理出发,运用数学中推理演绎的方法来推演出整个哲学体系。他提出的二元论对于我们脱离痛苦很有帮助,既然人的心灵与身体无关,那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外界所左右,就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

洛克观点与笛卡尔相反,他坚持经验主义,认为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思想都是后天学习而来的。人的一些本能是天生的,但这只是一种生理、心理上的习惯,并非是比客观世界更高的理性。在洛克看来,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号称的那些公设,全是无根之木。

在理性主义哲学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重量级第三者突然插足,这个人就是对经典物理学做出伟大贡献的大神——牛顿。虽然牛顿并没有提出重要的哲学思想,但牛顿力学的成功直接影响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催生了机械主义。霍布斯和牛顿都是机械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机械地按规律在运行,并且用物理规律来解释包括人的意志在内的一切事物。机械论的初衷是美好的:它要建立一个用数学统治的美丽新世界。而且也是最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的,毕竟人活着就要跟物质打交道,这是最基本的事情。但缺点也很明显,物理规律依赖于经验,而无法覆盖到解释没有意识产生的领域,因而也就没有办法解释意识。

机械论的发展导致了决定论,决定论认为如果万事万物都按照物理规律运行,且事件之间严格遵守因果关系,那么如果追本溯源,整个世界早在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数学家拉普拉斯说:“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智者,它掌握了宇宙中全部信息,那么他就可以推算出未来世界的全部面貌。”后人把拉普拉斯所说的智者称为“拉普拉斯妖”。能够预测未来,听上去很美好,实际却很可怕。如果一切都是决定好的,试问——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为什么还要劳动?如果人类只是被操控的木偶,活着听从因果的摆布,死后化为虚无,那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很快,挑战机械论和决定论,乃至整个科学体系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休谟。休谟也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他认为所谓的“因果律”只是一种错觉。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一只鸡每次看到农场主过来后,它都会被喂食,在鸡看来农场主出现和它被喂食存在因果关系,可实际上根本不始终是这样,因为有一天农场主带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一把猎枪。他秉持着怀疑的态度,把之前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全都怀疑了个遍,发出了一句灵魂拷问:“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还会不会照常升起。”

休谟的理论可以说把一切都毁了,特别是科学。既然没有所谓的规律,那么科学实验也就无从着手,此前所建立的一切也将分崩离析。正当此时,康德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康德戴着一副墨镜说:“我感受到的世界是灰色的,这个灰色的世界是‘表象’,这副墨镜就是‘先天认识形式’,而真实的世界就是‘物自体’。我只能看到戴上墨镜之后世界的颜色,至于世界本来的颜色我根本不知道。”康德说因果律存在于我墨镜之中,而我的意识属于“物自体”,因此我既不用担心决定论让我们丧失自由意志,也不用担心因果律能否被我们的经验所认识。康德之前的哲学危机是休谟对因果律,乃至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康德的解决方法就是他把世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完全不可知(物自体),一部分则可以通过理性把握(表象)。不可知的部分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以把握的世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了威力。

正当人们为康德的想法感到欣慰的时候,一个猖狂的小伙出现了,嘴里喊着:“康德错了,物自体根本不存在。”这个猖狂的小伙就是黑格尔。我们回顾整个哲学史,会发现黑格尔之前时代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哲学观点,每个人都自以为掌握了终极真理,结果被下一个哲学家推翻。黑格尔受不了这种状况了,他认为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大家都没有找到答案的原因。黑格尔最伟大的哲学思想就是辩证法,后来被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就变成了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本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叔本华作为康德的继任者,进一步认为,物自体是可以了解的,而且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这个物自体叫做“生命意志”。生命意志就是求生的欲望。人是由生命意志驱动的,各种欲望就是生命意志的体现,人不过是受生命意志摆弄的玩偶。这些思想也奠定了他的悲观主义基调。叔本华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就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人就在无聊和痛苦之间不停摇摆。”

尼采是叔本华的追随者,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不同的是,尼采强调“权力意志”。“权力”是指个体变得更强大,更富有创造力。尼采和叔本华一样,都认为这个世界是悲观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们解决的方法不一样。尼采认为,叔本华主张的禁欲、欣赏艺术,都是胆小者的逃避行为,一个强者应该迎难而上。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艰难的战斗,要么英勇面对,要么胆怯逃避。”而痛苦,是变成强者的必经之路。尼采推崇一种精英主义,这也是为什么尼采的一些思想后来被法西斯所利用。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推崇者。他们想开发一套形式化语言供哲学家们使用,能把所有真理都诉诸此语言表达,并且严谨地遵守逻辑规则,那么哲学就可以像科学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了。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结果证明,仅对描述性语句符合逻辑规则地描述,并不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

以上为大家列举了书中的主要哲学家以及哲学思想,更多精彩内容,大家可以细读本书,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

限于篇幅较长,本文仅摘录了部分内容,其他章节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请扫描二维码查看。

E

N

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丨文化与特藏部 卢欣宇

点分享

点点赞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431.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