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总是有哲理的,诗来自人们的生活,而生活中是有哲理的,因此写得好的诗其哲理性也最显、最美,最有鼓舞、感化力量。诗是仁者、智者、勇者的结晶。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些好诗不会不受到鼓舞和感染的。读“霜叶红于二月花”、“黄河之水天上来”、“病树前头万木春"也会受到鼓舞。读“床前明月光”者会因之思乡,读“明月松间照”者若怡然而入林泉,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者亦能正反面地来看问题。这些诗是不朽的,其情境、意境中存有哲理,除了情境美、意境美,且有蕴于其境的哲学美,是一种诗意的信息,是有益于人们养生的。诗作者的智慧、精神、生命就存贮于这简朴的字句里,没有消失。诗人瞬间所得,他本人充分受益,存传于世,世人读之,亦受其益。诗,不是徒然而作的,不是吟风弄月、卖弄文字的,它是诗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彻悟。尽管古往今来会作诗者不计其数,作得好的很多已散失,没有传下来。但可以断定,在其遣字成诗时,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总有他的生活哲理在内。我们读了便也感受了他的体会,受到鼓舞,得到快乐、满足、宣泄,有益于身心健康。练内功要意守丹田、自然界的白云、明月、青松,那么当我们沉醉于诗的意境中时,不也如同静养功的意守一样么?书法家、画家、诗人之所以长寿者,不就是有这个根由在?
能作中国古体诗的人都是诗人。诗人是仁爱之人,是富于感情、讲道义的人,也是懂得和会用有韵律之美和形象的中国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思的智者,是敢于用自己的观点、见解、精神境界来宣泄自我和抨击丑恶的勇者,也是一个一心想用自己切身的感受去感化别人和感染别人思绪情怀的痴人。我就是这么认为、这么做的。在人世间,我什么事都是弱者、懦者,惟独对于诗,我是强者、勇者,我的快乐与满足是与看到我的诗的人共享的,做起诗词来,我可是一个仁者、智者、勇者。
哲学美有益养生,古典诗中有养生之道,倘加注意,比比皆是,以豪放飘逸的李白为例,从他一首语似平淡的五言绝句来谈。《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在大自然的静谧的怀抱里使自己心灵得到慰藉,把敬亭山人格化了,山是静的,独对青山,心情自是宁静,鸟飞云走,更显幽静,揆度诗人之意可能是:我在看山,山千古长青,给人一种远邈悠久之情思;而山亦在看我,以它千古幽邈之思在感化我。我以山为友,山亦以我为友,我看山终日而无厌倦之意。从“只有敬亭山”的“只有”两字来讲,好像是与我“相看两不厌”者,“只有”此“敬亭山”,除此之外,则未必能“相看两不厌”。飞尽的众鸟,独去的孤云,它们可能是弃我而去了,可能是与我相看而有“厌”意了。是的,这儿的众鸟,为什么要飞尽呢?孤云为何要独自飘去呢?即使不是厌我而去,我也引以为憾,那么,眼前青苍一片、千古如斯的静静的敬亭山啊,只有你在此与我相对,与我相看,与我为伴,你不厌我,我不厌你,终日相对,默无一言而情真意永,融洽无间。经过这一番咀嚼体味,不就是在大自然怀抱中得到抚慰净化,从片瞬间领悟,获得永恒的享受么?虽然,李白本人没有这么说,更没说这是他的养生之道。实则不仅李白本人是得此养生之道的,后世之人读此,也无不从中领会养生之益。各人审美情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但是总会或深或浅地领会到其领悟所获的,可能比我上面领悟还要多得多。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中,即尘世间的纷烦,是无穷尽的,人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而大自然则是永恒的。白云、众鸟是短暂的,青山、青天则是永恒的。面对永恒的有巨大宁静心灵力量的高山,中国的诗人们能不神游其间,尽情歌颂,尽量享受么?“青山澹吾虑”,韦应物这么说;“江山如有待”,杜甫这么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这么说;“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这么说;“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这么说;“山水含清晖”,谢灵运这么说。谢灵运还这么说了:“想象昆山资,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这就更明白地说出他以山水怡情悦性,改变气质,达到“养生”、“摄生”的目的。其他古今、中外任何一个诗人,都是能从山水、大自然中获取养生的知识和好处的,其能写入诗词中有一定美感的何止千万。诗人本身受诗的意境情境中哲学思想启迪的何止千万。读其诗的人亦多在受其养生之益而不自知的亦何止千万。创作山水画、欣赏山水画之乐,亦然。孔夫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慧,良然!良然!
我写诗,欣赏自己的诗,作画,欣赏自己的画,其乐无穷,且能化暴戾为祥和,摆脱困境战胜邪恶,即在于此。朋友们喜爱我的诗画,大概也是有此乐在内,当然,爱诗、爱山水、借山水养心灵,要与山水之本性相通。山静,你要能静;水动,你要能动。大自然是无私的,我们的心胸也要宽阔。大自然是坚强宏博的,我们也要坚强宏博。这才能养生、全生、健生、永生。我有题画小诗:
看山得朗润,看水得灵活。
君心能如此,吾画不妄作!
看山得巍峨,看水得寥廓。
君行能如此,吾墨不妄泼!
我以为山水诗人、山水画家都是会养生的智者、仁者,对万物有情,且能怡己怡人。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人因爱诗、作诗以致一辈子能不忧而乐,不惑而明,不惧而舒;多好啊。作诗有如此之乐,所以中国古往今来无数人不限文人都喜欢读诗、作诗。
诗的世界是广阔无垠的,进入诗的世界如飘飘而登仙。这不是逃避现实,这是产生于现实而秉有改造现实的积极意义的。屈原、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郑板桥等大诗家,被公认为中国千古不朽的诗人,其诗作是不朽的。其他不很著名和尚未被发现的诗人及其作品也是不朽的。只要我们能有机会读到他们的诗,都能领受到他们诗里的意境美、情境美与哲理美,能享受到他们的诗给予我们的慰抚、鼓励、震撼;要么封闭,要么宣泄,要么退让,要么奋进,要么享受生之乐趣,要么去投入牺牲,取得慷慨就义,从容成仁的价值。这之中就有养生之道。
养生就是保全自己,使自己的身心达到健康快乐,这是世人所共同追求的“长乐永康”。人人都在为自己、为后代寻求、创造这个条件。要利用诗的意境美、情境美和哲理美来养生。我要充分应用诗的意境、情境、哲理之美来保养我自己,并且绝大部分要从我的诗词中来汲取这种养生的力量。我相信,爱我诗的朋友们肯定赞成,因为朋友们都是仁者、智者,一直是关心我、怜悯、喜欢我甚至崇拜我的。由于我有使他们感动、喜欢的诗。我的诗确实救了我,充实了我,强化了我,美化了我,我因诗,确实获得巨大的安慰和有效的针砭,获得无穷的乐趣和生活的动力,诗是我的生命。十二岁时题所画老虎的五绝:
猛虎立高冈,飞泉落九霄。
怒吼百兽惊,咆哮千山摇。
这首抗日战争时期之作,在我66岁时南京农大诗画展览会上被一些观众认为是一个少年爱国者的好诗,猛虎咆哮象征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我属虎、画虎,又题了虎。诗中的画境很显然,雄猛、高峻。“怒吼”、“咆哮”句,虎气勃勃,不仅是少年豪气,且在今日看来具有阳刚之美,读之使人胆壮气昂,有一股“振衣千仞冈”、“勒马千岩上”的英雄气概。这能使懦夫立、弱者强的诗句,要是那时发表出去,咏之味之定能振奋士气,鼓舞爱国热情。我是一个中华子孙,把自己比作猛虎,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的气概。假如我早一些认识自己这首诗的价值,在我中年遇到灾害时,就不会那么孱弱、悲观。所以今天我要把这首诗献给我的儿子、孙子和一些好友及其子女,用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中遇到困阻时发扬这种振奋精神。我虽已垂垂老矣,生活中、学术探究中仍有很多困阻,难道就不应该用少时的豪壮雄猛之气来鼓励自己,返老还童么?我的孙子单酉去年春游扬州回来,就信口作了一首诗,说:爷爷十二岁题“虎”,我十一岁题“湖”:
走进公园门,侧耳闻鸟鸣。
远看一叶舟,正在湖面行。
后来又说“远看几叶舟。”我十二岁题虎的诗已给他作诗的勇气和兴趣了。一天早上,他捧了饭碗来我榻前说他作了一首诗,登黄鹤楼:
黄鹤楼上游,长江入海流。
任它几千里,君心无忧愁。
“任它几千里,君心无忧愁!”太好了,这富有鼓舞,颇有哲理意味的诗,他怎么想到的?“君心”这个词,他们小学课本上古诗,好像没有,我也没有与他讲过“君心似我心”等一类的诗句,啊!我的会做诗的孙子,你这两句多好啊!人生道路也可说是几千里,我正要如你所说,要“君心无忧愁”。我把这首小诗念给他爸爸听,他爸爸正在为工作事忧烦不已,听了之后,似有所思,说:“他是为我作的?”真是,像是为他作的。
养生之道,固然要淡泊无为,以息机心,可是也要像佛教“金刚怒目”,镇恶辟邪才行。菩萨低眉是慈悲;金侧怒目则是战斗。人在尘世里遭受敌害太多,当然更要战斗。战斗才能保生、全生。慈悲为怀,悲天悯人,是菩萨低眉。屈原哀吟于楚野,杜甫咏叹于蜀地,历朝历代,世界各国的仁人志士、贤者哲人不也都是爱悯他的民族,爱悯人类,爱悯大自然的芸芸万物,而呕心沥血地著书立说,播宣言,倡主义,赋诗作词乃至贡献出自己生命来表达这种爱悯么?
老子是伟大的。他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他主张淡泊简远,他不是消极地滑头地退让,而是积极地、公允无私地进取。清静自然,天人合一,物我同嬉,最合我心。老子的精神哲学也与其他的思想学派相通,道家啜其余羹,想当神仙,为解除人生烦恼,也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在诗中是大大地宣扬了这种飘逸不拘的情思,东坡也是。历代清高脱俗之士皆如此。我以为诗人就应具有这样豁达、淡远的胸怀,其诗才可贵,其人才可贵。既承认“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又主张“天生我材必有用”、“为君谈笑静胡沙”,在有生之年多做有益于世之事。
勇猛精神与淡泊无为是两种人生态度,也是诗歌创作的不同境界、风调。静与动,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是对立的、不同的两者,但也是可以突然转化的一对矛盾吧!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鸣不平的,所谓“穷而后工”,恩格斯所谓“愤怒造成诗人”。诗人如果没有苦恼,没有追求,就没有写诗的必要。诗人是多感的,是悲哀的,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们总是要为群体的多难而悲,为大自然的春花秋月而感,似乎是太好多事,但是诗人们确实不是为一己而悲,为一己而喜,范仲淹的忧乐观正是这样。只要是读几首有正义感的诗人的作品,就一定会受到感化而与诗人同感。现今国内外华人,不管是达官贵人、大亨小卒、老人小孩、女士小姐、穷士贫民,凡爱诗者,没有一个不被好诗感化,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感受那些对谁都散发着哲理意味的有情、有境的好诗,以为那是诗人对自己的私爱。
在“文革”中牺牲的女烈士张志新生前就酷爱东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那首七律。更不用讲雨花台牺牲的那些烈士们走向刑场作的绝命诗了。那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能突破生死,突破人我界限的伟大力量。当然不用讲历朝历代士人用诗来勉励自己学业、操行、调整人我关系,享受自然赐予的事例了。能有几个华人不爱自己民族的诗呢?为什么今天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我们的教科书上都选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小诗呢?诗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中国文化如果没有诗、书法,那简直不像中国了。
我们写诗,不仅是在文学上标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智慧,而在陶冶民族性情,护养民族生机,诗与物质供养一样重要。格言、对联、谚语、成语的规劝鼓励作用也同于诗,民族戏剧、故事也是有诗意和生活哲理、历史教训的文化形式,其养生作用也与诗词相同。在生活中谁都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办事、处人、待己无不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诗词更有其雅韵腴味,宜于一个人默处时细细吟玩。
抗日战争时期,我随父母避日寇住到江浦县桥林镇乡下,在一户李姓的草房里学画山水画,每画毕便题诗其上,画谱用的是珂罗版印的《戴文节山水竹石谱》,又喜作诗,曾于春天一个夜里,作了十首题画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幽人居白层,一榻对青山。
尽日焚香坐,烟云自往还。
这不像一个十四、五岁少年人的诗,竟是一位高僧的口吻。真奇怪,至今我还不明白为什么那时有这么一个意境。这冲淡简远类乎王维(独坐幽篁里)、太白(独坐敬亭山)的神态。我忘了这首诗那时给我的抚慰,可我现在已68岁了,却真的向往这种境界。如果生活在繁缛喧闹的环境里,一读此诗,会有淡泊为怀、荣辱俱忘的乐趣,从而开拓自己的胸襟,进入无为自在的气功状态,休养身心,以利再积极投入现实生活。我以前总怨恨自己少年时的迂腐愚懦才写这些诗,现在我倒庆幸我那时能写出这具有这样高古意境和仙禅意味的小诗。在我今后的岁月里,我来好好享受这首诗的哲学美,以养生、全生。
中国农民的伟大精神是哺养我身体和心灵的根本要素。我自小和母亲、弟弟在农民的给养、哺抚影响中生活。李氏草堂的三代农夫、我家佃户的全家,我们从他们那里认识到一个真理。即:
烟簑雨笠不离身,早起迟眠历苦辛。
谁使农夫饥饿甚?一犁养活半城人。
从此,不仅我与弟弟们对农民怀着崇敬,对地主家庭有羞愧、负罪感,使我们在学习、就业、做人方在能客观地看待诸多问题,而且使我在文学创作上立了一个标准,站在农民方面,因而后来大半生中因自己出身、历史受到整治,不被谅解,然而总没有抱怨与犹豫,是坦然接受考验的,到文革后期下放刘桥时,我便如同一个远别家乡的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家。
中年的坎坷不幸,自然浪费了我的大部生命,摧残了我的工作能力和艺术才能,但终因我能“精神内守”、“恬淡虚无”,能持“若能春向嫏嬛(lang huan,神话中天帝藏书处。)住,一任飞花过别檐”的达观态度,没有迷失本性,不但保存了生命,从几乎精神失常的危险中走出来,而且能与时代共脉搏,与农民交上了朋友。我被朋友们、展览会的记者、采访者们和我所在的南京农大的师生员工们称为是“知农、爱农”的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哩!我当然是深深愧悚的,我没有能力为农民们尽什么力,只是心里挂念他们,事事处处与他们比,便感到惭愧而就心甘情愿地俭朴淡泊、安贫乐道而已。我不仅在情感、立场上向农民靠拢,而且在养生全生之道上也是深受老农们的启示与感染,《一勺吟》中有很多咏写刘桥的诗,其中也含蕴着我向农民所学到的养生之道。我从农民的美德中,学到了他们与人为善、宽厚为人的好品质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的态度。我有不少诗赠给他们,我的所爱所颂,十分明显,我没有矫装、伪饰,而是拥有很多乐趣,竟也感染了不少人,真是出我意外。农民对我的爱是诚挚的,我的老师、朋友给我的爱是诚挚的,我不可能对他们不诚挚,我不会虚伪。农村,大自然,名山胜水,无名的家乡山水,白云、明月、一树一石、一花一草、一砚一瓯,他们都是诚挚的,无私的,我感受到了,我不可能对他们不诚挚,我不会掩饰。我把这些往往写入诗词里,诚挚的情感中,又蕴含着一些生活的哲理,其中大概有能属于是仁者、智者、勇者之言吧,是求真求美求善的情怀的表露。《点绛唇》一组小词自是颂美农民、学习老农的见证,即如《陌上逢刘宝爷》一首,“信知百事雍容好,缓步应师牵牯人。”《怀散师》一首,“春深卧听黄营雨,正忆江村夜课时。”不都是我从他们那里除学到做人、做学问和劳动的道理外,还学到如何保养自己身心的方法吗?在浦镇两浦铁中的梯下斗室里,我能悟出“六合须弥一芥藏”、“心胸开拓即良方”。又写了《黄山行》长篇,在黄山的十日游更是饱餐灵秀,悟识很多,膜拜宇宙,如饮琼酎,心神腴润,能增千寿,所谓“要借泉石腴,疗我身心瘦。”《阁夜》之能“根尘同清”,《倚窗》之悟“百年孟浪”,登将台而偕春风送翠,咏古樟而思文章节烈。天开岩下,酣黄、娇红、青柔之间,深味其髓,一勺庵中,绚丽、平淡、励勉之余,一溯本性。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诗的意境美哲理美与养生】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8622.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