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造福于民,让生活更加美好。”一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首位城市规划领域工程勘察大师、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的不懈追求。
在祖国需要的关头,在人民需要的地方,总有吴志强一次次带领团队,以其饱满的创新精神风采,贡献其科技创新的生命之美,换来祖国城乡大地之“大美”。
日前,吴志强被评选为上海市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世博铸就中华文明风采
早在1984年,当时国内知道世博会的人还很少,临近硕士毕业的吴志强获得了青年论文比赛的唯一最高奖,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颁奖时向吴志强悉心嘱托:“你是学规划的,可以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资料,为将来上海举办世博会做些准备。”
从此,“世博会”这三个字就像一粒种子,在他心中深深种下。
2004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面向全球招标,时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的吴志强,终于迎来了机会。在同济大学的组织协调下,他团结学校所有学科的优势力量,土木、交通、机械、环境……所有学科的顶尖教授、年轻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发扬“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历经100天鏖战,代表上海,代表中国,交出了一份“东方和谐城市文明答卷”。这份理念超前、配套完备、可实施性极强的方案,使得同济世博规划方案在多轮竞争中胜出,成为最终中标的全球三甲中唯一的“国字号”。那段时间,吴志强经常忙到凌晨,因为直到3点才离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作营回家休息,吴志强还得到了“吴三点”的“绰号”。
身为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的吴志强携世博团队,为上海、为中国创造了历史。而正是这样一位创造了历史的人,却将功劳全都归给团队,说自己只是世博的“小小技术员”。
2010年10月31日,世博会的大幕在上海的黄浦江畔完美落下,世博会的圆满结束,对吴志强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新时代的“领头羊”,他带领团队打磨出一套“以流定形的智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完成了数据量化辨识、城市智能推演、规划迭代优化三大技术突破,搭建了世界城市动态数据平台、城市要素关联CIM平台、城市智能规划平台3大推演平台,实现了城市数据量化辨识技术、城市智能推演技术、城市规划设计迭代优化技术,首创城市要素配置平台、城市智能模拟平台、“城市树”模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数据库,学习、训练并建构了7种城市智能推演模型,自主研发了城市发展博弈推演,实现城市功能精准配置,远超国际水平。
这些站在全球最前沿技术的不断自我突破,不仅在理念上超前,更在实践上完成了应用和落地。吴志强率领团队将打磨出的全球最前沿的现代城市科技突破应用于雄安新区、北京通州副中心、青岛世园会,深圳、杭州、无锡等诸多城市项目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中国城乡美好生活提升,影响力从上海扩展到全国、全球。
理论、技术、实践的顶尖造诣为吴志强带来了极高的声誉。2017年11月,吴志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长评价他是中国城市规划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瑞典国王在为他颁发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证时,评价他“致力于可持续的城市规划”。
救灾扶贫奉献科技智慧
2008年,汶川地震突发,祖国山河恸哭,吴志强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时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杨洪波在通信恢复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来自吴志强:“我要带团队过来,义务做应急规划和灾后重建规划。”在灾区交通阻断的情况下,吴志强联络各方,调动所有资源奔赴灾区,5月18日,他和团队就出现在了救灾现场。白天,他和团队踏着蜀地的泥泞,顶着连日阴雨,冒着余震和泥石流风险,足迹踏遍灾区的角落;晚上,他挑灯夜战,带领团队钻研同济灾后安置规划方案。
就这样日夜连轴转,从5月18日到25日,仅一周的时间,吴志强带领团队将能够安置近50万人口的152个安置点的规划图纸,全部送交到杨洪波手中。
面对灾区的建筑倒塌修复问题,吴志强创造性地用当时最先进的“点云”技术,运用计算机虚拟手段,构思古建筑修缮保护方案。灾区在同济的陪伴下,早已变成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2018年,吴志强带领核心攻关团队驻场北京,从全球12个一流设计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国际方案征集第一名,受聘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综合方案总规划师。他在现场工作三个月,有家不回,带领近百人的设计工作营完成了优质的成果,获得了上级高度认可。
“碳汇统计可精准到一棵树”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如何选择绿色、智慧、创新的发展路径,是社会各界需要面对的一道考题。吴志强认为,“碳中和发展,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新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以科技动力策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智能碳中和道路。”
“碳汇统计可精准到一棵树。”据悉,吴志强和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已建立城市大数据库,可实现对城市碳排放的跟踪和碳汇的智能诊断实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吴志强就开始在德国致力于全球城市数据的收集研究,积累至今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数据库。
基于城市大数据库,能够对能源、水环境、碳排放进行精确的跟踪和诊断,“这样,每一个城市都有能源产量、发电量、用电量,天然气、石油消耗等所有延伸指标,所有的城市都有碳排放的结果,从小类、大类和中类,进行各个时间维度的跟踪”。
除了碳排放跟踪,吴志强和团队也在大规模跟踪每个地方的碳汇能力。“因为碳中和是两手平衡,降排的时候,碳汇能力要大规模提升。”吴志强说,他们聚焦在城市土地上的植物碳汇能力上,例如,“每一块土地上的植物,到底碳汇能力是多少,我们按照阳光和每一棵树进行分类,对每一棵树快速捕捉;乔木、灌木到底碳汇多少,我们进行抓取”。
通过对多类景观植物以及每单株植物的四季碳汇能力进行研究,吴志强和团队总结设计出了碳汇计算路径,并利用卫星影像识别技术进行碳汇计算,叠加光合有效辐射,形成碳汇结果。
他认为,在中国,大城市里面的屋顶绿化非常少,提高屋顶绿化率,可提高整体碳汇能力。
作者:黄辛
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8/463809.shtm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国科学报】吴志强院士:让科技造福于百姓美好生活】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9124.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