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慢慢的杨小渔,(https://xueqiu.com/5881296730/199944021)
#小渔读书笔记#
概率论
所以,我们应当养成这样一种思考方式: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如何描述和应对这么多不确定的可能性呢?概率论,便是重要的工具之一。这也就是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中所提到的“费马帕斯卡系统”。费马帕斯卡系统与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则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我们应该要掌握这种技巧。查理·芒格提到的“费马帕斯卡系统”,其实是用排列组合来研究事情发生概率的方法。
不过,首先要学会的是高中概率论没有教我们的事情:概率原来有两种。一种叫物理概率,或者叫频次概率,也就是计算一件事情发生的频次占结果总数中的百分比。这也是我们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一直接触的概率。比如掷骰子掷出“1”的概率是1/6。这是一个通过统计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来的概率。这样的概率,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应用。比如你打德州扑克,计算牌面出现大牌的可能性,就要用到这样的方法。
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是没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概率判断的。比如,明天老板心情好的概率是多大?你出门时发现汽车轮胎被扎坏的概率是多大?这些事情的概率不像掷骰子那么清晰,怎么办?这时就要用第二种概率:主观概率。所谓主观概率,简单说就是……猜。是的,猜。这听起来很不靠谱,但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这样做。不过猜和猜差别很大。如果对一个结果我们猜得更准确,我们赢的概率就大。
那怎样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呢?答案是,信息质量。我们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比如你想送给你暗恋已久的女孩儿一双粉红色的运动鞋,但你担心她不喜欢粉红色。你判断(猜),女孩儿喜欢和不喜欢粉红色鞋的概率各是50%。不过你可以通过获得信息来校准这个主观概率。比如去观察她一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或者问问她的室友她平时喜欢什么样的颜色……
画出决策树的方法,通常包括三步:第一步,列出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者解决的问题(一般用正方形表示);第二步,在它的右侧画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所有方案(一般用圆形表示);第三步,在所有的方案下面再列出这种方案可能的各个结果及其实现的概率(结果一般用三角形表示)。
因此,即使我们选择概率高的事件,也不代表我们一定会赢。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即使你准备得很充分,也不代表你这一次一定能够应聘成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概率的思想。这个世界就是概率分布的,很多事情会随机发生。但是,我们也无须悲观,因为我们选择有利的大概率事件持续投入,结果(期望)一定比我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做事情要好得多。
这个世界就是概率分布的,很多事情会随机发生。但是,我们也无须悲观,因为我们选择有利的大概率事件持续投入,结果(期望)一定比我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做事情要好得多。
就拿找工作的例子来说,如果你做充足的准备,你应聘成功的概率也只有64%。可你坚持两次,找到工作的概率就是64%+36%×64%=87%。坚持三次,找到工作的概率就高达64%+36%×64%+36%×36%×64%=95%。这个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增加。更确切地说,我们在高期望的事件上持续投入(结果发生的概率虽然小,但是回报足够大),坚持下去会获得高期望收入。
所以,利用决策树分析,并不是让我们每一件事情都做对,而是让我们每次的行动处在最高赔率上。
第二,我们要有冗余备份、安全备份,防止小概率事件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期货投资中,有一个赚钱的秘诀:“看错时不死,看对时大赚”。也就是说,我们在投资时,如果经过研判有足够的信心,就要全力投入下注,一击成功。但即使再自信,也要考虑到万一发生极端情况,你的投资安排也不至于让自己倾家荡产,无法翻身。我们必须有安全空间。如果银行都能够坚持这个准则的话,那么金融危机就不会发生。
在生活当中,我也在为“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做准备。比如我每天去公司,要拿钥匙开门。虽然我有检查钥匙的良好习惯,但是仍有各种突发情况,可能导致我到了公司门口却无法开门,所以我就在自己的随身包里放一把备用钥匙。这就是一种冗余备份系统,而它背后是一个概率思想: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我们可以采取冗余备份系统,让这一问题的发生不至于给我们带来致命的影响。比如,毕业论文除了存在电脑里之外,一定要备份在U盘和云端,因为损失的后果你是吃不消的。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努力的价值似乎低了很多?比如,我考虑要不要出来创业,参考的是整个系统的概率,那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呢?我这么聪明,懂这么多道理,我的概率还和外部概率是一样的?这不合理啊。
其实答案很简单。第一,你要比的是和你相似的群体的成功概率。创业的人大都努力、勤奋、会思考问题。宏观来看,个体在群体中的智力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别。这个概率判断,能够让自己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位置。
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层面:你的极致努力可以改变你获胜的概率。换句话说,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动态值。
在你努力的过程中,你参考的概率就变为更加努力的群体的成功概率。因此,你的决策树不是一个静态数值,而是根据情况而不断变化的动态演变。每一次,你都要根据新的情况来重新计算你的概率。
这就是概率论当中的贝叶斯定理。贝叶斯定理是说,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个概率,然后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根据新的信息和反馈来调整原先的估计,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概率判断。
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快速迭代、不断试错,来增加对未来的掌控和把握。所以,你不应当盲目地依赖老司机的静态经验——这可能把你带进沟里。
总结概率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也因此成为临界知识的重要基础。概率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从长期来看,一直投入最大赔率的事情,终究会有回报。
黄金思维圈
我们公司在帮助员工成长的过程中,会传授很多思考工具和方法。但我不止一次听到同事们的反馈,对他们而言,印象最深、影响最大、帮助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是——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在前文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但是没有做深入的介绍。本章我就详细聊一聊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基本方法。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可以看到,这两种情况,同样是在销售电脑,同样是在讲自己很棒:一个是从what出发,“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电脑是什么样的”;一个是从why出发,“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生产不一样的东西”。
拥抱变化
结果,这个决定拯救了全家人的性命。索罗斯后来总结道:我认识到,要存活下来就必须采取积极行动。我父亲的经验就是:如果你在那些规则已经不适用的地方遵守规则的话,你就死定了。
巨大的成就,绝不是来自简单的个人努力。你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只有在资源重组的巨大变革中抓住机遇,才能让形势的浪潮将你推送到成就之巅。公司、微软公司、、公司、,它们站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之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你要做那个站在“风口”的猪。如果你对刮来的风无动于衷,没有成为下一个乔布斯,那也没什么。可是,如果你看到龙卷风来了,却没能像索罗斯的父亲那样撒腿就跑的话,结果就不好玩了。
位置比努力重要
索罗斯说:你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取决于你是否意识到常规根本不适用。想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你要意识到环境发生了变化。单从这一点而言,人类比物种进化历史上的其他生物要有一些优势;如果我们可以应用自己的心智提前发现变化,就有可能更主动地应对变化。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快地发现变化,甚至预见变化呢?我的一个思考是:你在哪儿比你干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位置比努力重要。
了解另一个圈子的人在做什么,尝试一下自己未曾有过的人生体验,听一场自己从来没接触过的领域的讲座……这些都是你在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不过,让自己能够更高效地具备信息优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法:找到人脉中心。此前我们文章中提到一个重要的临界知识:幂律定律。信息密度的分布不是平均的,而是20%的人拥有着80%的信息链接。就像下图一样,站在中心的人,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
而人脉中心,就是那些处于信息中心的点。如果你想让自己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要么自己成为人脉中心,要么结识更多的人脉中心。
系统思考
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部分的性质通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组织,它们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
在临界知识中,系统思考是能够将其他临界知识串联起来组合应用的工具。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是构建自己深刻洞察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在芸芸众生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多数人只能看到事件本身,在what层面做出反应;少部分人能够总结出事件的规律、模式(how),从而预见未来;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探求到系统运作背后的结构——理解了系统运作的why,就有可能设计整个系统。
事实上,系统思考是一种与我们直觉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以简驭繁的智慧。那我们如何能够具备这种能力?推荐几本重要的书籍: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德内拉·梅多斯的《系统之美》和丹尼斯·舍伍德的《系统思考》。其实,读完这几本书也无法学会系统思考,关键在于尝试去应用这种思考方式。就像本文案例所进行的系统思考,答案未必正确;但是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本身就会让我们看到更深层的可能原因。
就我个人经验,在训练系统思考能力时有几个线索值得注意。
1.关注“关系”而非“事物”。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以个体身份来思考和行动。但是,系统背后有超越个人的力量在影响着世界的运作。养成从分析关系和事物彼此间的影响入手,是培养系统思考习惯非常重要的一步。
2.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除了分析现状的关系外,从历史资料中找到系统行为和时间之间的变化趋势,也是帮助我们理解系统运作的重要线索。重要的是研究历史的“过程”,而不是历史的“快照”。比如,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有无数个假设的答案和方法,但是从历史的数据入手,研究雾霾和时间的关系,是一个可能的尝试方向。
3.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我们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被我们看到的微信文章、新闻报道无声无息地左右。如果你希望构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区分观点(假设)和事实,要观察真实发生的状况,而不是听别人的解释。当你分析了事物间的关系,研究了历史的演变情况,往往会得出一些假设的结论。这时如果你能用这些结论做一些测试,观察系统的结果究竟如何,你对系统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
4.系统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让一个小区家庭节约用电,除了让居委会大妈贴出“珍惜能源,节约用电”的标语外,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方式?荷兰的一个住宅开发商在给小区房屋安装电表的时候,因为工程原因,一部分房屋的电表安装在了地下室,一部分房屋的电表安装在了门口前厅。在没有其他区别的情况下,电表在门口的家庭用电量比电表在地下室的家庭低了30%。差别仅仅在于电表是否容易被人看到!这个例子给我两个启发:及时反馈,对系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你成功,不是因为你努力,只是你幸运地处在正确的位置。
二八法则
据说,斯坦福大学曾经的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结论是否普适,我无从考证;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成为我们成就事业的助推剂,这一点却是普遍的经验共识。可是我们熟悉、不熟悉的朋友那么多,究竟怎样才能提高我们人脉管理的效率呢?
所谓强关系,是你的亲朋好友、熟识的人,这些人往往会和我们拥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相似的背景,相似的人脉圈。相反,弱关系是那些可能只有一面之缘、很久都没有联系的人,他们带来差异化信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用结构洞的视角看,我们和弱关系之间更容易拥有结构洞。如果你能不断打造和拥有结构洞,就能极大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从而让自己占据信息获取的优势。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信息和财富一样,从来不会均匀地传播。
在前一个孤立模式下,你和朋友之间是单线关系,你的人际网络就像一个串联网络:一旦中间一个环节断开,这条线路就走不通了。而在蜂窝模式下,你的朋友们彼此间认识、互相交流,你的人际网络就像一个并联网络:即使有一些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系统仍然有很多渠道可以正常运作。而且,ABCDE之间碰撞出来的新想法和新联系,也会因为你们彼此熟悉,能够很快传到你这里来,增加你的新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此前我们提到打造结构洞、关注弱关系,是增加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可能性;而蜂窝理论,是把你的非重复关系人、你的重要弱关系,主动地建立成强关系。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那就是和弱关系进行1对1的深入交流。要想把网友转变成生产力,你就必须花专门的时间和他们沟通。当然,你不能和所有的人都深入交流。但你可以找对你重要的、不同圈子的人脉中心,和他们交流沟通,在彼此间建立信任、进行深入了解。信任,是构建能力交换的基础。
所以,当我们花时间和重要人脉进行深入的一对一交流,坚持做一个给予者、真诚待人并主动分享自己的能力时,我们就能够和我们的人脉圈共享资源和能力。
附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乔西·维茨金,《学习之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保罗·拉克哈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台北:经济新潮社,2013年。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顾准,《顾准日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佐藤传,《晨间日记的奇迹》,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
布兰佳·约翰逊,《一分钟经理人》,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马克·格兰诺维特,《找工作》,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朱迪·罗宾奈特,《给予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异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眨眼之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J· C·卡尔森,《像间谍一样思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精力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2年。
格雷尔·麦吉沃恩,《精要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戴维·艾伦,《搞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 Allan Rhttps://xueqiu.com/5881296730/ Bradford, David L.,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 ,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书笔记(3/3)-小渔】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9650.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