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DeepSeek”背后,各家大模型加持的AI产品持续成熟,互联网用户最常用的AI搜索被推到风口浪尖。
2月13日,宣布随着文心大模型的迭代升级和成本不断下降,文心一言将于4月1日零时起全免费,所有PC端和APP端用户均可体验文心系列最新模型。同时,宣布文心一言上线深度搜索功能,也将于4月1日起免费向用户开放使用。
2月14日,宣布未来几个月陆续推出文心大模型4.5系列,并于6月30日起正式开源。
时间回到春节前两天,百度AI方言搜索一度冲上热搜榜,因其交互方便、响应快、搜索结果实用,收获了大批粉丝的热宠。也是在春节前,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发起了一场“纳米AI搜索百车行动”,用户下载纳米AI搜索客户端就有机会免费到手一辆国产汽车,在社交平台引来大波粉丝关注。
AI巨头OpenAI、谷歌也在近期相继宣布了各自在AI搜索领域的新举措。OpenAI宣布扩大ChatGPT搜索功能的用户范围,无需注册人人可用;谷歌调整其AI搜索布局,将SGE(搜索生成体验)升级为AI Overviews。
DeepSeek火热,AI大模型正在重塑用户习惯和搜索场景。无论从用户端还是市场端,搜索领域的产品形态和规则正在被深刻改写。
传统搜索亟需技术升级、用户需求变化等多方突围
春节前,重庆江北的王婆婆在百度APP体验了一把AI方言搜索后,就被强烈“种草”。她说,“有问题按着话筒直接说,主要是听得懂方言就很好用。”这种全新的产品体验,是AI大模型能力持续成熟的一个例证。
在重庆IT行业工作多年的工程师赵刚和记者交谈道,去年以来,以ChatGPT、文心一言为代表的生成式AI,推动搜索从“关键词筛选”转向“自然语言交互”,AI搜索让用户直接提问就能获取答案,整个过程减少了信息的筛选步骤。
同时,在AI大模型加持下,多模态搜索更为成熟,语音、图像、视频的搜索占比提升。赵刚认为,多模态搜索结合了更复杂的AI模型,它对于技术架构的变化、数据处理方式的改进、用户体验的提升都将带来改变和影响。
技术的更新迭代是一方面,用户行为习惯的迁移也为搜索市场带来新变数。
伴随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搜索需求在日常高频使用的微信、抖音、美团以及淘宝、等电商平台等场景下需求持续增加,各大生态正在逐渐形成“搜索即服务”闭环。
还有,AI搜索的另一个高频场景在垂直领域。医疗、法律、学术等垂类搜索需求持续增长,催生了很多专业级的搜索工具。和相结合,这类搜索工具更能满足用户的专业级需求。
显然,AI搜索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场景化特征愈发明显,传统搜索业务正在面临技术突围、用户迁移等多方压力。
AI搜索可能成为首个商业化落地的C端超级应用
在传统搜索引擎和“搜索新势力”的这场博弈中,竞争格局随时生变。
Omdia首席分析师苏廉节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OpenAI、百度、月之暗面、字节等大模型厂商率先抢滩AI搜索,阿里、DeepSeek和零一万物这些开源模型的产品后来居上。除此之外,Perplexity这种兼容多家大模型的厂商在AI搜索领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这些AI搜索产品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直接提供综合答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AI搜索产品扩大了用户群体,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等不适应传统搜索的用户群体。”
苏廉节认为,AI搜索可能成为首个商业化落地的C端超级应用。依靠多模态的能力,AI搜索从单纯搜索向信息检索、创作、聊天等多功能方向发展,也能按用户的偏好提供更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调研咨询机构Gartner去年(2024年)的一份搜索场景分布数据显示,传统搜索引擎用户占比41%(2022年为62%)社交媒体搜索(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占比29%;电商平台内搜索(淘宝、、等)占比18%;智能硬件入口(车载语音搜索、小爱同学等智能音箱)占比12%。
当前,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特别是DeepSeek火出圈,让用户对于大模型产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赵刚认为,“AI搜索产品层出不穷,大众用户从有问题‘搜一下’已经转向‘问一下’,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用户黏性持续增强,超级APP内部搜索功能强化以及新兴玩家通过技术优势切入市场,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传统搜索业态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变革。”
专家视角
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版权问题归属以及算法偏见需要严格监管
AI搜索热战正酣,对于入局该赛道的大模型厂商而言,未来搜索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索引规模,而是理解用户意图和生成价值的能力。
同时也有行业观察人士认为,AI搜索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热点,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用户的一个心跳,也许就会引发AI对于用户需求的精确预判。在这个演进过程中,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生成作品版权问题的归属以及算法偏见需要更严格的监管。
比如在生成内容的准确性方面,大模型幻觉可能会对生成的内容带来偏差,从而引导用户决策的误判。在、隐私保护以及作品版权归属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重点关注。
西南政法大学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笑春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AI搜索和传统搜索的最大区别是,搜索结果的呈现一并完成了对于原生内容的修改和二次创作。“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加重版权相关的一些问题。因为传统搜索只是一个信息检索,今天的AI搜索是AIGC应用的一个场景化。”
陈笑春教授谈道,生成式AI的版权归属问题,也是目前学界讨论的一个重点。但是就目前我国仅有的几个司法判例来看,之前都倾向于认定AI生成的作品属于AI使用者。“随着生成式的发展,现在的内容生成方式和之前已经有了比较大的不同,比如AI搜索就是生成式AI特别具体,而且和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场景。”
她认为,在通过AI搜索生成新作品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比如AI创作的使用者对于检索道的作品有没有使用授权?新生成的作品是不是就属于使用AI搜索的这个人?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对作品而言,创作是一个完成作品的过程行为。但在生成式AI当中,创作作品的行为具有隐蔽性,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长远来看,和互联网用户密切相关的搜索应用,正在从“信息检索工具”极速进化为个人的“智能决策助手”。未来,搜索市场竞争中的胜出者,可能是能够提供精准答案、可信溯源以及生态共赢多方面均衡发展的综合实力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