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火
本文非研究孔子所谓的“君子九思”,而是探讨君子文化的九个问题。
一、君子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以文教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最宝贵的财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无疑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君子是炎黄子孙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独特的集体创造。君子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几千年来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君子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是人们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正是源于伟大的君子精神。可以说,君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值得中华民族自豪和骄傲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中应该弘扬光大的优秀部分。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贵族文化、绅士文化,中国有君子文化。西方贵族文化是特指某一阶层、某种身份的文化,而我们的君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共同伦理基础上侧重于道德的人格文化。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圈讲君子,中华儿女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家国情怀、积极的文化担当,凝聚成入世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和理想人格的一部分。比起西方的贵族、绅士,君子的形象更鲜活、更真实、更可爱。可以说,君子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财富。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明道德精髓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君子形象所代表的仁爱、正义、礼仪、诚信、宽恕、恭敬、廉耻等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当今君子则可以成为经济大潮中博击者的灯塔,是现代竞争中立身处世的道德标杆,君子文化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过:“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明兼收诸子百家,融合游牧文化,吸收借鉴道教、佛教的合理内核,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华君子文化。最近,有学者说中华文化有包容性,没有主体性,笔者认为,君子就是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君子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代表。当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趋势,面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挑战和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深刻的危机。在各种文化的激荡、交锋中,如果我们赋予君子文化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华文化就一定能够稳住阵脚,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乃至以超强的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守住中华文化的根本,为形成和丰富世界文明做出卓越贡献。
君子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君子文化既可以让我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盛开传承创新的时代花朵,也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中华民族的基因共鸣。目前,传统文化受到广泛重视,新儒家闪亮登场,但往往囿于训诂诠释,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针砭时弊,往往与广大群众相脱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宣传引导往往囿于空泛概念。如果我们能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君子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接上民族传统文化的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更有生命力,更具活力。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君子概念妇孺皆知,文献资料汗牛充栋,但君子理论的系统研究、君子内涵的深入发掘,特别是君子文化的创新发展,仍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空档。社会需要君子,时代呼唤君子文化,君子文化研究完全可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乃至当代文化的一个专门学科,成为一门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君子文化研究,赋予君子鲜明的时代气息,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型君子,使君子成为一种生命方式、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君子人格的光辉更加闪亮,使君子文化更具活力。
二、君子的本质特征
君子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代表,是炎黄子孙的价值追求,是仁人志士立身处世的做人标准,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期许的榜样形象。
早在《易经》中已出现了完整的君子形象:君子乾乾(乾卦第一),君子谦谦(谦卦第十五),君子夬夬(夬卦第四十三),荀子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经中“君子”的论述抓住了君子的本质,阐述了君子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
君子谦谦。谦谦是自古至今世人对君子的赞誉和期许,也是君子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同时还是君子修行“有终”的根本途径,在古代“有终”则是对谦谦君子的最高嘉许。周公指出,“谦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近足以守其身。”谦谦,即谦而又谦,这是君子的灵魂,也是君子与圣人、小人区分的一条标准。在古代,圣人、君王不需要谦,小人、女子无资格谦,大夫、贤士具备了谦虚秉性并行谦,才能成为君子。所以,君子必须谦谦,谦谦才能成为君子。谦谦不仅是谦让、谦逊,更是谦虚。由谦而虚,虚可纳物,虚己才能进学,学才能增益。“谦”卦为《易经》中唯一之六爻无一不吉之卦,其下艮(山)上坤(地),高者在下,谦虚,才高不自诩,德高不自矜,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虚让尊贵者光彩照人,让卑下者不可逾越,谦虚是君子终生应有之德。谦谦君子后来逐渐成为道德君子的集中体现。
君子夬夬。夬者,决也。夬夬,象征果断,毅然决然。在古代,生存环境险恶,生产能力低下,在许多关键时刻需要有人领头、拍板决策,在特定的紧要关头需要有人奉献、敢于担当,这种人就是最早的君子。“夬”卦中描写的夬夬独行的君子,就是面对危险,不惧困难,不怕牺牲,决然独立,中道前行,个人受了伤却为大家解除了危机,“其危乃光”的形象,“夬夬独行”也是数千年来人们称颂的“文死谏,武死战”的君子形象的出处。君子敢于决断,首先在于其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抱负,勇敢担当;君子敢于独行,亦在于君子不怕牺牲、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甘于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正是中华君子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和高尚品德。
君子乾乾。乾乾,意勤勉而谨慎、刚强而健行。乾乾是君子最本质的品质。乾乾君子作为易经首次出现的君子形象,体现了君子“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到精神品质。“乾”卦以天来喻指其刚强、正大的美德,又以龙来象征君子纯阳刚健的精神。几千年来,“天”、“龙”这种文化符号解释着中国人乾乾刚正、自强不息精神的力量源泉和能屈能伸、灵活变通的智慧心性。由此肇始,“君子”成为中华文化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乾”卦以龙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君子乾乾的人生修炼历程,“潜龙勿用”,认真学习;“见龙在田”,脚踏实地;“乾龙健行”,进德修业;“跃龙在渊”,谨言慎行;“飞龙在天”,有所作为;“亢龙有悔”,过犹不及;“群龙无首”,同和之美。乾乾,体现了君子的基本特征。乾乾是刚强,君子是勇者,勤劳勇敢,刚健自强;乾乾是健行,君子是行者,与时偕行,生生不息;乾乾是至德,君子是仁者,敬天法地,厚德载物;乾乾是智慧,君子是智者,潜、见、跃、飞,进退守正。
综上所述,高者居下、虚怀若谷的谦谦之德,敢于担当、特立独行的夬夬之能,刚正健行、自强不息的乾乾之道,体现了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君子品质和特征,也是君子形象的基本架构。需要指出的是,从人格形象的角度看,这三方面都是君子的本质特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更多地强调道德君子,谦谦君子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无可厚非。但这也相对弱化了君子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特征。这既是君子文化研究的倾向性问题,也是君子形象过于虚化的成因之一。反之,这又为我们深入挖掘君子品格特征,树立君子全面发展、生动鲜活的人格形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三、君子文化的演化及创新
君子形象的产生、君子概念的发展、君子人格的完善乃至君子文化的演化,是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无不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君子这一概念,在《尚书》《诗经》等文献中即有记载,可以想象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君子概念、君子形象就产生了。君子最早是指古代贵族及其子弟,后来就成为“尊贵之人”的代称。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生存条件恶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使身强力壮的男人作用十分重要;氏族部落之间为自身强大而产生争斗,需要带头人,这样就产生了有能力、有权力、有地位的领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要成为领袖不仅要有勇有能,而且要有德有功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敬,这样就产生了君子。“‘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大学》)。随着三皇五帝的出现,君子所具备的德、智、勇也成为对贵族阶层的要求。反言之,贵族中的优秀分子,就是君子;君子也必然是贵族成员。其标准是,有位有德有能有功有影响,可称之为尊贵之人。君子是贵族成员,君子是高贵之人,君子文化也是贵族文化。
随着时世变迁,君子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君子文化也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君子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拓展了“君子”的理念,塑造了崭新的君子形象,重构了君子文化。他把君子从传统的“高贵之人”变为“高尚之人”,君子从有位有为发展为侧重于有德,更加注重品德、仁义道德,克己复礼成为君子必备之德和基本标准。在尧舜时代,君子必须“克明峻德”,但此时所峻之德包括才能、作为在内,因为君子必须效天法地,带领小人、小子战胜多种艰难困苦,才是重要的品德。此时之德,是仁、智、勇、聪明才能的总和。孔子也曾总结,“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斗,天下大乱。此时,孔子将仁政作为治世之理想,对君子来说,守“仁”是最高美德,尊“礼”是行为标准,克己复礼是最终目标。同时,孔子作为民办教育创始人,坚持有教无类,强调人生修养,不再强调贵族出身,读书之士皆可修为君子。“贵”君子变成了“士”君子,从而大大扩展了君子的阶级基础。由于其更加强化君子的道德修养,则君子由“尊贵之人”变成了“高尚之人”,有位高贵君子变成了有德高尚君子,名为道德君子。并且,此德非彼德,此时之德已为才德各属了,并强调以德驭才。
孔孟是君子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把君子文化从贵族文化变成了精英文化,赋与君子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几千年来,孔孟的君子文化影响深远,君子形象得以广泛传播乃至深入人心,君子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就是君子文化的发展史,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君子带动、影响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也丰富发展了君子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孔孟的一些君子文化理念被社会广泛接受,逐步被赋予新的时代色彩,有一部分关于君子的言论已变成大众耳熟能详、生动活泼的俗言俚语,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动口不动手”,“量小非君子”,“君子成人之美”,“做君子不做小人”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君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由精英文化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究其原因,正如《易经·乾卦·文言》所说,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君子这一人格形象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特征,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君子概念是鲜活的,君子形象是生动的,君子人格是变化的,君子文化也是发展的。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研究传统文化特别是君子文化,一定不能把传统的君子文化当成故纸堆,而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挖掘君子文化的新鲜内涵,开拓君子文化新的天地。
钱文忠先生指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峙中,让步的、失败的是传统文化,失去的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什么失败、失去?因为没有新的东西,没有适应现代的东西,仅是对过去的文献训诂释义,不能有力地影响当代社会,老是用过去的概念来照本宣科就不会有多少观众、听众。没有生命力的传统,当代中国人不感兴趣。但如果坚持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这棵老树盛开绚烂的鲜花,就会生机无限。君子文化应该创新,也能够创新。我们既要研究古代的君子人物,更要树立当下的君子形象;既要弘扬传统的君子品格,又要光大当代的君子精神;既要继承传统优秀的君子文化,又要构建当今鲜活的君子文化。比如,要研究如何扩大君子的社会基础,当代社会人人都可成为圣贤,为何不能说人人都可成为君子;再比如,过去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在则可以说君子“达更要独善其身,穷亦可兼济天下”,由于现在社会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达,人们都可以把济天下的言论说出来,善事干起来,人人可济天下。弘扬君子文化,就要研究文化的时代内涵,就要培育和创造有利君子精神光大的环境和条件。一句话,君子文化一定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中华的民族特色。
四、儒家君子理论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儒家的君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即君子文化,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国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国的精英文化,集中体现在君子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的人格特征,既彰显仁人志士之品德,崇尚精英,崇尚君子,崇尚道德,崇尚礼仪,这是孔孟君子学说的历史功绩。这一历史功绩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儒家君子文化的影响力将更加强劲、更加持久、更加深刻。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君子文化,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理性对待传统的君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数千年的君子文化重放异彩,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也是君子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之关键所在。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何况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儒家君子文化的消极影响也应客观分析。
孔子创立并完善了君子学说体系,实现了君子理念的创新,君子形象的再造,君子文化的转型。一部《论语》,可说是君子学术专著,“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可以说孔子的一切思想都是以君子为中心,他的理想国是君子国。君子国里的君子,不但有道德有学问,还有富贵功名。这是他的理想。孔孟的君子文化,是社会顶层象牙塔里的精英文化,并非着眼于社会大众的人格培养,而仅仅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孔子培养君子的最终目的不是如何做人,而是如何做官。尽管也强调“有教无类”,但他所要培养的君子,实际上是把社会大众排斥在外的。他眼中的君子是人,百姓是民,人和民是分割的概念;同时,他要培养的并非与时俱进的时代君子,而是克己复礼的古代君子。当然,孔子为挽救日下的世风,是想以古代的标准重新塑造君子,这种新君子,往往出身贫贱,有道德,反而比贵族更贵族,亦非原来意义上的君子,而是意图恢复周礼的道德君子;孔孟的君子有鲜明的等级特色,培养的是贵族本位的君子,“上智下愚不移”;孔子的君子小人二分法,是把君子与代表大众形象的小人对立起来,君子鹤立小人之上,是风与草的关系;孔孟为君子设立的道德标准太高,可望而不可及,往往做不到,就连孔子都说自己不够格;而孔子提出君子行为准则的礼教如孝道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成了束缚人性的枷锁,致使人格变形。标准太高做不到,礼教束缚人性,往往产生伪君子,真君子不多,伪君子不少。即使有名的君子往往不是死人就是假的。当然,我们讲儒家学说的消极性,并非君子文化的主体,而是要认清孔孟的时代局限性,是由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持的价值观所决定的。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研究其局限性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君子文化。
人人知道君子,但又说不清君子是什么;有时候君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贬义的概念。但是几千年来,在中国人人又都受到君子的影响,君子精神激励中国人,君子形象影响中国人,君子文化改变中国人,这又是不争的实事,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儒家君子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又要客观分析其历史局限及消极因素,才能更准地弘扬君子文化。
五、君子文化与欲望、财富、竞争
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依据“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假设,通过人的欲望不断膨胀来追求财富增长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而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宗教是把人的欲望当作罪恶之源对待的,禁欲是其主基调。儒家文化及君子文化也是强调节制欲望。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财富贫乏,人的物质欲望不高。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逐步形成了尊重个人、尊重个人利益诉求,合理释放、满足个人欲望、乃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致富光荣成为社会风尚。
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心理结构出现了许多变化,一些人出现了信仰真空,一切向钱看,个人私欲膨胀,把金钱财富当作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甚至一部分人产生了不择手段追求暴富的心态,暴发户成为时髦的词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个人私欲也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对财富的追逐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今日物质层面现代化的高歌猛进与精神文化层面的迷惘低落导致的矛盾十分激烈。当今的社会环境,更多的是在诱导、刺激、放纵而不是节制、控制、遏制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和奢求。研究表明,动物如果需要某样东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数量和程度,人类则不然。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可怕之处。“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人的欲望。一个健全的社会就是给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充分空间及有力保障的社会,也是有效管理人的欲望特别是物质欲望的社会。这就需要引导民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将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逐引导到对精神、文化、文明的追求上来。
与欲望紧密相连的是财富,“物欲横流”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今天我们的选择看似很多,成功的出口也并不单一,但财富积累往往是头项选择,名利双收常常是最高目标。人们步履匆匆,却不知去何方;只因走的太远,亦忘了根在何处;人人心浮气躁,难以听到自己的心声。财富的成功得到了一时的满足,却又连带了不尽的烦恼。近日,法国市场调查公司盖普索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71%的中国人表示将根据物质财富的多少衡量个人成功,68%的人感觉成功和赚钱的压力很大,这两项比例均列最高。从而有人将此总结为中国已是全球“最为现实”的国家。另有一则消息,“土豪”成为社会上广泛流传的热词,与此相关的“土豪金”成为近期的流行色。据说“土豪”一词将入选《牛津英语词典》。何为土豪?顾名思义,“土”意味着土气和粗野,“豪”表示为显赫或华丽,既豪且土,则意味着广有财富而品位不高,追求奢侈而审美不足,炫耀消费而内涵不够。有钱无脑的调侃也好,富而不贵的揶揄也罢,反映的是土豪们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反差,生活档次和人格品味的距离。同样在近日,107岁的邵逸夫先生仙逝引起较大反响,人们把邵先生的一生善举与土豪们的一时豪气相对照,舆论提倡土豪们要向邵先生学习,多一点兼善天下的情怀,多一些扶危济困的善举。
当今社会,人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追逐财富越来越迫切,而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上百年与外国侵略者的抗争,经历了数十年政权更迭的战争,经历了三十年的社会斗争,又经历了三十年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代竞争,让人不顾一切,让人不遗余力,更有人不择手段。这种不顾一切的争为了谁,为的又是什么?这种不遗余力争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而那种不择手段的争图什么,后果又是什么?一切不言而喻。
君子文化与欲望、财富、竞争的关系如何处理。从根本上看,它们之间有矛盾,但并非不能统一。处理得好,就能构建出一个新时期的君子文化;处理不好,君子之道将日益式微,君子文化必将消亡。
君子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对于不同的欲望有不同的取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己欲与他欲的处理;“鱼和熊掌”之欲、舍生取义就是对欲望的取舍。君子慎独,则是对欲望的节制。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当今社会充满诱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内心是能否成为君子的关键。现代世界不可能禁欲,也无必要清心寡欲,但不能欲火中烧、欲壑难填。欲望问题的根本是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以人人平等为理念的大众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主流,其主要特征是多元共生、互相包容。我认为,当下的君子文化建设,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转型中找到结合点,赋予君子文化新的生命力;要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到相似点,找到君子与绅士的联系和区别,找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的兴奋点,形成更加生机勃勃的新君子文化,使君子文化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可否认,从社会阶层看,客观上仍有精英和大众的区别,这种区别不同于过去社会成员的职业、身份,而是以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作用力来确定的;同时,精英和大众的角色也非一成不变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变化,二是信息时代的社会进步所决定的。比如“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大部分是普通社会成员,但他们经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成为新时代的君子,就一步跨入了社会精英的行列。再如,社会制度的先进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大众成为君子、成为精英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和方便条件。当今,人人都能成为君子,人人都可成为精英。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为人民大众自身修养打造了文化知识基础;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大家修身齐家乃至兼善济世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当今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修齐治平(参与民主政治和社会管理)的不同程度的条件,都可以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比如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可举手之劳、助人为乐而成为君子,前不久报载北京坚持义务清扫天桥十三年的八旬老人窦珍,就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赞誉,其也成为时代的新君子代表。
但这样看来,君子文化是否就是大众文化而非精英文化呢?我认为不能简单定调。新时代人民大众完全能成为君子,说明了君子文化要面向全社会,面向人民大众;新时代君子文化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了。但每一个社会客观上存在精英和大众两个范畴。在现代社会,经营的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作用力更深,社会对精英阶层的要求也更高。现在的精英,不仅是官员阶层,更包括企业家阶层、知识界阶层、特别是新媒体阶层和名人阶层,这些阶层的人员需要有更加重大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现在的复杂社会问题与这些精英人士的修为关系密切。所以,新时代君子文化同样要把精英阶层作为重点,当然,不能把精英和大众两个阶层分割开来研究君子文化,而要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有重点有特色的研究。我们想强调的是,当今时代,社会精英和大众都可成为君子,君子文化的研究不再囿于精英阶层,而要面向整个社会。
七、当代社会的君子和小人
讲君子不能不讲小人,孔子的君子学说,鲜明刻画了君子与小人两个对立的人格形象。
在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两个阶段,小人亦有不同的含义。在身份君子阶段,小人是相对于君子所处的贵族阶层以外的特别是庶人等人群,与此相当的还有民、众、百姓等词汇,小人往往带有贬义,意指地位低贱、生活贫穷、愚昧无知的社会下层成员。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将君子重新定义为道德君子,小人也就重点指为道德低下的社会低层。比如此时孔子就指出,儒士也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在《论语》中,有19处将君子小人对举,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孔子的君子小人二分法,是把君子与代表大众的小人对立起来,君子鹤立于小人之上,“上智下愚不移”,“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自孔子时代起,社会上一直在讲君子小人,直至现代,小人已专指为缺乏道德的低层次人格特征,如卑鄙、阴险、自私、背信弃义等等。但总的来说君子概念比较复杂,小人概念比较简单,君子有真君子和伪君子,小人都是真小人,不用伪装,从身份低层次到道德低层次再到人格低层次,这是小人概念的演化过程。
如何看待目前的君子小人现实情况?现在有一种说法:世风日下,君子已经名存实亡了,小人比比皆是,整个社会已沦为小人社会了。当代社会有没有君子?君子多了还是少了?如何看待小人多了的现象?笔者认为,现实的状况实际是君子多了小人也多了,两极分化两头冒尖。小人多了已成为社会共识,物欲膨胀、拜物教盛行、缺乏公德、投机钻营、出卖人格、暴戾冷漠、见死不救……小人之多,既有财富增长而道德文化建设滞后的客观原因,也有缺乏公德的传统痼弊,更是一些人道德沦丧,相互攀比影响的个人因素,还有媒体推波助澜、扩大影响形成的恶性循环。可以说,全社会道德水准快速下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传统社会,由于君子文化是贵族、精英文化,能成为君子阶层的只是社会上层象牙塔的少数人,其中道德高尚业绩优秀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有学者评价孔子笔下的好人,死人多;坏人,活人多。实际上,尽管几千年的君子文化影响深远,但全社会公认的君子并不多。当今的社会与孔孟的时代已不可相提并论,首先是现在有条件有资格修身为君子的人大大的多了,文化层次的提升和物质基础的丰厚势必产生更大比例的君子;尽管当下社会的负面因素影响大,但任何社会绝大多数人心向善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孟子所说的“四心”,还在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中国人,不然就不能解释社会慈善公益得到更多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成员的参与;再从实践上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没有一大批中流砥柱君子的担当和奉献,何以取得如此成功。当然,联系君子与小人两极分化、两头冒尖的现实看,正说明我们的道德文化建设有问题,正说明君子文化创新有急迫的需要,更说明君子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深信,未来君子一定会越来越多,君子文化一定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研究君子与小人,既不能把它们对立看,也不能分割看。实际上,君子是人不是神,世上也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君子。当代君子必须是真实鲜活的形象,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其君子人格要素更为明显;而一个品位低下的人,也必定是小人人格特征明显作祟罢了。同时,君子不可能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修养形成的,每个普通人都有君子和小人的两面性,只要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增加自身的君子成分,即使不一定能成为君子,肯定也不会成为小人。从全社会来看,我们要通过弘扬君子精神,形成公民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君子社会;而作为每一个人,就要把自身的君子因素搞的越来越多,逐步向君子的美好形象迈进。这也是君子文化发展的两个途径。
八、君子气度如何化解暴戾之气
人们普遍感到,我们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社会暴戾之气,加之信息媒介的广泛传播及少数人的别有用心、借题发挥,社会人心浮躁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倾向。锱铢必较、恶语相向、剑拔弩张的事例充斥报端,道德沦丧、报复社会乃至滥杀无辜的恶劣行径屡见不鲜。对此冷漠相待、助纣为虐的言论比比皆是,见义勇为被视为傻冒,伸张正义被冷嘲热讽。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暴戾之气是一种消极负面的风气,是社会发展的负能量。暴戾之气的漫延说明了社会上正气不足,正能量不够。暴戾之气的产生,固然与一些人缺乏道德、利欲熏心的极端利己主义直接相关,也与一些社会舆论煽风点火难脱干系,还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及资本的逐利本性存在联系,但最根本的是文化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建设滞后,文化具有匡正社会风气的根本作用,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的作用在于能够平衡乃至制衡市场之手,避免出现人心失衡的现象。
化解暴戾之气,要加强法制建设,注重公平,伸张正义,但根本上要发挥文化的治本作用。其中,君子文化为核心概念的传统文化,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呼唤具有仁、智、勇三德的君子来弘扬正气、匡扶社会。古代士君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鼓舞着当代社会的有识之士。
君子气度化解暴戾之气,关键在于当代君子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君子气质、素养。需要越来越多的注重修身健行、具有君子气度的有胆有识之士。君子气度首先表现在敢于担当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敢于扶正祛邪、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君子气度也表现在自强不息的勃勃生气,自强自立,处顺境不张狂,遇逆境不气馁;自善向上,输出正能量,引领好风尚。君子气度还表现为宽厚包容的蔼然和气,乐观豁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积极的心态理解包容、奋发图强。
君子气度化解暴戾之气,还在于全社会要营造弘扬君子风尚的良好环境。通过法制规范、舆论宣传、表彰机制等,逐步建立崇尚君子形象、弘扬君子文化、践行君子精神的社会新风尚。让人人觉得君子光荣,人人争做君子典范,新君子文化蔚然成风,社会自然难觅暴戾之气。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学界热议】君子文化九思】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0113.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