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服务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
2024-12-05 20:47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

文:任泽平团队

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

导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已经连续多年与智联招聘合作,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特点、持续跟踪人才流动趋势。2023年人才流动延续分化趋势

摘要

数据说明:智联招聘拥有3.49亿+职场人用户;其中约8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跨城求职者。

2023年流动人才特征为:从性别看,2023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9%,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依旧更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18-25岁人才占比46.4%,高于求职总体的40.1%,25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6%,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34%月收入为8K以上,较2022年提升3.6个百分点,高于2023年求职总体的3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5%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较2022年提升3个百分点,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还处于调整期等,近年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高。

榜单概览:京沪深依旧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

1)2023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北京连续多年占据榜首,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前50的城市数量较2022年增加2个。从结果看,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成都超越南京上升至第六,无锡蝉联第十。

2)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流动性较高。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分线看,一线城市人才聚集放缓,二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回正,三线、四线人才持续流出,但流出比例有所下降。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出趋势,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重点城市:深广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

1)一线城市:京沪人才净流入占比下降、深广小幅上升

2023年京沪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1.5%、1.2%、1.0%,上海最高。北京由于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等,人才流入占比减少,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下降1个百分点;近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呈倒“V”型,由于人才流入减少,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但仍是榜首;深圳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以及创新的产业结构,能提供较多工作岗位等,2023年人才净流入较2022年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吸引人才集聚,2023年人才净流入较2022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二线城市: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居首,南京、无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

2023年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3%、0.7%、0.8%、0.1%、0.6%,杭州最高。杭州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小幅下降,但依旧是6个重点城市净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电商等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环境宜居且薪酬相对较高;成都应届生人才、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均处在全国前列,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上升0.3个百分点;南京近年人才持续净流入,且占比持续保持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实施“宁聚计划”并持续优化细则等,不断吸引和留住人才;苏州人才呈净流入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且发展快、创新发展领先且区位优势明显;武汉人才集聚主因为积极推动“百万大学生留汉”等引才留才政策实施,落户门槛继续放宽,吸引各类人才来汉;无锡近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0.5-0.6%左右,主因为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迅速,且与同梯队城市相比,工资较高,生活成本相对较小。

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存在一定出入

目录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

2 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五成

2.2 人才流动趋势:东部城市人才集聚,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

3 重点城市:深广蓉锡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

3.1 一线城市:京沪人才净流入占比下降、深广小幅上升

3.2 二线城市: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居首、南京、无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

正文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

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3.49亿+职场人用户,累计合作企业数达1341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

1)从性别看,2023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9%,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依旧更可能跨城求职。2023年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54:46,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59:41。2020、2021、2022年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57:43、58:42、56:44,2023年求职人才性别比增大。

2)从年龄看,2023年流动人才中18-25岁人才占比46.4%,高于求职总体的40.1%,25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3年流动人才中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分别占比46.4%、22.5%、14.8%、8.4%、4.2%、3.7%,各年龄段分别较求职总体高6.3、-0.6、-2.6、-1.6、-0.8、-0.7个百分点,说明25岁及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0-2023年流动人才中25岁及以下占比分别为37.1%、34.5%、39.6%、46.4%。

3)从学历看,2023年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6%,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3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3.7%、15.1%、35.1%、41.1%、5.0%。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23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2.1%,较求职总体高6.0个百分点。2020-2022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6.6%、55.7%、51.6%。

4)从工资看,2023年流动人才中34%月收入为8K以上,较2022年提升3.6个百分点,高于2023年求职总体的3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3年总体求职人才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下占比分别为69.6%、66.4%,月收入在8K及以上占比分别为30.4%、33.6%。2020-2022年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4.4%、29.6%、30.0%,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5)从行业看,2023年流动人才中55%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较2022年提升3个百分点,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等,近年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高。2023年整体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19.8%、16.8%、15.9%,合计占比52.6%,较2022年上升2.5个百分点;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20.1%、18.9%、16.2%,合计占比55.3%,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等,近年人才求职比例较高,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整体求职人才,2020-2023年流动人才占比分别为17.4%、19.3%、17.5%、18.9%,较整体求职人才分别高2.5、3.2、2.0、2.1个百分点。

2 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五成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连续多年占据榜首,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

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

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多年第一,由于薪资优势明显,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众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人才保持净流入,近几年排名占据榜首;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蓬勃发展,吸引大量人才来沪,人才吸引力指数与北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位次上,2019-2023年分别名列第1、3、2、2、2位;深圳近年位次稳定在第三位,2019-2023年深圳排名第3、4、3、3、3位;广州2019-2023年排名第4、5、4、4、4位,较为稳定;杭州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2019-2023年排名分别名列第5、2、5、5、5位;成都、南京、苏州较稳定,2019-2023年排名成都为7、6、7、8、6、7、6名;南京为第6、7、6、6、8、6、7名;苏州为8、9、9、7、7、8、8名;武汉依旧排名第9;无锡继2022年首次荣登前十榜单后,2023年蝉联第十位。

2023年TOP50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7、7、4、2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42.5%、8.8%、4.2%、5.9%;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27、16、3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总数的100.0%、77.1%、19.8%、1.7%;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别有21、7、3、3、2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80.8%、77.8%、21.4%、12%、12.5%,其中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前50的城市数量较2022年增加2个。

2023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18.6%、25.1%,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1.6、8.1个百分点;约5成的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二线城市,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67.8%,高于整体人才流入占比的61.3%,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倾向一、二线城市。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76%,高于人才流入占比,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比人才流入占比高8.1、6.6个百分点,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流入一二线重点城市集聚。

2.2 人才流动趋势:东部城市人才集聚,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1)分地区看,2023年东部人才净流入占比小幅下降,西部、东北部人才净流入占比有所回升,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5%、-6.7%、-4.1%、-2.6%,东部人才依旧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

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9-2023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从61.6%降至59.2%,人才流出占比从55.8%降至45.7%,东部地区人才流动性有所下降;2023年中部地区人才流入、流出占比为18.7%、25.4%,较2022年分别下降0.3个、上升0.5个百分点;2023年西部、东北部地区较2022年人才流入占比有一定上升,人才流出有小幅下降。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9-2022年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从5.8%增至14.0%,虽然2023年小幅下降至13.5%,但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人才依旧持续向东部集聚;中部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且2023年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有所下降;西部、东北部人才净流入占比有所回升,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4.1%、-2.6%,较2022年分别上升0.6个、0.7个百分点。

2)分线看,2023年一线城市人才聚集放缓,二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回正,三线、四线人才持续流出,但流出比例有所下降。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4.3%、0%、-0.4%、-3.9%。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一线人才流入占比持续下降,从20.2%降至17.0%、流出占比从22.7%降至12.7%,流出占比降幅远大于流入占比;二线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下降;三四线城市流入流出占比均有所增加,流出占比增幅小于流入占比。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近年一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有所下降,2021-2023年从5.4%下降至4.3%,一线人才聚集放缓;由于人才流出占比回落,2023年二线城市净流入占比回正;三线、四线城市依旧人才持续净流出,但流出幅度有所下降,2023年三、四线城市净流入占比为-0.4%、-3.9%,较2022年上升0.1个、0.4个百分点。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3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出趋势,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从22.6%降至22%,人才流出占比从17.6%降至14.2%;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上升,流出占比从11.1%降至9.9%;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较为稳定;长江中游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小幅上升。与2019年相比,2023年五大城市群人才流动性下降,2019-2023年五大城市群合计人才流入占比从63.1%降至60.6%,人才流出占比从59.8%降至51.4%。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9-2023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5%增至7.8%,人才净流入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从2.8%增至4.3%;京津冀逐年分别为-4.0%、-0.7%、-0.6%、0.5%、-0.5%,由于2023年人才流入占比减少,人才净流入占比再次转负;长江中游、成渝人才呈净流出,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7%。(注: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包含温州)

3 重点城市:深广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

3.1 一线城市:京沪人才净流入占比下降、深广小幅上升

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23年京沪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1.5%、1.2%、1.0%,上海最高、北京最低。由于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等,人才流入占比减少,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下降1个百分点;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呈倒“V”型,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5%,较2022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但仍是榜首;深圳、广州2023年人才净流入较2022年小幅上升,分别上升0.1个、0.3个百分点。

1)北京: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9%、0.2%、1.0%、1.5%、0.5%,由于人才流入减少,2023年净流入占比小幅下降。北京人才从北京流向的前十城市中京津冀城市群的有4个,占15.9%,高于2022年的9.2%。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近年北京人才流入、流出占比明显下降,人才流动性减弱,2019-2023年人才流入占比从6.3%降至4.7%,而同期人才流出占比从10.2%降至4.2%。北京的人才流入、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2019年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净流出,2020年之后人才流出明显放缓,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22年为近年高点,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0.5%,较2022年下降1个百分点。

从来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北京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5.4%,其中天津占比第一,为6.4%,北京对周边城市虹吸作用明显。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经济体量大、收入水平较高,2023年GDP规模达到4.4万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87万元,仅次于上海,排名全国第二。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3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为12644元/月,在重点城市中,也仅次于上海。但2023年北京人才引进政策力度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弱,人才流入占比下降。

从去向看,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0.0%,低于2022年的41.1%。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前往天津最多,占比为6.8%,其次是上海。近年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与津冀对接协同产业。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数据,十年间,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5万件,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2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北京周边城市人才承接能力有一定提升,人才从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为4个,占15.9%,高于2022年的9.2%。

2)上海:2019-2023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1.2%、2.1%、1.9%、1.5%,人才集聚明显,由于上海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吸引人才来沪就业,叠加放宽落户政策等,减少人才流出。

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9-2023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从5.2%降至3.9%。2023年人才流入占比较2022年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而人才流出占比保持稳定,为2.3%,因此净流入占比小幅下降。

从来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上海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6.1%,低于2022年的37.9%,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0.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上海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3年上海GDP规模达4.72万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9万元,均位列全国第一。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2023年上海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数为17家,位居全国各省市第2位,“在线新经济”发展效果明显。2022年上海人才落户条件放宽,高层次人才、重点机构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5类人才可直接落户上海,申办公示期由15天减少至5天。此外,对于留学生,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沪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沪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整体看,落户政策相对北京更宽松、流程更简化,更能吸引年轻优秀人才来沪就业。

从去向看,2023年上海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6.6%,低于2022年的48.0%,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增加至4个,合计占比19.9%。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

3)深圳:2023年常住人口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12.8万人,人才也保持净流入,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1.3%、1.4%、1.1%、1.2%,人才集聚明显,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以及创新的产业结构,能提供较多工作岗位等。

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9-2023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从4.7%降至4.4%,人才流出占比从4.6%降至3.1%,人才流动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当,近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平稳,2020-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4%、1.1%、1.2%。

从来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深圳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9%,低于2022年前十来源地的41.1%,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下降至3个,合计占比18.2%。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9.6%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23年深圳GDP达3.5万亿,位居全国第3。叠加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以及创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较多工作岗位,能吸引更多人才到深圳就业。

从去向看,深圳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0.2%,低于2022年前十来源地的52%,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31.8%,高于2022年的29.8%。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5%流向广州,其次是流向东莞、惠州、佛山,占比分别为10.2%、4.9%、4.3%。2023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26.3%、31.6%,均远高于前十的其他城市,深圳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较频繁。

4)广州: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6%、0.9%、1%、0.7%、1.0%,人才持续集聚,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39.6%,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长三角城市占比,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内循环更强。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从3.9%升至4.1%,人才流出占比从3.3%降至3.1%,人才流动平稳,由于流入上升,流出下降,2023年总体人才呈净流入,占比为1.0%,较2022年上升0.3个百分点。

从来源看,人才流向广州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9.6%,低于2022年的40.1%。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20.7%,较2022年略有下降。人才流入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并且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根据诸葛数据,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9.8、29.4、35.5,而广州为19.1。整体看,广州生活成本和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从去向看,广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0.8%,低于2022年的52.8%。其中珠三角城市升至6个,合计占比39.6%。与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15.9%流向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流出人才中19.9%流向长三角城市群,深圳流出人才中31.8%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的比重相对更高。人才流出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流动相对频繁。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6所,分别排名第5、6名;2023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47万人,位列全国第一。此外,2023年流入、流出广州的行业人才中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占比达12.1%、9.1%,均高于其他9个城市,广州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行业人才流动较频繁。

3.2 二线城市: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居首、南京、无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

从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无锡继2022年首次进入前十后,蝉联第十位,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分别为1.2%、-0.3%、0.7%、0.8%、0.1%、0.6%,杭州最高。2023年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小幅下降至1.2%,但依旧是6个重点城市净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电商等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环境宜居且薪酬相对较高;成都应届生人才、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均处在全国前列,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提升0.3个百分点;南京人才持续净流入,且占比持续保持稳定,南京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实施“宁聚计划”并持续优化细则等,不断吸引和留住人才;苏州人才呈净流入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且发展快、创新发展领先且区位优势明显;武汉人才集聚主因为积极推动“百万大学生留汉”等引才留才政策实施,落户门槛继续放宽,吸引各类人才来汉,推动其人才净流入;无锡近两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0.5-0.6%左右,主因为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迅速,且与同梯队城市相比,工资较高,生活成本相对较小。

1)杭州: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4%、1.6%、1.6%、1.3%、1.2%,始终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商、直播、生命健康领域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且平均招聘薪酬较高,2023年超深圳、广州,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三。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23年杭州全市常住人口同比增加14.6万人。人才方面,2019-2023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较稳定,始终维持在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从2.0%降至1.6%,杭州留才能力较强。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维持在较高水平,近5年均超1.2%。

从来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杭州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1.9%,低于较2022年的33%。其中有3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10.0%,其中上海是杭州人才第一大来源地,杭州人才来源地区较多元,引才范围更广泛。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领域等产业发展迅速,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等。根据杭州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杭州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占全市GDP比重达28.3%,创历史新高。作为“电商之都”、“数字经济之城”,2023年杭州平均招聘薪酬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三,高于一线城市深圳、广州,对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1%。其中,有7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城市,合计占比达29.5%,杭州人才主要向长三角地区流动,区域内交流密切。

2)成都:2023年成都超越南京,位居全国第6位,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6%、-0.1%、0.0%、-0.6%、-0.3%,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其应届生人才、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均处在全国前五。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成都人才流入、流出量均较大,2023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3.0%,人才流出占比3.2%,整体人才流动性较强。由于人才流出占比减少较多,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提升0.3个百分点。另外,2023年成都应届生人才、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分别为3.8%、4.0%,分别位居全国第五、第四。

从来源看,人才流向成都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5.9%,低于2022年的37.4%,来源地更广泛。其中,重庆为成都人才流入的第一来源地,流入占比9.8%,主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落地,助力经济圈内城市人才流动频繁。人才流入的主因是成都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活跃、文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引才留才生态构建较好、宜居品质高等。其中,成都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就业”,全域布局“蓉漂青年人才驿站”,求职毕业生仅凭面试通知就可申请最长一个月免费入住。在智联招聘、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中,成都被评为2023“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已连续5年获此称号。

从去向看,成都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为39.4%,低于2022年的40.4%,其中,流向重庆的占比为7.4%。2023年成都流出人才的25.3%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9.2%。

3)南京: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在0.7%-1%之间,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实施“宁聚计划”并持续优化细则等,不断吸引和留住人才。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2.8%降至2.4%,人才流出占比从1.9%降至1.6%,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使得近年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一直保持0.7%-1%的水平,基本稳定。

从来源看,人才流向南京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1.7%。其中,有5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17.2%,高于2022年的14.9%。人才流入南京主因其高端产业发展迅速、落户政策宽松等。近年南京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7%,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6个百分点,拉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7.1%。此外,2018年南京实施“宁聚计划”,后续推出“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等,并全面升级人才政策体系,畅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根据南京市人社局数据,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就业参保大专以上人群超150万人,在宁高校毕业生留宁率从之前的20%,提升至33%左右。

从去向看,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5.5%。其中,有7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34.6%。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较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12所,分别排名第5、3名。

4)苏州: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7%、0.9%、1.0%、0.8%,人才呈净流入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且发展快、创新发展领先且区位优势明显。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近5年苏州人才流入占比保持平稳,维持在2.2-2.4%左右,2019-2022年人才流出占比从1.9%降至1.4%,2023年回升至1.6%,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至0.8%。

从来源看,人才流向苏州的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35%,其中6个城市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合计占比达到23%,苏州与长三角中城市的人才交流较密切。人才流入主因苏州经济实力雄厚、创新发展领先,并且地处长三角腹地、距离上海最近,是资源外溢最大受益者,且制造业立市,提供大量岗位吸引人才。2023年苏州GDP为2.5万亿,居全国第六、江苏省第一,位列长三角地区第二、仅低于上海;苏州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35万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苏州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新增230家,企业总数跃升全国第四,居江苏省第一。

从去向看,苏州人才流出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45.5%,其中7个城市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合计占比为36.9%,高于2022年的33.8%。苏州制造业全国领先,制造业人才流动性高于其他城市,2023年苏州流入人才的24.5%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流出人才的27%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

5)武汉: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2%、0.5%、0.2%、0.1%,人才持续集聚,主因积极推动“百万大学生留汉”等引才留才政策实施,落户门槛继续放宽,吸引各类人才来汉。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2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1.9%、2.1%、2.4%、2.2%,人才流出占比1.8%、2.0%、1.8%、2.0%,2023年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为1.9%,人才净流入占比依旧为正,人才呈持续净流入趋势。

从来源看,人才流向武汉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5%,低于2022年的36.9%,人才来源地更广泛。人才流入武汉主要因为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吸引毕业生。2021年武汉成立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为城市引进人才,并且武汉继续放宽落户条件,接近“零门槛”,落户开放度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大。2023年重点实施“英才计划”等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来武汉就业创业。此外,作为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三的城市,武汉留汉人才明显增加。2023年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30.6万人,超额完成“学子留汉”工程计划(每年10万人)。从去向看,武汉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9.7%,低于2022年的41.4%。其中,前往深圳、上海占比较大,分别为6.4%、5.6%。

6)无锡: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4%、0.8%、0.5%、0.6%、0.6%,占比较稳定,人才持续净流入,主因为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迅速,且与同梯队城市相比,工资较高,生活成本相对较小。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无锡人才流入占比维持在1.2%-1.5%,人才流出占比维持在0.4%-0.8%,因此近年无锡人才流动性保持稳定,持续人才净流入。

从来源看,人才流向无锡的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7.3%,其中长三角城市有5个,合计占比为24.6%,低于2022年的25.2%。人才流入无锡主要因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迅速,且为与同梯队城市相比,无锡工资较高,生活成本相对较小。根据无锡市政府数据,2023年6个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融合集群被评为省级发展示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同时,无锡引才举措较多,2016年无锡出台“太湖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引进、培育六类产业发展重点人才,制定工作补贴、薪酬补贴、安家补贴等各项福利政策,并不断更新迭代。无锡还采用“以赛引才”模式,针对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开办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海内外人才等。2023年在“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中,无锡连续第5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连续第4年荣获“最佳促进就业城市”。从去向看,无锡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为50.9%,流出至长三角城市合计占比43.7%,流出人才多数流向长三角城市。无锡制造业人才流动较频繁,2023年流入人才的26.1%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流出人才的25.9%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2142.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歌乐夫资讯移动站 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 , 查看更多   
最新新闻
小米手机机型大全(小米手机机型大全及价格)
  小米手机机型大全  小米手机自推出以来,凭借其高性能和优秀的性价比,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小米
手机开机后黑屏(手机开机后黑屏怎么办)
  关于手机开机后黑屏的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
手机root后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手机root后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嘛)
  关于《手机Root后的好处与坏处》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手机Root,是许多
手机浏览器自动跳转(手机浏览器自动跳转应用是中病毒了么?)
  关于手机浏览器自动跳转的文章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浏览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
1500的手机(1500的手机能用几年)
  《关于1500元手机的研究文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天,我们要深
1000元内手机(1000元内手机推荐 排行榜)
  关于《1000元内手机》的文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许多消费
小米手机在响(小米手机响铃5声自动挂断)
  小米手机在响——科技与生活的融合之美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众多手
华为手机价(华为手机价钱大全表格)
  华为手机价格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为作为国内的科技巨头,其手
oppo手机有nfc功能(oppo手机有nfc功能的是哪个型号)
  OPPO手机NFC功能的深度解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也日益丰富多样。OPPO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手机制造商,其产品
手机充电线多少钱(手机充电线多少钱一个)
  关于《手机充电线多少钱》的文章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手机充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