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韩勇
执行总编,20 年 TOP100 企业高管,战略运营专家。
来源 | 管理智慧 AI+
咨询合作 | 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做正确的事,即使代价高昂。
刘强东的京东外卖强势入局外卖市场和本地生活,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守?两者对决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这篇文章会带给你新的思考。
01
两种商业哲学的对决
什么是 " 算法思维 "?
就是通过极致算法优化和效率控制,来达到商业目标。
这些 " 控制 " 的方法在过去非常有效,平台的运营效率也很高。
但这些 " 算法控制 " 的方法,现在正在遇到刘强东京东外卖的挑战。
刘强东更强调用户体验和食品安全,反对通过算法来压榨外卖骑手和餐饮商家。
最关键的是,刘强东还给外卖骑手缴纳社保,将外卖骑手当作正式员工。
你会感觉这更像价值观思维,更像刘强东这些年在京东坚持的理念。
什么是价值观思维?就是通过某种尊重人性的方式(比如保障骑手权益、公平对待商家、关注用户体验等)而间接达成了商业目标(获取合理利润)。
为什么 " 极致算法控制 "、" 效率最大化 " 要做的事情,反而可能面临挑战?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我认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在过去信息不透明的时代,我们更多是 " 被动接受 "(比如骑手接受平台的派单算法安排、用户被平台控制购买选择)。
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透明,用户觉醒,我们更多是 " 有意识地选择 "(比如我们选择外卖平台不仅看价格和速度,也开始关注食品安全)。
总之,我们从 " 被动接受 " 时代,走到了 " 有意识选择 " 时代。
在 " 被动接受 " 的时代,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算法思维——极致效率和控制。
在这个时代,大平台对市场的控制力,保证了他们可以轻易杀死大部分新入局者。
这个时代,甚至诞生了各种管理方法来提高平台的算法控制能力。比如精准定价(算法动态调整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比如智能派单(将骑手视为算法中的变量)等等。
但是现在到了 " 有意识选择 " 的时代,极致的算法控制还会那么全能吗?
用户看到骑手权益的新闻,看到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食品品质,会不会因此选择更有社会责任感的平台?你还能单纯靠低价和速度来留住他们吗?
当骑手们有了更多选择(进入京东外卖),纯粹靠算法还能不能维持?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这种 " 算法思维 " 正在面临挑战的原因:你的用户、骑手、商家等,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意识和选择,所以通过控制来让你获益的方式,越来越容易受到挑战了。
那在所有人 " 有意识选择 " 的时代,到底怎么做呢?
这是我认为有 3 个最重要的方面:
达到目标的手段:算法压榨 VS 价值观引领
行动规划的方式:短期效率 VS 长期策略
最重要的资产:资本规模 VS 人的价值
02
算法压榨 vs 价值观引领
在被动接受的时代,最经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算法和资本去极致优化每一个环节,通过减少人们的选择来达成目标。
比如自己是市场领导者,就通过二选一来控制商家,挤压竞争对手。自己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就用算法压榨骑手,降低成本。
这在过去非常有效。因为在被动接受的时代,一切都相对可控。人们就像一堆数据点一样,静止在那里等待你去计算、管理、控制。
但是在有意识选择时代,人们是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你无法把他们视为纯粹的算法变量,必须通过价值观、尊重的方式让他们主动支持你。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过去是通过算法和资本来控制人的行为,那么现在则应该是通过价值观和理念来赢得人的心。
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在面临着这种变化。
比如:
运营外卖平台,算法思维下是通过越来越严格的配送时间要求、复杂的考核机制来逼迫骑手提高效率。但这只控制了骑手的行为,并没有赢得骑手的内心——他们仍然会在有更好选择时离开。
这次京东外卖则试图通过价值观定位(关注用户、关注员工骑手、关注合作商家)攻击纯算法思维,让用户更想支持这种模式(影响人的有意识选择),或许能够在长期建立差异化竞争力。
总之,过去我们总是希望通过算法和资本去限制别人的选择,优化每个环节的效率,从而获胜;而在有意识选择时代,则更应该建立能够引起共鸣的价值观。
03
短期效率 vs 长期策略
行动规划的关键是:你需要通过放弃短期控制,来收获长期控制。
比如京东外卖给骑手上社保,给予骑手尊重,放弃对短期成本的控制(不压榨骑手),反而可能收获长期的控制(骑手的支持)。
比如京东外卖承诺利润控制在 5%,他放弃了短期利润,不再压榨骑手和合作商家,合作商家产品质量得到控制,用户不再吃到劣质食品,体验更好,反而会促进这个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相反,你越是基于自己的短期目标出发来做一件事,越可能让长期目标离你而去。
正是因为在前面说的传统 " 算法思维 " 的影响下,很多平台希望通过控制来达成目标,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做规划的时候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追求短期效率而忽视长期策略。
比如把配送时间精确到秒,短期效率非常高,但是否能代替长期策略呢?
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他们会不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还需要持续的观察这次的对决结果。
按照一般的规律,从短期效率出发做的事情,往往反而会降低长期目标的达成。
比如当年有些电商平台想要提高 GMV,投入大量资源做刷单、二选一等短期行为,最终却损害了平台的长期健康。
因为这些做法并不是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也就自然得不到 " 有意识选择 " 的时代,用户的真正支持。
比如公司管理者基于压力,把资源聚焦在短期的业绩上,就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建立长期竞争力。
而在现在这个时代,你需要做一件价值观正确且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你的长期目标。
04
资本规模 vs 人的价值
想象一下,在中国的城市里有很多做外卖的,你投入了几十亿去创业做外卖,怎么做能够超过美团等巨头?
在传统以算法和规模效应为主的思维下,做法是这样的:
资本——到底如何拿到更多的融资,如何烧钱补贴;
算法——如何控制整个的配送过程,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派单;
规模——如何尽快扩张,因为这是个赢家通吃的市场,谁的规模最大谁就能生存……
这是过去大部分外卖平台的做法——更多看向平台内部和资本规模,想着如何控制,如何提高效率,如何降低成本。
这是因为他们假设,平台最重要的资产在资本和规模(融资额、骑手数量、门店覆盖)。
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资本和规模就一定是最重要的资产吗?这个假设就一定一直存在吗?
如果平台最重要的资产不在资本规模,而在人的价值(比如用户、骑手和商家的认同)呢?
在众多选择中,用户、骑手、商家是否有真正认同你的理由?你占据了怎样的价值观认知?
当年,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讨论一个问题,本田公司何以能永续经营?
他们总结出来了三喜欢原则:让消费者喜欢,让经销商喜欢,让员工喜欢。
后来华为、宇通这些大厂的企业文化也明确 "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与合作伙伴共赢 "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现在刘强东也是这样的思想,关注员工的尊严,关注用户的健康,关注商家的利润。
我不清楚,在有意识选择的时代,更重要的价值是不是还在资本规模?或是在人的价值?
我只清楚,这个假设在逻辑上是没问题的,只是需要验证。
刘强东的京东外卖正在验证这个假设。
结 语
商业思维有很多种,而且很多非常有价值。
我这次就通过京东外卖这件事,聚焦分析在这个 " 人们有意识选择为主 " 的时代,哪种思维能最终胜出?
我的建议是:
不是利用算法和资本去控制行为,而是通过价值观引领;
不是追求短期效率然后烧钱扩张,而是建立长期策略;
不是看向资本规模,而是看向人的价值——你是否真正理解并尊重用户、骑手和商家等所有相关方。
京东刘强东的价值观能否打败美团王兴的算法?这个还需要观察。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人们越来越有意识选择的时代,价值观的力量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说明:
1、本文就事论事,仅仅讲 " 算法控制 " 的思维为什么可能面临挑战,而非否定美团的成功之处(实际上,美团在很多方面也有优秀的用户体验)。
2、本文仅仅说这种 " 算法控制 " 的思维为什么可能会面临挑战,并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都失效了。实际上," 算法控制 " 依然是主流,它仍依然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和场景。市场竞争最终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