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寻访—以文育德
山东省博物馆
大家好!我是来自济南市义和小学二(1)中队的红领巾寻访员杨靖超,学习二十大,美德少年游历下,今天我寻访的是山东省博物馆。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
SHANDONG
MUSEUM
山东,岱青海蓝,山海相望,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朴实的山东人民,沐浴着东海的第一缕阳光,轻挽住黄河奔腾的波浪,谱写出齐鲁文明不朽的华章。从儒家思想到沂蒙精神,我们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潮流,为中华文明贡献了丰厚滋养。
距今60万年前后,山东境内开始有了古人类的活动踪迹。距今约一万年~四千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进入青铜时代旱期的岳石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史前文明。作为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员,黄河下游地区悠久而又神秘的海贷史前文明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More
片刻千载
甲骨文化展
深海里的世界
贝壳
展
览
沧海有贝集三千,玲珑为君观
人,与贝之源,源远流长,受海之恩,亘古如一。贝,作为一类海洋生物,早已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幻化为一枚别致精美的海洋文化符号。海洋贝类展展出了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贝类,将您的想象放飞于蔚蓝之海。让您的思绪回落在千顷碧涛之间。
展览分为六个单元,集中展示了3000余件珍贵的贝类标本及贝文化相关文物,全方位展示了贝类背后蕴藏的文学、历史、医药、饮食、邮票等知识,是山东博物馆有史以来展出标本数量最多的自然类展览。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恐龙化石展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
这或许是大自然谱写的奇景中最波澜壮阔的一幕,这也是一则关于饥饿与渴望,生存与死亡的故事。百万年以来,迁徙大军围绕着肯尼亚与坦桑尼亚无尽的开阔平原和西树草原飞奔,这场生命与水的角逐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以大型实景的方式生动再现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这一生物界的壮丽史诗,让观众感受到非洲大陆的狂野之美,聆听自然谱写的生命赞歌。
展览借助多媒体光影技术,生动的演绎了动物迁徙的壮观场景;质地细腻、逼真、多样化的展台完美呈现出非洲大陆的草原、雨林、沙漠、湿地等形态各异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环境;分门别类,多角度的介绍了不同食物链中的野生动物, 以寻找水源和食物为线索,展览详细阐述了野生动物迁徙族群的生命历程和自然意义,将我们引入一种史诗般壮观的生命现象中来,并带领我们对自然现象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追寻。展览还融入了多种非洲元素,进一步刻画了非洲形象,令整个迁徙故事饱满而立体。此次展览的动物标本是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向山东博物馆无偿捐赠的,共有百余个门类、总计300余件珍稀动物标本,包括非洲象、河马、犀牛、非洲狮及尼罗鳄等多种大型珍稀动物。
山东龙——穿越白垩纪
《山东龙——穿越白垩纪》展,是以山东白垩纪恐龙为主角的展览,是全新打造的原创自然精品展。
在距今约2.5亿年至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是地球上的“统治者”,它们中的恐龙称霸陆地,翼龙翱翔天空,鱼龙和蛇颈龙等统领海洋。恐龙,最早出现在2.4亿-2.3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晚期,伴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在白垩纪繁衍到巅峰,遍布各大陆,却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都绝灭了(除了演化为鸟类的一支),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山东地区在白垩纪是恐龙生活的乐园,山东也是中国最早进行恐龙科学发掘与研究的地区,从20世纪初开始,一大批杰出的地质和古生物学家代代相承,投身于山东恐龙的发掘与研究,推动了中国恐龙研究事业的发展。山东白垩纪地层中保存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化石,数量丰富,属种多样。白垩纪的山东,是恐龙生活的乐园,恐龙家族中各个类群的成员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活,堪称恐龙帝国中“迷失的白垩纪世界”。其中有中国最早命名的蜥脚类恐龙——师氏盘足龙;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鹦鹉嘴龙;体型最大的鸭嘴龙类——巨型山东龙和有着“新中国第一龙”美誉的棘鼻青岛龙等。
让我们一起穿越回白垩纪,走进山东恐龙乐园,感受恐龙时代地球生命演化的恢宏历程,认知生物与环境的协同关系,探讨生命科学中演化与灭绝的主题。
- 山东龙
穿越白垩纪 -
山东省博物馆陈列的藏品来源于山东省的调查与征集,具有浓厚的山东地方特色,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承载着齐鲁大地千年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借文化之帆,传中国之声音,扬中国之精神。
编辑:杨靖超
初审:吕艳娟
复审:齐 营
终审:赵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