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年间,国力强盛。从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七下西洋,为郑和施展“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本领提供了机遇,使其成为世界公认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
明太祖朱元璋曾告诫:“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对邻国“凡不为中国之忠者不伐之”,“以远尔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天下之福。”明成祖继承了父训,注重与邻国及周围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无一不是以礼相待,坦诚相见,以和平交往为首任,不曾掳掠邻国一寸土地,一分财物。2012年5月,国际郑和学会会长陈达生先生和马来西亚国际著名画家钟振山先生造访郑和故里,经过共同探讨,一致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准确说法应该是郑和亚非亲善万里航,亚非万里航准确概括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而亲善则准确说明了大航海的性质。
郑和下西洋,肩负“四海一家”、“天下同享太平之福”的特殊使命。所到之处,始终尊重他人意愿,尊重异域风俗,开展平等贸易,进行文化交流,促成亲善往来,沟通了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相互了解。除了完成政治使命和经济文化就留外,还做了很多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事,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敬重与爱戴。
帮助满剌加与暹罗调解纠纷。1405年,明成祖封拜里米苏剌为满剌加王,并赏赐诰印、袭衣、黄盖,还赐一石碑,立于满剌加山上。不久,暹罗发兵进攻该国,并夺走了明朝颁发的诰印。为此,满剌加使者前来中国求助,朱棣皇帝向暹罗国王发出诏书,谴责了他恶劣行径,并于永乐六年(1408年)派遣郑和出使暹罗调解此事。后来,暹罗国王遣使来京谢罪,这场争端得以圆满解决。明王朝支持满剌加建国并维护其独立,赢得了其历代国王的充分尊重,两国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1511被葡萄牙占领前,它的最后一位国王马哈茂德(1488——1511年)在暹罗胁迫他承认其宗主权时,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他声言满剌加惟一的宗主中国皇帝。
以宽厚仁德之心征服爪哇国。1405年,郑和船队到爪哇时,东爪哇和西爪哇发生内战。1406年,西王吞并控制了东爪哇,并向邻国挑衅。当时,郑和派一部分使团成员到东爪哇开展贸易,西爪哇以为是东爪哇援兵,结果170余人被误杀。郑和对此极为愤慨,曾兵临城下加以谴责,西王慌忙“遣使谢罪”,并承诺缴纳黄金6万两作为赔偿。可郑和船队刚走,西王便不理赔款事宜。明成祖命郑和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时,到爪哇警告杜马板,终于使之臣服,于永乐六年(1408年)承诺献黄金5万两。明成祖说:“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今既能知过,所负金悉免之。”西爪哇不时对邻国用兵,杀害明朝使者,但明朝两代皇帝都以宽容为怀,加之郑和下西洋时对其国王既施之于威,又怀之以柔,终于使爪哇对中国怀德畏威,心悦诚服。
打击海盗陈祖义。洪武年间,陈祖义纠集海盗,占据交通要道的旧港(即三佛齐),不仅掠夺商旅,而且劫持西洋诸国来华使节。1407年,郑和出使西洋返航到旧港时,先派人诏谕陈祖义。但陈祖义表面假装归顺,暗中却准备发兵劫掠郑和船队。郑和识破了陈祖义的阴谋,待陈祖义率匪众前来偷袭时,郑和率兵大败之,生擒陈祖义,押回南京斩首。确保了西洋海岛的畅通和安全,并在西洋各国中赢得了声望,达到了“海内振肃”的目的。
通过郑和下西洋,明成祖的对外政策既确保了东南亚地区政治稳定,又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有力地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举世公认的外交家和和平使者。
来源:转自晋宁 诗意的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