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民晚报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千里江山图》诗化,感人至深。

千载而下,作为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近百年来仅展出过四次。2017年,年轻的编导韩真和周莉亚排着长队看完这幅长卷,被深深震撼。此后,《千里江山图》一直在脑海里盘桓,期待这样的山峦起伏能用舞蹈肢体表达出来。几年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契机,促成她们合力推出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千里江山图》诗化、舞蹈化。舞剧一气呵成,大美至简,感人至深。继而又水到渠成地推出了电影版。电影依托于舞剧,还原度很高,而在表达上更为自由广阔,细腻入微。
《只此青绿》的舞蹈诗剧,自2021年以来已经演过600场。书画界有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有时生拙之气反而显得更高级,太熟练则容易匠气或流俗,所以书画家不一定人书俱老,足够努力,也不一定会越画越好。同理,同一场舞蹈数百次反复演绎,会不会身心俱疲,如何保持初心和新鲜感,并且真正地熟能生巧?在多次上演之后,会有部分微调和细节的自由发挥吗?
两位年轻导演回应了这些问题,她们认为舞剧创作也如书画作品一般,有着自己的构图、色调以及起承转合之变化,但又不同于书画创作。舞台空间叙事与电影分镜头叙事也各有差异。对于创作者来说,构思一个舞段的时候,有时灵感迸发,奔泻千里,舞段结构瞬间就搭出来了,很多动作一气呵成,甚至不需要过细的调整。而有的则需要精雕细琢,就像白居易在雪地跪求一字而不得,需要反反复复孜孜矻矻地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