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中国  设备  参数  公司  未来  服务  行业  企业  教师 

关于公益慈善,一文详解那些争论不休的问题

   日期:2024-11-28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news/10907.html
核心提示:订阅“中欧北京” ,与智者同行。关于公益慈善,常有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中欧第二期共益行思课堂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
订阅“中欧北京” ,与智者同行。

关于公益慈善,常有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中欧第二期共益行思课堂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为大家厘清基础概念、分享现状趋势,更通过案例讨论,总结行动指南。同学们踊跃发言,坦诚分享了不少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以及不同的观点。

关于公益慈善,一文详解那些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的确是一次“合思”的课堂。我们整理了本次课堂的核心内容,希望通过知识的传播,为更多人提供做公益慈善的理论指导,并传递中欧人共同的心愿——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美好。

核心概览

 基础概念:什么是公益慈善?公益和慈善有区别吗?

 理论基础:一个社会有了政府和市场,为什么还要再发展慈善事业?

 现状趋势: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何?

 行动指南:企业如何参与公益?做公益如何可持续?

01

基础概念:

什么是公益慈善?

公益和慈善有区别吗?

大家对公益慈善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从词源上来看一下这两个词的定义:

慈善

慈善,就是慈心和善举,是对人的一种同情心、爱心,以及帮助他人的美好的行为。慈善既可以是救助弱势群体,也可以是增进他人福祉的其他善行,是一种广义的慈善。

不过长期以来,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对慈善的理解更多表现为狭义的慈善,也就是同情和帮助弱势群体。

滑动查看

公益

公益,从本意上来看即公共利益,是指“非特定人受益”,包括教科文卫、生态环保等。一般而言,公益是特指民间举办的公益活动。

所以有同学认为慈善更多的是针对个体,帮助弱势群体,而公益更显得是为了公共利益。

从国际上看,人们希望慈善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对慈善的界定越来越趋向于广义的慈善。我们国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2016年《慈善法》出台,对慈善活动是如此界定的:

词条

慈善活动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

1. 扶贫、济困;

2. 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3. 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4. 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5.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6. 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这说明,我国《慈善法》对慈善的界定已经是大慈善概念,也就意味着对慈善和公益越来越不去做严格的区分,甚至将两者等同。现在大家也常用“公益慈善”的概念,就是既包括慈善,也包括公益。当然,如果非得把公益和慈善区隔开来,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那么什么是慈善组织?这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根据我国《慈善法》,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

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并且要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

因此,根据《慈善法》,只有认定为慈善组织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才是法律认可的慈善组织,才享受相应的权利,比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但同时也受到相应约束,比如信息披露、员工收入水平限制、接受审计的要求、三年一次的动态认定等等。

02

理论基础:

一个社会有了政府和市场

为什么还要再发展慈善事业?

同学们都讲得很好。如果只看公益慈善的捐款数额,我们去年也不过刚刚突破2000亿,占GDP的比重只有0.2%左右。但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公益慈善的价值和功能。

慈善的功能理论

社会保障

公益慈善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政府比较强调的功能之一。

2004年,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把公益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慈善作为基本社会保障的补充保障功能。

滑动查看

弘扬爱心

公益慈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还在于它通过宣传教育,能够激发人的爱心;通过实施公益慈善项目或活动,促使爱心转化为善行。施善的过程,也是教化的过程。通过启迪人们的善心,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解决社会问题

各国经验表明,公益慈善组织具有贴近基层、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能够及时发现和快速回应社会的需求,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提供创新方案、发挥独特的作用。

其他功能

公益慈善还有提升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培育公民意识、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等功能。比如国外发达的慈善机构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像德国的明爱机构(Caritas)在全球拥有50万员工。有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占整个劳动人口的比例大概是0.38%,而美国是达到9.8%。

“第三次分配”理论

1990年代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提出“第三次分配”,是指人们完全出于自愿的、相互之间的捐赠和转移收入,比如说对公益事业的捐献,这既不属于市场的分配,也不属于政府的分配,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

这一概念被学界逐步接受,并最终被党中央的文件所采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要特别注意,第三次分配不是杀富济贫,也不只是富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参与。 

科学慈善理论

一百年前,有的西方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公益慈善不仅没有帮助人们脱贫致富,反而助长了“等靠要”的思想,固化了贫穷的文化和贫穷的阶级。

“科学慈善”运动由此兴起,也就是从传统的直接对受益人的捐助,转向科学化、组织化、专业化的慈善,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输血转向造血,讲究效率和效果。

03

现状趋势: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

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何?

跟国际上对比,我国慈善事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差距非常之大。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基金会规模

到2020年底,我国大概有基金会8432个,平均每家净资产3000万左右,加起来的净资产2734亿——但这只相当于美国规模最大的一家基金会的资产。而在美国,基金会总数大约有十万家。

滑动查看

慈善组织数量

尽管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达到了90万,但被认定为慈善组织的只有11260家,大部分都没有被认定;备案的慈善信托也不过700单。

由于2016年的《慈善法》对慈善信托没有做出税收优惠的明确规定,导致很多慈善信托目前还难以落地。

捐款数额

我国公益慈善捐款数额在2008年首次超过1000亿,但直到2020年才突破2000亿。且因为经济增长更快,慈善捐款增长更慢,导致慈善捐款占GDP的比重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美国的慈善捐款常年保持在占GDP的2%,我们还不到0.2%。而且,我们主要是靠现金捐款流量;但美国基金会存量大,靠沉淀基金的投资运营收益大概就能占整个年收入的近20%。

捐款比例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公众参与不足,社会捐款70%左右来自于企业,个人捐款比例长期在20%-30%之间。而美国的个人捐款比例长期在70%左右。国内曾有一个调研显示,老百姓向慈善组织捐款的比例只有30%多,但有的国家这个比例都已经能够达到80%-90%左右。

大家说到了我们公益慈善事业面临差距的一些原因。我们来进一步看一看我们面临的挑战:

面临挑战

首先是法律环境。《慈善法》虽然出台了,但还缺乏很多配套措施。再比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已经很陈旧了,按现行条例,一个企业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要去登记,首先要找到一个业务主管,然后再到民政部门做登记主管。“双重管理”的限制下,近年来社会组织登记的增速是下降的。

而且我们慈善组织透明度不是很高。根据基金会中心发布的透明指数,2012年以来,我国基金会的透明度提升有限。虽然慈善法要求披露,但缺少相应的监管。透明度不高,也就导致缺少公信力。

再就是慈善生态系统不健全。我国的基金会其实不是国际通常意义上的基金会。国外是有钱才设立基金会去资助别人,而我们是设一个基金会去筹钱。所以我们的资助型基金会非常少,支持型、平台型组织也不发达,整个生态系统就没有很好地形成 

慈善文化也有待进一步培育。一方面传统慈善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现代慈善文化、习惯都远没有形成。老百姓对慈善机构认知也很有限,捐款被用于管理费或者员工工资,往往是不被认同的。一些调研也表明,我们老百姓最愿意捐的不是慈善组织,而是互联网众筹,这还是一种传统慈善理念占主导的个人赠予行为。

发展趋势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向好的趋势。

从国内来看,首先是政策法规方面,《慈善法》正在修订;原来是基金会、社团、民非各出各的条例,现在三合一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一些地方政府也正在积极制定促进本地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比如浙江省就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另外,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慈善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慈善,有人形容为“眼泪指数的慈善”,也就是基于悲情吸引人们的捐赠,但如今80后、90后、00后们的理念是快乐慈善,不仅可以捐钱,还可以捐步数、捐红花等等,爱心的表达更多元,慈善文化越来越向现代的慈善文化去转型。

从国际上来看,基金会的规模、数量和作用都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社会创新的引擎。比如我们注意到,在美国出现了“新富阶层”的慈善基金会,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迅速积累财富的新生代,因为钱来得快,他们的行为方式也跟传统基金会很不一样。

比如盖茨、扎克伯格的基金会,一开始就是超大规模。他们讲究用风险资本的理念来去做公益创投,而且更积极主动去干预政策。有些基金会和智库合作,形成“金智联盟”。

一方面他们彼此间竞争激烈,专业化程度和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他们在全球资助发展中国家,跨国慈善组织在全球治理中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国际性NGO的规模会远远超过本土的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也从传统的扶贫济困,向推动社会的变革为使命去转变,慈善对社会的影响和干预越来越大。

另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凸显;慈善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正在从传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到打造“渔业市场”,从输血向造血转型。同时,一些的新的慈善工具、新的方法层出不穷,比如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等等。

04

行动指南:

企业如何参与公益?

做公益如何可持续?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积极主动去做公益慈善,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体现。近些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更加迫切需要激发民间的活力,发挥公益慈善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大有作为。问题是,企业如何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呢?同学们可不可以分享一些自己参与或者看到的慈善公益的案例?成功或者失败的都可以。

这位同学提到的问题,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传统的捐赠型慈善,由于缺乏被助人的责任与参与,贫困问题不仅没有有效解决,反而日益严重。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科学慈善”理论诞生的原因。

早在一百年前,以卡耐基、洛克菲勒为代表的慈善家就提出了鲜明的慈善观点。卡耐基认为慈善应该“助人自助”,他在美国各地捐建图书馆;洛克菲勒是“重预防”,他主要是资助医疗领域的研究,捐建现代化的大学和医院;盖茨基金会则会为孕妇注射疫苗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研发高收益、抗病虫的杂交香蕉等。

现代慈善最大的特点就是整合资源,精益求精,追求慈善效率,讲究以结果为导向。而企业参与其中,就要将企业的管理模式应用到公益行为之中,而不是简单的一捐了事。

企业家最重要的DNA就是创新,而我们公益慈善行业最缺的其实就是创新,需要企业家们管理的技能、创新的思维。未来中国也迫切需要一大批企业家、新富阶层的参与和推动,为中国公益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源与智慧。

这种不可持续、不可控的问题,我们在公益慈善中见过太多了。如何解决?有几种方式,一种是自己直接去做,但需要投入的精力就更多。如果是跟基金会合作共同去做,那就要找到可信任的基金会,并且充分了解他们的治理架构和运行方式。

另外我们可以看看跨国公司,他们做公益慈善的介入程度会比我们高。就像投资机构做创投一样,我给你捐了钱,我得参与你的管理,这就是 “公益创投”。

词条

公益创投

公益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起源于欧美,是一种新型的公益资本投入方式。它为初创期和中小型的公益组织提供“种子资金”,以及管理和技术支持。通过与被投资者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促进能力建设和模式创新的目的。

公益创投与商业投资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投资目标的非营利性:公益创投不要求回报,或者将投资回报继续用于公益事业。

当年汶川地震后,诺基亚给宋庆龄基金会捐了一笔钱,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会定期跟基金会开会,这也是一个企业和基金会共建的过程。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家愿意捐钱,却不太关注捐的钱用得怎么样。我们在一次调研中发现,71%被访谈的企业家捐赠完之后,对捐赠款的流向及其效果并不太了解。或者缺乏对捐款流向的追踪,或者未主动对捐赠项目进行监督评估。从访谈和网上搜索的情况看,捐赠项目有独立第三方评估报告的慈善家,不到10%。

但是捐赠也是投资,而且是一种社会影响力投资——这是指既能有社会、环境效益,又能伴随一定财务回报的投资。慈善资源也是稀缺资源,它的使用同样需要精益求精、关注效率、讲究回报。在这个方面,我们与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希望大家将来做公益慈善项目,不仅要有创新,而且还要关注它的效率和影响力。

你的这些经验特别好,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尤其是企业做公益慈善,要发挥企业的优势与专长,这样才可能做得更有效率和影响力。另外,规模大的企业,不仅可以带动销路,也可以动员员工,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产业共同来去做。

比如“蚂蚁森林”就是阿里巴巴的员工志愿者设计的。2012年阿里巴巴全集团员工选举产生了10位公益委员,鼓励员工人人三小时参与公益慈善。“蚂蚁森林”就是员工公益带来的效果。

讲得非常好。你看,同样都是做助学项目,有些校园荒废了,有的却能够盘活校园。大家都有很好的初心,但不一定都能达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为人赋能。像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自强社”,通过同伴教育、老师干预、企业支持,共同去成长,培养他的公益理念、创新思维。

确实如此。通过企业分工,形成平台联盟来共同做公益慈善,也达成了双方的共益、共赢。所以,未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不能再简单依靠一己之力,而是需要整合政府、社会组织、被救助对象的资源,形成集合影响力。

另外,未来的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方向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通过用科技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也能够提高公益慈善的精准性、参与性和效率效果。

比如为了改善婴儿出生后早夭的现象,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团队就设计出一种便宜实用的婴儿保温袋,降低早产儿死亡率,用科技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其效率会更高。

中国的数字公益比国外更发达,通过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捐款十分便捷,门槛也低,因此参与人次很多,去年国内互联网公益捐款超过了百亿。但在这背后,我们的人均捐款数目还很低;另外,跟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化程度相比,公益慈善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参与慈善公益的方式,没有对错之分。比如,黄热病导致了大量的传染和死亡,作为一家企业或者基金会,你觉得以什么方式来做会更好呢?是去捐钱、救治病人更重要,还是去研发疫苗更重要?

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能力、精力、知识、资源、价值观和情怀,去选择你认为适合自己的模式,没有对错之分,公益慈善也需要多元方式。

比如参与乡村振兴,你既可以用传统的公益逻辑去做,也可以用市场逻辑去参与,还可以用混合型的组织模式去参与,也就是所谓的共益企业、社会企业。

当然从整体上来说,不同的方式仍有效率的高低之别,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就黄热病而言,研发疫苗的社会影响力显然更大,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传染病的问题,人类社会会也记上这样一笔。

结语

呼唤社会企业

和社会企业家精神

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之下,更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方式方法去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社会企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可能。

词条

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采用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并获取资源,投资者在收回投资之后也不再参与分红,盈余再投资于企业或社区发展。

比如碧桂园就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设立了碧乡农业、国华文旅、凤凰到家三家社会企业。碧乡农业转化贫困村的自然资源,国华文旅发展乡村旅游,凤凰到家帮助贫困户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并实现就业。通过公益与商业相融合的投资模式,推动其可长期持续发展。

我们去调研发现,这三家社会企业盈利规模都已经过千万了。当然,现在的盈利还是多依附于碧桂园这个母体。所以,社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自主性,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英国和美国的社会企业都做得都非常不错。例如,在英国有一家环保型社会企业,它雇用失业的残障大学生来编一款付费环保游戏,通过游戏传播环保意识,一年盈利能达到600万英镑。

我们是一个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企业非常契合我们的理念和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企业在中国也许可以成为企业探索可持续慈善的一个新的路径。

最近我们也看到一些好的动向,比如北京市今年出台了一个关于培育发展社会企业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范围出台的支持发展社会企业的文件。希望随着政策的扶持鼓励,社会企业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就像市场需要有企业家,而公益慈善领域需要有社会企业家。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共益课堂的知识传播,去培养商学院学员的社会企业家精神。

词条

社会企业家精神

社会企业家精神主要具备几个特征:

    1.有使命感、责任感。

    2.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不因循守旧。

    3.善于整合社会资源,获取各方面的支持。

    4.遇到困难不怨天尤人。

社会企业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很多难题。纯做生意都不容易,纯做公益也不容易,既要做公益还要做生意,更不容易。甚至有可能还面临着社会误解、质疑,这就更需要你的勇气、坚守。

所以,社会企业的成功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这个社会未来能否培养一批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人。希望中欧的同学们去培养和塑造这种精神,不仅把自己的企业做好,还要用市场的方法去解决社会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推荐书籍:

1.邓国胜主编,《公益慈善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2.资中筠著,《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三联书店,2015。

3.伯恩斯坦著,《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新星出版社,2006。

4.施瓦茨著,《涟漪效应—以商业思维做社会公益的18个世界经典案例》,中信出版集团,2016

5.钟宏武等著,《企业公益蓝皮书》(2014),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3. 

编辑 | 边晓璇

推 荐 阅 读

中欧共益行思课堂|首期记录

当我们听到远方的呼唤

必要有所抵达

中欧共益行思课堂|黄生教授

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

更受投资人青睐

推 荐 观 看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