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往事回首,虽难历历在目,但其中影响深远之事件,却如沉酿,历久常新,更值品味。
本文以时间为线,从史海拾珠,为同侪串联起改革开放以来,那些影响中国保险业发展的40起重大事件。或有遗珠之憾,还望同侪补充指正,各抒己见。
TOP1 1979年,人保成立,保险复业
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人民银行中分设,中国保险商业历程重启。1980年元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复业,开出了中国保险复业第一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中国保险重新启程锚定了坐标,这才有了如今金融体系三大支柱之一的中国保险业。
TOP2 保险行业自治组织恢复与成立
1979年,在保险复业同时,于1935年成立的保险学会也同步恢复,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组织“中国保险学会”。1995年《保险法》颁布以后,根据相关监管原则与规定以及发展需要,1998年保监会成立,2001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2014年中国保险资管协会成立。
TOP3 1983年,中国精算师起步发展
1983年,因“对外交流需要”,人保上海分公司乌通元成为保险复业后首位精算实务工作者。同年,万峰被人保派至香港友邦学习精算实务,并于5年后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精算教材——《寿险基础数理》。1999年,保监会宣布举行首次精算师资格考试。2007年,中国精算师协会成立。
TOP4 1988年,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成立
1988年,人民银行同意设立“平安保险公司”,由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和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平安保险公司打破了国有保险公司垄断的局面,更开启了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先河。
TOP5 1992年,友邦破冰,外资登陆
1992年,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获得牌照并在上海率先开业。尘封50年多年之后,友邦打破了中国内地寿险市场的坚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在中国开业的外国保险公司,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独资外资寿险公司。
TOP6 1992年,寿险个人营销制度登陆
1992年,友邦率先将寿险代理人制度引进中国,并在当年年底培养出内地市场上第一批36位寿险营销员。代理人制度就像一颗原子弹,引爆了中国寿险市场。但代理人制度产生的销售误导和不诚信问题,也已经成为危及中国寿险行业的毒瘤之一。
TOP7 1995年,保险法颁布,分业经营原则确立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险基本法。《保险法》确立了分业经营原则。实践证明,分业经营体制改革在促进产险、寿险专业化经营和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人身险业务的发展。
TOP8 1997年,人行接管永安
1997年12月1日,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宣布对永安保险进行行政接管,永安保险成为保险复业以来被强制接管的第一例。永安被监管除因违规展业外,主要在于股权瑕疵,乃至10年之后的2006年,永安三大股东还曾向保监会提出申请要求行政接管永安。
TOP9 2000年,群体性“挖角”战
2000年,金盛人寿数百名代理人随销售主管集体跳槽,成为至今所知的最早群体性“挖角”事件。同年,信诚人寿因为“挖角”同业掀起风波。自此,“挖角”大行其道。惨遭“挖角”公司向保监部门告发。最终,保监部门召集相关公司达成“反不正当增员决议”。
TOP10 2000年,银保渠道生猛崛起
2000年8月,平安保险率先在银行柜台推出了分红型储蓄保险“千禧红”,由此拉开了银行保险之巨幕。银保渠道已成为与个险和团险并列的三大渠道之一。之后,太平人寿、人保健康在发展之初都是通过银保渠道快速形成规模。
TOP11 2001年,平安分业“抗战”
2001年,保监会同意了平安按保险集团模式进行分业改革,平安分业“抗战”取得胜利。早在1993年,马明哲就提出平安走综合金融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但这和监管层的要求相悖。之后,平安的分业方案被两度驳回。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在即,监管思路转向,平安的分业改革方案才被通过。
TOP12 2001年,车险费改“生死劫”
2001年10月1日,全国车险市场产品费率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广东省成为改革突破口。结果“一放就乱”,价格战后,业务量反降10%,保费收入下降50%。之后两年全国车险全面亏损。至2006年交强险正式实施,监管部门下达车险“限折令”,这次宏大的车险费改悄然落幕。
TOP13 2001年,WTO引发机构扩张潮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此前限制外资发展的束缚开始被打破。面对压力,国内保险业也加速松绑,内资中小保险公司迎来机构扩张热潮。实际上,在入世前夕,保监会就一次性批准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华泰财险在国内筹建300多家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
TOP14 2002年,国企股份制改造争议
2002年1月,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两大国有保险公司先后宣布,两家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将于年内启动。因为改制上市,外资巨鳄可以插足中国金融的垄断部分,也引发了关于“国有资产贱卖”的巨大争论。最终,两家公司先后于2004年底实现海外挂牌上市。
TOP15 2002年,首家民营控股保险公司成立
2002年,一家名为特华投资的公司携其关联企业,获得华安财险70%的股份,使华安财险成为第一家民营控股的保险公司。据会计报表显示,当年华安净亏损8000多万元。这成为了特华进入的契机,同时,华安连续的亏损也使得身居幕后的李光荣于2004年被迫走上前台。
TOP16 2002年,平安投连险风波
2002年,平安投连险出现亏损而业务员隐瞒真相,还写下承担亏损的“承诺保证书”,导致“第一起退保事件”。“第一起退保事件”引发“羊群效应”,形成投连险风波。风波在上海引发群体性事件,传到北京时保监会终于不得不出面。保监会下达处理通知,要求平安进行业务整改,处理相关责任人,取消违规业务员展业资格。
TOP17 2003年,中再饭碗被砸
2003年1月1日,修改后的《保险法》正式实施。本次修改之后,“法定再保险比例自2003年起由20%逐年减少5%,到2006年全部取消”,由此砸了中国再保险公司的饭碗。当时中再的现金流面临枯竭风险,引入资本迫在眉睫。此后,中再便踏上长达数年的漫漫求生路。
TOP18 2004年,保险泡沫论
2004年,中国保险报发表评论文章《保险业:做大做强还是做秀》,直指寿险产品结构不当,认为占人寿保险新单保费80%以上的投资型险种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之后《21世纪经济报》刊发文章《保险“泡沫”真相》指出,若把非风险型保费收入视为“泡沫”,其占比高达42.28%。
TOP19 2004年,中国人寿审计风波
200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报告称对中国人寿审计查出诸多问题。信息披露后第一个交易日,中国人寿H股大跌4.4%,中国人寿ADR下跌了7.4%。3月16日至5月14日,先后有原告向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针对中国人寿及其部分前董事提起共九项证券欺诈集团诉讼。这是中国金融企业遭遇的第一次集体诉讼危机。经查证,这实际上是审计乌龙事件,中国人寿并不存在相关问题,原告的诉讼依据失去基础。2008年9月3日,法院做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裁决。2009年1月8日,原告撤回上诉申请,原裁决生效。至此,审计风波才告结束。
TOP20 2004年,牌照大扩容
2004年6、7月,保监会集中新批了18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资保险公司牌照。其中包括8家寿险,3家健康险,7家财险。扩容速度前所未有。此前1996年首次扩容了5 家保险公司,2000年扩容了4家专为合资而设的“壳公司”,2001年太平人寿与太平保险在内地复业。
TOP21 2005年,险资入市悖论
2005年,保险资金开闸实现直接入市。险资入市激活了股市,却是一把双刃剑。2008年股市下行之后,险资投资哀鸿遍野。险资直接入市,监管层寄望于其能成为“经济稳定器”。但数据表明,很多险资成了“短线王”,“牛市浇油,熊市抽薪”。
TOP22 2005年,保险高官“下海潮”
2005年,中国保险业界掀起保险高官下海潮,短期内就有五名副局级以上监管机构官员“下海”。其中包括原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原保监会副主席唐运祥、原保监会监察局局长陈默、广东保监局局长张维功、原保监会财险监管部主任刘京生、北京保监局副局长傅安平等。市场担心,官员下海将导致政企不分,监管虚化。
TOP23 2006年,“保死不保生”争论
2006年,一篇名为《在中国千万不要买大病保险》的网络文章和深圳多个投保人对重疾险的集体诉讼,引发关于重疾险“保死不保生”的争论,并迅速席卷全国。最后监管部门不得不出面为重疾险“正名”,并启动重疾险行业标准定义的制定工作。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制定并使用行业统一重疾定义的国家。
TOP24 2006年,“国十条”为保险正名
2006年,被称为保险“国十条”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发。“国十条”不仅为保险正名,还再度松绑保险投资。不动产、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等不再是禁区,综合金融布局不再遥不可及。
TOP25 2007年,新华人寿被接管
2007年5月18日,新华人寿15家股东收到来自中国保监会的书面通知,通知称将运用保险保障基金,购买3家股东手上合计持有的22.53%股权。这是保监会首次动用保险保障基金。之后,保险保障基金继续收购部分股东股份,持股比例超过38%。
TOP26 2007年,贵贱交强险
2007年,车险被指存有高达400亿元的暴利,且定价过程不透明。最终有1055名消费者委托代表向保监会提出“交强险保费听证申请”,但被拒绝,之后又向法院起诉。保监会最终于12月14日举行听证会,结果交强险变相降价,其它问题则莫衷一是。
TOP27 2008年,银保“联姻”
2008年1月16日,银监会与保监会正式签署《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从此银保“联姻”开始冲击银保格局。当时,工行、建行、交行等试点银行向保监会提交投资保险公司的股权计划,加之中国银行已持有中银保险,国内五大行除改制中的农行外,均亮剑保险。
TOP28 2008年,“投资型”保险产品退保潮
2008年下半年,退保风潮风起云涌,几乎拗断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2007年12月到2008年12月,上证指数跌幅达60.10%,导致保险业投资收效大幅下降,激化了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矛盾。2008年国庆前后,退保风潮已经在天津、山东地区蔓延,部分公司退保率达50%。
TOP29 2009年,中华联合被接管
2009年5月,中国保监会对中华联合财险进行接管。2007年,中华联合巨亏64亿元。当时,原股东打算引入外资自救,但面对巨亏,外资巨头胆战心惊。结果法国安盛成独家谈判者,又因其要求与现行政策相悖,最终自救计划落空。
TOP30 2009年,友邦单飞
2009年3月,美国友邦保险发表声明,已将亚太地区众多友邦保险企业合并在一起以成为友邦保险集团,而若得到监管机构批准,将成为独立营运机构。这是美国政府拯救AIG的系列举措之一。当时,AIG正处破产边缘,而友邦的AIG母公司背景也让其在中国市场受到质疑。
TOP31 2010年,费率市场化改革重启
2010年,产寿险都出现了费率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积极信号。2010年7月,保监会决定放开传统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的预定利率在执行11年后成为历史。在产险领域,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北京、深圳、厦门等地先后开展改革试点,试点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TOP32 2011年,安邦上演“蛇吞象”大戏
2011年11月,安邦上演“蛇吞象”大戏,拿下成都农商行35%股份,成为其实际控制人。此后,安邦推举董事、高管进入成都农商行,为安邦金融帝国扩张打下地基。原本资产规模几百亿元的安邦,在2014年迅速膨胀到万亿规模,成长为“万亿安邦”。
TOP33 2013年,首次发布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
2013年3月21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是“为民监督、依法公正、科学审慎、务实高效”。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为“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
TOP34 2014年,正德人寿公开“叫板”保监会
2014年6月,保监会在对正德人寿开出偿付能力不足的“罚单”后,正德人寿发文“鸣冤”。中国保监会人士称这是在“对抗监管”,事态渐趋紧张。6月30日,原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会见正德人寿董事长张洪涛,推动双方握手言和。最终,正德人寿决定以增资方式解决偿付能力问题,避免了被接管的命运。
TOP35 201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出台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我国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当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但保险深度仅为3%,保险密度仅为1300元/人,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TOP36 2015年,保险法修订取消代理人考试
2015年,《保险法》在经历过2002年、2009年、2014年和2015年4次修订后,再次启动了修改程序。当时,中国保险业法制体系建设已经滞后于市场发展和国际环境要求。2015年的《保险法》修改,影响最深、最广的便是“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导致营销员数量暴增。
TOP37 2015年,“宝万之争”
2015年,宝能及其关联公司多次在二级市场上举牌万科,持股比例一度达到22.45%,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是,万科创始人、董事会主席王石表示强烈反对。“宝万之争”持续近三年,万科、宝能、华润、恒大、安邦、深铁、南玻A、格力等等一系列中国大集团都牵扯其中。
TOP38 2016年,浙商财险“侨兴债”事件
2016年12月,浙商财险称将对“侨兴债”被保险人开展预赔工作,结果高达10亿元的赔付金额使其元气大伤,当年亏损扩大至1.63亿元。“侨兴债”事件牵连甚广,最终共有21家金融机构因此遭罚,罚没资金高达20.68亿元。
TOP39 2018年,安邦被接管
2018年2月,中国保监会决定对安邦保险集团实施接管。披露信息显示,由于安邦部分股东存在违规出资行为,因此被撤销相关行政许可。为确保安邦偿付能力充足,撤销同时引入保险保障基金注资。最终,除保险保障基金外,原8家股东仅剩上汽集团、中石化集团2家。
TOP40 2018年,银保监会正式成立
2018年4月8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新牌在鑫茂大厦南楼揭牌。这意味着,2003年4月成立的银监会和1998年11月成立的保监会,在相伴前行多年之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一行三会”监管模式也正式进入“一行两会”时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