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道 曾国藩乃是“近代第一完人”,“半个圣人”的名号更是世人皆知。
然而曾国藩实则并非天才一枚,不仅基因一般,且其年轻的时候还一身“臭毛病”,别说“完人”了,甚至与一般人都差着一段距离,考了7次科举考试才中了秀才,就是一个明证。倘若按着这个“剧本”走下去,相信历史的洪流中,定然不会有“曾国藩”这个名字。
那他身上到底有什么特质,能让他一步步走向巅峰?
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开始似乎就走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曾国藩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有名的私塾先生,因此在父亲的教导下,曾国藩从小就培养起了良好的文化水平。因为父亲曾经参加了十七次考试才中秀才,为了减少曾国藩仕途路上的阻碍,一开始他就非常注重对曾国藩的培养。
而曾国藩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在考上了秀才两年以后中举。不过曾国藩的仕途似乎也不是如此顺利。曾国藩参加了好几次会试,均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深陷低谷的他回到家乡,卖力苦读,终于考中进士,从此步入政坛。
曾国藩曾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
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 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
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
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可见,曾国藩是一位善于反思的人,也很喜欢写日记。
写日记的习惯,确实让人的内心会更为强大。曾国藩的祖先 曾子说出了原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懂得经常自我反省,就可以不断修正错误,还能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继而不断增长智慧,在无形中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曾国藩说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里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里。其实,一个能够不断反省自己的人,智慧不会差,人品也不会差。每天写日记,记录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一种效果很好的自我反省方式。
曾国藩记日记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篇幅在五六百字左右,一篇日记一般分为两段,第一段概括叙述每天做了什么事,第二段是议论,集中就某个话题进行思考。
此后,曾国藩坚持写日记三十多年,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笔耕不。而他也通过写日记,将自己的人生境界进行了不断升华。而且,《曾国藩日记》不仅是现在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教人修身养性、待人处事、为官之道的活教材。
现存的曾国藩日记,起自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四年。三十四年的日记中,有一部分缺失。缺失的原因,有可能是曾氏在战火纷飞中无暇记录,也有可能是记了之后在战火中散失了。现在流传的文字,约一百三十万言。有了这么多文字已经足够了,从中可以看到曾氏一生的全貌。
曾国藩的日记,“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只要他所经历的、所说的、所想过的,全部都如实记下来。他的日记既要在他活动的朋友圈中互相传阅评点,还要定期交给他老师唐鉴先生审阅,如此,曾国藩照样能够在日记中如实记录,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使用卑鄙、下流、禽兽等自我批评的词语,可以说是非常光明正大、非常有勇气、非常心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