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推动洋务运动、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科举考试却是充满挫折。
十六岁那年,曾国藩就开始跟老爹一起考秀才。中国古代科举制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
第一次,曾国藩落榜。老爹安慰他,你才考了一次不要灰心。
第二次,又落榜,他老爹激励儿子事不过三。
第三次,再次落榜他老爹说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就使得曾国藩成为了湘乡科场上的“名人”。
第四次、第五次还是落榜。
第六次不仅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每次考试过后,主考官都会挑选几篇文章出来,作为范文。当然了,有正面范文,也有反面典型,曾国藩的这次考卷就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说,文理欠通,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
这次“悬台批责”对曾国藩刺激很大,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被人家当众批评,遭到了周围很多人的嘲笑。他坐在书房里,反思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把自己的考卷和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通过对比,曾国藩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接下来的日子里,曾国藩就开始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道光十三年也就是第七次,曾国藩通过苦读终于成了秀才。中了秀才之后第二年参加了举人考试。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哪知道,曾国藩一考即中。中秀才之后马上中举,就是所谓的“联捷”。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高中进士。中进士之后,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叫做“朝考”。在考试中取得一等第三名,由于道光十分喜欢曾国藩的文章,将其改为第二名,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艰难的科举经历强化了曾国藩“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同时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做事情不留死角,追求的是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