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作为清朝后期的中流砥柱,他们在统兵打仗方面都非常有心得。且时势造英雄,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成全了这二人,给了他们建立战功的机会。当时,八旗军已经不堪重用了,满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平定太平天国,只能靠汉人。为了应对太平天国,二人也曾分别组建了湘军和淮军。随着二人官位的提升,他们之间的关系却似乎越来越恶劣,这是因为二人不睦?实则却是迷惑慈禧之法。
首先,我们来说左宗棠。这个人本来是举人出身,按理说是没有机会成为那么大的官儿。但是在乾隆时期,皇帝本人亲自制定一个挑选官员的方法:看面相。也就是对没有考上进士的举人进行面试,要是被评为长相英俊,就有机会破格录用,左宗棠亦是如此抓住了机会。即便有此际遇,一开始朝中的同僚对他的前景也并不抱以很高的期望,但是他确实有领兵打仗的才华,又有龙入海、虎投林之气势。
自此,左宗棠迅速的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而且二人又有老乡这一层面的关系,更是加快了他的重用之路。所以说,曾国藩对左宗棠是有知遇之恩的,两个人也类似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之后相处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竟然变得越来越恶劣,让人觉得极为怪异。不过,细心观察的网友也可以轻易发现一个秘密:他们两个人之所以这样做,竟只是表面现象,仅为在慈禧面前演一出戏!
在外人看来左宗棠是一个直肠子的人,他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事,大多数时候都会马上讲出来,好似不说出口就如鲠在喉。但是,在那个年代说出真相是要承担风险的。当时的太平天国风头正盛,清军与其经常发生冲突,清军打败仗自然也是常有的事。当时的官员们经常为了躲避处罚谎报军功,但左宗棠又是一个极为刚正的人,自然也不屑如此。就此,他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当然也包括一路对他有提携之恩、亦师亦友的曾国藩。
当年,湘军攻大破太平军之后,曾国藩的下属呈报说:洪秀全的亲生儿子现已在战乱中被杀,其军队的主力部分也被悉数歼灭。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逆党首领身死,先前的后顾之忧已除,当立即向朝廷报捷。且咸丰皇帝在离世之前,又曾亲口说过:但凡有谁能大破太平天国的首都,马上给他裂土封王。
虽然说咸丰的话现下已经不能作数,但当年的曾国藩或还是想为自己以及属下捞一些必要的好处,或仅是为了呈报战捷,便立即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慈禧。也正是由于这件事情,曾、左二人的意见就此发生分歧,二人也就此“失和”。
左宗棠认为曾国藩的“捷报”太过武断,毕竟仅仅是听说洪秀全的儿子已死,但却死不见尸,令人无法信服。因而,他认为极有必要核实一下,并就此事立即写了一封诏书,上交了朝廷。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曾国藩彻底被惹恼,他就此认为这是左宗棠在拆自己的台。自此,两人似乎结下了难以拆解的仇恨,也经常在朝堂之上公然对峙。后来,左宗棠的官位越坐越高,势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到了可与曾国藩比肩的地步,而二人之间的矛盾也似乎越来越深。
难道二人真的不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本来这两人之间原无嫌隙,更谈不上仇恨,又同为前朝之中最重要的大臣,又怎么可能因朝堂之事轻易失和。虽说二人表面上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经常撕破脸,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做戏罢了。毕竟二人都手握重兵、权力极大,如果他们连起手来,大有颠覆清王朝之势,皇帝自然是忌惮这二人的,则二人联和自非良法。再则,二人作为朝中的老臣,也有平衡朝中局势的责任,因而对立才是最好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