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认识曾国藩,是从一个盗贼怒斥他愚笨的故事开始的。
据说在1825年的一个寒夜,十四岁的曾国藩正在屋内秉烛苦读,有个盗贼摸上他家的房梁,想趁他睡下后偷点东西。结果曾国藩在那背一篇文章,几十遍了还没有背下来。此时盗贼已睡醒了一觉,看他还在背,为他的愚钝而感到焦急,便气急败坏地跳下来,指责他“这么笨,还读什么书”,随后流利地把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了。
虽然有这个故事在身,但并不能说明曾国藩是真的愚笨,只能说记忆能力不太行,这从他后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以窥见一斑。
而且,曾国藩的刻苦努力和严于律己也是出了名的,哪怕当了大官,也经常公务不断,饮食起居严格作息,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历史上的曾国藩,虽生活在旧秩序行将崩溃的晚清社会,但他却在乱世中十年七迁,青云直上,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成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
1852年,他因母丧返乡,在清廷危难之时,以在籍侍郎身份任湖南团练大臣,以礼治兵,组建了一支独特的湘军。这支极具儒家色彩的军队在他的领导下转战十年,成功击溃了几乎颠覆清廷的洪秀全太平军队。曾国藩因此获封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谥文正,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只不过1870年任直隶总督期间,他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因被认为过分屈服于洋人而遭到世人非议。背负骂名的他病情加重,自引其咎,改任两江总督,回了南京。
1872年,时年61岁的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儿子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自此,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落幕了。
但直到今天,关于曾国藩的争议仍未停止,有人推崇备至,有人极尽贬低。那曾国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曾国藩?
在那个盛世转衰、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晚清动乱岁月,曾国藩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力挽狂澜,成为“中兴第一名臣”,权倾朝野,获得官场上的巨大成功。随后还能在朝廷猜忌下,功成身退,这与他在复杂恶劣环境中所磨砺形成的治学、为官、从政之道是密不可分的。
青年毛泽东就曾对这位赫赫有名的湖南同乡评价甚高,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其更是推崇备至,奉为终生学习之楷模。
曾国藩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且不论其本人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单就其避免空谈而注重实践的处世绝学,他的很多学问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加之当代社会物欲横流,贩卖焦虑,追求成功的人越来越多。像曾国藩这样在做人、做官、身退、治家等几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更是值得推崇的完人。
有人曾经把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做了个简单对比,看谁更厉害?
从年龄上看,曾国藩1811~1872,李鸿章1823~1901,左宗棠1812~1885,张之洞最小1837~1909。曾国藩站在权力巅峰时,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左宗棠是他的幕僚。怎么算,曾国藩都是他们的大哥,这里就不论了。
从权利层次看,四人都是正一品,非要排个次序的话,就看下他们当过的最大实权官位是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先后做过直隶总督,居第一;左宗棠做过两江总督,居第二;张之洞只做到湖广总督,居第三。(清朝九大总督的排位次序中,直隶为首,两江其次,湖广排第四)
从学士荣誉看(文人体系),四人当做过正一品的殿阁大学士,不过有排名先后:最高为保和殿大学士,随后依次为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最末为体仁阁大学士。曾国藩1868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1874年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左宗棠1874年被授予东阁大学士,张之洞1906年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因此,排序分别为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从侯爵荣誉看(武人体系),曾国藩平太平军有功,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平太平军有功,封一等肃毅伯(死后加封一等侯);左宗棠平太平军有功,封一等恪靖伯,后来因收复新疆有功,晋封二等恪靖侯;张之洞没有军功,因此没爵位。所以四人按照生前爵位来排名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虽说李鸿章死后追封为一等肃毅侯,但这只是追封,不是实封,就不算了。
只从做官方面,曾国藩可以说是做到了晚清名臣之首,称第一人,一点也不为过。叠加他留下的一些家书、日记、文学等著作品,在子孙后代上投入教育产生的成功,备受世人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争议,不只是曾国藩,包括晚清中兴名臣的其他人,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虽然他们主观上都是为了维护满清王朝统治,有些愚忠。但是他们能怎么办,揭竿而起吗?他们的忠心不允许。他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拯救政府,这也怨不得他们。
(二)为什么有不少人对曾国藩极尽贬低?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多少人爱你,就有多少人恨你。如果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压根就不会有人关注到。
在曾国藩备受世人推崇的同时,他的那些受限于时局的做法在今天也被很多人翻出来批评指责。
不少人认为,所谓晚清四大名臣之中,综合功绩、能力和品性,左宗棠应该排在第一,随后是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为最末。
最末的曾国藩为什么被改开后的精英分子普遍追捧呢?
他们的解释是,因为曾国藩就是个典型的人精,做事的能力一般,做人的功夫却是一流。随后便开始了诛心之论,说“不追求做事、只追求做人”一直是中国精英分子的传统,只是被教员给打断了,改开后终于又续上了,最好的连接对象就是曾国藩。
为什么不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呢?
他们认为李鸿章不行,因为李鸿章只算是个干才;张之洞更不行,因为张之洞还是个清流;至于左宗棠就更不行了,因为左宗棠是个收复新疆的英雄。只有曾国藩最合适,做事一般,做人一流。
这些贬损曾国藩的人总结到,人精的基本素养就是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俗称阴阳人,写岀的文章就如圣人,做出的事情却是小人。
为此他们还把贪官也联系上了,说只要看看那些贪官的言行,就会发现这些人都是曾国藩的门徒。这些贪官人精的基本特征就是精英主义或小圈子主义,只关心自己、家人和亲近的人,至于其他人,死活不相干,至于民众,主要是用来奴役、出卖或者杀戮的。再看看那些买办和公知的言行,就会发现这些人也是曾国藩的门徒。
为什么这些人会觉得贪官、买办、公知是曾国藩的门徒?
主要因为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时不择手段,号称曾剃头,放纵官兵抢掠自己的同胞。(其实曾剃头这个说法来源于曾国藩在咸丰初年长沙判案时杀的人太多了,偶尔失误把好人当坏人杀了,是当地老百姓送的称号,跟太平军没啥关系)
而且因为镇压太平军的做法,不少人把曾国藩归为败类,根本不应该被大肆鼓吹,甚至觉得赞扬曾国藩的人也不是啥好人。
同时,他们把曾国藩也跟蒋介石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蒋介石最为推崇曾国藩,认为历史上的蒋某人在国共内战期间杀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人,甚至喊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口号。还说改开后的精英分子,不能直接鼓吹蒋光头,就鼓吹曾剃头,实质就是将清未和民国与现在的精英分子连接起来了。
说句心里话,我对上面贬低曾国藩的话语挺震惊的,诛心之论太可怕了!
太平天国的平叛运动,历史上向来都是有争议的。从政府的角度,难道农民起义就不应该镇压吗,不然怎么维护国家统一和执政地位?从人民的角度,难道跟随起义的队伍就一定是有前途、能为他们的未来做主吗?
清朝也是个特殊的朝代。
第一,它不是汉人为执政领导的中国。第二,执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军事实力远弱于西方国家。第三,遭遇了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外来强国欺辱。
内忧外患之下,清朝顾头不顾尾,最终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平定太平天国农民叛乱,再来寻求办法与外国抗衡。平定农民运动后,在清政府同意下,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清朝续命了几十年。
虽说当时的政府或者某位名人不一定做得对,但站在后人视角,一味地贬损他们也是不道德的。
(三)如何客观评价曾国藩?
为什么推崇曾国藩和为什么贬损曾国藩,我们都讨论过了。那如何来客观评价下曾国藩呢?
晚年的毛主席曾评价过,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如果当年清政府没有闭关锁国导致军事实力衰落,或者西方没有经过工业革命变得富强,或者这些洋人对干涉中国的政局也并无兴趣,让中国继续按照传统的路线走下去,那么曾国藩绝对是个圣人。
《左传》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大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曾国藩都算实现了。而这三件事是传统中国人最为追求的东西。从曾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修身齐家,治军治国,用一生的时间做到了“三立”,这番毅力和胆识值得世人敬仰推崇。
我个人其实特别喜欢曾国藩,他的天赋并不很高,如同盗贼怒骂曾国藩愚钝的故事中那样。但是,我们想过一个问题吗?
聪明的贼从此寂寞无闻,愚笨的曾国藩却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这是为什么?
没有人随便努力几下就能站上人生巅峰。
在仕途上,曾国藩27岁才成功登第,开启为官之路,并非少年成功。
在军事上,与太平军抗战的时期,他曾三次惨败到想自杀。1854年靖港兵败,志在必得的曾国藩大意轻敌,投水自尽差点淹死;1855年湖口惨败,水战中被石达开诱敌深入,差点被俘,想拼死一搏;1860年祁门被困,自己选了一处险地,差点成仁,连遗书都写好了。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没什么可谈的,但我尤为佩服的是,曾国藩的每一次未遂自杀都有了不同的进步。
第一次投水自尽被救起后斗志全无,消极逃避;第二次走投无路,座船都被太平军收缴了,但随后却积极筹备东山再起;第三次身处两江总督任上则视死如归,时刻准备杀身成仁。
这就是一条圣人的修炼之路,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曾国藩,从不愿意面对到逐渐坚强,最后到视死如归、勇者无惧。不敢面对失败是正常的,普通人都会有这种心态,但要继续往上走,就必须逐渐坚强。曾国藩是从普通人阶段走过来的。
当然了,上面这一切都是站在传统视角上来看的,曾国藩厉害归厉害,但站位的是地主阶级,背后是腐朽的封建社会。
很多人看以今天的视角去看曾国藩,他的很多做法是无法接受的,比如屠城。在古代这则是一种常见的打击对方士气和经济基础的手段,对于曾国藩而言,朝廷不给钱,他也只能纵容部下去劫掠,否则谁愿意去卖命?
我们今天的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去唾弃他这种残忍对待敌占区百姓的做法,道理也很简单,免得自己成为牺牲品,这是一种朴素的政治正确。就好像曾经的一个火车改道两难问题,火车刹车坏了,如果继续前行,前方有很多人会因此丧命,如果强行给火车改道,又会让某个无辜的路人丧命。实在是两难啊!
曾国藩的最大黑点应该就在于此了,但可惜的是,他自己其实并没有选择,清政府也不会给他选择。
有趣的是,毛主席和蒋委员长都相当推崇曾国藩,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比如曾国藩写日记,委员长也写日记,曾国藩任用宗族乡党,委员长喜用江浙人士。其实毛主席也喜欢用湖南人士(不只是湖南,身边有才的人士他都用),然而委员长最后输了。
这大概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对于曾国藩,应该学习其精神,而他的很多做法,在新时代已经无法奏效了,万不可生搬硬套。
我们呢,也没必要站在今天的立场去批评曾国藩历史上的做法,主要学习的是他身上的精神,重点在于其修身齐家方面的习惯和思路,辩证地看待这位历史名人。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麻烦随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