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DeepSeek等AI写作工具的流行,大学生在论文创作中逐渐采用AI辅助。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AI写论文到底是学习新工具,还是作弊的新手段呢?
在快节奏的学期末和毕业季,学生们面临着繁重的作业压力,部分人选择借助AI来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AI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生成一篇初步的论文,节省了大量查阅资料的时间。一名来自山东某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学生表示,利用AI翻译外文文献,大大提高了她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在理解专业术语方面,AI的翻译准确度往往高于个人努力。
然而,使用AI进行论文创作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一些学生反映,AI生成的内容难以满足学术要求,专业性强的领域往往难以消化,造成了知识理解的盲区。比如,某翻译专业学生提到,他在使用AI进行翻译时,曾遇到过将“被光眷顾的人”翻译为“光棍”的尴尬。而且,依赖AI的使用可能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逐渐削弱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分析的能力。
对此,教育专家们的观点趋于一致。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使用AI的引导与管理,强调合理使用AI的理念,让其成为学术研究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这一呼声得到了多位高校教学人员的支持,他们认为,AI可以帮助学生规范格式、查阅文献,但不应取代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
为了保护学术环境的诚信,越来越多的大学已开始限制AI在学术创作中的使用。复旦大学在其试行文件中明确规定,禁止AI生成或修订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相关高校也出台了AI代写检测措施,确保论文的原创性。而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是在传递出一个信号:学术不端将面临严厉的惩罚,维护学术诚信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