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HashSet底层采用HashMap实现,TreeSet底层采用TreeMap实现
hash :
翻译为“散列”,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通过散列算法,变成固定长度的输出,该输出就是散列值,这种转换是一种压缩映射,散列值的空间通常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
hash冲突:
就是根据key即经过一个函数f(key)得到的结果作为地址去存放当前的key、value键值对(这个是hashmap的存值方式),但是却发现算出来的地址上已经有人先来了。就是说这个地方被抢了啦。这就是所谓的hash冲突啦。
哈希函数:
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关键字与它在表中的存储位置之间建立一个函数关系,以f(key)作为关键字key记录在表中的位置,通常称这个函数f(key)为哈希函数。
链地址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所有哈希地址为i的元素构成一个称为同义词链的单链表,并将单链表的头指针存在哈希表的第i个单元中,因而查找、插入和删除主要在同义词链中进行。
HashMap和Hashtable在底层实现上基本是一样的,只是HashTable的方法上加上了Synchronized,是线程安全的。
HashMap允许存储null的键值对,HashTable不允许。
ArrayList
底层是数组实现,是非线程安全的,插入删除性能低,因为要移动数组,查询速度快。
Vector
底层也是数组实现,方法上加上了synchronized关键字是线程安全的,插入删除性能低,因为要移动数组,查询速度快,但是比ArrayList慢。
linkedList 底层采用链表实现,插入删除性能高,查询性能低。
TreeMap是根据key进行排序,每次添加新的key、value键值对时,会用key和已经存储在TreeMap中的其他key进行比较,如果没有传入外部比较器会使用key的compareTo()方法进行比较。
如果创建对象是传递了外部比较器会使用外部比较器进行比较
TreeSet底层是使用TreeMap的key存储数据,所以比较元素的原理也是一样的。
Collections工具类的sort方法有两种重载的形式
1.要求传入的待排序容器中存放的对象必须实现Comparable接口以实现元素的比较; 2.不强制性的要求容器中的元素必须可比较,但是要求传入第二个参数,参数是Comparator接口的子类型(需要重写compare方法实现元素的比较),相当于一个临时定义的排序规则。
Colloections 的sort()方法 调用的是Arrays.sort()方法
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一样都是线程安全的类,Hashtable是通过给方法加Synchronized方法实现线程安全,代价比较高,在同一个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该对象同一个方法。
ConcurrentHashMap在jdk1.7中的实现是引入了段的概念,把集合中的数据分成若干个段,每个段其实就是一个小的Hashtable,给段进行加锁,相当于把加锁的粒度变小了,只要多个修改操作发生在不同的段上,它们就可以并发进行。
在 JAVA1.8 中它摒弃了 Segment(锁段)的概念,而是启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利用CAS算法+Synchronized来实现。
传统的IO是BIO
BlockingIO,阻塞式IO,最明显的表现为:当一个线程在进行read() ,如果读取不到信息将一直阻塞不能进行其他操作。
NIO
non-blocking IO 或者 new IO,非阻塞式IO ,同样是read(),如果数据没有准备好则直接返回,不会等待。如果数据已经准备好,也直接返回。
类加载过程
装载:
通过类的全限定名获取二进制字节流,将二进制字节流转换成方法区中运行时的数据结构,在内存中生成Java.lang.class对象;
链接:
执行下面的校验、准备和解析步骤,其中解析步骤是可以选择的;
校验:
检查导入类或接口的二进制数据的正确性(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验证,字节码验证,符号引用验证)
准备:
给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并初始化存储空间;
解析:
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转成直接引用;
初始化:
激活类的静态变量的初始化和静态Java代码块,并初始化程序员设置的变量值。
Class.forName(className)方法
内部实际调用的方法是Class.forName(className,true,classloader); 第2个boolean参数表示类是否需要初始化,Class.forName(className)默认是需要初始化。一旦初始化,就会触发目标对象的 static块代码执行,static参数也会被再次初始化。
ClassLoader.loadClass(className)方法
内部实际调用的方法是 ClassLoader.loadClass(className,false); 第2个boolean参数,表示目标对象是否进行链接,false表示不进行链接,由上面介绍可知,不进行链接意味着不进行包括初始化等一系列步骤,那么静态块和静态对象就不会执行。
GC指的是垃圾回收,jvm采用分代收集算法进行垃圾回收
Minor gc:
当Eden区满的时候,会触发第一次Minor gc,把还活着的对象拷贝到Survivor From( S0)区;当Eden区再次触发Minor gc的时候,会扫描Eden区和From区,对两个区域进行垃圾回收,经过这次回收后还存活的对象,则直接复制到To(S1)区域,并将Eden区和From区清空。 当后续Eden区又发生Minor gc的时候,会对Eden区和To区进行垃圾回收,存活的对象复制到From区,并将Eden区和To区清空 部分对象会在From区域和To区域中复制来复制去,如此交换15次(由JVM参数MaxTenuringThreshold决定,这个参数默认是15),最终如果还存活,就存入老年代。此过程采用的是复制算法。
Major gc:
当老年代的内存不足以放下从年轻代而来的对象时,触发Major gc,当触发Major gc时虚拟机暂停工作,因此应该尽量少的触发。
final修饰的变量为常量不可以被修改 final修饰的类不能被继承 final修饰的方法不能被重写 finally在处理异常时使用,不论是否有异常总会执行finally代码块 finalize()是一个方法,当对象被垃圾回收时,会自动调用该方法
在计算机中,cpu和内存的交互最为频繁,相比内存,磁盘读写太慢,内存相当于高速的缓冲区 但是随着cpu的发展,内存的读写速度也远远赶不上cpu。因此cpu厂商在每颗cpu上加上高速缓存,用于缓解这种情况 cpu上加入了高速缓存这样做解决了处理器和内存的矛盾(一快一慢),但是引来的新的问题 —— 缓存一致性 在多核cpu中,每个处理器都有各自的高速缓存,而主内存却只有一个。 在不同CPU执行的不同线程对同一个变量的缓存值不同。因此,操作系统提供了一些内存屏障以解决这种问题。 用volatile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不同硬件对内存屏障的实现方式不一样。java屏蔽掉这些差异,通过jvm生成内存屏障的指令。 对于读屏障:在指令前插入读屏障,可以让高速缓存中的数据失效,强制从主内存取。 硬件层的内存屏障分为两种:Load Barrier 和 Store Barrier即读屏障和写屏障。【内存屏障是硬件层的】 当我们声明某个变量为volatile修饰时,这个变量就有了线程可见性,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做了修改,其他线程可以立即看到更改后的最新数据
Synchronized是加锁,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加锁的代码。
游标是用来在PL/SQL中操作查询的结果集 语法:cursor 游标名 is 查询的结果集
使用步骤:
- 声明游标
- 打开游标 open 游标名
- 从游标中取数据 fetch 游标名 into 变量 (fetch一次就从游标中取一条记录) 游标名%found:从游标中找到了数据 游标名%notfound:从游标中没有找到数据
- 关闭游标 close 游标名 需求:输出员工表中所有员工的姓名和工资
ROWNUM关键字编写分页的SQL语句
由里到外,它是由三层查询组成 最内层查询——进行排序等限制
中间层查询——设置最大记录数
最外层查询——设置最小记录数
2个线程各自持有对方的一把锁 相互等待的状态
解决oracle中的死锁 (只看第一部分 删除和更新之间引起的死锁) https://www.cnblogs.com/xinxin1994/p/6679551.html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是一组为了完成特定功能的SQL 语句集,存储在数据库中,经过第一次编译后调用不需要再次编译,用户通过指定存储过程的名字来执行它,语法形式如下:
需求:根据员工编号输出员工的姓名、工资和入职时间
如果建立索引的顺序是 A ,B 那么单独使用A 会使用索引,单独使用B 不会使用索引
工作方式一:
工作方式二:
使用mybatis提供的PageHelper插件进行分页。 前提:导入PageHelper的依赖包 PageHelper.startPage(1, 2);//设置当前页和每页显示的条数 List list = session.selectList(“UserMMapper.selectAll”);//执行查询语句 PageInfo pageinfo = new PageInfo(list);//创建PageInfo对象
作用:可以在编写sql时加入流程控制,比如if choose when foreach 等,便于业务处理 原理:在执行sql前解析标签,最终形成我们要执行的sql语句。 动态sql:
线程池和数据库连接池是一个道理,节省资源开销 参考如下博客学习: https://www.cnblogs.com/rinack/p/9888717.html
- Mapper.xml文件中的namespace,就是接口的类路径
- Mapper接口方法名和Mapper.xml中定义的每个SQL的id相同;
- Mapper接口方法的输入参数类型和mapper.xml中定义的每个sql的parameterType类型相同
- Mapper接口方法的输出参数类型和mapper.xml中定义的每个sql的resultType的类型相同
略
https://blog.csdn.net/w_linux/article/details/80086950
1.声明式事务,通过xml配置文件实现 2.注解式事务,在需要添加事务的方法上加上@Transactional 通过AOP实现的(面向切面编程)
在ajax请求的方法上加上注解 @ResponseBody 就可以为ajax返回json字符串
拦截器不依赖servlet容器,使用反射实现,是AOP的一种实现方式, 拦截所有的controller中的请求 Spring MVC中的拦截器(Interceptor)类似于servlet中的过滤器(Filter),它主要用于拦截用户请求并作相应的处理。例如通过拦截器可以进行权限验证、记录请求信息的日志、判断用户是否登录等。 要使用Spring MVC中的拦截器,就需要对拦截器类进行定义和配置,一般通过通过实现HandlerInterceptor接口,或继承HandlerInterceptor接口的实现类(如HandlerInterceptorAdapter)来定义:
上述代码中,自定义拦截器实现了HandlerInterceptor接口,并实现了接口中的三个方法:
- preHandle()方法:该方法会在控制器方法(controller中的方法)调用前执行,其返回值表示是否中断后续操作。当其返回值为true时,表示继续向下执行;当其返回值为false时,会中断后续的所有操作(包括调用下一个拦截器和控制器类中的方法执行等)。
- postHandle()方法:该方法会在控制器方法(controller中的方法)调用之后,且解析视图之前执行。可以通过此方法对请求域中的模型和视图做出进一步的修改。
- afterCompletion()方法:该方法会在整个请求完成,即视图渲染结束之后执行。可以通过此方法实现一些资源清理、记录日志信息等工作。
开发拦截器就像开发servlet或者filter一样,都需要在配置文件(spring-servlet.xml)进行配置,配置代码如下:
简单描述:拦截器不依赖servlet容器 ,是AOP的一种实现方式, 拦截所有的controller中的请求,实现HandlerInterceptor接口并重写他的三个方法preHandle() postHandle() afterCompletion() 然后还需要在spring配置文件中 通过<mvc:interceptors>进行拦截器配置 。
略